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作者原創作品,未經允許禁止抄襲。侵權必究!全網追蹤】

  許多人在默默的付出中閃現着道德之光。在南安,就有一支特殊的志願者隊伍,他們發自內心積極行動,爲保護家鄉文化遺產貢獻力量。

  這幾天,位於南安石井的“海上視師”文物景點,再次迎來了幾位老相識。他們不是來遊玩,而是來勞動的。有的拿着鏟子,有的拿着掃帚,不一會兒,這裏的環境煥然一新。

  南安市石井鎮文化遺產保護志願者服務隊成員 鄭新新:

  我們就是不定期的來檢查,如果發現什麼問題,我們及時組織志願者服務隊來除草、樹枝,什麼髒亂差的我們全部處理掉。描紅我們是一年描一次,就是看說沒有紅跡了,我們就是買紅漆過來描。

  這些志願者也稱爲文物“造型師”。他們來自各行各業,有鄉鎮幹部、老師、個體工商戶等等,但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熱愛文化、熱衷於保護文物。

  南安市石井鎮文化遺產保護志願者服務隊成員 鄭新新:

  我們還沒有組織這個服務隊的時候,我們以前也是這樣,經常去巡查文物,看有沒有受破壞。因爲這個文物是有錢沒地方買的,我們祖先留下來的,如果沒有好好保護起來,那流失了就沒有了。

  2018年6月,這13位文史愛好者在南安市文體新局和石井鎮的支持下,組成了文化遺產保護志願者服務隊。近一年來共召集了10多次保護行動,足跡遍佈石井銃城遺址成功樓、中憲第、延平王祠等文物古蹟。

  南安市石井鎮文化遺產保護志願者服務隊成員 趙守林:

  文化遺產這個對石井是非常重要的窗口。我感覺做這些事,對我來說是非常有意義的。

  不僅如此,還有成員將自家珍藏的文物和書籍無償捐獻給南安市博物館,身體力行保護和傳承文化。但文化遺產保護永遠在路上,他們深知個人的力量是微薄的,但希望通過一點一滴地努力,能帶動更多的人加入保護文物古蹟的行列,讓保護文化遺產成爲越來越多人的自覺行動。

  本臺記者:林小彬,陳曙玲

  【無線泉州】編輯:張偉玲

  【注:本文作者原創作品,未經允許禁止抄襲。侵權必究!全網追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