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时报【陈世宗】

公园改造对当地居民及使用者将产生影响!现行公园管理做法都从工程面出发,未考量到公园生态环境,大肆破坏既有植被后再栽种植物,营造过多水泥铺面,公园失去吸收二氧化碳及热量功能;公共建设应建立公民参与机制,广纳建言,而非一味纸上谈兵。

公园自然生态化透过「分区管理」,保障居民使用权益,降低人为活动对重要生物栖地干扰,让动植物可在公园内自在生长、形成丰富生态环境;经画后的生态公园对民众居家环境、空气等,身心上的助益绝对超越一般水泥化公园。

荒野保护协会指出,台北市推动荣星花园公园生态化,经该会与里民携手复育萤火虫逐渐消失的栖地,成功让荣星花园萤火虫重现;凤头苍鹰及水生昆虫都回到园区,还可见候鸟流连造访,生态媲美山林,还带动公民参与重建都市生物栖地。

荣星花园成功案例,提供市民参与式环境学习的机会,亲身参与改造恢复自然栖地,从中学习理解生态关联性、生物多样性、生态跳岛对都市的重要性;不仅已超过3000人次参与观摩学习,连企业、学校都热情响应。

台中市议员沈佑莲说,公民参与成功案例,包括北屯区的民俗公园地下停车场、敦化公园、新都生态公园、平昌国小等,全是专业公民参与地方建设成功案例;透过公民参与与志工投入,让生态公园在都市能永续生存,留给子孙更多生态资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