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有八個后妃,幾乎下場都很慘,尤其是戚夫人,被呂雉斷手斷足,做成人彘扔進廁所。但是卻有一個人逃過一劫,最後憑藉兒子逆襲,成為皇太后,她就是薄姬。那麼依照呂雉強硬霸道的性格,他怎麼會放過薄姬呢?讓我為大家分析一下!

薄姬的一生是不幸的,但又是萬幸的。所謂老來富貴,說的大概就是這個道理。薄姬一開始侍奉魏王豹,當時和她一同侍奉魏王豹的還有管夫人、趙子兒。三個女人不但沒有爭寵,反而相互約定,以後有了富貴共同享受。

始姬少時,與管夫人、趙子兒相愛,約曰:「先貴無相忘。」

劉邦派韓信和曹參擊敗魏王豹後,曹參將魏王豹的妃子都擄走獻給了劉邦,於是管夫人、趙子兒成為劉邦的美人,薄姬很不幸,被曹參扔到了織布的工房。上天沒有拋棄薄姬,一次劉邦巡查工房,見到薄姬有姿色,於是把她也召進了宮裡。但是薄姬被召進宮後,劉邦似乎把這件事情忘了,在長達一年的時間裡從沒有寵幸過薄姬。

後來,劉邦在成皋台與兩位美人管夫人和趙子兒喝酒聊天,兩人將與薄姬當年相約富貴的事情講給劉邦聽,劉邦這才想起一年前被自己召進宮的那個女人,於是當天夜裡便召薄姬進宮。薄姬對劉邦說:我昨晚夢到有龍盤踞到我的肚子上。劉邦哈哈大笑,說道:這是吉兆呀,朕本天子,讓我來幫你實現這個夢境吧。

隨後,薄姬便有了身孕,而劉邦似乎在那晚之後,又將薄姬忘於腦後,從此以後,很少再召見薄姬。這看起來似乎是薄姬的不幸,但其實是薄姬的大幸。為什麼呢?

劉邦晚年有動太子之念,因為他認為太子懦弱,根本不像自己。而戚夫人的兒子趙王趙如意卻乖巧可愛,甚得劉邦的歡心。再加上當時戚夫人幾乎日夜陪伴劉邦,枕邊風吹的一陣又一陣,所以,劉邦想盡各種辦法讓太子出錯,想藉機廢了太子。

而太子之母呂雉也不是一個省油的燈,他暗地裡向張良求教,怎樣才能保住太子之位。後張良獻計請商山四皓來輔佐太子,這樣才能穩住太子之位。呂雉採納了張良的建議,請出了商山四皓。當劉邦看到太子府有這四位做高參後才明白,人心所向是太子,於是放棄了廢太子的念頭。

因此,呂雉當時最大的敵人其實是戚夫人和趙王如意,等劉邦駕崩後,呂雉立刻囚禁了戚夫人,隨後將戚夫人斷手斷足,扔進廁所。然後殺死趙王如意,並且對劉邦的所有后妃和兒子進行徹底剷除。那麼薄姬為什麼會逃過一劫呢?

戚夫人喪命是因為劉邦的寵愛,而薄姬逃過一劫則是因為劉邦的棄愛。歷史記載,呂雉心狠手辣,在劉邦駕崩後將所有的后妃都幽禁了起來。所以,當時的事實情況是不僅戚夫人遭到了幽禁,其他妃子曹夫人、管夫人、趙子兒都遭到了幽禁(趙夫人於早年怨恨劉邦而自殺),而戚夫人因為有怨言再加上太子之爭的舊恨而被呂雉做成人彘,扔進廁所。

薄姬是最幸運的,因為劉邦將她遺忘,而呂雉幾乎跟她一樣,也被劉邦冷落了多年,所以呂雉視薄姬為無害之人。讓薄姬出宮和自己的兒子居住在代國。而代國是個非常小的封地,根本掀不起什麼風浪。

可惜歷史給呂雉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呂雉認為自己最大的敵人是戚夫人,誰知道到了最後事實證明薄姬才是她最大的敵人。

呂雉與戚夫人爭寵,造成戚夫人慘死,趙王如意被害。呂雉的兒子因為呂雉的霸道鬱悶而死,呂雉短暫強硬幾年後病逝,呂家並沒有繼續掌權,隨後整個家族被誅殺。而大臣們扶植的新皇帝是劉恆,薄姬之子。呂雉如果在天之靈有知,不知她作何感想。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戚夫人的下場很慘,主要是因為她和呂雉爭寵,還要廢掉當時的太子。所以劉邦駕崩後,呂雉對他和趙王如意下了死手。而薄姬自入宮以來就不受劉邦寵幸,劉邦因為她可憐只寵幸過她一次,但就因為這一次,薄姬生下兒子劉恆。在後來的宮廷政變中,強者紛紛倒下,最後劉恆做了新皇帝。被劉邦棄愛是薄姬的不幸,但卻因此拯救了薄姬的性命,這是薄姬的大幸,也是呂雉放過薄姬的最大原因!

本回答獨發於悟空問答,覺得寫得好請隨手點贊,謝謝!

喜歡請隨手關注我的頭條號,謝謝!


說呂后放過薄姬其實並不準確,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對於漢高祖劉邦的女人,除了戚夫人,呂后都沒有刻意加害。對薄姬如此,對劉邦庶長子劉肥的生母曹氏同樣如此,對劉邦的其他女人也是如此。

呂后胸懷大志,並不是一個爭分吃醋的小女人。這一點從其最初接受劉邦婚前已有外婦曹氏,並生有一個兒子的既成事實也能看得出。要知道,彼時的劉邦不過是秦王朝一名最基層的公務員——泗水亭長而已。如果呂后是一個爭風吃醋的小女人,無論如何也是不會接受這麼一樁婚姻的。即便是被迫接受,婚後也不太可能當什麼也沒有發生過,不是嗎?可是,呂后卻認可了劉肥的庶長子身份,接納了曹氏。而且,婚後的呂后也並沒有刻意加害曹氏或者與之爭風吃醋,這足以說明問題了。

劉邦去世之後,呂后是如何對待老公曾經的女人的呢?其實還是非常厚道。有兒子的由兒子領走,跟著兒子過,沒兒子的公家養起來。薄姬就在這個時候被兒子、時任代王的漢文帝劉恆接到了代國,舒舒服服當起了代國王太后。史籍對於曹氏等人沒有太多記載,個人覺得,如果彼時曹氏未亡,很有可能也跟著兒子劉肥去了齊國。

實際上,呂后真正下黑手處置的只有戚夫人一人。為什麼呢?倒真不是一些人所說的呂后善妒,而是兩個人結下的恩怨太深了。呂后作為一個政治家,對於和自己爭寵是可以放得下的。但是,對於和自己爭位、爭權者,就沒有那麼客氣了,看看呂后對待劉邦的兒子就能看得出。劉肥作為漢高祖的庶長子,身份敏感,就因為家宴上被漢惠帝讓在上座,就觸動了呂后敏感的神經,生怕劉肥產生非分之想,對自己和兒子造成威脅,立即就欲置劉肥於死地。但是,從後來劉肥認慫裝孫子、甚至認自己親妹妹魯元公主為乾媽(尊魯元公主為齊國王太后,這等於就是認親妹妹當乾媽了)之後,呂后覺得劉肥構不成威脅,便被放過了劉肥來看,呂后並不是嗜殺之人,只要不對自身構成威脅,還是會手下留情的。因此,蕭何、曹參、周勃、陳平等人、包括劉肥封最後都在呂后手下活得挺好。

呂后之所以如此憎恨戚夫人,主要還是當年戚夫人吹枕頭風,攛掇劉邦易儲之事。當初,作為人質的呂后從項羽營中歸來之後,發現劉邦身邊女人環繞,已經沒有自己的位置了。雖然醋意肯定有,但畢竟自己嫡妻的身份是明確的,兒子繼承人的身份也是明確的,呂后並沒有什麼過激反應。可戚夫人居然想取而代之,攛掇劉邦易儲,易儲和廢后難道不是一步之遙嗎?其他什麼都能夠容忍,但易儲和廢后是呂后無論如何也不能容忍的。雖然劉邦後來在周昌等人的強烈反對和張良搬出商山四皓之後作罷。不過,呂后和戚夫人的梁子算是結下了。

劉邦死後,呂后也並沒有立即就想要戚夫人於的命,而是將她囚於永巷,每日從事舂米等體力勞動。呂后此舉既有出氣、報復,也有羞辱的意思,但至少沒有要了她的命。可是,戚夫人卻不甘心被貶為舂米工、受呂后羞辱,便通過唱怨歌方式發泄,同時也是希望有人能將自己的遭遇傳出去,既讓自己的兒子劉如意知道,也讓劉邦的舊臣們知道。呂后得知戚夫人此舉,怒火中燒:「你當初那麼對我,而今我已經饒你一命了。你這麼做,到底想幹什麼?想讓你兒子帶兵造反來救你嗎?」於是,新賬舊賬一起算,派人將其做成可人彘。之後,其子劉如意也被呂后用計調離周昌身邊之後除去。

反倒是安安分分的薄姬,前半生沉默寡言、遠離名利場,雖然一輩子沒得到丈夫的愛,卻因為兒子漢文帝劉恆,最終成為了大漢王朝地位最高的女人。正所謂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薄姬不正是這樣一個幸運兒嗎?


謝邀!祝大家閱讀愉快!

戚姬和薄姬作為劉邦的兩個妃子,因其處世態度不同、格局不同導致最後結局也不同,如果當時戚姬能夠收斂些,審時度勢,或者政治計謀高超些也不至於落得「人彘」的下場,更不至於坑死自己的兒子;我對戚姬的評價是「野心甩了自己智商十條街」。反觀薄姬野心才智不如呂雉,,美貌姿色又不如戚姬,最後獨善其身,成為三人中最大的贏家,這何嘗不是一種處世的大智慧。

(戚姬)

狠毒的呂后殺了戚姬母子,為何卻放過薄姬?

其實我個人一點都不心疼戚姬,人心不足蛇吞象,換句話說我還覺得她坑了呂雉,讓她成為蛇蠍美人的「代言人」,如果不是戚姬的種種行為把呂雉氣的快發瘋,呂雉也不至於砍斷她的四肢又扔到廁所。

(薄姬)

我們不學戚姬,沒有頭腦還野心勃勃,來學學薄姬是如何成為大贏家的。

首先:從薄姬這方面來看,她原本是魏王魏豹的妾,兩人恩愛有加,可是被劉邦強行俘虜,俘虜後還沒有得寵,這有可能是因為薄姬還深愛著魏豹,所以心態也是一如往常,根本不吃醋不撒嬌,也是做好了孤獨終老的準備的。正是她的這種態度,呂雉也就沒有放在心上,總不至於跟一個不得寵的妃子過意不去吧!

其次:一次偶然的機會劉邦竟然寵幸了薄姬,薄姬竟然懷孕了,不得不說運氣也是好的沒話說,要隔別人肯定高興的手舞足蹈,可是薄姬也看不出一點興奮,也是平常對待,並不會因為懷了龍胎就擺架子,兒子生下來後也是一心教育兒子,根本不去爭寵,討劉邦的歡心,更不會去巴結呂雉,儼然就是一個賢妻良母。

(呂雉)

最後:看看呂雉是怎麼看待薄姬的,從一方面來看呂雉認為薄姬和自己有著同樣的苦惱,都沒有得到劉邦的寵幸,遭遇一樣的人多少都會產生憐憫之心;再加上薄姬為人處世、與世無爭,呂雉掌權後直接把薄姬打發到他的兒子代王劉恆那裡去了,讓她去享清福了,沒想到最後陰差陽錯劉恆竟然當上了皇帝,薄姬自然就成為皇太后了。

其實呂雉沒殺薄姬真的是因為薄姬的不問世事、與世無爭的態度,呂雉認為薄姬不是那種為了上位不擇手段的人,更何況薄姬不想上位,所以說薄姬能獨善其身一是自己的原因二是運氣一直都很好!

【羽評歷史,歡迎右上角關注、評論、點贊】


命運這事兒,很難說清楚。就像秦末群雄之中的劉邦,與其它人相比。沒有家族背景,能力不行,年齡又大,似乎還心無大志。偏偏活到了最後,還做了皇帝。

在劉邦的女人當中,薄姬也是不突出的,卻獲得最後的勝利。

咱們分析一下。現在的我們喜歡把後宮爭鬥的事情,搞得很複雜。其實,呂雉與戚夫人,以及薄姬的事,很簡單,並不複雜。

在此宮斗中,薄姬就是打醬油的。薄姬懷上兒子劉恆後,劉邦就在她視線里消失了。

薄姬費盡心思,想重新引起劉邦的注意,都失敗了。就這樣,薄姬默默的生活,默默的生下劉恆。然後又和劉恆一起繼續默默無聞的生活。

公元前196年,也就是劉邦死亡的前一年,劉恆被封為代王。公元前195年,劉邦死後。大權在握的呂雉,見薄姬母子毫無出色的地方,對自己沒有絲毫的影響。就把他們母子打發到封地去了。(不知道現代的影視劇,為什麼把薄姬母子說的那麼了不起?如果真的了不起,早被呂雉搞掉了。)

呂雉是劉邦的大老婆,與劉邦集團的大部分核心成員,如曹參,蕭何,陳平,樊噲等等都有很好的關係。再加上,呂雉生的劉盈又是劉邦的長子。所以,劉盈的太子地位,劉邦集團的成員幾乎是公認的。

可是,號色的劉邦偏偏喜歡戚夫人。

戚夫人生於公元前224年,呂雉生於公元前241年。戚夫人比呂雉年輕了17歲,在那個年代,這可是一代人的時間。何況,戚夫人還天生麗質,能歌善舞。自然,呂雉爭寵是爭不過戚夫人的。呂雉心裡當然充滿了妒忌。

戚夫人把自己顏值高的長處發揮到了極致。她極力向劉邦要求,把自己的兒子劉如意立為太子。劉邦也答應了,下令廢掉劉盈,礙於群臣的大力反對才作罷。廢太子一事,對呂雉的打擊很大。

所以,劉邦一死。起始,呂雉的報復還是有底線的。呂雉就開始報復戚夫人,讓她去做舂米的苦役,並沒有動她的兒子劉如意。

可是,戚夫人不忿呂雉,用自己甜美的歌聲對外人表示。自己在外地做王的兒子,會回來為自己出氣的。

呂雉得知後,就惡向膽邊生。用殘酷的方式殺了戚夫人,又用毒酒殺了劉如意。

呂雉死後,命運女神又開始垂青薄姬母子。

薄姬母子在自己的封地,一如既往的默默無聞的過著平靜的生活。朝堂的大臣卻上門來,把他們接到長安,讓劉恆做了皇帝,薄姬也升級為皇太后。

原來,經過呂雉的胡鬧。朝堂的大臣開始對外戚干政,變得極為敏感。他們在劉邦的兒子當中綜合評論後,認為薄姬母子最符合條件。因為薄姬毫無家族背景,沒法干涉朝政。就把劉恆立為皇帝。

唉,命運從來都是充滿了不確定性。


歷史上的呂雉是個心狠手辣,殺人不眨眼的女魔頭,殺韓信、擒彭越、逼英布,弄得跟劉邦一同打天下的開國功臣們人人自危。

當劉邦駕崩後,呂雉變本加厲地展開了新一輪的殺戮,誅殺劉氏子孫,將劉邦的愛妾戚夫人變成人彘,用一個詞形容就是:瘋狂。

劉邦的姬妾們被她殺的殺,囚的囚,唯有一人躲過了呂雉毒手,這個女人就是薄姬。

同是劉邦的小老婆,為什麼呂雉單單會放過薄姬呢?有書君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1、 薄姬不受寵

據野史記載,劉邦只寵幸了薄姬一次,從此後就冷落了她,薄姬在漫長的冷遇歲月中熬過了一年又一年。

在呂雉看來,長期受到劉邦冷遇的薄姬,與她簡直就是同病相憐。

因為,劉邦自從娶了許多年輕貌美的小老婆之後,就將她這個結髮妻子從情感上打進了冷宮。

所以,她對同樣失寵的薄姬懷有一絲同情,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她是可憐薄姬的。

而戚夫人就不一樣了,仗著年輕貌美,又會跳「翹袖折腰舞」,備受劉邦寵愛。呂雉那是看在眼裡,恨在心裡呀。

試問哪個妻子能忍受自己的丈夫寵愛另外一個女人呢?何況是呂雉這個患難之妻,在劉邦一窮二白之時嫁給他,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才熬到丈夫稱帝這一天。

可沒想到,自己親手種下的瓜,還沒嘗到豐收的喜悅,卻被別人給摘走了。劉邦在時,戚夫人有保護傘罩著,呂雉也不敢對她怎樣,等到劉邦駕崩,呂雉豈不可著勁兒的折磨這個迷惑丈夫的狐狸精。

2、 薄姬性格淡泊

宮廷爭鬥從來都是極其慘烈的,大家看看《甄嬛傳》就知道了,但在這拼得你死我活的宮斗中,薄姬卻是一股難得的清流。她性格淡泊,與世無爭,安於命運的安排,從不刻意去爭寵。不僅不為自己爭,也不為兒子劉恆爭。

當初劉邦分封時,將山高水遠的代國分給了年僅六歲的兒子劉恆,代國的貧瘠世人皆知,而且氣候也不好,小小年紀的劉恆完全可以向父王提要求,以代王身份居住長安城,待到成年再往封地。

但薄姬卻不辯不解、不找借口,不託人情,毅然帶著劉恆前往封地。

這份淡泊,甚得呂雉之心。

相比薄姬的與世無爭,戚夫人以及她的兒子劉如意可就是呂雉的心頭大患了。

劉邦不僅寵愛戚夫人,對她的兒子也是另眼相看。劉邦認為,自己所有的兒子中,只有戚夫人的兒子劉如意同他性格最像。在戚夫人的眼淚加枕邊風的進攻之下,劉邦甚至動了廢除太子劉盈(呂雉所生),立劉如意為太子的想法。

為了保住自己兒子太子之位,呂雉費了好一番力氣,請來了「商山四皓」輔佐兒子,才讓劉邦斷了廢太子的想法,但這筆賬呂雉卻是牢牢地記在了戚夫人頭上。

3、 薄姬情商高

薄姬的高情商不僅體現在遠離宮廷的勾心鬥角上,還有面對誘惑時的淡定,即便是有餡餅砸到頭上,她也會掂量掂量要不要接。

當呂雉將劉邦的子孫劉如意、劉恢一個個找借口殺了之後,趙王一位空缺。這個趙王可是肥差,對誰都不放心的呂雉於是藉此來試探薄姬母子二人。

她將劉恆從代國招回接任趙王之位,這對薄姬母子來說,是離開代國的好機會。但聰明的薄姬卻誘到了暗藏在趙王一位下的殺機,於是面對這份誘惑,委婉推辭,自願要求繼續待在寒苦的代國。

此舉讓呂雉非常滿意,解除了危機感,放鬆了對薄姬母子的警惕,薄姬也為此保全了母子的安危。

而戚夫人則是情商與美貌不成正比,她將想讓兒子立為太子的願望赤裸裸地寫在臉上。

可著勁兒的吹枕邊風,從來沒想過,呂雉在朝廷中的根基有多深,所以就算劉邦想廢太子劉盈,朝中大臣們也不會答應啊。她更沒想過,比她年長很多的劉邦一旦去世,她們母子將面臨怎樣的下場。

更不可思議的是,原本呂雉只是將她貶為官奴,沒有想置她於死地,她卻在舂米時,大唱「子為王,母為虜,終日舂薄暮,常與死為伍!相隔三千里,誰當使告汝!」從而惹怒了呂雉,將她做成人彘。

可憐的戚夫人,壓根不知道什麼叫「隱忍」,也不知道「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的道理,才讓自己落得了如此悲慘的下場。

以上就是有書君所理解的,戚夫人為什麼下場悲慘,而薄姬一生平安的主要原因。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複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所謂種因得因,種果得果。戚夫人下場悲慘更多是自己咎由自取,思想短視愚蠢造成的,古代後宮六院,沒有冤魂。

當時,劉邦登基後,呂雉已經年老色衰了,夫妻二人聚少離多,背心離德,已經不存在什麼感情。作為帝王的劉邦,血氣方剛,自然是更喜歡後宮年輕貌美的姬妾了,每日與他們廝混在一起,這其中就屬戚夫人最受劉邦恩寵,幾乎是形影不離。

(呂雉)

本來劉邦寵幸戚夫人,呂雉也深知自己年老色衰,聽之任之,各過各的,心裡雖然有怨言,但是也無可奈何。

但是戚夫人在越得恩寵的時候,變本加厲,日日給劉邦吹耳邊風,廢掉呂雉兒子劉盈,立自己兒子劉如意為太子。劉邦天長日久,耳根子軟,居然還真做了這種打算。

這消息讓呂雉知道,自然怒氣中燒,搶了我的丈夫,還想害我兒子?!這是呂雉第一次下了對戚夫人母子的殺心。

於是呂雉聯合外戚與群臣,以陛下枉顧綱常,廢長立幼為由,阻止了劉邦廢劉盈。

劉邦漸漸覺得劉盈羽翼漸豐,只得作罷。

後來劉邦去世,劉盈登基,實際呂雉總攬朝綱,也就對戚夫人母子下了殺手。全怪戚夫人母子當年逼之太甚。

至於薄姬,他是以前秦國名仕與魏國大家閨秀所生。後來她嫁給了魏豹為姬妾。魏豹是個很有意思的人物。當年薄姬母親請來著名相士給薄姬相面說薄姬生子可為王,魏豹一聽,算盤打的飛快,她的兒子不就是我的兒子?那還等什麼,兒子都都當皇帝了,造反得了,自己做不了皇帝,也能為自己將來的兒子博一方天地啊!只是沒有想到自己最終兵敗,被隊友坑害了。

然後,薄姬被劉邦擄回來了。與薄姬交好的還有兩個貌美女子,管夫人與趙意兒,她們曾經相約苟富貴莫相忘,只是這二人卻不如當年薄姬在魏豹那照顧她兩那樣,在得到了劉邦寵幸後,不僅把薄姬忘了,還以此作為笑話說給劉邦聽。

(薄姬)

劉邦因此覺得此二人無德無良,擯棄了他們,轉而憐憫心底善良的薄姬,當晚臨幸了薄姬,薄姬也是上天恩寵,當晚就懷了身孕,後生下皇子劉恆。

但是,薄姬生得並不十分出眾,劉邦對他的恩寵也只是心血來潮的善心與憐憫罷了,此後就再也沒有見過她。

薄姬從此帶著劉恆在皇宮謹小慎微,備受欺凌。

後來劉邦去世,呂雉清算了幾乎所有劉邦恩寵的姬妾,唯獨對薄姬恩寵有加,封其子為晉陽代王,封薄姬為代王太后,可以她說是大漢王朝呂雉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女人了。

除了薄姬一生謹小慎微,想來呂雉之所以恩寵薄姬也不過是覺得她不過也是一個和自己一樣得不到丈夫的愛,守了活寡的可憐女人罷了。你沒有得罪我,我們還同病相憐,可為知己,何苦為難?

後劉邦兒子死傷殆盡,劉恆被迎回為王號景帝,薄姬也終應了當年相士許負「子可為王!」的預言。

點擊關注,了解更多精彩回答!


薄姬能夠得到呂后善待,最終得封太后,真正笑到最後,其背後的根本原因在於三點:第一,不得劉邦寵幸;第二,懂得做人;第三,有大智慧。

歷史上,薄姬雖然與劉邦生下一子劉恆,即漢文帝,但她實際上非常不得劉邦寵幸。

甚至,薄姬最初得臨幸,也是因為劉邦憐惜她(可憐)。而薄姬終其一生,也只得了劉邦一次寵幸。好在,薄姬肚子爭氣,一夜就懷下龍種,當真也是福德深厚。而薄姬一直不得寵的背後原因,恐怕與她的長相身材平庸有一定關係。

話說,這薄姬得到唯一一次伺寢的機會,還要從她的兩個好閨蜜說起。

薄姬原是魏王魏豹的妾室,魏豹被韓信擊敗後,薄姬被召入漢宮,但入宮一年多,卻連劉邦的面都沒有見過。

薄姬年少時,與管夫人、趙子兒交好,約定三人之中不管誰先富貴,都不要忘了其他二人。後來管夫人、趙子兒先後受到劉邦寵幸。

薄姬這兩位閨蜜被寵幸後,果然沒忘了當初的誓言。加上管、趙二人同情薄姬的遭遇,且覺得薄姬對她們構不成威脅,於是兩個美人侍候劉邦時,相見笑說與薄姬初時的約定。

劉邦問起當中因由,兩人俱以事實相告。劉邦心凄然而憐惜薄姬,當晚便召見寵幸了她。

這次以後,薄姬就懷了身孕,並生下兒子劉恆。俗話說,母以子貴,但子女眾多的劉邦在薄姬生下劉恆後,地位卻沒得到改善。

不僅如此,生下劉恆後,劉邦鮮有和薄姬相見。直到劉恆八歲時,才被封為代王。

劉邦駕崩後,薄姬做了一個最明智妥當的決定:遠離權力中心,而選擇與兒子去偏遠的代地。這一決策,可以說是一個女人在當時情況下做出的最智慧抉擇。

呂后見薄姬向來尊重自己,並且低調內斂,且從未與自己爭寵,於是,呂后准許她出宮,從其子到代地就國,是為代王太后。

圖為呂后

薄姬能得善妒、殘暴的呂后善待,這在整個漢代都可以被稱作奇蹟。相比戚夫人兒子被毒死,自己被做成人彘,薄姬真可謂大幸。

但幸運從來是強者的謙詞,薄姬能以強者身份笑到最後,絕不是「幸運」二字那般簡單。薄姬善於處理人際關係,從史書看來,她能得管、趙二夫人舉薦,已說明了很多。而在與呂后的相處中,薄姬更是充分做到了尊重、隱忍,她的低調作風也得到了漢室大臣的一致認同。

史書記載:呂后死後,大臣議立新帝,認為外家呂氏不善,皆稱薄姬仁善,故迎立代王劉恆為帝,是為漢文帝,尊薄姬為太后。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周易》里的這話,用到薄姬身上仔合適不過了,也正是這種優良品行,讓她在複雜的宮斗中成為最終的贏家。


呂雉最大的敵人是戚姬。

後宮多紛爭,其紛爭的源頭無外乎兩點:爭寵和儲位。

薄姬原是魏王魏豹的妾室,後入漢王后宮。但一直沒有得到劉邦的寵幸,甚至一年都見不到劉邦幾面。

後經過美人管夫人,趙子兒推薦,薄姬得到劉邦寵幸,並誕下兒子劉恆。但此後劉邦就很少寵幸薄姬了。

因薄姬仁善,很少在後宮中爭寵,更沒有牽扯進儲位之爭。

劉邦原立呂雉之子劉盈為太子,戚姬得寵後,多次慫恿劉邦改立其子劉如意為太子,險些成功。由此可見,呂雉對戚姬痛恨之深。

劉邦逝世後,後宮中遠離爭寵者皆善終。薄姬出宮,前往劉恆封地,做代太后。

劉恆即位後,是為漢文帝,薄姬從王太后成為皇太后。


呂后和戚夫人不只是所謂情敵關係,更是政敵關係。戚夫人能力配不上野心,一心想靠吹枕頭風謀奪太子之位,成功把自己作死;而薄姬根本不得劉邦歡心,她的兒子劉恆只是一夜情產物,母子俱無寵愛,平時又低調謙恭,當時對呂后可以說毫無威脅。因此呂后也一時起了惻隱之心,讓薄姬跟隨兒子到代國就藩享受供奉。

想靠吹枕頭風奪得儲位的小女人戚夫人

漢高祖劉邦是個風流浪蕩之子,當初富家千金呂雉下嫁給他,操持家務、下地種田,生育了一對兒女,而且還幫他照顧他和曹氏偷情生的劉肥,後來劉邦犯法逃到芒碭山中,又是呂后長途跋涉給他送衣服食物,此時的呂后真的是一個典型的中國傳統賢妻良母,具備社會對古代婦女所要求的一切美德。

劉邦後來在楚漢戰爭中,和項羽對峙,呂后又被項羽俘虜數年,個中辛酸一言難盡。然而等到她好不容易回到劉邦身邊時,劉邦卻早已有了能歌善舞的愛寵戚夫人,而且兩人還生了個愛子劉如意,色衰愛弛的呂后自然被涼到一邊,很少能見到劉邦。不過呂后畢竟是劉邦嫡妻,她和呂氏家族都助力劉邦得到了天下,因此劉邦稱帝之後,呂后是毫無疑問的皇后,她的兒子劉盈也被立為了皇太子。

然而劉邦卻嫌棄劉盈,覺得他性格太懦弱,反而經常吹捧戚夫人生的如意最像自己。其實如意當時也就是個小孩子,是不是真的類父誰知道,說到底是劉邦偏心。劉邦起了廢立太子的念頭,經常陪在他身邊的戚夫人自然察覺到了,於是成天哭哭啼啼請求劉邦立如意為皇太子。

劉邦雖然換太子的意志堅決,但朝中大臣周昌等人堅決反對,可憐的呂后被負心漢和惡毒寵妾給逼得向周昌跪謝。但劉邦在戚夫人的鼓舞下還是不改初衷,呂后這時也開始反擊,一方面她和娘家人一起商議,綁架了張良求取計謀,請出了商山四皓;另一方面她開始涉足政治,為劉邦出謀劃策甚至親自動手解決功高震主的功臣們,呂后的能力和權勢也越來越大。就這樣雙管齊下,劉盈靠著母親的保護終於守住了皇太子之位。

劉邦去世後,惠帝文弱,呂后大權在握。對著從前劉邦身邊那幫花枝招展的寵姬,呂后自然很不高興,直接把她們幽禁在後宮。而戚夫人這個差點逼死自己母子倆的仇家,呂后特別重點照顧,剪掉她美麗的長髮,讓她穿著奴婢的衣服充當舂米的苦力。誰知戚夫人毫無大勢已去的自覺,反而哭哭啼啼希望她那個已經在趙國就藩的兒子如意來救她。呂后看到她這樣真是火冒三丈,新仇舊恨全部勾了起來。她先把如意召到長安,用毒酒鴆殺,然後再用酷刑虐待戚夫人,將她做成「人彘」,而惠帝看到母親內心如此扭曲,嚇得大病一場,從此沉迷酒色不問政事。

無寵低調的薄姬和她那個聰明有城府的兒子代王劉恆

薄姬的前半生其實也很辛酸。她只是原來魏國一個宗女和人私通的私生女,在秦末漢初時期成為了魏王魏豹的妾室,後來劉邦打敗魏豹後,薄姬被劉邦順手收入了後宮,但她連劉邦的面都沒見到過。

薄姬原來有兩個好朋友管氏和趙氏,她們曾經盟誓過,以後如果誰發達了,不能忘記老朋友。這兩個女孩也被劉邦寵幸了,有天她們在劉邦面前笑著說起了這件往事。誰知劉邦也是個性情中人,他內心憐憫薄姬,竟然臨時起意寵幸了薄姬。這之後劉邦又把薄姬拋到腦後了,誰知就是這一夜情,薄姬竟身懷有孕而且生了一子劉恆。由於母子倆都不得寵,所以劉恆在父親心中也沒啥存在感,八歲時被封到了偏遠又靠近匈奴的代國。

劉邦死後,大權在握的呂后開始了對後宮的清算,那些得寵招搖的、和呂后作對過的劉邦寵妃們都被呂后給幽禁起來了。大概薄姬得到的劉邦之情分實在太薄,呂后又對她一時起了惻隱之心,讓她隨著劉恆到代國當藩國太后去了。

呂后當政後,鴆殺趙王劉如意、威懾齊王劉肥,於是安心當起了攝政太后。不料惠帝青年早逝,他諸子皆幼,呂后唯恐劉邦那些年長又有實力的兒子們對幼主不利,於是先後剪除了劉邦好幾個兒子。而劉恆在代國則一直表現得恭恭敬敬而且低調不爭毫無野心,原來的趙王被呂后幽禁而死後,呂后曾打算讓劉恆當趙王,劉恆馬上請辭堅決留在代國。就這樣,在呂后去世後,功臣們清算了呂氏家族,並廢掉了惠帝之子少帝,由於劉邦諸子幾乎都被廢殺,所以他們找來了平時最為低調恭謹、又沒有強勢外戚的代王為新皇帝。當然,聰明又有城府的劉恆卻沒有成為功臣俘虜,反而各個擊破由自己掌握了主動,這是後話了。

所以戚夫人母子和薄姬母子不同命運的區別大概就在於一個根本不會審時度勢,而另一對則是識時務者的俊傑吧。


薄姬就是漢文帝劉恆的母親,薄姬之所以沒有慘遭呂后的毒手,是因為她也是可憐之人,甚至比呂后的遭遇更加的可憐。

呂后最起碼還落了一個皇后的美名,薄姬可是什麼都沒有落到呀,既沒有得到劉邦的愛,也沒有得到一個像樣的名分。

關鍵她還是僅僅和劉邦有過一次親密的接觸,就是那一次接觸,她懷了身孕,為劉邦生下第四個兒子,後來的漢文帝劉恆。

在薄姬和劉邦那次親密的接觸之後,她再也沒有得到過劉邦的寵幸,就如同此生被打入了冷宮一般,這樣的一個人,默無聲息的存在,對於呂后來說是沒有任何影響的。

薄姬不像戚夫人,貪得無厭,戚夫人因為仗著劉邦對自己的寵愛,經常是在大庭廣眾之下和劉邦秀恩愛的。

這一點恐怕是個劉邦的妃子都會對戚夫人恨之入骨,就不用說當時的皇后呂雉了。

呂后雖說對戚夫人恨之入骨,但是,她也是無可奈何,畢竟這時候劉邦還活著,她若是敢對戚夫人動手腳,劉邦就該拿他開刀。

呂后只能選擇默認了,既然得不到了劉邦的愛,那就選擇現實和忍讓吧。再說了自己手中還掌有大權,是大漢的皇后,自己的兒子是皇太子,未來大漢的接班人。

令呂后沒有想到的是,戚夫人竟然是一個貪得無厭的女人,他得到了劉邦的愛不說,他還想讓自己的兒子當皇太子,讓劉邦把呂后的兒子廢掉,換成她的兒子。

就是這一點徹底的激怒了呂后,呂后把對戚夫人的恨深深的埋藏到了心裡,她想的是,劉邦總有走到那一天,等到劉邦死後,我有你好看的。

結果,最終劉邦的這個太子也沒有換成,呂后笑到了最後,她兒子在劉邦死後繼承了大漢的皇位,她升級為了大漢的皇太后。

這時候呂后就開始收拾戚夫人了,她先是把戚夫人關押起來,讓她沒日沒夜的做苦力,然後又把戚夫人的兒子劉如意給毒死,最後,把戚夫人做成了人彘,丟到了廁所之中。

呂后並不是歹毒到是個人她就會殺的,至少她對薄姬就是格外的開恩。

劉邦活著的時候,把薄姬的兒子劉恆封到了代地,當了代王。

到了劉邦死後,呂后就告訴薄姬,你也是一個可憐的女人,跟著先帝也並沒有享到什麼福,所以,你就去代地找你的兒子去吧。

就這樣薄姬到了代地和自己的兒子開始享受天倫之樂了。

要說這歷史確實是很有意思,誰也沒有想到,這個老實守本分的代王劉恆,竟然在後來繼承了大漢的皇位,就這樣這個不受劉邦待見的薄姬,一躍成了皇太后。

雖然薄姬沒有當過皇后,但是,在歷史上能當上皇太后的人,也是寥寥無幾的呀。

任誰也沒有想到,呂雉無意中放走的一個失寵的妃子,竟然是日後大漢江山的皇太后。

歷史的不可捉摸性,就是歷史最可愛的地方。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