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我們喜歡講「情懷」,這是個好東西。那麼,「溫情」呢?也是個好東西,但是,為什麼這個年頭,我們難以對他人施予溫情?我們在行善的時候也會猶豫再三?


這問題太大,其實題主的問題大概來自「道德滑坡與見義勇為」這些現實問題的提煉,也體現了題主一種憂患關懷之心!我有幸旁聽過了中國人民大學建校七十五周年的一次哲學交流論壇,當時最熱的話題就是一年前的「小悅悅」事件和一直沒有消停的「彭宇案」。當時某大學知名教授(誰我就不說啦)就發問萬俊人(中國倫理學會會長,清華大學人文學院院長):「作為倫理學會的會長,你來想個辦法應對一下中國的道德滑坡以及不敢做善事的現狀吧,就可以以小悅悅事件和彭宇案為例。」萬老師想了許久,然後做了長篇的自我檢討和倫理學界的檢討(這些不重要,多半客氣之話),最後還補充了句:「對於這些現象,你讓我解釋我都解釋不了,更別說應對方法了。

所以說題主的問題是個很大很難說明的問題,中國的道德倫理問題到了一個很嚴峻的階段,這是每個人都心知肚明的。我也沒必要給題主一個諸如「社會經濟的發展啊導致…………」那樣的很寬泛的答案,完全沒有任何意義。

作為一個有「心」的中國人,我想多數人和題主一樣,還是有這個情懷的,需要注意的只是如何在展現自己情懷的同時學會「保護自己」。諸如保護自己的行為性要求我想這樣的問題知乎到處都是,如「
我想見義勇為,得注意些什麼? 「、」見義勇為如何避免被報復?「之類的。我想提醒題主的是同時要樹立自己堅定的觀念。首先,題主要了解的就是不是任何事都能以情懷和溫情來解決的,不止是在」這個年頭「,過去是,未來也會是。」以德報怨,何以報德「的說法不是沒有道理的。所以在溫情的另一面,」「這種要求是需要題主更多地去關注的。不要以為溫情可以感化任何人,有時候」「可以更多的幫助他。該怨則怨,該善則善,大概和稀泥和溫情之間還是有一定的鴻溝的吧。其次,不管是對善對惡都要有自己的度量。」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並不是一種好的情懷。所以行善可以,但是要清楚地知道怎麼樣去」行「才是對雙方最好的。儒家也講」惡惡喪德「 也是對立面的同一個意思。所以孔子說唯仁者才能成就」好人「之好,」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你自身要保持一顆公正的心,要是」仁者「,才有可能更好地去行善,去展現你的溫情。

所以說還是可以行善,可以給予他人溫情,可以時時有著宇宙之悲懷。但是記住自己的堅定觀念,身正,影子才便不會太邪,也不會怕它太邪。


溫情,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我們遲疑著送出;善良,似乎也成為了惡人作惡的籌碼。這裡,我想舉以下三個小例子來透視一下我們的生活。

1 路邊的傳單,接還是不接?

莎翁有個經典句子,是這樣說的: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那確實夠難選擇的了,至於路邊的傳單接還是不接,對很多人來說,簡直就是a piece of cake。我們先來看看面對街頭傳單,路人會有怎樣的反應:①直接忽視型;②示意不需要型;③禮貌接受型;④視情況而定型。

細想一下,生活中的許多因素都會影響到以上四種類型的產生。首先,第一種,人們可能在趕時間,也可能本來就對傳單的印象不好,還有可能對發單員的行為打心眼裡厭惡;第二種,這種類型比較配合,表示自己對傳單的內容不感興趣而已;第三種則是「大好人」,理解和照顧發單人的不易,禮貌接受;第四種情況比較多,前三種都可以成為第四種的小分支,比如心情因素可能就在這裡扮演著重要的決定因素。這裡,我們主要來說說第一種和第三種。「直接忽視型」和「禮貌接受型「就是兩個極端,我們也大可不必一刀切,評判前者缺乏同情心,後者充滿溫情。你怎麼不問問,或者說你怎麼不想想」直接忽視型「是曾經是在禮貌那吃了大虧,才忽視躲著嗎?這一點,我深有體會。曾經我在炎炎夏日當過移動代理,能打骨子裡體會到發單員的不易,身體累放一邊,關鍵是遭人家白眼就倍感難受。所以,之後遇到發單的,我都會禮貌接受。可是,有一次我吃大虧了。路上走著,一美容店發單員給我說她們店在做活動,憑單子可以免費體驗一次服務。我禮貌地接了,她就給我說她一天要帶進店至少五個人才有工資,讓我幫個忙充下人數。於是,我就好心答應了,結果進去后里邊的人讓我躺下後不知在我臉上抹了什麼烏七八糟的東西,就讓我先交20元。我反問說,這不是免費的么?結果人家卻說,是免費的啊,不過我剛才是用的是新洗臉撲給你抹的臉,這得算錢。鑒於平常不是什麼愛惹事的人,給了錢,趕緊溜走。其實,我身邊類似的事情層出不窮,真的是怕了,怕自己的好心還給自己帶來不利,只能躲得遠遠的。

2 公交車上的座位,讓還是不讓?

讓不讓座,這本來是件再簡單不過的事了。年輕人嘛,身強力壯,大多會選擇讓座給需要的人。可是,就是這麼小小的一件事,讓許多人現在寧願坐著,也不願讓座給他人了。這並非國民素質低下,是在是一些活生生的現象難忍。

尊老愛幼是我們的傳統美德,可是一些老人就非得在大早上上班高峰期湊個熱鬧,趕個早市,從前門一路擠過來,眼巴巴地站在一座位旁,然後成功落座。他們也不想想,年輕人拖家帶口的忙著上班,而他們不過只是為了去超市趕早買點便宜的蔬菜水果什麼的。其實,自從大力提倡給老弱病殘孕讓座後,大家也都在全力踐行。可是,一些老人上了車,還沒等你站起讓座給他們,就一副「趕緊給我讓座」的表情,實在是讓讓座人心情極為不爽。讓座不是責任,只是義務而已。讓座是代表尊重你、愛護你,並不代表欠你。更有甚者,有人為了坐上座位不惜裝瘸子,然後成功上座。

於是,我們再讓座時,多了幾分思量。本來「座位」就不是一個大事,但就是不服氣一些人的噁心作為。然後,溫情就隨著奇葩的人,奇葩的事不斷流失掉,淡化掉…

3 路邊的乞討者,該給還是不給?


小時候在農村,經常見到乞丐來家裡討飯,長大後發現乞丐都在農村絕跡了,全都遷徙到了大城市。而且,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乞丐的人群愈加宏大,各大城市的街頭、天橋都有乞丐的影子。不禁想問,這麼多人,到底有多少是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呢?

那種賣藝乞討的,我們無需多說什麼,人家好歹有一技之長,不存在欺騙。最可氣的是那些「殘疾類」和「求助類」。
「殘疾類」通常或坐或躺在路邊、天橋入口處或者商業街,很少開口向路人求乞,但是展示般地露出嚇人的傷口或者嚴重的殘疾和畸形。大家都是善良之人,所以對待這種大都會給點錢。想著反正就幾塊錢,也不是個多大的事,但這不就是助長他們的氣焰么?「求助類」這種最常見的就是沒錢上學,沒錢給家人看病,沒錢回家之類三俗的借口。一般會選擇一個小女孩來跪在地上,頭低得很下。殊不知,他們大多都是職業乞丐。他們有自己的行乞策略,有自己的運營組織,還有自己的財務部門。新聞上曾曝出台北市東區街頭一名62歲行乞男子,看到民眾捐1元銅板,氣得直呼這是在侮辱我!後有網友在網上爆料,曾目睹行乞男大言不慚對路人說:「沒100元就不要捐」,讓民眾直呼好心被糟蹋了。曾經還有一名在南京地鐵乞討的職業乞丐,自稱每天討到500元就收工。職業乞丐去香港給孩子買奶粉,住洋房,生活無憂。可是那些投錢的人,好多連房子都買不起呢,更別說洋房了呢?

可是,作為芸芸大眾的一員,又沒有火眼金睛,怎能一眼識別職業乞丐和真正乞丐的區別呢?不給吧,自己的善心又不安,害怕錯過真正需要幫助的人;給吧,電視上呈現出來的、自己親眼看到的各種騙子,又不想讓他們得逞。這年代,大家賺錢都不容易,都是血汗錢。

隨著經濟的迅猛發展,類似的事情越來越多地空降在我們的生活中。大家總會抱怨,物慾橫流,真情淡漠,可是,有沒有想過這種社會環境是大家共同的「傑作」,誰也逃不了干係。所以,大家都負起責來,每個人做好自己的一部分,並監督身周的人兒,相信這種情況總會慢慢改觀的,我們的社會也會越來越溫暖的!


當經濟為一個人的絕對中心時,干任何事情往往都會考慮成本,性價比,問值不值,並且現在溫情成本確實上升了不少。一個壞雞蛋的危害絕不是一個好雞蛋所能彌補的。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