女性後背曲線曲度越大,越會讓男性感到魅力和吸引力。

—保加利亞Minho大學的研究結果

丹麥足球協會少年指導10條例:

1、孩子們不是你們教練·家長的東西(所有物)。

2、讓孩子們盡情享受足球的樂趣。

3、讓孩子們和教練·家長一起走過足球人生。

4、即使有孩子們自己要尋求的事,但是教練·家長不能自己去提出要求。

5、教練·家長的慾望期待,不能通過孩子來實現。

6、教練·家長可以給孩子建議忠告,但不能強加給孩子。

7、教練·家長可以保護孩子們的身體,但是不能左右孩子們的心靈。

8、教練·家長需要成為孩子們的強力支援,但是不能讓孩子像成人一樣踢球

9、教練·家長的重要職責是孩子的足球人生的後援,但是必須讓孩子自己思考。

10、教練可·家長以指導孩子們,但是決定勝利的重要性與否的是孩子自身。

這10條例是明文規定的,教練和家長在指導少年踢足球時要注意的「法律」,很顯然,10條例中所代表的意思並不止侷限於足球或者運動的指導立場,作為父母在培養孩子方面的心得,它也具有非常實際的參考價值。

從上述的10條例中,我們父母需要從中領悟和學習的地方:

第1條、孩子不是你的所有物

我們中國的父母一般都是這麼認為的,孩子既然是自己生的,當然是我們自己的所有物。

但是歐美人不一樣,歐美人的普遍想法是「孩子是社會預存到父母身邊的」。

孩子不是父母的所有物,本質上是社會的一員,是構成社會的一個組成部分,父母的作用就是「如何幫助孩子健全健康地成長」。

所以,按著家長們自己的思路來培育孩子,或者希望自己老後可以讓孩子照顧自己的想法,極大部分都自然而然地沒有過這種想法。

所以,我們在新聞上常常看到的虐待孩子或者輕視孩子的問題,根本原因在於我們只是把孩子當成自己的所有物的考慮,我的東西我想打我想罵,怎麼都可以。

當然,幾千年繼承下來的教育孩子的傳統文化,說要改變就改變是不大可能的,但是至少要慢慢意識到「孩子們只是社會預存到我們家長身邊的寶貝」,這樣的想法會讓對孩子的指導教育和孩子所處的環境都會發生好的轉變。

第2條、幫助孩子熱衷並享受到自己喜歡做,感興趣的事和樂趣

幼小的孩子容易產生好奇心,並喜歡做感興趣的事,而且很容易會蒙頭鑽入。

如果是孩子自己感覺有趣,想做的事,對此的瞭解、學習和思考,對於孩子來說都是非常愉快的事,也是能堅持下去的事。

從另一方面說,讓孩子沒頭於自己喜歡的事,做好並做到所能達到的自豪程度,對於建立孩子的自信心,自我肯定感,具有極為重要的價值。

而且從成就感、自信、自我肯定感出發,就能輕鬆從某種興趣轉移對學習的興趣,「我玩這個很優秀,學習當然也能學好」。

所以,聰明的父母一定會在平時多多觀察自己的孩子,幫助孩子發現好奇和興趣,並大力支援孩子,培養孩子在某一方面有自信絕不輸於他人的能力或者技巧,即使只是一樣很小的事也可以,比如認識很多汽車品牌。

第3條、孩子和父母一起步入人生

孩子和父母一起步入人生,就是這句話。

現在的孩子大部分都被父母保護過頭,比如在家重來不做家務,小學3年級還在父母接送等等。

但是正確保護孩子的方法,是孩子自身受到父母及周圍環境影響的同時,日日積累將來能在社會上立足的訓練。

我們調查過很多父母的想法,99%都不曾這樣想過。

而你,作為父母的人生,是和孩子的人生部分重疊的,你的孩子的孩提時代也是你自己的人生,一起生活的人生。

第4~9條、父母要思考和孩子之間的距離感

父母要和孩子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感,我想,放在現在的中國教育實情下是很難想像的課題。

「現在開始做作業」,「現在就馬上計算出來」,「你要好好學,考上xx大學」......類似的,現在的父母對於自家孩子,一般都有著很多的,和年齡不相符的期待、成果等的要求。

或者是為了孩子的將來,或者是為了可以在家長羣中露臉和麪子,或者是為了自己沒能完成的心願.....

不管怎樣,這寫要求也體現了現行中國教育的悲哀之處。

因為是對自己孩子的愛情,所以父母更希望用自己的經驗給與孩子答案,讓孩子遵從自己的思考來前進。

但是,這麼做的結果會很遺憾,孩子不太可能健全成長,孩子自身的幸福也不太可能和人生聯繫到一起。

說到底,孩子最終還是要一個人踏上社會,去獨自面對社會的「翻浪」,只要不是高官富豪,父母不可能關照到孩子的一生—大部分的孩子都屬於這個羣體。

簡單說,父母和孩子之間要保持一定的距離的本意,是父母當然要照顧到孩子的身心的健康,但是同時,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不能強行插入,而是要以在旁邊看護守護,並適當加以指導和引導的姿勢來幫助孩子成長和學習。

比如,獨立的意識—不接送孩子,作為家庭一員的責任—孩子也要做家務,整理房間等。

早早開始幫助孩子一點點認清社會,理解社會,做好踏上社會的準備,而不是像母雞保護小雞一樣,把小雞緊緊擁到懷中,並強加給孩子更多的學習和行為準則。

第10條、父母可以指導和引導孩子的學習和思想,但是就像勝利的重要與否,需要孩子自己來決定一樣,人生的勝負也要孩子自己去思考

不只限於運動、足球,人生當中也有勝負之分。

沒有一個人是希望自己輸的。

但是,真的有必要糾結於一定要勝利嗎?

像韓國體育界,在足球、速滑、羽毛球、乒乓球的國際比賽上頻頻使出的骯髒手段,即使贏了又有什麼意義。

如果讓孩子們看到並認為,為了勝利可以使用一切骯髒手段,那麼這是在錯誤地教授孩子做壞事。

運動的本意和優勢,不是為了強行決定勝負,而是為了體驗和體會為勝利的目標所付出努力的過程,還有堂堂正正「戰鬥的價值觀」,更有運動本身帶來的樂趣,而這纔是能激勵人奮進的東西。

比如女排的拼搏精神,與此相較的是中國足球隊員大都是翻白肚皮的一幫人,不上進,不拼搏,沒有國家榮譽,卻拿著高收入,這纔是讓人詬病的地方。

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國體育的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等,為了國家榮譽(面子)的做法,不管是讓球,還是失利後下放等,其實都已經偏離了運動本身的價值。

中國就是一個死要面子的國家,國家整體是這樣,社會是這樣,連教育孩子的父母也是這樣。

勝負的世界中,能站上頂點的只是很少很少的一部分人,剩下的99%都是輸的份。

體育的教育目的,說穿了是為了照顧99%的輸掉的人,幫助他們對輸贏的再認識。

父母在教育孩子上也是這樣,也應該這樣,輸了不要緊,只要一直在正確的努力。

這纔是父母要讓孩子知道的道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