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拉基米爾·澤連斯基

“演而優則仕”——按國土面積計算的歐洲大國烏克蘭,可能要換個藝人當總統了。

當地時間31日20時,烏克蘭總統大選第一輪投票結束,著名喜劇演員弗拉基米爾·澤連斯基出口民調得票率高達30.4%,遙遙領先於主要競爭對手波羅申科(得票率17.8%)和季莫申科(得票率14.2%)。

如果4月10日前公佈的最終投票結果中,無候選人得票過半,前兩名將在4月21日角逐第二輪。從競選啓動至今的勢頭來看,如果不發生類似臺灣陳水扁競選時“兩顆子彈”式的意外,澤連斯基很可能一舉拿下烏克蘭的總統大位。

喜劇演員大選首輪領跑,並有可能登上總統寶座,這事兒確實挺有意思。

波羅申科、季莫申科、 澤連斯基

演而優則仕

澤連斯基若如願登上烏克蘭總統寶座,西式代議制民主政體下“演而優則仕”的現象,將再添一個突出案例。

數十年來,從印度、菲律賓、拉美之類發展中國家,到“老大哥”美國,都有不少藝人從政入仕。截至2015年中,根據一項不完全統計,全世界演員從政人數前三名依次爲:印度,近50名;菲律賓,33名;美國,27人。

其中,登上總統、總理職位者不止一人:

里根,好萊塢藝人出身,先後擔任第33任加州州長、第49—50屆美國總統。

埃斯特拉達,菲律賓影視巨星,擔任菲律賓第13任總統,現任菲律賓首都馬尼拉市長。

吉米·莫拉萊斯,中美國家危地馬拉電視笑星,在2015年10月26日揭曉的危地馬拉總統大選第二輪投票中,以近70%得票率的壓倒優勢,擊敗前第一夫人託瑞斯當選,2016年1月14日就任。

馬裏安·沙雷茨,斯洛文尼亞喜劇演員,2010年當選卡姆尼克市市長,2018年8月17日當選斯洛文尼亞總理。

……

“演而優則仕”現象最突出者,當屬印度。

2014年上臺的莫迪政府中,38歲的印度人民黨副主席斯姆裏蒂·祖賓·伊拉尼出任人力資源開發部部長,是莫迪政府最年輕的部長,後調任紡織部、信息和廣播部部長。她1998年當選“印度小姐”出道,其後憑藉主演熱播電視劇《婆婆也曾是兒媳》躋身一線明星,並靠這部劇帶來的超高人氣,成功步入政壇,平步青雲。

除此之外,還有“寶萊塢常青樹”阿米特巴·巴強,他在印度影壇地位堪比成龍之於中國影壇,也曾擔任議員……

而在印度國內,“演而優則仕”最突出的地方,當屬泰米爾納德邦。

1970年代,泰米爾語電影最著名男演員兼導演拉瑪昌德蘭,創建“全印安納達羅毗荼進步聯盟”,並當選泰米爾納德邦首席部長,開創演員出任封疆大吏之先河,也開創了藝人長期把持泰米爾納德邦政壇的傳統。

之後,他昔日的熒屏搭檔、泰米爾語影壇“一姐”賈雅拉姆·賈婭拉莉塔,與他各自擔任了4屆泰米爾納德邦首席部長職位。賈婭拉莉塔的政壇對手穆圖韋爾·卡魯納尼迪,是最著名的泰米爾語編劇,也曾先後5次出任泰米爾納德邦首席部長,自1969年以來,一直擔任達羅毗荼進步聯盟黨主席。

這樣,近50年來,先後出任泰米爾納德邦首席部長的7人中,竟有5人出身影壇。當今泰米爾語影壇紅星拉吉尼坎特、娜米塔等人也開始在政壇嶄露頭角。

印度超級巨星拉吉尼坎特。(法新社)

根源

西式競選政體下,之所以會出現如此顯著的“演而優則仕”現象,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國家治理失敗,國民對建制派政客喪失信心,從而開始選擇作爲政治素人的演藝明星,澤連斯基就是這樣贏得了旺盛的人氣。

正如在上文提到的危地馬拉總統大選中,莫拉萊斯第二輪的投票率只有50%出頭,遠低於第一輪的71%。爲什麼會下降這麼多?許多選民認爲,第一輪投票已經淘汰了有貪污罪行的前總統莫利納了,打掉貪腐集團候選人的目的達成,第二輪投不投也就無關緊要了

還有更深刻的根源。在現代國家,不管實行何種政體,爭取民衆好感都是政治工作的重要內容。當初蘇共領導層推翻赫魯曉夫後,之所以選擇勃列日涅夫接替,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勃列日涅夫一表人才,更容易贏得女選民的好感,而蘇聯二戰之後長期女性大大多於男性。

與行政主導政體相比,競選政體表演色彩普遍更爲濃重。電視機、網絡的發明推廣,又進一步加重了這一趨勢。

肯尼迪在第一場引進電視直播候選人辯論的美國總統大選中,憑藉英俊外表擊敗尼克松;馬英九就任臺灣當局領導人之前的高人氣;小泉純一郎選擇一批無經驗美女空降政壇,成功贏得議員選戰;美女律師弗吉尼亞·拉吉投身政壇僅僅5年,就在意大利羅馬地方選舉中以67%得票率碾壓對手,拿下羅馬市長職位,成爲羅馬建城兩千多年來第一位女性主官……

特別是近幾十年來,西式政體下競選各方政見差異日趨縮小,競選日益成爲競選人個人魅力、號召力的競爭。知名藝人、靚女俊男擁有先天優勢,脫穎而出實不足爲奇。

拉瑪昌德蘭在任時,該邦一名政黨領導人就如此評說他的影響力:“我們讓他亮亮相,就能拉來4萬張選票;如果他能再講幾句話,那就是40萬張!”

與歐美日相比,南亞、東南亞和拉美國家的競選政體,又更富有表演意味,演藝明星往往更容易憑藉高人氣,在競選中勝出。

特別是印度,由於印度電影長期發揮爲廣大平民提供逃避現實“白日夢”的麻醉作用,印度藝人對“粉絲”的影響力比西方同行更加強大,以至於粉絲爲許多知名影星建廟,奉爲神靈,南印度此風尤盛。

追隨者爲莫迪建的廟

也正因如此,爲了在競選中更容易勝出,不少政客本非演藝界出身,卻也喜歡取個引人矚目的“藝名”。

出任達羅毗荼進步聯盟副主席、與父親長期共同把持該黨事務的穆圖韋爾·卡魯納尼迪之子爲此取名“斯大林”;該黨在中央政府的一位部長原名杜賴沙米,後來更換成“拿破崙”。印度東北部梅加拉亞邦民族國大黨一位政客乾脆取名“阿道夫·希特勒”,還有些政客取名“英國戰爭”、“弗蘭肯斯坦”、“月光”,等等,不一而足。

風險

在西式代議制民主政體下,選民選擇“演而優則仕”確有其道理,但這標誌的是國家治理的成功,還是失敗?

答案更多還是後者。

“顏值”絕不等於“治國理政才幹”,過度偏重作秀的選拔機制,反而會導致幹實事者被逆向淘汰。娛樂場上“粉絲”對“明星”的非理性追捧崇拜,若是被移植到政治事務中,更會埋下深遠後患。

君不見2016年6月,以壓倒多數拿下羅馬市長寶座的美女律師弗吉尼亞·拉吉乎?

競選之時,選民紛紛讚美她顏值爆表,連法新社這種老牌媒體爲她撰寫的新聞報道,也滿目皆是“一位優雅的棕發美女”……這究竟是選舉意大利首都市長,還是選美?

輕易獲勝之後的拉吉也志得意滿,宣稱:“我要做全羅馬人的市長。經過了20多年糟糕的治理,我將恢復城市體制的法治與透明。與我們一道,一個新時代正在開啓。”

然而,上臺僅3個月,她就因政績不佳,遭到70名市政廳官員聯名質疑;不到8個月,就因牽涉腐敗案遭到檢方傳訊;僅16個月,羅馬就爆發數萬人大規模遊行,人羣打出“拉吉不適合當市長”的標語,抗議她治理下的羅馬市政管理每況愈下……

再看腐敗問題,不少選民拋棄建制派政客,轉而選擇政治素人演藝明星就在於此。但事實已經無數次證明,在那些腐敗橫行的國家,換上在影視片中威風八面橫掃腐敗的大明星登臺掌權,並不是消除腐敗的出路,還往往相反。

典型的如埃斯特拉達。這位從影20多年的巨星1998年當選菲律賓第13任總統,2001年就被指收取賄賂和回扣,引發菲律賓第二次“人民力量”革命,被迫非正常中途下臺,2007年9月被判終身監禁。

有鑑於此,這次烏克蘭大選,澤連斯基的人氣很大程度上源於烏克蘭選民厭惡腐敗橫行的現實,但對他上臺之後烏克蘭的吏治,不必過早寄予過高期望。

不僅如此,在許多實行西式代議制民主政體的國家,社會結構建立在家族、部族、種姓之類集團上,人們通常更忠於所在集團而不是作爲一個整體的國家,對利用職權爲本集團牟利習以爲常。貪瀆、無能,並不意味着必然喪失來自家族、部族、種姓和集團的支持,反而有可能激發他們內部的逆反心理和受壓迫感,從而鞏固其選舉陣營。

即使在有強調“天下”觀唸的儒家文化背景的臺灣,在引進實施西式競選政體後,我們也看到了臺灣社會日益被劃分爲“本省”和“外省”兩大對立陣營,看到了陳水扁連任競選時臺灣南部流行口號“肚皮扁扁,也要選阿扁”,看到了李登輝、陳水扁腐敗案發後其支持者打着“支持臺灣人‘總統’抵制中國人迫害”旗號力挺。

“粉絲”對“明星”的非理性追捧被移植到政治事務後,進一步加劇了上述逆向選擇機制。埃斯特拉達被判終身監禁之後又能東山再起,競選拿下馬尼拉市長的要職,相當程度上就是源於這一機制。

埃斯特拉達

對於一個多民族國家、特別是缺乏自主統一傳統的多民族國家而言,“演而優則仕”的明星政客們,往往有着格外強烈的動機,維持強化國家語言、文化割裂分治格局。從印度的藝人政客們身上,就可以看出這一點。

印度藝人、特別是泰米爾語演員,之所以在政壇表現突出,一個原因是印度地方自治體制和按語言建邦的原則,以語言爲媒介的電影由此獲得了特殊地位。

一方面,泰米爾語等地方性大語言的藝人擁有足夠多的受衆和“粉絲”,可以轉化爲現實的政治影響力;另一方面,他們有着強烈的內在動機,維護語言分治、地方自治的政治格局,以求長久保持自己在區域市場上的壟斷優勢。

但是,這樣的割裂分治格局,對一國長治久安和經濟社會發展是禍是福,難判斷嗎?

最後

“演而優則仕”之風,現在不僅盛行於一些實行西式代議制民主政體的發展中國家,在美國等發達國家也有日益擡頭之勢,這已經是海外政治生活中值得重視的現象。

我們該如何看待?

我們不干涉別國內政,我們願意同各國各地區尊重中方權益的執政者搞好關係,我們要根據東道國經濟政治格局,制訂相應的市場和公關策略。但在這之上,我們也應該對這些國家和地區治理優劣成敗,作出客觀、冷靜的評判。

畢竟,政治運作的核心在於“選賢任能”;“尚賢者”應該是爲政之本,而非“尚美”、“尚名”。政治治理的成功經驗具有學習意義,失敗的樣本則更應當成爲鏡鑑。

文/梅新育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