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得一個女孩子在這個社會上安安穩穩的生存太難了,所以想問。


在這個社會上安安穩穩的生存,靠的是力量和體型嗎?題主生存在什麼社會啊?


哺乳綱中,雄性體型更大是普遍現象。

不管哪種情況,自然界中基本都是雌性主導——雌性需要懷孕,給予後代足夠的營養,要求雌性生存能力強,付出許多的代價。所以雌性體型大,這在昆蟲、蜘蛛、蜥蜴等某些類羣中普遍;

雌性體型小的情況,雄性強壯是為了爭奪配偶,需要付出與雌性相接近的營養代價。雌性有選擇權,仍然是主導者。

人類本來是後者,事實上狩獵採集的原始社會,一般也都是母系氏族。然而步入農耕文明後就不一樣了。

農耕是最核心的食物來源,但需要足夠的力氣,而這時的人類女性的作用大大減少——基本只有繁殖與養育後代的作用——雖然殘酷,但這是現實。重男輕女的社會現象在全世界都是普遍的。

不過將來漸漸的,農耕文化的影響會減少。女性的地位會重新上升,但這並不是短期內可以迅速實現的。


雌性更強的生物,幾乎都是獨自養育後代的。它們的雄性只提供精子,甚至還有喫軟飯的,按人類的標準都是極品渣男。

雄性更強的生物,說明性選擇的壓力很大。也就是雄性面臨更大的淘汰和滅絕概率。

比如只有海象,只有1/4的雄性能留下後代,而雌性接近100%。雄海豹的體重是雌海豹的四五倍。因為雄海象的求偶戰鬥非常暴力血腥,體弱=死亡。

同樣地,雄獅體重是雌獅的兩倍。但雄獅幾乎沒有能夠壽終正寢的。要麼死於青年時期挑戰失敗,要麼死於老年後防守失敗。

人類實際上是兩性十分接近的生物了。男女的體能差別在大多數動物中都算很小的。

因為人類社會實行的是共同扶養後代的夫妻制。男女的體能差別主要是自然分工的不同。

再說個可能很多人不愛聽的事實:

男性的攻擊性和冒險精神,是因為他們在原始族羣中是廉價的「炮灰」。更強的體能只不過是附帶的效果。

個別男性個體的死亡不會給族羣帶來較大損失。而他們的「作死」嘗試反而有可能帶來新的機遇。

但族羣中每一個女性的死亡,都會給族羣繁衍帶來不可挽回的負面影響。

這就造就了你看到的今天的「致死是少年」的男人。


雄性更強??娘炮和偽娘不是日益增多?這類也算雄性更強?


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的轉變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遠古男子主要從事狩獵以獲取食物,而女性主要從事耕作等比較安全可靠的生產工作,由於狩獵的不確定性和傷亡,使男子狩獵的食物無法滿足氏族的需求,逐漸由女性耕耘的植物成了氏族食物的主要來源,經濟命脈掌握在婦女手中,自然形成了以母性為主導的社會結構。

雖然沒有文字記載,但從人類出現的歷史上來推理,這個演變過程大概經歷了幾萬年時間,直到五千多年前,才真正成為父系社會。遠古時期,人類誕生時間不長,形成以氏族為主要形態的社會,其社會生產力低下,繁衍和生存是人類二個基本任務,而且都與母親有關。在人類社會進化的過程中,由於人類數量的增加、生產力的提高、生產效率的提高,女性的作用被慢慢地淡化了。所謂的「遠古時代」,也是地球巨變的必然結果,而「母系社會」是特定環境下的產物,是基於物質文明重建的必須公有制體現,而且這種母系社會為創建物質文明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然而物質文明初具規模之後,勢必衍生私有觀唸的佔有慾,於是便由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的轉變。

隨著農耕文明的誕生,女性育兒任務繁重,極大地影響了女性參與體力為主的農業生產和防禦野獸和外族侵入等部落重大活動,女性的社會性參與減少,男性主持部落事務的幾率增多,逐步取得部落控制權。

為了生存,氏族間經常有土地與食物財產的爭奪。為了自己的生存,戰爭成了氏族間常態。顯然,男性在戰爭中起著重要的決定作用。於是為了維繫自己的土地與財富,男性必須確立自己的血親以及男性戰鬥力的保持男性的以自己為中心的血緣意識隨之增強,母系氏族解體,父繫世族誕生。與此同時,更強壯和戰鬥力更強的雄性個體被選擇出來。而女性則朝著向著更強的生育能力的方向進化。


因為社會的進步使性別分工明確了起來。


其實全自然界都是雌性更強。哈哈,如果不針對體型和力量,綜合的評價,人類就是女性更強。不接受反駁(?ω?)hiahiahia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