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在一起北漂的同學,現在孩子已經都上小學了。要是在沒結婚以前,每年過年回家還能聚聚,但是這幾年他們回來的越來越少,想和這些老同學敘敘舊,只能通過網絡了。原因是孩子的爺爺奶奶都跑到大城市去帶孩子了,寒暑假或者節假日基本都不回老家。

  雖然這幫同學朋友家庭環境都不盡相同,但無一例外的是,孩子都交給爺爺奶奶來帶。沒辦法,夫妻倆工作太忙,朝九晚五的工作根本沒時間接送孩子,而老人一旦把照顧孩子的活兒接下來,就要奔着十年的光陰而去。

  但是最近一個朋友和我訴苦,說孩子馬上就要上小學了,孩子奶奶卻一改往日的風格,執意要回老家,不再幫他們帶孩子了。難道是奶奶不喜歡孫子?其實也不竟然,在孩子剛出生的時候,爺爺奶奶搶着要帶孩子,歡喜的不得了。由於夫妻倆是北漂,所以在哺乳期結束以後,孩子媽媽便回到北京工作,把孩子放在了老家,這一放就是4、5年。

  等到孩子要上幼兒園大班的時候,爲了讓孩子能夠提早適應北京的生活,兩口子便把孩子接回身邊,奶奶也跟着過去幫忙照顧。在一年多的時間裏,上班的時間兩口子連早飯都顧不上喫,下班晚上7點左右才能到家,奶奶要在一天裏幫一家5口做飯,接送孩子,給孩子洗衣服,打掃家,買菜,也不亞於孩子爸媽的工作強度。

  等到孩子小學過了半個學期,奶奶突然提出要回老家,不在北京呆了,這讓孩子爸爸媽媽有點措手不及。平時媳婦也沒有和婆婆有啥大矛盾,頂多是有時候互相看不慣,但都沒表現在明面上;孩子也一直挺討人喜歡,爺爺奶奶平日裏對孩子也非常關心,怎麼就突然間甩手不幹了呢?

  雖然這個家庭的“奶奶罷工”並不是普遍現象,但是相信還是會有一些家庭和朋友的遭遇類似,那就是奶奶剛開始上趕着帶娃,最後卻甩手不幹了。

  奶奶帶娃雖然是現在大多數家庭的普遍現象,但是很多父母卻把奶奶帶娃看作是理所應當

  在孩子爸媽看來,別人家的老人都跟着自己的孩子幫忙帶孫子,自己的孩子讓爺爺奶奶來帶也是理所應當的事。既然爺爺奶奶來照顧孩子了,那麼自己就像回到老家一樣,覺得這個家是父母的。早上睡個懶覺,孩子穿衣服還得奶奶幫忙,更別說做飯了。沒孩子的時候兩個人都是在外面隨便買點喫的,現在有了孩子,也有了孩子奶奶,做飯的是更是不曾考慮過。

  回到家之後,雖說工作了一天也夠辛苦的,但是依然像是前幾年一樣,把熱乎飯一喫,連碗都懶得刷,就在一邊看電視逗孩子玩。而老人則稱了家裏的傭人,不光要照顧孫子,還要照顧兒子和兒媳。

  在這裏我不是要爲這些老人訴苦,而是要提醒各位寶爸寶媽,當年你們的爸爸媽媽也是工作忙,家裏老人根本無暇照顧的時候,最後也不都是夫妻兩個人帶大的嗎?要說苦和累,兩代人所處的環境可能不同,但是壓力都是一樣的。明明是自己的孩子,明明老人是過來幫忙的,但卻把帶孩子這件事看成是老人理所應當,這會讓爺爺奶奶在背後感到傷心,也是不願意再帶孩子的重要原因之一。

  之前和兒媳婦接觸的時間並不多,一些所謂的“缺點”沒有被放大,當生活在一起之後,婆媳之間有互相看不慣的地方,讓雙方都很受傷

  本來我不想過多的說婆媳關係的問題,因爲現在很多家庭的婆婆和兒媳相處的都很好,甚至和親生母女一樣。但是這在育兒方面畢竟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

  舉個真實的栗子。

  曉彤在婆婆幫忙帶孩子之前,在婆婆眼裏一直是個榜樣型的兒媳婦。有知識、有氣質、懂得心疼老公、對公婆恭恭敬敬,每次回來都要給他們買禮物。

  孩子一直在老家由老人帶,兒子和兒媳也只是每年過年回家大概一個星期,就匆匆忙忙走了,所以在沒有住在一塊的長達4-5年的時間,婆婆和兒媳婦的關係一直都非常好。

  可也是孩子要上學,老人過來幫忙照顧,住到一個屋檐下,矛盾就慢慢的有了。婆婆開始看不慣兒媳婦懶,連自己的襪子、內衣都要使喚兒子來洗;兒媳婦聽不慣婆婆的絮叨,以至於後來兩個人都在刻意躲避對方,搞的家裏的氣氛一度冷到冰點。

  當和兒媳婦接觸久了,孩子奶奶會把對方的一些缺點放大,導致自己和孩子媽媽都看不慣對方,生氣傷心,也對帶孩子這件事變得不再那麼積極了。

  孩子漸漸長大了,奶奶再也不是他們唯一的依靠,他們把愛更多的給予父母,而忽略了爺爺奶奶

  孩子在小時候,尤其是在父母外出打工的家庭,爺爺奶奶成了他們唯一的依靠,所以不光聽奶奶的話,還會疼人,甚至在爸爸媽媽回家看孩子的時候,還不如和奶奶親近。

  但是等到孩子長大,尤其是接回到父母身邊的時候,天然的血緣關係讓孩子和自己爸媽的親密度迅速拉近,而媽媽成爲日夜陪伴在孩子身邊最親的人。一句:“世上只有媽媽好”,讓很多孩子對奶奶的存在似乎感到有些多餘。

  雖然說孩子的這些表現都是他們的天性,並沒有任何敵意,但是不少老人或多或少感到有些失落。在自己把孩子拉扯大之後,孩子竟然和自己不親了,而且很多時候孩子都會指出奶奶的毛病,這讓不少老人感到自己真的成了可有可無的人,於是也就漸漸萌生不再想帶孩子的退意。

  人生地不熟,語言也成問題,讓很多跟着孩子“北漂”的老人感到每天的生活都很壓抑

  全國各地的方言不勝枚舉,就是在北京周圍的河北,方言也都是一個地方一個樣,有時候隔三五十里就是一種口音。

  當孩子被送到大城市上學之後,爺爺奶奶跟着過來,遇到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交流。他們那一代人基本上沒有學過普通話,能聽懂別人說的,但是自己卻表達不出來。有時候說半天別人都聽不懂他們在說什麼,買個菜、逛個超市這些都還能克服,再有其他的活動,就應付不過來了,所以他們的生活圈變得只有家-學校-超市。

  長期的這種“坐牢”式的生活方式,讓他們的生活半徑變小的同時,也讓他們有很多話都無處找人訴說。到之後的後果有兩種,一種是在晚上一家人的時候變成話癆,似乎要把一天憋在心裏的話都吐出來;另一種則是變得沉默寡語,把這些話藏在心裏。

  以上四點就是很多“北漂”奶奶不想再帶娃的原因,其實並不是她們對孩子不在愛了,只是隨着寶寶的長大,生活環境的改變,人際關係的變化,讓她們感到了諸多的不適應,從而選擇“逃避”。讓爺爺奶奶帶孩子的父母,你們是否有意無意的讓孩子奶奶處於這種尷尬的境地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