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柏翰/臺北報導
據調查,全球平均每  3秒就新增  1名失智症病人。國建署提醒,失智症並非老化現象,而是一種疾病。若出現重複做某件事、出現語言或書寫障礙、原本熟悉的事情全忘光等疑似症狀,應盡早就醫。
根據國際失智症協會統計,全球平均每  3秒就有  1人罹患失智症。衛福部民國  100年到  102年研究也發現,全臺失智人口已超過  26萬人,推估到了  125年,全臺失智人口將高達  55萬人,是目前失智人口的  2倍以 國健署長王英偉表示,民眾最常見的失智症錯誤認知包括失智者皆會伴隨失能問題、生活無法自理生活,以及失智症是老化症狀之一等。據調查,國內失智者有  9成以上是住在家中,  6成以上無失能或僅有輕度失能問題,顯示即使診斷為失智症,輕度者可透過身旁家人或親友或環境協助,仍能參與社區活動,維持生活品質。
許多民眾對失智症的認識停留在癡呆或無能的成見,事實上,輕度失智階段的症狀不如一般人想像嚴重,通常還能保有不錯的社交能力和生活技能,若能在疾病早期時就醫治療、並多參與社會活動,失智者退化相對較慢,照顧負擔也較輕。
國健署指出,失智不是正常老化,不少民眾常會將失智症早期出現的警訊,以為是正常老化的一部分而延誤治療時機。若出現重複發問、重複購物或重複服藥,無論怎麼提醒也想不起來,或是有言語表達或書寫有困難,以及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時,皆非正常老化現象,應盡速就醫。
 9月為「國際失智症月」,昨天首映宣導影片,「  I  Can:雖然失智,但我仍可以」,由失智者分享自身經驗,也期待打破一般民眾認為失智者總是需要被照護,無法自理生活的刻板印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