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來雲南旅遊的看客都會慕名到西雙版納去一睹亞洲象的風采,若能偶遇野生亞洲象必定刷爆朋友圈。可曾想,生活在西雙版納的村民經常“偶遇”它們,反而只能徒添一臉愁容,這是“爲哪樣”?

  亞洲象(Elephas maximus)是現存最大的陸生哺乳動物之一,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爲瀕危物種(IUCN 2013)、被“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列爲附錄I物種(CITES 2012),在中國則被列爲國家I級重點保護動物(汪鬆 & 解焱 2009)。

  由於亞洲象的生存需要大量的物質資源支持,其活動對當地森林和附近地區的植物物種更新、動物物種共存等關係帶來影響,其存在本身甚至成爲當地民族重要的文化象徵,因此,亞洲象被認爲是地區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中的關鍵物種(Johnsingh & Joshua 1994; Sukumar 2003)。中國是野生亞洲象分佈的北緣地區,能否留住野生亞洲象這一熱帶生物遺傳資源,不僅關乎亞洲象的長期生存,也已成爲亞洲象分佈區是否繼續向南退縮、中國自然保護成效是否顯著的重要標誌之一(吳兆錄 2008)。

  雲南南部的西雙版納、普洱、臨滄等地是我國亞洲象的主要分佈區(Zhang et al. 2006)。據2014~2015年的監測數據,西雙版納州亞洲象西雙版納地區野生亞洲象總數爲220~273頭,景洪市、勐臘縣和勐海縣均有亞洲象活動,按活動區域可以分爲景洪、勐臘、勐海和中老跨境等四個種羣。其中,景洪種羣是歷史持續分佈種羣,涉及勐養鎮、基諾山鄉、大渡崗鄉、景訥鄉、普文鎮、勐旺鄉等6個鄉鎮,總數量110~135頭,多數(70~90頭)在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勐養片區內及周邊活動。

  圖片源自網絡

  2018年4月一隻未成年的亞洲象在夜裏進入普洱城區,疑似是在覓食。小象孤單落寞的身影背後其實蘊藏着目前複雜的保護問題,那就是“人象衝突”。

  亞洲象在森林能夠提供足夠的食物和棲息地等必要生境要素的前提下一般不會主動襲擊人類,但近年來,野生亞洲象在印度、斯里蘭卡、越南等多個國家都存在有踩踏莊稼,攻擊人畜等問題。生境破碎化、自然資源不足和氣候條件導致的食物短缺被認爲是導致象羣遷徙和人象衝突頻發的主要原因(Sukumar 2006)。

  近年來隨着當地公路建設和種植用地擴展,我國境內亞洲象的正常遷移路線被阻斷,食物源基地和村寨提供的豐富食物吸引亞洲象通過道路網絡遷移,人象間呈現拉鋸式對抗,亞洲象肇事範圍擴大,強度增強(何馨成 2013)。由於生境的島嶼化和片段化日益嚴重,西雙版納的亞洲象被迫爲覓食而長距離遷徙,而遷徙過程中接觸到各種農作物的機會使其發現作物比野生植物營養價值更高,適口性更好,採食更爲方便(陳明勇 et al. 2006)。

  野外和社區調查的數據表明,2000年以後,西雙版納的亞洲象對農作物和村寨表現出很強的依賴,同時由於長期在村寨中採食農作物,亞洲象的取食傾向也開始發生變化,從採食天然植物轉變爲以採食農作物爲主的趨勢(何馨成 2013),開始形成在作物結實、成熟時期專門步入田地覓食的採食習慣,並跟隨人類定居點而遷移(吳兆錄 2008),這大大增加了人象相遇和發生衝突的概率,常常導致嚴重的肇事。

  據統計,1991-2010年間有201人受到野生亞洲象攻擊,其中30人死亡,171人受傷,傷亡人數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在這些傷害事件中,有90%以上的傷亡系人象突然近距離相遇,亞洲象出於防禦本能而導致的傷害,僅有不到10 %是亞洲象的報復性傷害,這也主要是由於被人圍觀或驅趕所造成(郭賢明 et al. 2012)。

  2015年起,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和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在山水自然保護中心的“瀾滄江保護基金”小額項目支持下,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大渡崗鄉空格六隊進行“亞洲象擾動社區早期預警系統建設”試點,主要通過在當地社區附近佈設多臺連續值守的紅外相機,通過手機無線網絡對亞洲象的活動信息進行及時收集與發佈。

  項目組在雲南省景洪市大渡崗鄉關坪村委會空格六隊村附近設置監測點11個,運行相機13臺,安裝遙控聲光報警器1個。通過高效的發佈有效預警信息,對附近居民進行報警提示,爲當地居民的安全生產與出行提供了必要的信息服務。

  空格六隊附近植被以熱帶雨林與季風常綠闊葉林過渡類型爲主,亞洲象活動較爲頻繁。以2010年統計結果爲例,當年因亞洲象肇事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22萬元。

  安裝聲光報警器

  紅外相機預警系統原理

  亞洲象預警系統運行期間(2015年4月至2017年12月),亞洲象預警系統的預警信息發佈次數分別爲:2015年爲81次,2016年爲92次,2017年爲40次,有效預警率分別爲:2015年爲83.95%;2016年爲84.78%;2017年爲80.00%。目前已建立的亞洲象預警系統,運行狀況良好。並在後續項目中對當地村民對亞洲象預警系統的認知和態度進行了調查,希望讓更多的人積極參與到項目中來。同時,爲了讓亞洲象預警系統在預警區域內正常的運行和發揮預警功能,組織村民成立了亞洲象預警隊伍,定期維護紅外相機。

  部分項目照片展示

  亞洲象一般不會主動襲擊人類,90%的人員傷亡事件都是由於人象突然偶遇,雙方躲避不及造成的。通過紅外相機,我們驚人的看到了人與大象之間的活動軌跡經常重疊,若無有效的預警,人象相遇發生事故的概率便會大大增加。

  當然,預警系統也存在許多制約。包括移動信號強度、安放地點的地形條件、對大象行爲的瞭解等,更重要的是當地羣衆的支持。也讓我們思考應該如何更好地解決人象衝突,是緩解衝突還是尋求共存,這是一個問題。

  上下滑動查看參考文獻

  CITES (2012). CITES species database. URL http://www.cites.org/eng/resources/species.html

  Johnsingh A.J.T. & Joshua J. (1994). Conserving Rajaji and Corbett national parks—The elephant as a flagship species. Oryx, 28, 135-140.

  O'Connell A.F., Nichols J.D. & Karanth K.U. (2010). Camera traps in animal ecology: Methods and analyses. Springer, Tokyo.

  Sukumar R. (2003). The living elephants: Evolutionary ecology, behaviour and conserv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Sukumar R. (2006). A brief review of the status, distribution and biology of wild Asian elephants Elephas maximus. International Zoo Yearbook, 40, 1-8.

  Zhang L., Ma L. & Feng L. (2006). New challenges facing traditional nature reserves: Asian elephant ( Elephas maximus) conservation in China. Integrative Zoology, 1, 179-187.

  陳明勇, 吳兆錄, 董永華, 劉德軍, 陳燕萍 & 楊士劍 (2006). 中國亞洲象研究. 科學出版社, 北京.

  郭賢明, 楊正斌, 王蘭新 & 趙建偉 (2012). 西雙版納亞洲象肇事原因分析及緩解對策探討. 林業調查規劃, 37, 103-108.

  何馨成 (2013). 近50年西雙版納人象關係演變研究. In: 雲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昆明.

  普洱市環境保護局 (2013). 2013年亞洲象預警監測及食物源基地建設項目成果彙報. In: (ed. 普洱市環保局).

  汪鬆 & 解焱 (2009). 中國物種紅色名錄.第二卷.脊椎動物.下冊. 高等教育出版社, 北京.

  吳兆錄 (2008). 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成效評價. 科學出版社, 北京.

  周嘉鼎根據項目結項資料整理

  偉大的掃把

  樂觀地球物種保護系列課 第 7 期

  保護與發展的平衡

  ——從亞洲象行爲研究到瀕危物種保育

  嘉賓介紹:

  張立博士/教授

  阿拉善SEE基金會祕書長。北京師範大學生態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生態補償、自然保護地立法、社區協議保護、瀕危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等環境政策對野生動物保護的影響研究,在Nature,Science,Conservation Letters,Biological Conservation,Ecosystem Services等國內外知名學術期刊發表觀點文章和研究論文70餘篇。此外,張立博士還長期從事在華國際民間環保組織管理工作,曾在2002-2006年擔任國際愛護動物基金會(IFAW)中國項目主任,2008-2013年擔任保護國際基金會(CI)中國項目主任,2013-2016年擔任美國海外援助署(USAID)/自由天地基金會(Freeland)減少野生動物消費項目國家協調員;中國生態學會動物生態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亞洲開發銀行(ADB)打擊非法野生動植物貿易執法培訓專家。自2002年起擔任福特汽車環保獎評委至今。2016年4月1日被任命爲阿拉善SEE基金會理事、祕書長。

  分享時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