咔嚓!這裏有一張來自全球30多個研究所的科學家們用8個望遠鏡(陣)合力拍攝的黑洞照片正在“沖洗”中......

  2019年4月10日中部標準時間15:00(北京時間 4月10日21點整),全球六地(比利時布魯塞爾、智利聖地亞哥、中國上海和臺北、日本東京和美國華盛頓)將以英語、西班牙語、漢語和日語四種語言,通過協調召開全球新聞發佈會,事件視界望遠鏡(EHT)將宣佈一項與超大質量黑洞照片有關的重大成果 ——人類首張黑洞照片即將在全球六地同步發佈, 一直“活在傳說中”的黑洞終於要露真容了!

  黑洞的藝術家想象圖(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

  大多數人“親眼”看到黑洞形象,可能是2015年在電影院裏:電影《星際穿越》中,主人公庫伯曾經通過被黑洞改變的時空維度實現了與女兒的對話,最後還穿越時空從未來走了回來。

  熒幕上的黑洞“卡岡圖雅” —— 深不見底的黑色中心與明亮立體的氣體圓環。相對論物理學家基普·索恩爲影片設計的黑洞形象,和想象中的相差無幾。

  電影星際穿越當中的黑洞,周圍的亮環是由氣體構成的吸積盤(圖片來源:電影《星際穿越》)

  而如今,人類終於要爲黑洞拍下第一張真正的照片了。

  這個在時間和空間中形成的“洞”,不斷吞噬周圍物質,增加自己的質量;它是光子的“牢籠”;它貪得無厭,永不停息地吞噬着周圍的一切……這是世人繪製的黑洞的經典形象 ——霸蠻又貪吃

  但真是如此嗎?

  在今晚的答案正式揭曉前,在各位搬好小板凳坐等“吃瓜”的同時,不妨提前快速預習一下與這項黑洞研究有關的背景資料吧。

  先通過一個小視頻來簡單瞭解一下黑洞,戳

  【科普小“瓜”奉上】

  ☆ 黑洞,是什麼?

  理論上,黑洞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預言存在的一種天體。它具有的超強引力使得光也無法逃脫它的勢力範圍,該勢力範圍稱作黑洞的半徑或稱作“事件視界”(event horizon)。

  這個預測在1916年被提出來,不過,直到1967年,普林斯頓大學核物理學家約翰·惠勒纔在一場講座裏首次使用了“黑洞”(black hole)這個詞彙,並迅速流傳開來。

  根據質量,天文學家們將宇宙中的黑洞分成三類:

  恆星級質量黑洞(幾十倍~上百倍太陽質量)

  超大質量黑洞(幾百萬倍太陽質量以上)

  中等質量黑洞(介於兩者之間)

  緻密天體根據質量的分類 (圖片來源:NASA)

  ☆ 真的有黑洞嗎?

  黑洞這個名字,乍一聽,就是個“黑的洞”。那是不是表明沒法看見?如果沒法看見,那怎麼就知道它存在呢?在這次拍照前,天文學家們曾通過各種間接證據來表明黑洞的存在,主要有三類代表性證據:

  第一,恆星、氣體的運動透露了黑洞的蹤跡。黑洞有強引力,對周圍的恆星、氣體會產生影響,於是我們可以通過觀測這種影響來確認黑洞的存在。

  第二,根據黑洞吸積物質(吃東西)發出的光來判斷黑洞的存在。

  第三,通過看到黑洞成長的過程“看”見黑洞。

  還有很多類似的證據,無不說明了黑洞真實存在。但這些都是間接的,我們想要的是更直接“看”到黑洞!於是科學家們通過拍攝的方式,真正確認,黑洞是確實存在的。

  恆星級黑洞系統示意圖

  ☆ 既然看不見,怎麼拍黑洞的照片?

  雖然科學家們看不到黑洞的本體,但可以一直追溯到光子消失的“視界”,這是我們能“看到”的極限。

  首先,黑洞自身是不發光的,我們看到的發光實際都來自於事件視界外面的物質,並不來自於黑洞本身,但黑洞的存在會在照片上留下“陰影”。比如黑洞在吃掉周圍的恆星時,會將恆星的氣體撕扯到身邊,形成一個旋轉的吸積盤。黑洞有時候也會“打嗝”,一部分吸積氣體會沿轉動方向被拋射出去,形成噴流。吸積盤和噴流都會因氣體摩擦而產生明亮的光線,以及其他頻段的輻射。通過觀測這些輻射的影像,我們可以獲得黑洞事件視界的剪影。

  用通俗的話說就是:雖然看不到你人,但我可以通過看你的影子來判斷你長啥樣。

  資料圖:天文學家抓拍到黑洞吞噬恆星的過程,這被認爲是目前宇宙最神祕、最震撼的情景。

  ☆ 都“9012”年了,爲什麼纔剛剛有第一張黑洞照片?

  黑洞是宇宙空間內存在的一種密度極大、體積極小的天體,並且會吞噬臨近區域的任何物質。黑洞的引力很大,在其視界內,即使光子也無法逃脫它的引力束縛。因此,這樣的天體是“黑”的。

  由於黑洞完全不發射和反射任何電磁波,儀器和肉眼都無法直接觀測到。我們從未見過真正的黑洞,此前人們只能依靠計算試驗得出圖片模型。也正是因爲他的特殊和神祕,黑洞幾乎成爲了天體物理學中是最引人注目的課題。

  黑洞概念圖

  ☆ 黑洞照片爲啥“沖洗”這麼久?

  黑洞照片“拍”起來難,“洗”出來也難。

  有兩方面因素,一方面是數據量非常大,涉及到全球八個不同地方的望遠鏡,分別位於美國、墨西哥、智利、法國、格陵蘭島和南極,這8個射電望遠鏡有單鏡、也有望遠鏡陣列。

  另外一個方面是因爲在數據處理的過程當中,有很多的技術上的難點,所以導致處理的時間比較長。擬的大望遠鏡陣列並非直接拍出了黑洞的圖像,而是給出了許多數據,必須經歷複雜的計算機處理過程。其中還有些缺失或模糊的部分,需要科學家們拼圖。

  望遠鏡在全球分佈示意圖,紅點代表望遠鏡所在地

  ☆ 捕獲首張黑洞照片的事件視界望遠鏡(EHT)是什麼?

  其實,EHT不是某個望遠鏡,而是一項全球性的努力。

  該項目是通過“甚長基線干涉技術”(VLBI) 和全球多個射電天文臺的協作,構建一個口徑等同於地球直徑的“虛擬”望遠鏡——事件視界望遠鏡。

  EHT項目是由全球200多位科研人員共同達成的重大國際合作計劃,EHT的建設和此次拍攝的首張黑洞照片是全球天文學家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才凝結的一個成果。科學家們相信,這只是一個開始,未來EHT還會帶來更多前所未有的科學發現。

  參與此次黑洞成像的望遠鏡陣列

  ☆ 黑洞到底有什麼作用,會吞噬地球嗎?

  對於普通人的生活沒有直接影響,但是有一些物理學家認爲黑洞可以充當星際空間旅行通道的作用。

  知名物理學家斯蒂芬·霍金曾說,在黑洞的最中心,是平行宇宙的另外一個入口。通過黑洞,可以快速到達在地球上某一個非常遙遠的地方,或者另外一個平行宇宙。

  視界面望遠鏡可能得到的計算機模擬黑洞圖像,因爲黑洞的轉動效應,黑洞左側較亮

  以前對黑洞的印象只能存在於科幻電影和人類想象,如今科技的發展讓我們能看到黑洞的真實面貌,想想都有點小激動啊。雖然這張黑洞照片,可能會像電影畫面一樣壯觀絢麗,也可能只有幾個模糊的像素點。但不管怎麼樣,這張得來不易的照片和EHT項目都意義非凡,這是人類在黑洞觀測史上邁出的重要一步。

  我們是何其幸運,將成爲這宇宙中第一批親眼看到黑洞的幸運兒!

  黑洞的照片究竟是什麼樣子?拍到的照片意味着什麼?什麼樣的黑洞適合拍照?EHT如何給黑洞拍照……帶着這些問題,共同期待今晚21:00新聞發佈現場真相揭曉的那一刻吧!

  屆時,荔枝新聞客戶端將直擊現場,全程關注,讓我們拭目以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