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這是兩件沒有多少關聯的事情,大量孔子學院在國外建立是文化輸出的一部分,而國際學校則是滿足國內對於國際文化的需求。但這兩件事均發生在國內,均與文化有關聯,它們之間又有內理的聯繫。

孔子學院在海外的建立,特別是前些年在海外大量孔子學院「拔地而起」,更多層面是國家的一項文化輸出戰略,所謂的文化「走出去」。對於海外建立方來說,更多的是一種被動接受文化的狀況,也很難轉化成一種主動接受文化。而對於文化來說,基本只有主動狀態下才可能成為「日常」部分,所以看似孔子學院看似在海外「熱鬧」建立,但是從一些報道中可以看到,在國外,「孔子學院」並沒有融合到國外人的日常生活中,外國人也沒有通過孔子學院去自然了解,甚至接受中國傳統文化。基本還是面子上的好看,從里子看很可能脆弱不堪。

再說國際學校在國內如此受追捧,這與七零後,八零後,甚至九零後父母有關,這三代人受到的是相對完整的教育,對國際化接受的程度也更高,當然其中也有極少一部分與」崇洋媚外「的心態有關,但是還是他們的國際化視野更高,而國際學校相對會提供更好的國際化教育,特別是有全英語的環境,使得很多家長選擇將孩子送到國際學校。

一個是孔子學院的看似繁華,一個是國際學校在國內的受追捧,這是兩個存在的事實,給我們的一些啟示,讓孔子學院真正踏實在國外傳播,做到細節中,國際學校是一個選擇,鼓勵其發展,但更要去考量改善教育的真正問題,讓教育回到初衷:讓每個學生天性都能健康成長。


謝邀。我以為這兩種現象性質不同,反映出來的層面不一樣。

孔子學院走出國門,是國家支持,民間推動,海內外共同參與的一項盛舉。旨在讓世界各地各國人民,有就近了解感知中國文化,認知中國的恰當地方,增進感情,彼此互信,共建美好世界。這項工程非常浩大,目前做了不少工作,不少國家和地區都有孔子學院了,初步的效果也時有報道宣揚,讓人高興。但是,很明顯,這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中國文化的「離岸傳播」還處於啟動開始階段,客觀地說,暫時還未能在西方主要國家的主流社會產生重大影響,還未能大面積扭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意識形態對中國的偏見。孔子學院走出了國門,但還沒能進入到別人的家門。大量最艱巨的工作還等著我們和後人來完成。同時,時下孔子學院的定位和運作,恐怕也不是已萬事具備,有一個高度合理的先進模式,不,還沒有。作為一項國策,一項中國人民真心長遠建設,面向世界的友誼與精神橋樑,孔子學院的方向是完全正確的,是必需的,符合全世界華人共同理想的大好事,只是目前未過探索階段。繼續努力吧。

國際學校在國內熱捧,已經有些年頭了吧,尤其大中城市,發達地區,國際學校的主要目的是送那些在校子女最終能到對方國家讀大學。它被熱捧的背後有太多可以深思的東西了。從大的方面講,它反映了從個人教育和職業規划上說,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就業模式的差異,暫時還不足向全社會證明中國模式的優越性。中國當前的教育那叫一個亂,沒什麼特效藥。太多人不滿意了。有錢人家不滿意,兒孫出國留學就自然成為規劃,而來來去去,不外乎極少數幾個國家被中國人熱捧。你批評這些人崇洋媚外也好,不切實際也好,關鍵是咱們自己的教育是做得不太好呀,到家長認為會耽誤孩子成長和就業時,誰敢向家長打保票。這人啊,有時候,到了切身利益之處,到了他個人利益需要充足體現的時候,任何他曾經高喊的口號和信條,那都是可以被推翻。

研究生階段的留學熱持續已經超過三十年了,而大學生,甚至中學就為留學做準備,可以說是「大學普招」政策之後才出現的。大學階段到國外讀,跟研究生階段在國外讀,完全兩碼事兒。前者是怪胎,後者才是正常的人生設計。

無數家長這樣做,先別說愛不愛國了,就是從孩子的就業與前途上講,在國外大學畢業就只是個畢業,不代表其它任何東西。當前,大部分國外留學的大學生最後還是回國了。這樣的設計合理在哪?也許家長們會立馬反駁我「有機會留下的,萬一留下呢?」對,這世界上好事兒壞事兒,都敗在這個「萬一」上,可憐天下父母心啊!

老想把小孩子往國外送,這說明一些不同生活模式里個體生存的不對等。中國人活著累,因為人多,什麼資源繫上一個十四億,啥都薄得可憐了。做人要努力,所以累,有錢沒錢都累。這想兒女象自己那樣受罪了,盡全力給他們最好的未來,你說這種心腸你扣他一頂「賣國賊」的帽子,他就會「醒悟」?況且,這就算是「不愛國」了嗎?如果要這樣定罪,麻煩你們先請上面的人把全民教育、高等教育都給我弄好了,省得不斷出「賣國賊」!

所以,最後回到這條問題的主題。按上面的分析,孔子學院即使開滿全世界,跟這個國際學校國內熱捧構得成關係嗎?難道孔子學院由西人執政,教西學不成?這裡頭顯然,毫無內在的邏輯聯繫。我為什麼不信任「民間愛國潮」,是因為這裡太多邏輯不順、事實不清而又憑情緒直覺,以人多就能定罪的慾火攻心,舉止粗劣,背離中華文化優秀基因的怪調調。這條問題的背後,有沒有受到其中之影響呢?


文化永遠要處於交融碰撞之中,才能催生絢麗燦爛的花朵。中國古代歷史上有好幾個時期處於這樣一種情況。

(諸子百家)

比如春秋戰國時期,獨立的國家非常多,各種文化各種思潮,就在這些國家之間反覆的交融。有一個耳熟能詳的成語:邯鄲學步。其實就是文化交流的表現,只不過交流得不成功而已。那時候文化除了在東周的那些諸侯國之間交融,還與境外有很多的交往。比如往西與往北,和兩河流域文明以及印度河流域的文明交往。也因此,才催生了諸子百家這麼燦爛的、高峰期的思想文化,成為中國古代文化的一個美麗瑰寶。

再比如晚清到民國初年這一段時期。古老的中國被西洋及東洋國家欺負侮辱,使得很多有識之士出國尋找救國救民的道理,而國外的各種文化人士,包括傳教士等,也都紛紛湧入中國。因此晚清和民國初年再一次出現了文化的高峰,出現了非常多的文化大師,影響深遠。

(西方文明)

當下孔子學院的出國門,以及國外學校的進來也是同樣的道理。

一百多年來,由於中國的積貧積弱,主要是外國文化的大量湧入,西方自由平等科學民主,包括馬克思主義等等,對中國人進行了啟蒙,讓中國人的意識和文化走向了現代化,也促進了中國的陣痛與強勢崛起,以及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不過在復興的道路上,我們同時又看到,西方文明在促進社會發展的同時,也存在著嚴重的缺陷,造成非常多的社會問題。這些社會問題,如果只是依靠西方文化的精神內核,是無法解決的。而中國古代儒家傳統文化,對社會秩序的規範,對道德的敬畏,天人合一的思想,對社會和諧的追求,集體主義等等,恰恰能夠解決西方自身不能解決的問題。這也是儒家文化傳統在當下西方,受到很大一部分人追捧的原因,也是孔子學校能夠在很多地方興辦起來的原因。

(孔子學校)

所以我認為,孔子學校在世界各地的發展,以及外國精英學校廣泛湧入國內,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可以期待的是,在不久的將來,新的一輪文化高峰又會出現,這也是我們所說的,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重要組成部分。


孔子學院是國家漢語辦為在海外推廣漢語而設立的機構,國際學校是商業機構,是完全不同的,其實沒有什麼可比性。

國際學校在國內大受追捧,顧哥以為從一般家長心理分析,原因不外以下幾個:

1. 國際學校的招牌都是與國際接軌,與國外大學、教育機構有合作,對於有讓孩子留學念頭的家長無疑有巨大吸引力;

2. 國內升學看分,學習壓力大,在這些年的官私兩面的媒體報道中,應試教育簡直是個大禍害,很多家長受此影響,要讓孩子不受應試教育毒害,而國際學校宣傳的採用國外(美國、英國)教育方法,不重考試,重輕鬆,於是這類家長就趨之若鶩;

3. 國際學校教學沒有國內學校嚴格,對於分數的考量不很重視,未來還能出過留學,於是在國內學校成績不佳的學生有了去處。

生意場中的基本原理,有需求就有市場,需求旺,市場火爆,中外都是一樣。很多人相信外國月亮圓,還有很多跟風的乾脆就迷信國際學校就是成才的不二之地,這樣的情況下,國際學校哪能不火。至於國際學校的教學水平如何?教育理念如何,就很難說了。一般家長也不明白,認為雙語教學就是好。須知英語與中文是兩個不同的語言系統,各有特點,不能因為存在互譯就把二者等同起來。顧哥見過不少小孩子滿嘴中英文串著說,這樣下去的結果很可能中文和英文都是二把刀,口頭交流沒問題,但語言要求一高就不行了。友人的孩子已經高中,中文、德文說得非常流利,但中文不會寫,只能說不能寫,這樣的中文學習有什麼用呢?當然可能是家長有意要孩子偏德文造成的,但無論如何,至少從語言的學習只能遵從一種語言系統為主,另外一種為輔,兩者並重的結果就是兩者都稀鬆。


國際學校與孔子學院好像沒有可比性吧。國際學校據我了解主要是中小學 (可能不對,因為我們這裡的國際學校都是中小學),是學文化課的地方,主要是按照國外教學方法,外語特別重視,甚至用外語教學,主要是培養學生考外國大學的,孩子如果想考國外大學甚至將來在國外生活,國際學校比較適合。孔子學院是為了輸出中國文化而由政府辦的, 沒有比較性


中西方文化互相融合吧~這是大國發展必經之路,但我還是希望國人能夠理性看待兩者之間的差異,先把自家文化吃透了,再好好跟人家學習~畢竟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我們應該以此為驕?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