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作者原創作品,未經允許禁止抄襲。侵權必究!全網追蹤】

  【金紅棉紀實研究室】出品 | 行業觀察15

  本文共 1700字

  預計閱讀時間:5分鐘

  據悉,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於今日(4月8日)退休。原敦煌研究院院長王旭東將出任故宮博物院院長一職。

  圖:單霽翔 來源:網絡

  單霽翔於2012年出任故宮博物院院長一職,在其上任的近7年裏,這裏的改變肉眼可見——故宮成爲活力四射的生活館,開放面積從30%到80%,打破500年慣例禁了煙、增加了女衛生間和讓遊客休息的長椅,拆除了137棟安全隱患的臨時建築,單院長還親自動手拉倒了午門下彩鋼房的房頂,留下自稱“有點作秀”的照片。

  他甚至可以將文物數量精確到個位數:

  1862690件(套)

  。

  沒有人知道,爲了能理直氣壯說出這句話他和工作人員付出了多少辛苦。

  《魯豫有約》《朗讀者》《楊瀾訪談錄》《國家寶藏》...單院長亮相各種各樣的節目、論壇、講座和年會上,他用幽默的語言揭開了故宮的面紗,還推動拍成了多部故宮題材的紀錄片。

  如今,單霽翔被網友捧爲幽默可愛的“網紅院長”, 故宮也成爲互聯網時代一道獨特的文化現象,僅以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爲例,其在B站點擊量近450萬,超過9萬條彈幕,豆瓣評分高達9.4分,成爲年度最具影響力紀錄片。

  單院長曾說:

  一位故宮的文物修復師,每天刷一兩道漆,花費七個月時間修復一件漆器。 匠人之所以稱之爲“匠”,是因爲他們擁有了某種嫺熟的技能,這個技能可以通過時間的累積“熟能生巧”,蘊藏在技能背後的,還有更深層次的精神內涵。

  這些國之瑰寶、匠人精神、歷史洪流在一部部記錄片中逐漸呈現

  《故宮100———看見看不見的紫禁城》 2012 紀錄片

  2012年,單院長上任的第一年,迎來《故宮100》首次播出。

  《故宮 100》的獨特之處在於,沒有將鏡頭聚焦某個人羣或者某件 '' 新事 '',而是調用了故宮的全息建築影像系統,使用富現代感的方法,從一座宮殿到一個門釘,從歷史傳說到皇宮習俗,幾乎事無鉅細地向觀衆全方位介紹故宮的 '' 身世 ''。紫禁城、廣場、午門、內金水橋、太和門獅子、太廟、社稷壇……一百座建築的都有着它們自身的功能、意象、美學價值和滄桑命運。

  《我在故宮修文物》2016 紀錄片

  獲2016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優秀系列紀錄片提名

  2016年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定檔時,單院長表示:“《我在故宮修文物》在很多地方與故宮的氣質相投。” 劇集版用親民的鏡頭語言描述,年輕人在關注這部紀錄片的同時,把更多目光投進了故宮博物院,故宮彷彿也年輕起來了。

  故宮不再是深宮密院,故宮裏的人也不高高在上。那些紅牆裏的日光、貓、樹上的杏子,都讓“歲月靜好”變得真實可觸;而那些“擇一業過一生”的文物修復師因爲修復了浮躁的人心,成爲年輕人口中的“男神”。

  木器、陶瓷、青銅、漆器、鐘錶、織繡、書畫,不同的文物有着不同的特性,也有各自修復的難點。從故宮博物院建院那一天起,一代又一代文物修復師走入紫禁城的紅牆,通過他們化腐朽爲神奇的妙手,將生命的活力重新注入一件件文物之中。

  《故宮新事》 2017 紀錄片

  上位伊始,單霽翔曾穿着一雙老布鞋,帶着助理周高亮,花了5個月,繞着故宮走了一圈兒——1200座建築,9371間古建,凡是門都要推開看一看,光是鞋就磨壞了20多雙,這一過程中,他發現不少文物急需修護。

  2016年,故宮博物院啓動“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這處封建皇朝帝王使用時間最久的勤政燕寢之所閉門謝客。文物保護專家們將在最大限度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基礎上,完成對養心殿的保護性修繕。千餘件從未與世人謀面的文物搬離大殿,歷時五年的“世紀大修”在緊閉的殿門內悄然拉開序幕。紀錄片《故宮新事》,帶觀衆走進了養心殿五年修繕背後的故事。

  《上新了·故宮》2018 真人秀

  “究竟什麼是最重要的?那些世界之最嗎?”

  “其實真正重要的是故宮這座文化機構究竟能給人們奉獻什麼。”

  單霽翔曾這樣自問自答。

  2018年,故宮出品首檔電視節目,每期節目中,嘉賓作爲新品開發官跟隨故宮專家進宮識寶,探尋故宮歷史文化,並與頂尖跨界設計師聯手高校設計專業的學生,每期誕生一個引領熱潮的文化創意衍生品,打造了“創新”與“故宮”相結合的製作模式。

  2020年,是紫禁城600歲生日。“要把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下一個600年”,這是單霽翔的心願。

  【注:本文作者原創作品,未經允許禁止抄襲。侵權必究!全網追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