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位美女作家的親身經歷,她本是個高級獵頭,可這次她不是尋找高端人才,而是尋找天文臺.其實她從學生時代就踏上天文之旅,歷經數年爲我們譜寫了這本天文臺記錄,揭開了天文臺的神祕面紗,引領我們一道仰望浩渺的星空,靜聽宇宙的聲音。

  美麗記載

  一年前我在美國新墨西哥州的阿爾伯克基,我們的小車在草原中車輪滾出來的土路上猶疑不決地緩行,路邊豎着繪有牛形狀的警示牌。我們在尋找VLA甚大陣——因電影《超時空接觸》而聲名赫赫的射電望遠鏡陣列。谷歌地圖恪忠盡職地描繪出所有可行的小道,佳明導航告訴我們應該直行,然而前方上了鎖的木柵欄擋住去路。是我們走錯了還是地圖標錯了?焦慮在同伴中蔓延。太陽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西沉,再不找到甚大陣就要來不及了。

  然而車外的景象似曾相識,我陷入了一種奇怪的時空交錯,彷彿置身科幻小說。突然恍然大悟,我跳下車,不顧身後同伴的呼喊,踩在剛下過陣雨還泥濘着的土路上,跑到木柵欄前,摸到鐵鏈上的銅鎖,輕輕一掰,鎖打開了。我解開鐵鏈,奮力推開木柵欄,車在同伴們的歡呼中開了過去。

  車上同伴們問我,怎麼知道柵欄是可以推開的?我說,我去過中國內蒙古的明安圖射電陣。那裏射電陣建在牛羊遍佈的草場,路上設柵欄,防止牲畜靠近天線破壞設備。站上的司機任大哥帶我從外面進站,走一段路就要停下來,下車去把柵欄打開,上車開過去,再下車把柵欄關上,再回車上繼續開。我一邊說着一邊看向窗外,射電望遠鏡像列隊的士兵不斷略過我們的視野,我想着遠在地球另一邊的草原上的明安圖射電陣,被一種莫名的情愫感動得快要流淚了。

  我在明安圖射電站度過了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看到了閃電、銀河、木星,和月亮。天地間彷彿只我一人。我從未如此深刻地感受到天文的孤獨。

  本書關乎國內大小天文臺,和明安圖觀測站一樣,我去到的那些人跡罕至的觀測站,彷彿是大海中的孤島,鮮少與外界發生聯繫。然而,這並不是一部中國天文的“百年孤獨”,中國天文無時不刻在和國際天文產生着聯繫和交流。

  散佈在世界各地的天文臺觀測站,沒有一個是孤立的事件,在時間上和空間上,它們都有所聯繫,串聯起來就是一部近現代天文發展史,和國際天文的交流地圖。這些天文臺在時空中組成了一個四維的望遠鏡陣列,人類得以跨越時間和空間,去窺探時間和空間。拋去這些宏大的想法不談,我還是常被問及“天文臺有什麼好看的”這樣的問題,提問者常常就是駐觀測站的工作人員。於他們大部分人而言,天文臺就是個工作機構,每天上下班的地方。

  中國的天文科普又不如美國發展完善,國內的天文臺並無多少參觀項目,也沒有琳琅的紀念品商店,有的甚至就僅僅是個小站。然而這幾年我還是和它們度過了很快樂的時光。我是個散漫的人,兜轉在國內大小天文臺,拍很隨意的照片,寫很隨意的文章。大部分情況下我是一個人,無論是去興致勃勃地看望遠鏡,還是和天文臺裏的人們聊天,抑或乾脆是遊走在野外,看着星空下搖頭的望遠鏡,漫無目的地想着科幻小說裏的片段,都沒有太多的目的性。地方偏遠,我和它們相處的這些時光不會有第三者知道,我和它們的對話轉瞬就會被曠野的大風吹走,消散在宇宙間。天文臺是旅行中的一部分,很難與在場別的東西——我漫無目的的想法、路邊的野花牛羊、路上遇見的人——完全區分開來。

  就像明安圖射電陣或是 VLA,它們與外面的世界只用虛掩的木柵欄隔着,來探望它們的人輕輕一推,就質樸地展開了。

  這是我能想到的天文臺最好的模樣。

  美麗的故事總是充滿着浪漫色彩,秋白已經掀開了天文臺的紅蓋頭,它們到底是何方神聖呢?讓我們跟隨着《靜聽宇宙的聲音——走進中國天文臺》,掃碼去觀看一下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