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北方人喜歡喫甜糉子喝鹹豆腐腦,而南方人喜歡喫鹹糉子(好多肉糉子)喝甜豆腐腦。我不知道該邀請誰來回答……


謝邀(雖說不知道題主怎麼知道我的)。由於個人不喜豆腐味兒,從不喝豆腐腦,就不提了,單說糉子。 正題:作為一個地道的北方人,在大華北平原生活了二十年,一直喫的甜糉子,對於鹹糉子這麼個東西的理解一直處在山的那邊河的那邊有一羣南方人他們喜歡鹹糉子……

從小每年過端午的時候我媽都會給我做很大個的糉子,很大個,拳頭那麼大,一個碗裏只能放一個,每個糉子裏有四左右個大蜜棗,碗底放點兒白砂糖,一頓飯一個足矣,現在想想都覺得幸福。

後來上學到了南方,去年的端午節和一位浙江的女生一起去買糉子喫,第一次喫到鹹糉子,那感覺就像一塊生肉在喉嚨裏打轉,吐出來的心都有了,還是強忍喫下。後來就糉子這個問題我倆商討過幾次。 私以為主要是氣候問題,南方氣候溫和物產豐富,富裕的食材多種多樣,口味自然也很繁雜,而北方在物產上就相對少一些,傳統上採用的食材也少。如果根據糉子是為了紀念屈原而發明的話,那北方的糉子就應該是南方的商人帶過來的,帶到北方以後由於端午節處於夏季來臨之時,北方百姓家中一般並沒有富裕的肉類 也沒有做臘肉的習俗 也喫不到肉,而北方人好食果脯,把果脯包進去也算一種入鄉隨俗的喫法吧。 喜歡喫一種東西 並不是因為這個東西有多好喫,而是在這個東西背後的感情,從小就喫的食物已經融入了血液之中,就是家鄉的味道,也如戲說朱元璋念念不忘的珍珠翡翠白玉湯。


南方人表示沒喫過鹹糉子,一直喫的甜的~豆腐腦倒是甜的 主要是南方人喝豆腐腦不是作為早飯,而是當甜點小喫喫的~~
湖北人。我不造屬於南方還是北方。因為北京的同學說你們南方,廣東的同學你們北方。從小就是喫甜豆腐腦,早餐喫(不過現在也有隨時可以喫的豆花店,一般是打著臺灣豆花的招牌當甜點),小時候那種人家挑著一個桶,裡面放著自家做的豆腐腦,放糖,現在已經比較少了,多半侷限於早餐時間。然而去了一次北京我才知道原來豆腐腦是可以加鹽的。。不過我鹹寧的同學表示他們那好像也是喫鹹豆腐腦。至於糉子,喫的最多的是白糉子,啥也不加,沾糖喫。然後甜陷糉子例如豆沙蜜棗的我也喫,鹹陷糉子例如肉糉子叉燒糉子蛋黃糉子我也喫。我們這糉子口味比較多,還有那種甜鹹口味都有的那種陷的糉子。

大概這是處於中部的特點,哪裡的口味都有,比較混雜和包容吧。

至於題主問為什麼,我也不造為什麼,地域問題和環境關係挺大的,也說不清楚。就醬。
我是喫甜糉子和甜豆腐腦的……
因為甜鹹得輪著喫,一直喫甜的會【齁】(糖塊黏在喉嚨眼),一直喫鹹的會【噎】(鹹辣味胃酸灼傷喉管),所以要麼喫著鹹糉喝甜豆腐花,要麼喫著甜糉喝鹹豆腐花。(題主我北方人,在南方念書,南北美食 我照單全收(? ??_??)?)


那是因為南方早期窮,根深地固了,棕子,月餅,喫到肉餡想吐,也不知道他們怎麼喫的,還以為多高大尚的東西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