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途失意,卻能在政商界佔重要位置。

在清末的總督巡撫當中,張勳是個另類,因為他是「生意人」。相比張勳行軍打仗本領,風險投資的能力更加突出。

張勳 (網上圖片)

張勳是江西奉新人,出身普通,少時從軍。因為跟對了大佬,平步青雲。他起初跟蘇元春,參加1883年到1885年的中法戰爭混成「少壯派」到李鴻章的「武備學堂」,後來跟宋慶「毅軍」,在甲午戰爭時駐防奉天。奉天時期與趙爾巽一起搞得風生水起,然後他又跟了袁世凱去鎮壓義和團,立大功,升為總兵。1901年被調到北京,做了慈禧、光緒的御前護衛。到了宣統即位就被外放,曾歷任江南提督等職。

武昌革命後,張勳因為表態效忠清廷,官也一升再升,被清政府授為江蘇巡撫兼署兩江總督、南洋大臣。他自己終身留髮辮,要求自己3萬定武軍(後改名為武衛前軍)必須留辮,招兵也只招有辮子的人。

辮子軍 (網上圖片)

張勳做法在當時,表面看來不合時宜,但實在巧妙,當別人都忙著剪辮時,張勳卻堅持留辮,在大人物的眼中是「可愛」的,因為體現了戀舊、有情義、忠於故主,甚至有點固執。他既然能忠於清廷,那麼只要得其心,就能忠於自己。所以,就連孫中山對張勳的評價也非常高。張勳死時,孫中山就專門派人送過輓聯:「清室遜位,本因時勢。張勳強求復辟,亦屬愚忠,叛國之罪當誅,戀主之情自可憫。文對於真復辟者,雖以為敵,未嘗不敬之也。」

張勛復辟後,溥儀在御花園天一門前留影 (網上圖片)

不過,宣布一生效忠清廷的張勳,在袁世凱逼迫清帝遜位時並沒有站出來反對,到了袁世凱宣布改元繼位時,張勳也沒有反對,反而被封一等公爵。然而,就在黎元洪和段祺瑞鬧「府院之爭」時,卻帶著10營定武軍5000人,逼著沒有軍權的黎元洪宣布解散議會,差點逼死黎元洪。

張勳得逞後,於1917年上演「張勳復辟」鬧劇。一時間,滿北京掛龍旗。留著辮子的大兵,頓時成為再造大清的功臣,據指他們在京城任意消費,無需買單。及後,真正的鐵血軍人段祺瑞「討逆軍」打到北京時,與清廷「忠心耿耿」的定武軍激戰,結果「定武軍」最終跑路及投降,「張勳復辟」失敗。

張勳的辮子軍在紫禁城駐紮的情況 (網上圖片)

1917年張勳復辟時街頭的「辮子軍」及北京警察 (網上圖片)

實際上,張勳在北京時,已經做了詳細安排,要求駐紮在徐州的張文生部40營2萬人,根據張勳的暗號適時來京支援;駐紮海州的白寶山10營5000人負責「看家」。結果張文生聽說段祺瑞的「討逆軍」有6萬5千人,於是毅然決定按兵不動。

段祺瑞率領軍隊「討逆軍」,討伐實行復辟的張勳 (網上圖片)

失敗的張勳躲進荷蘭使館時,張文生又決然做了一個決定,將情況告知安徽督軍倪嗣沖。倪嗣沖與張勳兩人本來明爭暗鬥,當倪嗣沖接到張文生的消息,立馬「帶兵平叛」,張文生就張勳的手下,改成為倪嗣沖的手下。後來,張文生還接替倪嗣沖的職務。

張勳的「定武軍」算是沒了,到了溥儀退位後,他被民國政府通緝,逃到天津德租界。1918年3月,北洋政府以「時事多艱,人才難得」為由,對「洪憲帝制禍首」和與張勳的「辮軍復辟等案人犯」,一律特赦,獲得自由後寄居天津。

1917年張勳躲入荷蘭公使館,被荷蘭攝影師拍下,抱著的是最小兒子 (網上圖片)

「張勳復辟」雖然失敗,但是他因此而走向人生另一個巔峰,他當時並沒有被清算,更在天津時獨資或投資經營的當鋪、電影公司、銀行、錢莊、金店、工廠、商店等企業有70多家。

張勳成為了大商賈,看來待遇比段祺瑞等軍閥好得多。關鍵是他過了一段日子,北洋政府竟回頭找他,希望他繼續當官。結果死時他風光大葬,北洋政府的各個派系,商賈名流,甚至連南方的革命政府也派人來參加追悼會,連溥儀都特別賜諡「忠武」。

張勳 (網上圖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