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說,交易是個嚴謹的系統工程,哪個環節出問題,都可能前功盡棄!交易沒有模稜兩可的結局,要麼賺要麼虧,且時間成本始終在消耗!那麼我們除了要規範進出場,更多的時候是持倉狀態的控制,因為持倉是個風險暴露的過程,存在很多的變數,那麼就需要我們對變數進行規劃,明確主要次要矛盾,進而做到風險可控,不至於手忙腳亂!

持倉管理,我覺得應該包含止損,倉位管理,包括品種控制,加減倉等很多內容,需要參考回撤和波動率等變數!

止損與倉位,我很喜歡以損定倉的方法,就是明確單筆止損比例,去除以止損幅度,得到的開倉手數,有時候倉位可能很大,不過因為變數可控,也只是表面嚇人!比如,我允許自己賬號回撤10%,連續止損5次,那麼單筆就2%,當然我實際做的更細節,就是第一筆止損後,剩餘回撤只有8%,再除以5,第二筆的止損也就1.6%了,當然權益新高後,單筆就回到2%!下圖是兩種進場手法的止損幅度,去計算倉位:

當然,如果還想做第二個品種,原理也一樣,就是剩餘資金的2%,去計算倉位,不過,一般來說,以損定倉的倉位都比較大,操作比較精細,很少持倉超過3個品種,而且說實話比較實話短線操作,而如果做長線,那麼對止損要求就放寬很多了,同樣計算出來的倉位就小,自然可以多品種!用這種手法去倉位管理,好處是有了一致性的規則,又保留了足夠的彈性空間!當然,如果不想多品種的話,這種手法完全可以用在加倉上,倉位最終是一樣的!

這裡要說的是,筆者不喜歡加倉的,實際操作中短線居多,加倉很少去干,也跟我的交易體系敏感度高有關,對我來說,加倉不如先離場後再進場,當做兩筆獨立的單子來處理更理性!

持倉中很重要的一點是移動止損問題,這個移動止損歸類很尷尬,因為設置規則的個性化,最終觸髮結果可能盈利也可能虧損,不能當做出場規則去統一定義,思來想去,放入持倉管理這個流程中是最合適的,實際效果上也可以演化成出場規則,也貼合實戰!具體手法大概幾種比較常見:

1、權益回撤,這種手法,非常貼合價格波動,敏感度高,同時,變數太多,很容易觸發,每個品種的特性也不同,所以,筆者不是很建議這種手法;

2、k線層面,從波峰波谷入手,這個直觀,用文華軟體拖動止損線就可以,方便,當然,結果是回撤幅度的不可控,不過,沒平倉的單子,浮盈也只是紙上富貴,不是已經收穫的結果,還不是自己的東西!這種手法,筆者比較常用;

3、k線與波動率層面,趨勢一波一波,每一波的波動率是不同的,因而移動止損要參考波動率:波動率大的時候,就不能很快的移動止損,因為很容易觸發掃損,波動率小的時候,移動止損跟隨上,當行情不利的時候能保住更多的利潤;

4、指標層面,多數是用均線居多,也可以用boll,這種就很個性了,用指標就要承受其自身的優劣勢,沒什麼可爭辯的!

持倉,只是交易的中間態,是有時間要求的,特別是中短線操作!從統計上來看,市場波動大多數是震蕩的,基本是二八格局,也就是說,我們做趨勢的持倉時間天然是有上限的!而操作周期越短,變數越多,越具有日內的個性化特徵,在權重上,這些個性化特徵要放在前面的!比如,有的趨勢行情持續好幾天,但是,日內可能流暢的大波動就半個小時,其餘時間全震蕩,第二天還是這個套路,那麼短線的特徵就很明顯站上風,做短線的肯定不是當做一筆去做了,像我,日內大波動結束,來幾根k線橫盤我可能就跑了,也不影響我第二天接著干!這裡的時間成本是我必須要考量的變數!

持倉管理原則,追求簡單的元素,儘可能少的變數,抓主要矛盾,邏輯要清晰,才能輸出一個穩定的結果!

文章同步發布與個人公眾號:草根交易員日常,二維碼見頭像

各種求關注啊!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