蕁麻疹,俗稱「風疹塊」,是由於皮膚、粘膜小血管擴張及滲透性增加而出現的一種限局性水腫反應。有15%-20%的人一生中至少發作過一次蕁麻疹。蕁麻疹有哪些臨牀表現呢?平常的飲食細節又該注意些什麼呢?找準病例並因我們才能更好的對症下藥,更快得到最好的治療。

臨牀表現:根據病程,蕁麻疹一般分為急性和慢性兩類,前者在短時期內能痊癒;後者則反覆發作達數月以上。

飲食宜忌:食物以魚蝦、蟹、蛋類最常見,其次是某些肉類和某些植物性食品如草莓、可可、番茄或大蒜等調味品等。有的食物引起的蕁麻疹可屬於變態反應性。但有的不新鮮食品腐敗分解為多肽類,鹼性多肽是組胺釋放物,蛋白食品在沒有徹底消化之前,以腖或多肽形式被吸收,可引起蕁麻疹。這在兒童尤為多見,可能是兒童的消化功能和消化道粘膜通透性與成人不同所致。

(一)急性蕁麻疹

起病常較急,皮膚突然發癢,很快出現大小不等的鮮紅色風團,呈圓形、橢圓形或不規則形。開始時孤立或散在,逐漸擴大,融合成片。如微血管內血清滲出急劇,壓迫管壁,風團可呈蒼白色,皮膚凹凸不平,呈橘皮樣。數小時內水腫減輕,風團變為紅斑而漸消失。但新的風團陸續發生,此伏彼起,不斷發生。病情嚴重可伴有心慌、煩躁、噁心、嘔吐甚至血壓降低等過敏性休克樣癥狀。部分患者可累及胃腸,引起粘膜水腫,並出現腹痛,劇烈時頗似急腹症。亦可發生腹瀉,伴有裏急後重及粘液稀便。若累及喉頭粘膜,有呼吸困難,甚至窒息。如伴有高熱、寒戰、脈速等全身中毒癥狀,應特別警惕有無嚴重感染如敗血癥等的可能。血液常規檢查有嗜酸性粒細胞增高。若有嚴重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時,白細胞總數常增高或細胞計數正常而中性粒細胞的百分比增多,或同時有中毒性顆粒。

(二)慢性蕁麻疹

全身癥狀一般較輕,風團時多時少,反覆發生,常達數月或數年之久。有的有時間性,如晨起或臨睡前加重,有的則無一定規律。大多數患者不能找到病因。此外,臨牀上尚有一些特殊類型的蕁麻疹。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