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拆詞法

題目:美是形象的真理

一、問題展示

如何理解美是形象的真理

二、答題思路

用A+B分析法

(1)美的形象性,從藝術形象去解答。

(2)美的真理性,從藝術真實去解答。

三、參考答案

李澤厚在《論美感、美和藝術》一文中提出:「美是形象的真理,美是生活的真實」。這個命題是關於美的本質的討論,也是對美的內容與形式兩個層面的論述,簡言之,美是蘊藏著社會深度和人生真理的生活形象。這一點,我們可以從以下兩個層面上來理解。

(一)美必須是形象的,必須通過特定的外在形式顯現出來。

我們都知道,凡是藝術作品都離不開藝術形象,離不開生動的形式;凡是優秀的藝術作品都離不開創造高度真實、高度概括的藝術形象,離不開創造藝術典型。例如阿Q這個形象,不僅具有活生生的個性,具有極為深刻的性格內涵,而且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那個特定的時代並概括出全民族的國民性弱點。阿Q是就中國農村一個貧苦落後而又不覺悟的農民的藝術典型,在他身上既有農民質樸憨厚的一面,又有落後、麻木的一面,體現出這個人物形象的鮮明性和複雜性。試想一下,如果魯迅僅僅只是停留在告訴他人,他已在心中有了一個阿Q的形象和內蘊,而不將阿Q細細描繪出來,我們又如何知道阿Q這個典型人物的獨特的個性和其說不完道不盡的內在蘊含?由此可見,美必須是形象的,必須通過特定的外在形式顯現出來。

(二)美的外在形象必須是能夠反映出客觀事物的內在本質和規律的。

往往創造了藝術典型的作品,都必須以鮮明生動的形式充分的表現出社會生活的真理,同時又都突出地體現出創作主體真摯的思想情感和個性的善。我們看艾青的《礁石》:一個浪,一個浪,無休止地撲過來,每一個浪都在它腳下,被打成碎末,散開……它的臉上和身上,像刀砍過的一樣,但它依然站在那裡,含著微笑,看著海洋……此詩以擬人的手法對「礁石」不畏兇險、堅定樂觀的硬漢子性格的讚美,凝聚著豐富的社會人生哲理及情感體驗,達到了讓讀者「由它而想起一些更深遠的東西」之境界。再看奧地利現代作家卡夫卡的《變形記》,主人公的形象儘管怪誕、非現實,但其正是通過這怪誕的非現實的形象來凸顯其所處的西方現代社會生活中的人生狀態、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關係。詩歌、小說亦如是;戲劇也如是。《牡丹亭》里杜麗娘「夢而死」,「死而生」式追求愛情幸福的離奇情節,由於情感真摯並與讀者心心相印。人們就會從心裡傾向上忽略它而「以假為真」。這難道不是從側面反映出了人們對真摯感情的一種追求嗎?這難道不是創作者想要告訴觀眾的純真愛情嗎?這難道不就是作品中所述的社會生活里最需要的愛情和情感釋放嗎?所以這樣離奇的典型形象也能深入人心,也能反映出客觀事物的內在本質和規律。所以說,作者創作出來的藝術想像鮮明生動,可以是人、可以是物,都是具體的藝術形象,但若單單只有這外在的形象,而不承載其社會的本質、人生的哲理和命運的情感,亦是空洞的而無法打動人心的。

總之,藝術作品的藝術美,必須是真善美三位一體、高度統一的。由此看來,美是形象的真理,確乎如此。

【點評】

文章通過「真理」與「形象」兩個關鍵詞,按照A+B的行文邏輯來應對這道題,不失為一種巧妙的答題技巧。該文還妙在形象的例子,生動的反問上,使這道本說理性很強的論調頓時輕鬆化,文如其人,可以從字裡行間讀出考生的理論功底不矯揉造作。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