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書法裏有一個很有意思的詞,叫作「某體」。什麼意思?尤其是從剛學書法不久的人那兒經常會聽到這個詞,好比我學的是顏體,你學的是柳體,他學的是歐體。但是隻要你到了一定階段,你就會,至少有點朦朦朧朧會懷疑這個詞,以至於覺得很有意思,到底什麼叫做體?

因為要知道就算是同一個作者,好比顏真卿吧,他寫的每篇碑文都是不一樣的,我指的是對字形筆畫的構造都是不一樣的,不是碑文的內容。比如《多寶塔》的字形不同於《勤禮碑》的字形,《勤禮碑》的字形又不同於《麻姑仙壇記》,而《麻姑仙壇記》又不同於《多寶塔》。且別說是顏真卿了,就算是歐陽詢什麼的更是如此,所以你就會懷疑那麼當我們叫某體是某體的時候,到底是在說什麼?

這裡的一般想法是因為大眾會想當然地認為某體應該指的都是一樣的東西,比如顏體,那麼既然是顏體應該出來的筆畫構造都是一樣的。但是正如前文所述,這個說法是顯然錯誤的。所以我之所以會說很有意思,是因為我想各位書法愛好者都應該有過這樣的經歷,好比有人給你幾個字,然後叫你用某體寫一遍,然後你,比如讓你寫歐體,你到底是用虞恭公呢還是用皇甫誕呢?最後你用的是歐陽詢《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筆法,結果寫出來的東西別人一看,這哪裡是歐體?這是個什麼東西?因為你的東西會和他們心裡早已默認的《九成宮》纔是歐體的歐體區別不小,以至於你不得不大聲抓狂地喊叫:「這TM都是歐陽詢寫的!」

好吧,我承認以上情況是我臆想的,現實世界裡不太可能發生,發生了那隻能說你要麼是個天才,要麼是個白癡。但是其中包含的道理卻是大家往往都會忽視的,而這個道理本身恰恰纔是最真實的,那麼到底什麼叫體?

其實現在能看到的碑帖都還好,尤其是像顏歐這樣的大家,能被大眾所看到的也都是他們至少有了相當功力以後的東西。內行看著相互之間區別挺大,但外行看看,我想可能區別不大,都是有種說不出的相似,似乎真是靈魂一樣,肉體稍有區別的感覺。但是,何以一統而稱呼曰體之?

呵呵,這就是天氣與氣候的關係了。因為單一天的天氣叫作天氣,你確能感覺今天與昨天或者前天的不同,但是很多天加在一起在一定時期就形成了一個穩定的氣候,接下來就是氣候氣候的不同了。但氣候內部的具體天氣,在你使用氣候這個詞的時候是自動默認不會去計較的,體這個字就是如此。所以想明白了,還是比較簡單的,總之,書法都是人的事情,也就是主觀的事情,是以人的意志為根本的,所以不得不帶有點「人性」。如果你特別較真,又或者你是個有一定書法水平的人,可能確實會更加喜歡用精確的詞,比如某某筆法,《勤禮》筆法,《麻姑》筆法等。因為它們真的是各有各的一片天地,儘管乍一看兩個都長得差不多,只是微小但又說不出哪裡的差別,可內行眼裡,一花一世界啊。

可接下來問題又來了,其他人都有各自的體,因為允許某個書法家功力上到一個臺階以後再筆法之間的不同也只是體內部的不同,但是唯獨有一個人好像他的字很少有人也會用體來形容(就算有也是現代開始的),這人就是王羲之,何也?

具體的答案我也不知道,但是我至少去想過這個問題!《樂毅論》、《黃庭經》、《曹娥碑》何以加在一起不叫「王體」?難道是姓王的人太多?這個還真有可能,因為姓顏,姓褚,姓虞,姓歐陽的書法家,好像還真就他們本人一個,但是姓王的,那可就多了(笑)。就王獻之和王羲之的子孫輩們就有好多人,何況還有後來的王寵,王鐸什麼的呢,更是大有人在,那麼真是這樣嗎?還是那句話,我不知道。

我想這只是一個方面,可能要突出王羲之書聖的地位也有可能。畢竟凡夫都叫體,聖人怎麼也能叫體?當然我個人是覺得完全可以的,可是時代不同,古代對帝王的名字都要避諱,這個恐怕放到今天來就能難想像,所以也不難理解到了書聖地位的王羲之的各方面不同了。

還有,這個原因是我最願意相信的,就是真是由於功力的不同。其實就是王羲之太厲害了,太不同了,但是其中的具體我不想講開去,請大家允許我這麼做,不允許也沒辦法,呵呵。

好了,寫到這裡結束吧,希望有聰明才智後來人能完全解答這個問題,我很期待。

何梵平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