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作品的藝術性和商品性的爭論由來已久,尤其實在藝術作品商品化傾向日益嚴重的當代。關於藝術的商品性,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

一、藝術作品商品性的積極意義

1、藝術依賴其商品性進行生存和發展,藝術市場是藝術得以流傳和發展的場所。

中國宋元書會的先生才人們以寫作戲曲劇本獲得報酬,曹雪芹晚年清貧,以買寫字畫為生。可見,在某種程度上,藝術自古便是依賴市場進行傳播的,藝術作品的商品性也自藝術誕生後不久便息息相隨。

2、藝術市場的繁榮依賴於藝術作品的商品性。

美國每年令人瞠目結舌的電影產業的收入,無疑是好萊塢這個強大的電影王國的支撐,《阿凡達》以5億美元的投入換回了全球27億美元的票房,締造了電影誕生百餘年來的票房神話,為美國電影市場注入了一針強心劑,更是在全球電影業掀起了3D狂潮。

3、市場對藝術創作的導向作用。

這個作用是兩方面的。一方面,是積極有益的正確嚮導。接受者的需要通過市場反饋給藝術家,藝術家在創作的同時,滿足了接受者的需要,又獲得了經濟利益,實現了自身的藝術價值。

二、藝術作品商品化的消極影響

1、承上文所述的導向作用。

另一方面,這種導向作用往往會形成模仿抄襲,前篇一律的現象。自2005年《超級女聲》的走紅,尤其是2012年《中國好聲音》的大紅大紫,中國的選秀節目遍地開花,紛至沓來;自2012年的《爸爸去哪兒》和2014年的《奔跑吧!兄弟》收視率一路飆高,各大衛視也紛紛開啟了親子和明星真人秀的「無腦複製」時代。這種令人扼腕嘆息的景象背後,不單單是創新能力的缺乏,更是商業利益的誘惑,使得藝術作品的商業化傾向日益嚴重。

2、藝術作品的商品化傾向使得藝術作品的質量嚴重下滑。

今年來,以綜藝電影為代表的以票房為目的的電影屢屢被搬上銀幕,許多藝術質量差的電影,以明星,新聞,搞笑,無下限吸引眼球,並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績。這對於嚴謹的藝術創作者和創作氛圍來說,無疑是一種傷害。

三、可見,對於一件藝術作品的成功,藝術性和商業性都很重要。然而,若要強分伯仲,當以藝術居上,商業次之。

在今天,藝術與商業的聯姻是短期利益和長期目標的博弈。不能否認藝術市場的規律制約著藝術的創作,尤其是在現代大眾文化語境之下。然而,無論何時,藝術都應該保持自己的獨立性,即維持自身的藝術性。

市場沒有了藝術品便沒有意義,但真正的藝術品即使沒有市場,業依然有資本「安於高閣」。從格里菲斯的《黨同伐異》,到費穆的《小城之春》,從倫勃朗的《夜巡》,到梵谷的《星月夜》……我們可以看到,真正的藝術是恆星,他閃耀的地方,不僅僅是市場,而是歷史,是生生不息的藝術長河,它的光芒不是來自於價格標籤,而是深邃的思想內涵。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