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福特宣佈退出俄羅斯的乘用車市場,預計在6月底關閉聖彼得堡和卡馬河畔切爾尼附近的總裝廠,以及葉拉布加的發動機廠,只保留全順貨車的生產線。

  和英菲尼迪退出西歐的窘境不同,福特曾經是俄羅斯最暢銷的外國品牌,也是第一家在此建廠的獨立外資,沒有俄方參與的企業。

  蜜月期

  21世紀初,俄羅斯逐漸從1998年的盧布危機恢復,本土的金屬公司在海外市場大獲成功,他們開始把目光放向高利潤的汽車行業。

  時任福特CEO 雅克·納賽爾同樣認爲,橫跨亞歐大陸的俄羅斯是一片非常具有潛力的廣闊市場。

  當時俄羅斯每年的汽車交易量,包括新車和二手車在內,大約有150萬輛。其中100萬輛是5000-8000美元的俄產汽車,只有9.5萬輛是進口新車。

  想要打進俄羅斯市場,最快最好的方法是降價,即實現國產:儘量壓縮每一個汽車生產環節的成本。

  福特還向政府保證50%的車身部件來自俄羅斯,對應地拿到免稅的福利,從而做到肉眼看得見的價格下降。

  於是2001年,福特斥資1.5億美元,在聖彼得堡以東24公里的弗謝沃洛日斯克,打下工廠的第一根地基。

  這不是單純的CKD組裝車間,而是擁有車身焊接、噴塗、總裝車間和800名員工的完善工廠,真正實現福克斯和蒙迪歐的國產,初期產能爲2.5萬輛,後期準備拓展到10萬輛。

  由於趕上了宏觀經濟的高速增長和人口爆發,俄羅斯的汽車需求迎來高峯期,2005年、2006年和2007年分別以14%、36%和67%的增長,一舉成爲全世界增長速度最快的汽車市場。

  嚐到甜頭的福特也順理成章地成爲俄羅斯最熱門的海外品牌,遙遙領先於豐田、日產和三菱等車企。

  時任俄羅斯區負責人Henrik Nenzen盛讚到,俄羅斯就是福特皇冠上的明珠。

  這是福特和俄羅斯的蜜月期。

  不僅是銷量的輝煌,福特一家美國車企乃至整個西方世界的工業,都是首次在俄羅斯建廠,這極具里程碑意義的舉動在當時造成不小的轟動。

  2014年,俄羅斯總理梅德韋傑夫(右二)蒞臨翼搏的下線儀式

  俄羅斯經濟學家稱“這是一次非常偉大的事件”,認爲有利於技術交換,引進海外先進的生產和規範,爲工人創造良好的就業環境,以及拿到穩定的工資和福利。

  對於俄羅斯來說,這更是一個積極的信號,說明西方世界肯定,經濟危機後的俄羅斯重新走上正軌。

  等到2011年,福特和當地汽車巨擘索羅斯成立福特-索羅斯合資公司,花費15億美元改良車型,幫助適應惡劣的駕駛條件和低辛烷值燃料。

  各佔50%股權的雙方,觥籌交錯之間想着開闢俄羅斯的事業。

  福特-索羅斯

  七年之癢

  結果8年過去後,福特在俄羅斯的疆土不僅沒有擴大,反而縮水不少。

  福特認爲俄羅斯的經濟復甦沒有達到預期,乘用車市場長時間承受着巨大的壓力,何況朝着消費降級的方向前進,產能沒有得到充分利用,還有多次減產和停產的情況,開工率一度降到25%。

  底特律人的抱怨並非毫無道理。

  雖然俄羅斯車市在2018年同比增長12.8%,這也是連續兩年以兩位數的增幅增長,然而180萬輛的成績遠遠不及2012年創下的294萬輛記錄。

  車市衰退的背後是國家經濟的黯淡。

  2014年,美國的頁岩油生產欣欣向榮,以及全球對石油需求的下降,讓原油價格從6月的每桶100美元,下滑至12月的每桶60美元。

  這對資源型國家的俄羅斯是一次沉重的打擊。因爲一桶原油每下降一美元,意味着數十億美元的損失,油價的持續暴跌直接引發了俄羅斯又一次的金融危機。

  再有克里姆林宮強勢吞併烏克蘭的克里米亞半島,引起西方世界的強烈不滿,不少人決定撤資進行經濟制裁,包括高盛在內的許多西方金融機構,開始削減向俄羅斯企業支付的現金流。

  福特更是撤走福特-索羅斯3.29億美元的投資,通用也在一年後減少和俄羅斯合作伙伴的相關業務。

  一系列動作導致以美元計價的俄羅斯RTS股票價格指數下跌12%,這是2008年11月金融危機以來的最大跌幅,以至於2015年的GDP縮水3.8%。

  即使現在的經濟有所復甦,福特在2008年創下的19萬輛巔峯卻一去不復返。

  2012年跌到13萬輛,2018年僅有5.3萬輛的進賬,而2019年前兩個月同比下滑45%,只賣出4168輛車。

  莫斯科附近曾經有一家福特在歐洲最大的經銷商

  雙方的問題

  在我的印象中,俄羅斯的發展始終停滯不前,汽車產業也見不到起色,大家唯一記住的只有軍工業和能源,以及普京的段子。

  而中國2001年的汽車銷量爲273萬,之後以大家完全意想不到的速度,達到了今天2700萬輛的規模。

  將近20年過去後,俄羅斯並沒有完成福特預想的消費升級。幾十年前最暢銷的品牌是廉價的拉達,幾十年過去後,仍然是廉價的拉達。

  2018年的銷量十佳車型,仍然是便宜又實惠的小車佔主體,寄予厚望投產的福克斯、蒙迪歐、翼虎和探界者,卻毫無用武之地。

  俄羅斯最暢銷的車型:拉達Creta

  其實大環境只是福特退出的一方面因素,另一方面還是自身的問題。

  除了拉達之外,其餘的十佳車型是起亞Rio(K2)、現代Creta(ix25)和Solaris(悅納)、大衆Polo、雷諾Duster和斯柯達昕銳。

  嘉年華對標的是Rio、Polo和昕銳,前者定價是69.7萬盧布。Rio只要65.5萬,全系三廂的Polo和昕銳分別爲67萬和65.7萬盧布,而嘉年華沒有提供三廂。

  翼搏對標的是Creta和Duster,前者定價是101萬盧布,Creta和Duster分別爲94.7萬和70.9萬盧布。

  起亞Rio

  同樣是俄產,福特性價比不高的原因居然是他們在2015年決定提價。從此,市場份額呈現下滑的趨勢。

  與此同時,起亞(+25.1%)、現代(+12.9%)、斯柯達(+30.7%)、大衆(+18.5%)和豐田(+15.1%)在2018年的增幅都高於市場增幅,不斷侵蝕着福特多年來打下的地盤。

  實際上,俄羅斯如今的汽車消費類似於10幾年前的中國,要麼是便宜的小車,要麼是貴一點的三廂車或者小型SUV。

  雷諾Duster

  所以在俄羅斯,福特近幾年換代慢的問題並不是主因,只要價格便宜,一切都好說。

  如果福特爲俄羅斯研發一款加長的特供嘉年華,售價再便宜點,或許有扭虧爲盈的希望,重現輝煌指日可待。

  十年一循環

  可惜福特等不起了,再也沒有時間和金錢可以消耗。

  畢竟2018年,福特還是俄羅斯銷量十佳車企的第9位,同比增長5.7%。但是近幾年,在全球遭遇滑鐵盧的福特一點也不好過。

  尤其是2018年,福特淨收入大跌52%至37億美元。在北美地區的稅前利潤爲76億美元,較2017年同比下跌6%。

  在全球其他地區,福特共虧損22億美元,亞太地區佔到一半;在南美地區,福特虧損6.78億美元,在歐洲地區也出現3.88億美元的虧損。

  現任CEO 吉姆·哈克特,對2018年“平庸”的成績表示不滿

  福特早在2017年7月啓動全球重組,計劃用三至五年的時間和110億美元,精簡和優化公司業務,希望專注於SUV和輕型商用車,扭轉走下坡路的頹勢。

  在這110億美元裏面,就有4.5-5億美元負責承擔和俄羅斯乘用車市場斷絕關係的後果,其中的2億美元用於補償經銷商。

  不僅是告別俄羅斯,福特在2016年因爲“沒有盈利的合理途徑”,退出日本和印尼市場。

  另外還計劃關閉在法國的一家變速箱廠,同時在德國和英國等地進行大規模裁員,涉及人數達到7萬。

  法國波爾多變速箱廠的員工在表示抗議

  這場面簡直和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後一模一樣。

  在時任CEO 艾倫·穆拉利的領導下,福特直接拋售阿斯頓·馬丁、捷豹路虎和沃爾沃,關閉水星品牌和北美17家工廠,裁掉4萬多名員工,削減50億美元的開支,徹徹底底做了一次瘦身,幫助福特成爲唯一一家沒有在危機中破產的“底特律三巨頭”。

  除了變賣家產和廣爲人知的“一個福特”,優化資源配置也是重要戰略之一。

  10年前是把生產轉移到成本更低的國家,這一次是把錢花在新能源和自動駕駛上面,特意拿出9億美元在密歇根州研發和投產基於新一代BEV平臺的電動車和自動駕駛汽車。

  屆時,福特將會推出40款新能源車型,其中純電車型16款,混動車型24款,包括王牌車型F-150和野馬SUV。

  福特電動野馬SUV

  目前福特也一直在和大衆接觸,商討關於擴大商用車和皮卡的業務版圖,以及電氣化和工廠整合的打算。下一代F系列皮卡可能是雙方合作的成果也說不定。

  10年前的“一個福特”成功拉回懸崖邊的百年車企,10年後再一次站在風口浪尖的福特,這次的“全球重組”,留給時間說明吧。

  見證人

  其實我坐在電腦前以馬後炮的姿態在鍵盤上敲出這兩三千字,大家覺得福特的黃土快埋進半截了。然而講真,下一輪風口是怎樣的,誰也不知道。

  我們總是難以體會歷史書中的的驚濤駭浪,白紙黑字寫着那些傳奇車企瀕臨破產,卻在一些人的領導下改寫歷史的故事。

  經過時間的沖刷,留下的只有對英雄和車企的無限讚美。

  但是我相信,當時肯定有一片質疑的聲音,只是被最後的成功過濾掉罷了。

  或許和10年前一樣身陷囹圄的福特,在執行一系列決策之後,又和10年前一樣涅槃重生。當然也有50%的概率是另外一種結局。

  無論如何,我們都是後人撰寫的歷史書中的歷史見證人和參與者。

  《恕我直言》| 作者:李日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