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昌平君。《秦始皇本紀》明確記載,「二十三年,……荊將項燕立昌平君為荊王,反秦於淮南。二十四年,王翦、蒙武攻荊,破荊軍,昌平君死。項燕遂自殺。」

昌平君的身世也是學界爭論的焦點。《秦始皇本紀》中他多次出場:

秦王政九年,相國、昌平君、昌文君發兵攻擊嫪毐;

秦王政二十一年,昌平君徙於郢;

然後就是秦王政二十三年,昌平君在楚國滅亡的情況下,被楚將項燕立為楚王,在淮南地區反秦,並於次年死去。

除此之外,《索隱》稱,「昌平君,楚之公子,(秦始皇)立以為(秦)相,後徙於郢陳,項燕立為荊王,史失其名。」還有一件文物「十七年丞相啟狀戈」,經鑒定是秦王政時期的兵器,銘文是,「十七年,丞相啟、狀造,郃陽嘉,丞兼,庫(月隼),工邪。郃陽。」

田餘慶、李開元等學者從以上細節中,對昌平君的生平進行了推斷:他名熊啟,有可能是楚考烈王入秦為質時在秦國生下的兒子,楚考烈王歸楚後留在秦地,類似子楚與趙政,由於楚系外戚在咸陽朝廷得勢,熊啟得以當上秦國丞相,作為呂不韋的繼任者。後來隨著秦國統一戰爭不斷深入,熊啟開始反對秦國,並因此被秦王政罷相、徙於郢陳。後來在李信攻楚時在陳城起兵作亂,直接導致李信攻楚的失敗。

在那之後,昌平君轉投楚國,並在壽郢被攻陷、楚王負芻被俘後,繼續在江南地區反秦,最後兵敗身死。


關於秦國滅楚,尚有許多細節不甚明了。其中關於昌平君、昌文君的問題算是其中一段難解之謎。昌平君、昌文君最早是出現在秦王政九年(公元前238年),這一年秦王政舉行冠禮準備親政,嫪毐因為與秦王之母趙太后私通,試圖發動叛亂,阻止秦王親政。然而秦王政早有準備,《史記》原話是:「令相國昌平君、昌文君發卒攻毐。」這段話出現一點小小的閱讀障礙,因為當時秦國相國(相邦)是呂不韋,這個職位應該只有一個人可以擔任。那麼昌平君應該不是相國,那麼《史記》那段話似乎應該在「相國」和「昌平君」之間加個頓號,也就是說秦王是給相國(即相邦呂不韋)、昌平君、昌文君三個人下達指令反擊嫪毐。昌平君、昌文君極有可能是呂不韋的副手,即右丞相和左丞相。呂不韋因為參與謀反被革職流放,隨後自殺,秦國不再讓人擔任相邦,相邦的部分職權由左右丞相分擔,那麼昌平君、昌文君可能繼續留任。後世有「十二年丞相啟、顛戈」,為秦王政十二年器物,學者據此猜測,這一年依然是昌平君、昌文君擔任左右丞相,那麼昌平君可能名為「啟」,昌文君可能名為「顛」。此二人可能都是楚國貴族。另外又有「十七年丞相啟、狀戈」,即秦王政十七年器物,這一年秦滅韓,虜韓王安。此年顛(昌文君?)不再擔任左丞相,被隗狀取代,而啟(昌平君?)繼續留任右丞相。然而根據《睡虎地秦簡·編年記》記載,秦王政二十年的時候,韓王跑到某個山裡居住,可能是逃脫了秦國的控制。緊接著次年,韓王死去,昌平君居然在這個時候繼續住在韓王所在地。似乎表明昌平君與韓王一同來到某個山裡,與秦國對抗。《史記》對此事語焉不詳,只提到說這一年新鄭反。大概秦軍很快平息了叛亂,將昌平君抓獲,並將其轉移到郢。接下去到了秦王政二十三年,秦國重新啟用告老的王翦攻打楚國,俘虜了楚王負芻。《睡虎地秦簡·編年記》記載說這一年四月昌文君去世,但並沒有告訴我們昌文君在什麼地方因何去世。《史記》後面則說「秦王游至郢陳。荊將項燕立昌平君為荊王,反秦於淮南。」這件事就更奇怪了,項燕如何與昌平君接上頭並立其為王的?完全不清楚。到了秦王政二十四年,在王翦、蒙武的猛攻下,「昌平君死,項燕遂自殺。」這段過程撲朔迷離,或許未來能發現新資料來解開這些疑團。


據《史記》記載,項氏世世代代為楚將,其家族被封於項。

《史記》原文:荊將項燕立昌平君為荊王,反秦於淮南。


謝謝!楚國項燕所立的楚王是昌平君,在淮南繼續反秦。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