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美國俄勒岡州州府西寧市中心附近的先鋒墓園。(圖片由作者提供)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唐代詩人杜牧這兩行廣爲傳誦的詩句,恰如其分地描述了美國俄勒岡州首府小城西寧(Salem)週末的清明節追思活動場景。剛剛過去的2019年4月6日星期六上午,平日裏清清靜靜的先鋒墓園上空細雨飄灑,市長Chuck Bennett帶領城市發展部歷史保護辦負責人,與華裔爲主的社區民衆來到墓園祭掃,追思長眠於此的早期華人移民。想到那些爲美國經濟和文化作出巨大貢獻,卻一度飽受勞苦和歧視的先驅者們,到場台山裔後代掩不住的悲思愁緒,用“欲斷魂”來形容絕不爲過。更有台山後裔從加州趕來,尋找先人的蹤跡。

  清明時節雨紛紛,人們冒雨前來掃墓。(圖片由作者提供)

  19世紀末,居住在小城的華人人數一度高達人口比例的10%。今天的西寧,華人僅有1000多人,佔總人口數不到1%。參加活動的鐘先生對他稱之爲家園的西寧有過這樣一段描述:西寧市是西北太平洋地區的一座小城,位於富饒肥沃的蔚藍美特(Willamette River) 河谷的中段,河流和大大小小的溪流從城中穿過,鬱鬱蔥蔥的森林環繞在小城的四周,春季的小城處處櫻花綻放,所以她有一個美麗的別稱——櫻花城。小城的西面是風光旖旎的太平洋海岸,東面是壯麗雄偉的喀斯科特山脈。

  市長Chuck Bennett致辭,追憶早期華人開拓者對當地經濟做出的貢獻。(攝影:黎觀城)

  市長宣告當日爲全城的清明節。(圖片來自作者)

  隨後,華人祭掃遺址項目委員會成員張先生髮表演說,激情講述小城華裔移民的歷史和目前面對的挑戰,很好地詮釋了這次活動的意義。

  兩百年前,這裏被稱爲Chemeketa (印第安語言意爲“和平的聚集地”)。 很快,新的人羣來到這裏,更改了她的名字,重新書寫了小城歷史。在美利堅共和國的動盪與發展中,西寧新的社區在榮耀與羞辱,驕傲和歧視的形影相隨中建立起來。在臭名昭著的《排華法案》出臺的1882年前後,Salem(平和,安寧的意思)小城的華裔人口已有400多人,高達城市居住人口的10%之多。他們大都是從中國大陸來到這裏,以血汗謀生的“苦力”(coolies)。無疑,他們與來到此地的其他族裔一樣,都是我們今天得以安居的這片土地的開拓者。然而,他們被另眼相看,受到“合法“的歧視,被禁止擁有產業,無法享受家庭溫暖,不能歸化成爲公民。

  早期來美的勞工們

  很多人死去後草草埋葬在這裏,墳冢上無名無姓,他們唯一的名字就是“Chinaman, China Maid(中國佬、中國女傭)”。儘管如此,他們沒有白白遭受歧視和羞辱。正是因爲他們身處逆境卻頑強不息,纔有今天他們的子孫後代成爲平等公民;正是因爲他們的堅忍和艱辛,纔有今天大家攜手並肩驕傲地站在這裏。

  今天,2019年清明節,我們深切緬懷長眠在此的前輩,他們不僅是我們心中來自中國的祖先,他們更是曾經的Chemeketa今天的Salem這片美好土地的開拓者。

  在低沉的壎曲《蘇武牧羊》中,參加活動的人們爲逝者焚香,燒紙,獻花。(圖片來自作者)

  今天,我們向先驅者表達我們的敬仰——當年的拓荒者與這個國家其他移民一樣,來自遙遠的國度,心懷不同信仰,說着不同語言,生活方式各異。他們共同創建了這個城市,今天,我們繼續齊心協力,共同建設這個城市,讓她成爲一個越來越強大的多元文化社區。

  祭拜和緬懷故人。(攝影:黎觀城)

  今天,我們慶祝這個社會的相互包容與接納,正是如此寬廣的胸懷,豐富和昇華了我們的精神世界。歷史證明,沒有哪一個羣體能脫離各種文化元素的相互交融和取長補短,獨自生存。科學證明,把人按膚色分成不同種類是赤裸裸的種族主義行爲,它不過是爲不平等和不公平的政治制度服務的。我們自己的經歷證明,正是我們每天每日共享的生活實踐——我們共享的歷史、信念,和喫食甚至笑話,才塑造和強化了我們自身的認同。很顯然,西寧的壯大和繁榮是建立在她的包容與多元化之上的。

  今天,我們回顧歷史,分享往事,告訴我們的後代他們的根在哪裏。今天,我們在清明時節一起站在開拓者墓園,宣示着我們的城市正在寫下歷史的新篇章,讓我們對自己的過去與未來都有了清醒的認識。我們非常珍惜這個成就。

  波特蘭中國聯誼會執行理事(前任主席)。(圖片由作者提供)

  黎觀城(左一),西寧市華人社區熱心人士,華人祭掃遺址項目委員會成員林和優(右二)與市長及市府工作人員

  今天,我們與親朋好友和鄰居站在這裏,不是爲了在彼此之間劃分界限,而是爲了認清促使我們求同存異、和諧共處的歷史和現實。願我們西寧小城的華人歷史被瞭解,被牢記,但永遠不再重演!願先輩們安息!

  小城華人的歷史與現狀正是全美國華人移民艱辛歷程的寫照。西寧友好人士Mr. Long評價說,“這樣的表述,雄辯,清晰,充滿激情,並展示了一種在當下的美國特別需要的明確理念。這樣的聲明應該對全美國的華人社區有益,因爲它表達了對華裔的傳統以及我們共同的價值觀所擁有的自豪感。” 藉此誠願,我們把小城的故事分享給全美華人社區。

  台山移民後代李醫生朗誦詩作。(圖片由作者提供)

  追思儀式上一位台山移民後代,同時也是華人祭掃遺址項目委員會成員的李醫生朗誦了他的英文詩作《台山,朋友!》(翻譯如下),透出了移民對故鄉的情思,對冷漠和歧視的無奈,和對和諧包容的渴望:

  《台山,朋友!》

  五代人以上那麼久,

  我走過這些小路,

  如同故鄉的春雨打溼了我的臉頰,

  午後的陽光溫暖入骨。

  我曾經年少,滿懷夢想,

  風塵僕僕七千裏來到異鄉,

  思念故鄉台山,那片幽深的青色,和溼潤的熱浪,

  石榴汁的甜酸,燒鵝的脆皮和米糉的糯香。

  曾幾何時,我把這裏當作我的家園,

  嚮往着安居樂業,相親相愛,慢慢變老,

  你我的目光相互交融,從我的眼睛裏你看到,

  不只是異樣,更多的是心曲相通。

  可是,唉呀!來得那麼突然,一切都轉瞬即逝,

  我躺在這裏......

  卻不得安息,

  無名無姓,用什麼來標註我的匆匆一世?

  太遲了!太多的傷痛,

  苦澀的淚水,排斥,恥辱

  今日,新的聲音在同樣的路上響起

  新的膚色,黃、白、黑、棕。

  今日,從陌生人的眼中

  你看到了善良?還是冷漠?

  我默默地期盼,何時才能如我所願——

  傳來那個聲音,“你好,朋友!”

  清明節後的反思

  清明節是華人傳統的緬懷故人的日子。清明節後就難免要想到我們爲後人留下什麼值得追思的。生活在美國的華裔(包括生在海外的第n代)始終會被一種矛盾情結所困擾。不論是在信仰上還是在語言上,不論是對長輩還是對後代,不論是在工作和社交中,或是面對家中日常,常常面對身份上的困惑。

  此外還有一個超越這些糾結的現實問題,膚色。這個問題在美國的政治和法律制度上,特別是日常生活和學校教育中被以“種族”(race)或“少數民族”(ethnic group)等概念所反覆強化。這些概念,即使在提倡“多元文化主義”(multiculturalism)的今天,一方面在時刻提醒着那些少數族羣的成員他們的“種族”背景,另一方面一些成員也以此來鞏固和強化自己與他者的差異。

  我們在美國的先人以超常的忍耐力,承受了最極端的種族歧視——以“苦力”(coolies)的身份,幹着最艱辛的活,卻連最基本的家庭和財產權利都享受不到,只有極少數人的屍骨被運回到故鄉。從加州到俄勒岡,從紐約到費城,百年前過世的華工多是由同鄉薄葬的,許多墓碑所留下的只是逝者和他的家鄉的名字,甚至連他們能下葬的墓穴也都在墓場邊緣的坡地。

  人類歷史終究是進步的。如今,美國的華裔人口近四百萬,達到全國人口的1.5%。華裔和其他族裔的美國人都享有同等的公民權。今年甚至出現了50年來第一位華裔美國人的總統候選人Andrew Yang(楊安澤)。

  但是,基於種族思想的歧視行爲並沒有消失,甚至華裔自身也存在着歧視與被歧視的心態與行爲。正因如此,我們在反思華工苦難屈辱的歷史時,更要反思自己今天的言行,要想到我們如何爲後代留下有意義的精神財富,如何與其他族裔攜手,爲後代創建一個更加平等公平的社會環境。

  (撰文/翻譯:Jing Liu,編輯:天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