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墨西哥州阿爾伯克基的人造閃電並不是迴盪於天地之間那種,這些閃電發生在桑迪亞國家實驗室(Sandia National Laboratories)的“Z機器”(Z machine)中。

  堪稱工程奇蹟的Z機器內部生成的閃電電力比普通閃電高1,000倍以上,速度則要快20,000倍——快到什麼程度呢,它釋放出來的能量脈衝只需要不到1秒的時間就能從洛杉磯到達紐約。此外,該機器還能產生大量的X射線,而研究人員剛剛利用Z機器在這方面的能力動搖了一項長期公認的黑洞理論。

  Z機器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實驗室輻射源,它被用於研究材料在極端條件下的反應(比如,它可以融化鑽石),進行核聚變實驗,以及模擬核爆炸時發生的事情。不過,在最近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利用Z機器複製了黑洞周圍的X射線。當黑洞周圍吸積盤中的氣體被加熱到極高的溫度時(這些氣體之後會被巨大的引力吸入黑洞),黑洞就會發出這樣的X射線。

  利用接近於100戶家庭在幾分鐘內消耗的電力,桑迪亞國家實驗室的Z機器製造出了驚人的能量爆發。

  由於黑洞會吞噬(包括能量在內的)所有東西,我們無法對它進行直接研究。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最佳選擇是研究黑洞吸積盤中的X射線光譜(即電磁波譜中X射線波段所產生能量的波長),它們是由名爲等離子體的過熱氣體狀物質製造出來的。

  “光譜中包含了很多信息,它們可以有很多形狀,”研究論文共同作者、美國宇航局(NASA)的天體物理學家蒂姆·卡爾曼(Tim Kallman)說,“白熾燈的光譜很無聊,它們在光譜黃色部分達到了峯值。黑洞要更加有趣,它們在光譜的不同部分都有起伏和搖擺。如果你能夠對那些起伏和搖擺進行破譯,你就能知道吸積盤中擁有多少氣體,溫度有多高,如何被離子化以及達到了何種程度,以及其中存在多少種不同的元素。

  在研究過程中,該團隊推翻了一項關於黑洞吸積盤中離子的理論。

  近20年來,人們一直認爲,即便我們看不到光譜線,離子仍然存在於那些吸積盤當中。原先的理論認爲,這些離子(高能鐵原子)的電子會被移除,並被髮射到太空,這個過程被稱爲俄歇效應(Auger)。這不同於離子通常的行爲模式,即通過釋放光子降至較低的能量狀態。所以,即便天文學家觀測不到離子釋放出的光子,他們仍然認爲離子就在那裏。

  但在桑迪亞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利用Z機器製造的強大X射線照射一塊10美分硬幣大小的硅片。硅是宇宙中最豐富的元素之一,因此它是用來研究俄歇效應的上佳樣本。然而,針對硅的研究揭示,如果沒有光子,就不會有離子。這一發現對我們多年來測量黑洞的方式產生了重大影響。

  吉拉姆·盧瓦澤爾(Guillaume Loisel)

  “如果我們可以前往黑洞,在吸積盤中提取樣本,並拿回實驗室分析,那將是瞭解吸積盤構成的最實用方法,”研究論文首席作者、桑迪亞實驗室的研究員吉拉姆·盧瓦澤爾(Guillaume Loisel)說,“但由於我們不可能做到那一點,我們轉而試着爲天體物理模型提供試驗數據。”

  盧瓦澤爾表示,這些模型現在有必要進行修改,因爲理論上“樣本”中的東西跟我們過去20年來所認爲應該存在的東西有所不同——關於俄歇效應的理論正是在20年前被應用到這個研究領域的。

  “我們的研究表明,過去20年發表的很多科學論文有必要進行修改,”他說,“我們的研究成果挑戰了用於推斷黑洞吞噬伴星物質速度的模型。我們樂觀地認爲,天體物理學家將做出任何被證明有必要的更改。”

  該團隊的研究成果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PRL)之上。

  來源:桑迪亞國家實驗室

  翻譯:何無魚

  來源:New Atlas

  造就,劇院式演講,發現創造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