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20071026_no109_2 (1)  

 

我最近读了沙林杰J. D. Salinger的小说《麦田捕手》 The Catcher in the Rye,中国大陆是翻成《麦田里的守望者》,我觉得也很贴合作品意向。要写这篇读后心得是有些犹豫的,因为觉得内心的感动很难用言语确实的形容出来,不过又觉得没有记录下此刻的感动太可惜了,所以还是决定写了这篇。

这本小说很有名气,以前就常常听到,也忘了是什么原因,我在国中时期就有找来看,当时对于有点日记式的文体无法适应,再加上主角常常说的粗话,整个无法融入故事,最后我草草翻过这本书就拿去还了。直到几年后的现在,我再次去图书馆借来看,两天内就快速看完,完全没有阅读障碍,甚至我爱死这本书了。这样的转变是让我很惊讶的,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但此刻阅读,却让我深深爱上了主角,霍尔顿·考尔菲德Holden Caulfield)。

小说的大意我就略而不提了,网路上已经有很多相关资料,我觉得一本小说给一百个人看,就会有一百种感觉,所以我决定就节录一些段落,并说说我自己的看法。

 

 

我阅读的是麦田出版的版本,我喜欢这本小说白色的封面,因为我是在图书馆借的,原本洁白的封面都变得泛黄啦,书页被翻到破破烂烂的,不过我莫名的很喜欢这种被很多人翻阅过的老旧书籍。

 

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从一开始看就觉得好像在听主角霍尔顿说他的故事似的,我喜欢这种感觉,慢慢的随著他的话,开始进入故事情境里。一开始就有一段话让我觉得他的思考逻辑很特别,他先从自己被潘西中学退学讲起,虽然这是间名校,但他说:

「在那里我也没见到任何卓越出重、思路清晰的人,也许有那么一两个,但他们很可能在进学校前就已经是那样的人了。」

 

霍尔顿几乎没讲几句话就要加上「他妈的」「混帐」「杂种」,刚看很不能适应,但看久了,这反而是作者形塑他这个角色形象的重点之一,从霍尔顿对不同人采取不同的说话方式,还有他内心的思考脉络,再再让这个角色鲜明的浮出,我甚至都觉得好像世界上真的有一个十六岁的少年叫霍尔顿。

 

小说是从他还留在学校宿舍的那几天讲到退学后暂时不回家,在饭店、舞厅、酒吧等地流连徘徊,他是一个爱说谎的人,但说的都是无关痛痒的谎,不会对谁造成危害,我觉得他不喜欢这整个世界的大人,所谓的大人,是指那些不会想听小孩说话,只想以自己的那一套标准套在小孩身上的人,小孩不服从就会觉得是小孩不听话,并没有想到自己的标准是不是有什么不好的地方。霍尔顿观察力敏锐,他观察他的室友,清楚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知道他们是什么样的人,会做什么样的事,霍尔顿其实很胆小,他不会主动去伤人,除非谁真正的触怒了他,借由伤害或者是轻蔑他所珍惜的人而触怒他,他才会主动予以攻击。

关于他自己的胆小,他是这么说的:

「我好像从来就不曾有过什么好东西丢了以后会著急得要命,或许这就是我一半胆小的原因。/我最恨跟人动拳头,我倒不在乎自己挨揍─尽管我并不乐于挨揍,这是当然的啦─可是用拳头打架的时候我最害怕对方的脸。我的问题是,我不忍看对方的脸。/不过终归一样都是胆小,没得否认。我绝不自欺欺人。」

 

霍尔顿在书中的形象,就旁人眼光来看感觉像是个坏学生,被三所学校退学、唯一能看的科目只有英文、喝酒抽烟召妓,对遇到的许多人都有极端的不满,无法忍受其他人的客套话、言不由衷,无法忍受有些人对权贵的曲意逢迎,简单来说,就是对这个社会的一切都感到不满,而且觉得自己格格不入,但这么说又有点太过,像他与天主教修女交谈的那一段我就很喜欢,他明明是无神论者却愿意捐钱给天主教修女,也不会主动去伤人,不管他对于那个人是多么厌恶,他其实是一个内心柔软的人,他并非表面上那个坏学生的模样,相反的,反而是非常善良的人。

 

 

霍尔顿面对那些把他当小孩子看待的人,会努力想要表现出自己成熟的一面,这其实是很矛盾的,他厌倦大人世界的社交礼仪,厌倦大人世界庸俗的话题,但他又不愿意被当成小孩子,被别人当做幼稚无知,就这样两边都不是,或者可说正在一个过渡期、一个转换阶段,但是这种无所适从的感觉却令他非常痛苦,他曾说自己觉得寂寞的要命,他打电话邀约认识的人,却在跟他们吃饭、饮酒交谈之后,感觉到对方根本无法了解自己所谈的事情,因此更感到找不到同伴的孤独。

 

暂住在旅馆的时后,他打电话约了女孩萨丽出来见面,试图和她谈谈自己内心的想法。

「我是说妳是否曾经觉得深怕一切事情会越来越糟,除非妳做点什么?我是说妳喜不喜欢学校,以及一切的一切?」

 

但是她的回答却让他找不到共鸣,很明显的女孩并不想和他继续谈论这个话题,他于是继续说出下面这段话。

「妳真应该到男校去念书试试看,哪天妳去试试看,里面全是些伪君子,要你做的就是读书,求学问,出人头地,以便将来可以买辆混帐凯迪拉克,郁到橄榄球队比赛输的时候,你还得装出很在乎的样子,你一天到晚做的就是谈女人、酒和性,再说人人还在搞下流的小团体。」

 

这段话依旧不被女孩认同,她认为有不少人在学校里学到的不仅仅只是这些,于是霍尔顿说,他自己就是只能在学校学到这一些,他甚至说自己不过是块朽木。他接著继续热情的像女孩阐述他的希望。

「不是开玩笑的,我们可以住在林中小屋里,直到我们的钱用完为止。/我们可以在溪边什么地方住著,过些日子我们还可以结婚,到冬天我可以亲自出去打柴,老天爷,我们能过多美好的生活!妳觉得如何?说吧!妳觉得如何?妳愿不愿意跟我一起去?拜托!」

「不可以,就是这么回事。第一,我们两个简直都还是孩子。再说,你想过没有,万一你把钱花光了,又找不到工作,到时你怎么办?我们都会活活饿死,这简直是异想天开。」

 

我很喜欢这段文字,从霍尔顿的话语中可以看出他非常兴奋、非常热切,对他来说,他渴望的或许就是一种宁静,既然在这个社会里找不到任何和自己相像的人,没有一个大人是美好的样子,每一个都他妈的虚伪,那么不如就住在林中小屋,在那里只有自己和大自然,他不必再面对自己和社会无法融合的痛苦,也不必面对热切的想告诉别人自己的想法,却不被对方所认同的难受。

但女孩却很现实,甚至直接戳破他的幻想泡泡,直言说会「活活饿死」,对她来说,她认为小孩是没有任何能力可以养活自己的,所以用如此耸动的词语回应霍尔顿,小说中刻意使用的粗体字,我想作者是想让读者注意到他的用词,还有我们两个简直都还是「孩子」,这里也是,再一次对霍尔顿揭示「你是孩子」的事实,就算觉得同龄的人都俗不可耐,男校里的学生只会「谈女人、酒和性」,但霍尔顿也无法就此脱离自己是「孩子」的这个事实,再一次回到我前面提到的,他厌倦大人世界的虚伪,又逃避小孩世界的无知,所以落的两边都不是,找不到归属之处。

 

 

我虽然喜欢霍尔顿,但他说的有些话我还无法理解,比如有一段,他到电影院看了一部他觉得很俗滥的电影,而旁边坐著一位太太,在电影放映时不停的哭,乍看之下是软心肠,但她却一再制止她的小孩子离席去上厕所。对此霍尔顿的看法是:

「那些在电影里看到什么装模作样的玩意儿就会把他们的混帐眼珠子哭出来的人,十个有九个骨子里都是卑鄙的杂种,我不是开玩笑的。」

其实我就是看电影看到感人情节会一直哭的那种人,我是个善感的人啊,看到霍尔顿说这段话的时候忍不住笑出来了,但我还是不懂他说这段话的意思。

 

 

霍尔顿最喜欢的就是他的弟弟和妹妹,他还有一个哥哥,原本是作家,他非常喜欢哥哥写的书,但哥哥后来去好莱坞演戏后,他就很讨厌他这么做,或许是觉得哥哥的才华被糟蹋了吧。而他非常喜欢的弟弟则是已经过世,虽然如此他的形象仍在这个故事里不断出现,或许弟妹是这个世界是唯一能够和他沟通的人,虽然不一定认可他的想法,但是这些「孩子」是愿意聆听的,和那些「大人」不同。

 

一个晚上霍尔顿喝了酒,醉得非常厉害,他一直惦记著家乡公园浅水湖里的鸭子,在浅水湖结冰的时候,他们究竟去了哪里呢?他一直想著这个问题,他从饭店离开,走在通往公园的路上,把特地找来要送给妹妹菲比的黑胶唱片掉到地上,那张名叫Little Shirley Beans的专辑。他说:

「那唱片包在一个大封套里,可是照样跌得粉碎,我心里真是难过的要命,真他妈差点哭出来了,可是我当时所做的,却是把碎片从封套里取出来,放进我的大衣口袋,这些碎片一点用处都没有了,可是我并不想把它们随便扔掉。」

 

我很喜欢这段,为什么会难过呢?是因为花钱买的唱片碎掉了吗,还是因为那是自己找寻已久要送给妹妹的礼物,如今这个礼物没办法送了,就没办法带给妹妹快乐了,我喜欢解读成后面这个说法。

而之后他妹妹知道他把唱片摔碎了,她就说「把碎片给我,我在收集碎唱片呢。」这段话我也很喜欢,她很懂得怎么让霍尔顿不会难过。

 

在天寒地冻的天气里,霍尔顿一个人在黑漆漆的公园里,终于找到浅水湖,却没有看到鸭子,其实我是很好奇鸭子所代表的涵义是什么,或许以后多看几遍会找到一点可以理解的解读。霍尔顿冷得全身发抖,甚至想著自己会不会得了肺炎,想像如果死掉以后亲人会是什么模样,怎么样来到他的坟前凭吊他,他想起自己要是真的得了肺炎死掉,妹妹菲比一定会很难过,所以他决定今晚就去见她,决定趁爸妈不在的时候偷偷溜进妹妹的房间,因为他还没让爸妈知道自己被退学的消息。我发现整本小说,只要有菲比出现的段落我就很喜欢,她跟霍尔顿的互动是最完整的,两个人是均等的,不像前面大多是霍尔顿拼命说,但聆听的人却无法认可而意兴阑珊,没有任何交集。菲比就像是霍尔顿的挚友,他们可以谈话,而且她可以了解他,尽管她只是个十岁的孩子。

 

其实在这本小说里,偶然遇到的天主教修女,或者是火车上美丽的女子,可以和霍尔顿进行有所「交流互动」的谈话对象,就是只有小孩子,或者是善良内心仍保温柔之心的人,或许也可以说正因为霍尔顿本身也具备这些特质,因此只有办法和这些人拥有愉快的谈话。

 

 

霍尔顿偷偷跑回家后,和菲比谈话,她知道他被退学后只是不断重复「爸爸会要了你的命。」或许他的爸爸对这个儿子有很深的期待,但也不一定,作者点到即止,这句话其实可以做很多解读。

 

霍尔顿和菲比抱怨那间学校的坏处,遇见的都是他讨厌的人。直到他倾诉完许多其他人不会听的内心话以后,菲比说:

「你不喜欢正在发生的任何事情。你不喜欢任何学校,你不喜欢千百万样东西,你不喜欢。/说一样东西让我听听,你非常喜欢的。」

 

于是霍尔顿开始想著自己喜欢什么东西,他说:

「我喜欢现在这样,和妳一起坐在这儿,聊聊天,想一些事情─」

 

菲比反驳说这不是什么真正的东西,而霍尔顿激动的回答:

「这是真正的东西!当然是的!他妈的为什么不是?人们就是不把真正的东西当东西看待,我他妈的对这都厌烦透啦。」

 

于是菲比改问他「将来想什么,对此霍尔顿的回答,同时也是明确点出本书中心主旨的段落。

「我总是会想像,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片麦田里玩游戏,成千上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帐悬崖边。我的职务就是在那守备,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里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从早到晚就做这件事,我只想当个麦田捕手。我知道这有点异想天开,但我真正想做的就是这个。我知道这不像话。」

 

对这一段,我的感觉是,或许悬崖之下就是堕落的世界,所有的孩子都快乐的在麦田里玩耍,但是总会有那个时候,或许就是如霍尔顿现在这个时候,会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里跑、要跑去哪,如果不小心往悬崖这里跑,霍尔顿会捉住他们,阻止孩子的堕落,霍尔顿可以站在最危险的边缘,哪边都不是,不属于任何一个世界的边缘,每天唯一要做的事,就是小心的捉住那些孩子,守护他们,他心底可能也渴望此刻有另一个麦田捕手可以紧紧捉住自己。也可以解释成悬崖之下就是大人的世界,他站在边缘,希望可以保留住那些孩子的童真与善良,不要轻易的在长大以后,变成曾经最讨厌的那种大人。

 

 

当他跟菲比聊到一半的时候,爸妈回来了,他非常慌张而且决定逃跑,从文中或许可以推断,他们的家教是非常严格的,但是霍尔顿并不愿意轻易接受这一切,所以他变成这个看似叛逆的坏孩子,明明就疼爱自己的妹妹,却为了远离这个家,宁可割舍,可以看出爸妈在家里带给霍尔顿的一切并没有快乐或是幸福的成分。他离开前跟菲比借了一点钱,然后止不住的大哭起来,之后把自己最爱的红色猎人帽送给菲比。

之后霍尔顿到老师家里想在那里住一晚,而老师听闻他被退学的消息后就和他长谈,较著名的一段是:

「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记,是他愿意为某种原因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记,是他愿意某种原因谦卑的活著。」

 

不过我更喜欢的是另一段:

「学校教育还能给你带来别的好处。你受教育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发现自己心智的尺寸,以及什么对你心智的尺寸而言是合身的,什么是不合身的。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你就会心里有数,知道像你这样尺寸的心智应该穿上什么样的思想外衣,这可以免得你浪费时间试穿一些对你不合身、不搭调的思想外衣。你慢慢就会知道你自己正确的尺寸,恰如其分地把你的头脑装扮起来。」

 

小说接近结束,莫名的我哭点好像都比较特别,这本小说让我难过、眼眶泛泪的两个部分,集中在故事快要结束的地方。

第一个部分是,霍尔顿在大街上行走,每当他要穿过一条街,脚踏下人行道的时候,心里就觉得自己好像永远到不了对街。

「我觉得自己会永远往下走、走、走,没有人能再见到我了。接著我想出了一个主意,每当要穿过一条街,我就假装跟我的弟弟艾利说话。我这样跟他说:『艾利,别让我消失。艾利,别让我消失。艾利,别让我消失。拜托啦,艾利。』等我走到街对面,发现自己并没有消失,我就向他道谢。」

 

是什么样的心情、什么样的世界,综合起来会让一个人觉得自己在走到对街以前就会消失?是因为我感觉到自身的孤寂吗,觉得身边的一切景物都无法和自己产生连结,可能会让自己在下一秒就像气体四散一样消失,他那样一次次的拜托自己的弟弟,是基于什么样的心情呢。

 

而在这样走过长长的路以候,霍尔顿突然决定自己要远走高飞,要一路搭便车到西部去,去没有人认识他的地方,在那里他也不认识任何人,他要假装成一个又聋又哑的人,就不用再跟任何人讲话,有人要跟他沟通只能用笔谈,他要在森林旁边盖一栋小屋,里面有充足的阳光,自己打理三餐,和另一个同样又聋又哑的美丽女生结婚,两个人用笔谈,生孩子以后可以买许多书给他们,亲自教他们读书写字。

如同前面提到的,霍尔顿就是想要逃离这个令他疲倦厌烦的世界,离开这个他格格不入的世界,然后享受大自然,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确切的东西来,或许可以借此获得成就感,抹除那种什么都抓不住的虚无徬徨,他想陪伴自己的孩子,亲自教他们读书写字,这或许也反应出霍尔顿的爸妈所采取的教育并非如此,他们或许也没有陪伴霍尔顿,没有给他被爱的感觉,所以他想这样的方式去对待他的孩子。

 

 

霍尔顿决定和菲比道别,托学校的人传纸条给正在上课的菲比,要她中午吃饭时间到博物馆前面来,到学校去的时候,却看见楼梯墙上写了一个「干」字,他无法想像菲比和其他孩子看到这个字,而且听到其他下流的孩子解释给他们听那会是什么样的光景,霍尔顿非常愤怒,也许对他来说,他想要的就是保护这些孩子的纯洁,做一个麦田捕手,让他们可以永远在麦田里快乐的玩耍,不会坠落悬崖。他把这个字擦掉,令他沮丧的是另一个楼梯上竟然也写著同样的字,他知道把它擦掉是件不可能的事,因为世界上那么多的字样大概怎么擦也擦不完,这或许也代表著,要永远保护那些孩子的纯洁是不可能的,终究会有那么一天,他们的世界都会被迫改变

 

菲比接到纸条知道哥哥决定去西部以后,她甚至带了自己的行李来见他,非常坚持要和哥哥一起走,这边可以看出,菲比是可以为了哥哥丢弃这里的一切,她还只是个孩子,可是她不会去害怕以后的事情,她只知道她此刻要做的就是和哥哥在一次,这段很令我动容。

霍尔顿阻止她,两个人争吵之后,菲比气得说她再也不回学校了,之后菲比慢慢的似乎没有那么生气了,两个人到公园里的旋转木马前。

这本小说让我难过的第二部分是这里,霍尔顿要菲比去骑旋转木马,他说:

「那么快去─我就坐在这儿的长椅上,我看妳骑。」

 

等到旋转木马转完停止以后,她要霍尔顿也过来骑木马,但他坚持说只想看菲比骑就好,要菲比再去买几张票,下雨了,菲比便把霍尔顿最爱的那顶红色猎人帽替他戴上,霍尔顿一直催促她快去坐旋转木马,她仍犹豫著不肯走,问:

「你刚才的话说了算不算数?你真的哪儿也不去了?你真的待会就回家?」

 

或许菲比就是害怕等她去坐旋转木马以后,在那样欢乐的景象中,哥哥会就此离去,去履行他所说的那个西部森林小屋的梦,她害怕那样的事情发生,她问的话里充满真切的情意,而这样的话语或许确实让霍尔顿感觉到自己的存在感,自己并不是透明了随时都要消失,不管什么时候,妹妹菲比还有弟弟艾利都是他的挚友,或许这种情感是对霍尔顿最大的安慰,也是最大的温暖吧。

 

倾盆大雨落下,其他在旋转木马旁边的父母都到屋簷下躲雨,唯独霍尔顿依旧坐在长椅上,他在心里想:

「突然间我变得他妈的那么快乐,眼看著菲比老妹那么一圈圈转个不停,我差点他妈的大叫大嚷起来,我心里实在快乐极了。」

 

看完这整本小说,我印象最深刻、最感动的两个画面,在金黄色美丽的麦田里有许多清纯可爱的孩子在玩耍,然后带著红色猎人帽瘦小的少年站在悬崖边准备捉住每一个要坠落悬崖的孩子,我觉得那画面真美。另一个画面就是霍尔顿坐在长椅上看著菲比在旋转木马上,一圈圈快乐的旋转,而他很久很久没有这么快乐过,甚至像个孩子一样差点就要大叫出声。

 

 

我的心得差不多就到这里,零碎式的打了很多感想,在我把这本小说读完的此刻,试著把许多零碎四散的感动用文字记录下来,我想或许再过几年回来看这本小说,还有这篇心得,肯定会有不同的想法吧。不过我很难想像,几年前我真的有些讨厌这本书,而且觉得枯燥无味,现在却深深被这本书给吸引。

我想很多文学名著在不同年龄层读来都会有不同体悟,所以应该要多阅读,不管那本书你那个年龄到底看不看得懂,都应该要读完它,因为那读完之后所获得的感想,肯定是能够与几年后的你做相对照的,这样的对照更显露出你这个人的成长,你人生的变化让你的视野产生什么样的改变,这样的改变是抽象的,而看清这个抽象的东西,最好的方法就是反复阅读同一本名著。这是我看完《麦田捕手》之后的一个小小体悟。

 

以上,如果你也有你的想法,欢迎和我分享,谢谢你看到这里。

 

最后分享一首我很喜欢的歌曲,白安〈麦田捕手〉

看完小说再来听这首歌,觉得歌曲的意境很契合书本,我也很喜欢白安的唱腔,也喜欢歌词里温暖的感觉。MV里的旋转木马我好喜欢,一戴上红色猎人帽,就有一点霍尔顿的感觉呢。MV里那本红色封面小说就是《麦田捕手》原文版,听说单字不会太难,有兴趣的人可以去找来看看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