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脈相連共度難關(十年前的四川救災記憶)

2008年5月17日下午我們接到衛生部、黑龍江省衛生廳的緊急通知,四川地震災區急需腎臟內科醫生,懷揣着哈醫大二院三千職工的囑託和期望,一小時後我們在哈爾濱太平國際機場準時集結,赴川支援。當時我們中有的人在出門診,有的人剛下夜班,有的人準備出差開會,在那一刻我們所有的人毫不猶豫,安排好手頭的工作,飛奔機場。

血脈相連共度難關(十年前的四川救災記憶)

經過一夜的輾轉我們於十八日凌晨三點到達四川省綿陽市,按照當地衛生局的部署,我們被分配到災情較重的江油市,協助江油市中醫院開展醫療工作。從綿陽到江油的路上,房屋毀損嚴重,公路上的車流不多,經常可見幾十米到上百米的裂隙。到達江油市,滿目的殘垣斷壁和街頭凌亂的災民簡易安置點,使我們的心情更加沉重,更深刻的體會到這場重大自然災害給人們的痛苦。

血脈相連共度難關(十年前的四川救災記憶)

由於醫院已大部分毀損,一切醫療活動和生活都在戶外進行,醫療條件艱苦。用防雨布搭建好落腳的臨時帳篷後,我們就投入到繁忙的醫療活動中。所有患者都分佈在大小不一的自建臨時帳篷裏,每個帳篷收納10~20個人不等。由於牀鋪緊張,大部分患者都躺在只鋪有木板或褥子的地上,我們也開始了有生以來第一次蹲式或跪式查房,患者中年齡最大的83歲,傷員中有地震傷、地震傷合併多器官衰竭及地震誘發的多種心、腦血管及腎臟疾病,無論病情輕重,我們都一視同仁,遇到病情複雜的,我們還要進行病情討論,以求診治的精準。每一次診治都是一個神聖的過程,不僅是專業知識的發揮和運用,更是載着黑龍江人對災區人民深情厚誼,我們每個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不代表我們個人,而是代表着3800萬黑龍江人的寄託和牽掛。

血脈相連共度難關(十年前的四川救災記憶)

由於江油市屬於重災區,自身的醫療任務已不堪重負,而由於其在地理位置上距北川、平武較近,因此又有大批傷員涌入,已遠遠超過了醫院的運轉能力,當地醫護人員已連續奮戰6個日夜了,體力嚴重透支,我們的到來爲他們增加了新的活力,我們也儘可能的延長工作時間,減輕他們的工作量,每日只休息3、4個小時已成了家常便飯。由於醫療設備均未從樓裏搶運出來,化驗檢查都無法進行,平日裏積累的紮實過硬的基本功就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細緻的詢問病史、查體、縝密的思維、用藥後細心的觀察,綜合分析判斷成爲重要的診治手段。


血脈相連共度難關(十年前的四川救災記憶)

一次搶救被危房砸傷的患者,我們第一時間趕到患者身邊,當時血壓測不清,呼吸淺慢,心率50次每分鐘,瞳孔開始散大,我們迅速進行心肺復甦,建立靜脈通路,給予一系列的搶救藥物後,患者瞳孔較前縮小,心率達100次每分鐘,大動脈搏動有力,經過初步搶救患者生命體徵較前有所好轉,需進一步行CT檢查以明確診斷。CT機在門診樓內,該樓在地震中已嚴重受損,需加固後才能使用。可患者危在旦夕,快速診斷對搶救傷員是分秒必爭,我們只想着快些挽救患者,便在沒有任何防護措施的情況下毫不猶豫地推着患者衝進CT室,在檢查過程中,患者血壓下降,心跳驟停。我們立即給予心肺復甦及各種搶救藥物,搶救持續大約1小時,當我們走出CT室時,一個大石塊從頭頂墜落,家屬很感激我們不顧自身安危搶救病人,而這對於每日在危樓及餘震中工作着的我們來說已是家常便飯。到目前爲止我們醫療小組共救治傷員580人。牀邊細緻入微的治療、精湛的醫術、高尚的醫德得到當地醫護人員和家屬的一致認可和歎服,不少附近居民也聞訊趕來諮詢病情。江油市中醫院領導班子經過集體討論決定,今後哈醫大二院爲該院的定點培訓醫院。

血脈相連共度難關(十年前的四川救災記憶)

因基層工作需要及衛生局安排,我們幾名醫生輪流去5個鄉鎮巡診、防疫指導。這五個鄉鎮分別是雙合鎮、新春鄉、新興鄉、永勝鎮及小溪壩鎮。在巡診中,我們的救護車冒着餘震不斷和山體滑坡的危險,經過狹窄險峻的盤山道和灰塵四起的土道。有的地段車過不去,需要步行通過。到達衛生院後,我們協助當地醫生診治受災病人,轉移病情較重患者,通過這種有效直接的幫助,給當地醫生和患者極大的精神鼓舞與安慰。他們多次動情的說“地震無情,人有情”,對我們這些敢於在危險中救死扶傷的醫務工作者表示極大的敬佩。

血脈相連共度難關(十年前的四川救災記憶)

在巡診後期,隨着重患轉診到上級醫院,我們的工作重心也轉爲防疫。在這一階段,我們行走在田間地頭,房前屋後,向廣大農民發放消毒藥片,宣傳指導防疫知識及衛生保健常識。其間,當我們看到衣着簡樸,充滿童真的小朋友時倍感親切,看着他們興奮地吃着我們送的餅乾等食品時,心裏倍感欣慰。在消毒劑和消毒藥片的發放中,我們也發現少數地方消毒藥片發放不及時或量不夠,向當地幹部反映,得到了及時的糾正。下鄉巡迴醫療防疫任務結束了,但四川鄉親們勤勞、樸實 、堅強、自立的品格深深地印在我們的心裏。

血脈相連共度難關(十年前的四川救災記憶)

在救治當地病患過程中,我們遇到了病情複雜的患者,爲了充分利用我們醫院多學科專家及現代網絡連通方便的優勢,我們購買部分電腦配件,幫助江油市中醫院和小溪壩衛生院建立了電腦網絡遠程會診系統,當地居民金平就是四川災後首例遠程會診的患者,多年難以確診的眼疾得到了有效的診治。由我院骨外科、腦外科及內分泌科專家共同爲小溪壩鎮的一名在地震中多處受傷的糖尿病病人診治。此項工作作爲抗震救災中醫療救治的新經驗和新模式得到當地衛生局的肯定,並編入災情信息通報。中央電視臺給予了相關報道,工作也得到了當地市委和衛生部領導的表揚,這一會診系統將爲災區重建中遠程醫療支持提供更多幫助。

血脈相連共度難關(十年前的四川救災記憶)

我們非常珍惜在災區的每分每秒,少休息一分鐘就可以爲災區人民多做些事情,因此消殺滅菌、搭建帳篷、搬運救災物資,事無鉅細,都有我們忙碌的身影。在救災後期的醫療工作中,隨着大批重患轉診到上級醫院,病情較輕的患者好轉出院, 住院的人數逐漸下降,我們的醫療救治任務有所減輕。爲了提高當地醫生的診治水平及關注醫院的長遠發展,我們在日常工作結束後根據專業進行小組式授課,對腎臟常見疾病及急診急救進行講解,每日講授一個專題,在中醫院反響較好,很多上下夜班的醫生也放棄休息來聽課。

血脈相連共度難關(十年前的四川救災記憶)

在江油工作的這段時間我們每個人都收穫了很多,從開始接到消息的興奮,繼之進入災區有些擔憂,到後來忘我的工作。每個人都經歷了帳篷漏雨、餘震、危房、泥石流等生死考驗及堰塞湖隨時潰堤的壓力,幸運的是我們每位隊員都相互鼓勵,以樂觀積極置生死於度外的精神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所有隊員的三餐以麪包和方便麪等快餐食品爲主,不動災民的任何生活物資。在我們團隊中有兩名女醫生,平時生活條件較爲優越,較少從事體力勞動,這次由於條件侷限也和男隊員吃住在一個帳篷裏,睡覺時都“全副武裝”,風吹日曬髒活累活也和男同事一起幹,從不叫苦叫累。

血脈相連共度難關(十年前的四川救災記憶)

全體隊員的拼搏奉獻精神贏得了災區醫患的心,他們熱情洋溢的感謝信就是對我們工作的認可。衛生部副部長王國強、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房書亭、黑龍江省衛生廳副廳長趙忠厚在視察中給予我們高度評價,中央電視臺、黑龍江衛視、四川電視臺、綿陽電視臺也對我們的事蹟給予相應報道。在災區現在的救治防疫工作和家園重建的困難面前,我們全力以赴,用我們踏踏實實的工作和一腔熱血與四川人民攜手創造美好的明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