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問者大膽質疑的精神是好的,古代的名人名家作品也有缺陷,這是肯定的。但是對於陶淵明的這一描寫,應該說是令作品餘音裊裊的神來之筆,絕對不是蛇足。通過劉子驥尋訪桃花源未果的這個故事,更增加了「桃花源」的神祕性,我們知道,「神祕」是文學最為吸引人的元素之一,越是搞不清的東西,越更加引起大家的好奇。

例如《紅樓夢》,八十回後的稿子缺失,反而引得人們無比好奇,紛紛探祕。《桃花源》作為陶淵明的一個文學意象(虛構成分居多),因為劉子驥的尋訪未果,更增加了虛實難辯的神祕和玄妙感。

這樣的手法流傳後世,在唐傳奇、聊齋等故事中多有運用,就連當代金庸先生小說也有類似的運用,比如《笑傲江湖》大結局時就說:「四個月後,正是草長花穠的暮春季節。令狐沖和盈盈新婚燕爾,攜手共赴華山。令狐衝要帶同妻子去拜見太師叔風清揚,叩謝他傳劍授功之德。可是兩人踏遍了華山五峯三嶺,各處幽谷,始終沒發見風清揚的蹤跡。」這就和劉子驥尋訪桃花源未遇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要是寫令狐沖夫妻找到風清揚,大聊特聊家常,喝酒敘舊,那情節就爛俗不堪了,就沒有餘味和留白的情致了。

所以,我們在寫作中也要運用這一手法,給自己的作品增添一絲神祕,一份懸念。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