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01字|預計閱讀時長5分鐘

  閱讀導航

  前言

  “超市大戰”:廉價就一定是必勝的上策嗎?

  讓“雷布斯”都佩服不已的運營模式

  想成爲Costco的有很多,但只有一個Costco

  結語

  前言

  在Woolworths、Coles、Aldi已然“三足鼎立”的澳洲超市格局中,在零售業整體下滑與價格競爭愈演愈烈的形勢下,有一個入駐澳洲僅10年的洋超市卻偏偏“異軍突起”,去年的盈利增長幾乎整整一倍;

  在澳洲的同行紛紛關閉縮減門店的時候,它卻在熱火朝天地籌劃新址的開張;

  “雷布斯”雷軍曾在公開演講中毫不掩飾對它的推崇,並且表示小米的模式也是由它啓發而來;

  而就互聯網創業公司普遍喜歡談的“用戶留存率”來說,作爲會員制倉儲批發超市的創始者,它的會員續費率更是達到了驚人的90%

  它就是Coscto(好市多),一個致力於成爲“中介”的超市——以儘可能低的價格向會員提供高品質的品牌商品。

  2009年,這家美國巨頭在墨爾本的Dockland開設了其在澳大利亞的第一家門店。目前,澳洲共有10家分店,還有另一家新店下個月就會在昆州的Ipswich商業公園正式開張。

  這家自1983年創辦開業至今,從不做商業宣傳、也沒有公關團隊的超市,究竟有着什麼特殊的魔力?

  1

  “超市大戰”:廉價就一定是必勝的上策嗎?

  雖然電商已經滲入了我們的衣食住行,但對於很多人來說,逛超市仍然是日常生活中一個必不可少的項目。

  事實上,澳洲的第一家真正意義上的“超市”可以追溯至1938年——位於新州Newcastle地區的Farr’s。該超市提供自助購物服務和各種分區,包括熟食區、水果和蔬菜、魚、糖果以及烘焙產品。

  1938年11月的上刊登了Farr’s的廣告:“你到處走走,挑選你需要的東西,不會浪費一點時間。” / 來源:Australian Food History Timeline

  1957年,Chermside購物中心在布里斯班開業。它像是一座“位於停車場湖心之中的購物島嶼”,也可能是第一家“現代化超市”。這座周圍被停車場包圍的BCC超市,沒過多久就被Woolworths收購,成爲了其聯名品牌。

  在此之後,自助購物的趨勢在上世紀50年代呈指數增長。1960年,Coles在North Balwyn開設其第一家澳洲超市。從那以後,澳大利亞的超市格局就已基本初定了。

  來源:Life Hacker Australia

  近年來,各大超市之間的價格大戰也似乎永遠不會“偃旗息鼓”。

  事實上 ,光是本土超市Woolworths,Coles與德國超市Aldi之間的“牛奶價格大戰”,就持續了整整8年,直到上個月才告一段落。爲補助在旱災中受害的奶農們,Coles與Aldi將自有品牌2L與3L牛奶的定價都上提了0.1澳元/L。

  而Woolworths則早先一步在2月19日作出調價策略。此前,工業組織和農業部長利特利普(David Little普)曾批評大型連鎖超市沒有采取足夠措施,以支持那些因飼料短缺和用水成本上漲而遭受重創的奶農們。

  但是各大超市價格戰打得火熱,甚至不惜與供貨商“談判膠着”、空置櫃檯的行爲,其實都不外乎想借助低廉的價格來吸引客戶消費。

  但是廉價就一定是決勝市場的上策嗎?

  我想,或許至少一貫堅持“低價日常商品”策略的折扣超市Big W並不會認同這個答案。

  4月1日,Woolworths宣佈,在進行審查後決定,未來三年將關閉30家旗下Big W超市以及兩個配送中心。

  已經顯示“暫時下線”的Big W官網提示 / 來源:該品牌網站

  雖然關閉數量約佔當前門店的16%,與此前麥格里(Macquarie)分析師們所警告的“Woolworths可能被迫關閉近三分之一Big W”相去甚遠。但這項措施將對該企業的總業績將造成2.7億澳元的損失,而日常商品連鎖超市業務則將遭受1億澳元的損失。

  在2018財年,Big W公佈了年度虧損1.1億澳元,而2017年的虧損金額爲1.51億澳元。除此之外,Woolworths在過去幾年裏已經承擔了數億澳元的資產減值損失。

  降價策略帶來的銷量刺激效果,確實非常直接見效。但是可能幾乎所有人都曾經有這樣的體會:

  看到超市降價Sales一股腦熱買回去的商品,結果回家以後卻擱在角落再也沒有問津;

  看到很多新品牌新口味,想買來嚐嚐,結果喫了一口就放在冰箱或櫥櫃裏默默地發黴,家裏總有丟不完的過期商品、穿不上的衣服…

  事實上,近年來隨着人們對生活品質的不斷提升,以及市場競品的大面積出現,消費者們也開始越來越注重對於品質的追求:

  “價廉”可以是選擇購買的必要條件,但實際上“物美”卻纔是促成購物這個行爲的充分條件。

  而Costco之所以能夠成功的核心原因之一,就是成功做到了把“價廉”與“物美”合二爲一,從而實現了消費者購物的“充要條件”。

  “價廉”:平均產品毛利率僅7%,毛利率大於14%需CEO親批

  Costco以貼近成本的低價格著稱,據稱內部有兩條硬性規定:

  1. 所有商品的毛利率不超過14%,一旦高過這個數字,則需要彙報CEO,再經董事會批准;

  2. 一旦外部供應商在其他渠道比Costco的定價低,則該供應商的商品將永遠不會再出現在Costco的貨架上。

  在這兩條規定的嚴格執行下,才能使Costco滿足消費者們對於“高質低價”的要求,平均產品的毛利率僅爲7%,而一般超市的毛利率則在15% - 25%之間。

  1.50美元的熱狗套餐 / 來源:Popsugar

  比如,“熱狗+軟飲無限續“套餐只售1.99澳元,甚至在美國1.5美元的定價30年不曾上漲。4L的冷壓蘋果汁只售5澳元;還有價格實惠、已在其他超市鮮少見到的高品質7cm厚度西冷牛排…

  “物美”:嚴格保證品質,降低用戶選擇成本

  對於“選擇恐懼症”重度患者的消費者來說,Costco無疑大大減少了用戶“糾結”的選擇時間成本。

  Costco的活躍最小存貨單位(SKU)僅爲3800,大約是Woolworth的五分之一。這也意味着,它爲每種細分商品只提供極少數的選擇,既滿足了“嚴選”的質量,也保證了以大供貨量爲交換的低報價。

  而Costco的極低SKU,使每個SKU的採購量極大,議價能力大幅提高,也降低了採購成本。

  此外,30%的產品直接由生產廠商送至門店,70%送至中心庫,商品能不拆封儘量不拆,以倉儲式陳列於賣場。而管理成本的削減,大份額的打包出售、高速運轉的庫存,都攤薄了庫房費用。

  事實上,它的庫存週轉率數據也十分搶眼。庫存週轉天數是指企業從取得存貨/產品入庫開始 ,至消耗、銷售爲止所經歷的天數。週轉資金越少,資金的利用效率就越高。

  《澳洲財經見聞》根據該公司財報數據分析整理

  Costco在品牌的長期合作商方面,多出現中高端品牌,比如勞力士(Rolex)、新秀麗(Samonite)、李維斯(Levi’s)等。

  另外,它的自營品牌Kirkland表現也非常出色。產品種類範圍從成衣、電池、生活用品、到食品皆有涵蓋,均受到會員相當高的評價。目前Kirkland已經是全美銷量第一的保健品牌。事實上,Costco全年銷量中20%來自於自營品牌。

  來源:DANIEL ACKER/BLOOMBERG

  以澳洲本土論壇Whirlpool上,一位用戶發言稱:

  “其實Costco並不是一家真正的超市,它是一家倉庫式的零售商,專注於大宗採購和庫存,不管是汽車輪胎還是香蕉。你可以在那裏進行每週一次的日常購物,但是由於很多產品的包裝尺寸極大、品種較少,有時候這會讓你很沮喪。雖然水果和蔬菜一般,但肉和麪包店的東西實際上相當不錯。另外,那裏還有許多有意思的產品,你無法在別處尋得。”

  雖然對於超市三要素的“價廉”、“物美”、“便捷”來說,Costco似乎只滿足了前兩樣——由於房租與面積的限制,Costco一般都不得不選址在郊區。很多人也由於這項原因,而不得不放棄了它:

  “如果你在維州,Costco的汽油(需要會員資格)總是比其他地方便宜0.15-0.20澳元。因此假設你每個月至少加油一次,那麼幾個月就可以抵得上會員費了。但鑑於我已經搬離最近的Costco加油站,我可能會繼續回到7-11的懷抱了。”

  2

  讓“雷布斯”都佩服不已的運營模式

  來源:中關村在線

  小米的雷軍曾經在公開演講中提起,有兩家高效率運營的公司曾給了他“巨大的震撼”:第一家是沃爾瑪,第二家就是Costco。

  “Costco給我的震撼無法用語言表達。

  我第一次去他們那是3、4年前,我跟他們一羣高管去美國出差,一下飛機他們就去了costco,我都沒有什麼感覺,他回來以後跟我們所有同事一講,結果除了我以外所有人都去了costco。我說我們有什麼東西還要到美國來買嗎?

  晚上他們全部回來了,在跟我展示他們採購的戰果。我問了一下獵豹CEO傅盛,我說你買了什麼?他說買了兩大箱東西,最後的保留節目是買箱子,因爲買了一大堆的東西需要箱子裝。

  他說我給你舉一個例子,新秀麗的超大號箱子再加一個大號箱子,在北京賣多少錢?大概是9000多。有人知道costco多少錢嗎?900塊人民幣,150塊美金。反正我聽完了以後真的是一下子就震住了。然後我就去了,我逛了10分鐘,我跟沈南鵬吹牛說我絕對看懂了,後來我就轉型去研究costco是一個什麼樣的公司。”

  來源:freethepeople.org

  在演講中,雷軍不僅指出了Costco不僅在嚴選產品中做到的“價廉物美”,滿足了“閉上眼睛挑都不會出錯”之外,還強調了其精準垂直服務客戶人羣的特點:

  “它只面向美國的中產階級。他說美國有3億人,我的目標只服務美國的5000萬人,我要讓這5000萬人口袋裏一半的錢都花在我這裏。所以,它只服務於精準的客戶羣。”

  其實Costco最大的成功,就是在於其首創的“會員制”批發購物模式。

  來源:Clark.com

  傳統零售店基本依靠地理位置優勢吸引附近客流,商業模型可概括爲:門店數量*單店銷售額。而加入了會員制的Costco商業模型則爲:門店數量*會員數量*單會員單門店消費。

  根據Statista的數據,在2018年,全世界的Costco會員人數合計爲9430萬。在澳大利亞,會員可分爲60澳元/年的個人金卡與55澳元/年的企業用戶。

  2014 - 2018 年Costco會員人數(單位:百萬) / 來源:Statista

  事實上,比之常規流量變現的邏輯,Costco服務的會員人羣更加垂直,只關注中等收入人羣,提供服務也更加聚焦;而另一方面,會員機制除了爲經營活動提供持續且穩定的現金流外,還可培養用戶的“自助餐心理”,有效提升其購買活躍度。

  3

  想成爲Costco的有很多,但只有一個Costco

  Costco的澳洲市場表現力不容小覷。

  根據澳大利亞證券投資委員會的文件,Costco澳大利亞批發公司在截至2018年9月2日的一年中實現了4210萬澳元的淨利潤,高於上一個年度的2420萬澳元。該年的營業收入爲18億元,而去年同期則爲16億元。在此期間,現金流量幾乎翻了兩番,達到7650萬澳元

  根據福布斯的估計,國際業務約佔Costco總營業額的20%。預計Costco將從2017年的228家增加到2025年的293家。目前,澳大利亞擁有11家分店,約佔Costco國際業務的5%。

  Patrick Noone拿着一瓶單麥芽蘇格蘭威士忌,售價爲13999.99澳元 / 來源:AFR

  擔任其澳洲批發公司董事總經理諾恩(Patrick Noone)在採訪中表示,他計劃在未來幾個月內在珀斯籌劃開設新店,並一直在各大首府城市尋找新的用地。“只要有機會,我們就會增長。” 他補充,“我們在那兒還沒有店。”

  當被問到對於其他超市的競爭怎麼看時,他回覆稱並不擔心,“我們的重點是繼續推動利潤,並利用我們的成本基礎。只要我們繼續這樣做,人們就會回到Costco。”

  “競爭越激烈,對於消費者就越有利。而這肯定會讓我們更加努力工作。如果我們保持低成本、推動銷售,那麼我們就會保持好狀態。”

  END

  “想成爲Costco的公司很多,但只有一個Costco。”

  很多分析師、初創企業都是將它作爲零售企業案例標杆來研究,然而學其形易,得其神難。

  就好比之前莫名其妙火了的快手網紅“無用愛迪生”耿帥。他的雷神錘挎包,雖然看起來是個普通鐵錘,但是裏面有一個隔層,還有一條帶子,能掛在肩上。他補充,用來放手機、鑰匙和錢包非常完美。

  來源:一條

  或許Costco內心的心理活動是:“我雖然看起來是個超市,但其實我是一個你根本無法拒絕的中介。”

  利益關係聲明:

  本報道與文中所有品牌方不存在任何利益關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