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的肉挺多的,包括牛、羊、豬、雞、狗、鹿、鵝、兔等等。

先秦有所謂的「六牲」,據鄭玄注《周禮·天官·膳夫》,這六牲就是馬牛羊豬雞犬,但是清代的王引之經過考證,認為這六牲應該是牛羊豬犬雁魚,去掉了一個馬,其實是很有道理的,因為馬是先秦重要的戰略資源,不會輕易地將其作為食物。同時將雞換成了雁,雁就是鵝。

所以我們可以知道,除了魚,先秦最為常見的肉食還包括了牛、羊、豬、雞、犬。其中牛羊豬是最經常食用的肉食。這三種稱為三牲。牛羊豬三者備齊,稱為太牢;只有兩種,被稱為少牢;只有一牲,則被稱為特。太牢、少牢和特牲,根據等級的不同而使用。太牢是最高的等級。

也有吃狗肉的,狗不僅會用來食用,也會用來祭祀。《儀禮·鄉飲酒禮》載:「其牲狗也,享於堂東北。」《孟子·梁惠王上》亦云:「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說明當時有吃狗肉的現象。

也有吃鵝肉的。先秦傳世文獻中,把鵝稱為雁。雁不僅可以用來食用,且常常作為禮物(「摯」)在拜訪朋友或者婚禮時拜訪女方家時使用。

也有兔肉和鹿肉。兔肉和鹿肉這些較為少見的肉,常常會用來做成臘肉或者做成肉醬。比如七醢中就包括兔醢,三臡中包括鹿臡,都是指用兔肉或鹿肉做成的肉醬。

除此之外,當時如何解剖牲體也有很大的學問。通常先秦人會將牲體解剖成七個部分,包括四肢、兩肋和一條脊背肉,共七個部分,稱為豚解七體;之後又會在這七個部分的基礎上,將每塊再分成三份,一共二十一份,稱為體解二十一體。


春秋戰國秦漢時期的畜牧業和園圃業以及水產養殖與捕撈業都很發達,所以這一時期的副食品也非常豐富多樣。

春秋戰國時期的人除了吃魚肉之外,龜、鱉、蚌、蛤等水產動物也是人們很早就經常捕撈的食物。而鱉更是人們喜愛的副食品之一,鱉被稱為「異味」,是難得的珍味,又是作為贈送王侯之禮品。

後世主要的家畜、家禽品種在春秋戰國時期都已具有。其中主要的有「六畜」是指馬牛羊雞犬豬,此外也有雞、鴨、鵝、鴿等,肉食主要是豬羊雞狗等小牲畜。在著名的曹劌論戰故事中,就有大罵「肉食者鄙!」的記載。此外,戰國秦漢時期的肉食中還有一突出特點,就是盛行吃狗肉。當時還出現了專門以屠宰狗為職業的屠夫,如戰國時期的聶政和荊軻。

肉類食品中除了家養的畜禽之外,還有一部分是狩獵而來的野生動物,捕獵物在飲食中依然佔有較大比例。楚國的獵物有犀、兕、麋、鹿、熊、虎、豹、兔、猩猩、氂牛、大象、鴰、鳧、鶬等。


春秋戰國時期的畜牧業相當發達,農民們「務於畜養之理,察於土地之宜,六畜遂,五穀殖,則入多。」(《韓非子·難二》)當時的「六畜」是指馬牛羊雞犬豬,即《苟子·榮辱》所說的:「今人之生也,方知畜雞狗豬彘,又畜牛羊。」牛馬主要作為農耕和交通的動力,肉食主要靠豬羊雞狗等小牲畜。所以《孟子·梁惠王上》說:「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可以食肉也。」當然這肉食也和錦衣稻食一樣,是統治者才能終日享受,所以「肉食者」就成為統治階級的同義詞,著名的曹劌論戰故事中,就大罵「肉食者鄙!」(《左傳·庄公十年》)到了漢代,人們更加重視小家畜的飼養以解決肉食問題。如西漢黃霸為河南穎川太守時,「使郵亭鄉官皆畜雞豚,以贍鰥寡貧窮者。」(《漢書·黃霸傳》)龔遂為河北渤海太守時,命令農民「家二母彘、五雞。」(《漢書·龔遂傳》)東漢僮仲為山東不其(今即墨)縣令、「率民養一豬,雌雞四頭,以供祭祀。」(《齊民要術·序》)尤其是養豬業普遍得到發展,人們已認識到養豬的好處:「夫一豕之肉,得中年之收。」(《鹽鐵論·散不足》)此外,在秦漢時期,鴨、鵝與雞已成為三大家禽。據《西京雜記》記載:「高帝既作新豐衢巷……放犬羊雞鴨於通途,亦竟識其家。」各地漢墓中也經常出土陶雞、陶鴨和陶鵝,也反映了當時家禽飼養的盛況。此外,戰國秦漢時期的肉食中還有一突出特點,就是盛行吃狗肉。當時還出現了專門以屠宰狗為職業的屠夫,如戰國時期的聶政:「家貧,客游以為狗屠,可以旦夕得甘毳以養親。」(《史記·聶政列傳》)荊軻則「愛燕之狗屠及善擊築者高漸離。」(《史記-荊軻列傳》)西漢開國將領樊噲在年青時候就是「以屠狗為事。」(《漢書·樊噲傳》)這麼多人以屠狗為職業,可見當時食狗肉之風的興盛,因此各地漢墓中經常有陶狗出土,也可作為旁證的實物。 當然,肉類食品中除了家養的畜禽之外,還有一部分是狩獵而來的野生動物,種類與商周時期的獵物差不多,限於篇幅,暫且從略。

魚、鱉是人們喜愛的副食品之一,孟子的名句「魚者吾所欲也,熊掌,亦吾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魚而取熊掌者也。」(《孟子·告子章句上》)與熊掌相比,魚是日常易得之食品。孟子又說:「數罟不入灣池,魚鱉不可勝食也。」(《孟子·梁惠王章句上》)既然是「不可勝食」,可見食魚是平常現象。相傳為屈原弟子所作的《大招》中也有「煎鱝月臃雀」詩句。「煎鰿」就是煎煮鯽魚,是當時楚國宮室飲食中之美味。相對而言,鱉的飼養和捕撈較為不易,故鱉類比魚類更為珍貴些。如《左傳·宣公四年》記載楚國送黿(大鱉)給鄭靈公,宋子公在靈公處看到後對人說:「他日我如此,必嘗異味。」鱉被稱為「異味」,自然是難得的珍味,又是作為贈送王侯之禮品,可見其珍貴之程度。此外,屈原的《招魂》中也有「胹鱉炮羔」句,「胹鱉」就是燉鱉之意。

秦漢時期,養魚業更為發達,《史記·貨殖列傳》記載:「水居千石魚陂……亦可比千乘之家。」張守節「正義」曰:「言陂澤養魚,一歲收得千石魚賣也。」可見養魚規模之大和收入之可觀。不但民間普遍養魚,連漢代政府也在皇宮園池中養魚,供祭祀之外,還拿到市場上出售,如《西京雜記》記載漢武帝作昆明池,「於上遊戲養魚。魚給諸陵廟祭祀,餘付長安市賣之。」至於南方及沿海地區,水產品更為豐富,如「楚越之地,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贏蛤,不待賈而足。」「齊山帶海……人民多文采布帛魚鹽。」上谷至遼東「有魚鹽棗栗之饒。」(《史記·貨殖列傳》)當時的水產品種類很多,《急就篇》中提到的有鯉、鮒、蟹、鱓、鮐、蝦等。《說文解字》記載的魚類名稱更多達95個。看來,鯉魚是當時食用最普遍的魚類,因為《急就篇》和《釋名》都將鯉魚列在首位。因此枚乘《七發》中敘述「天下之至美(味)」時,魚類中只提到「鮮鯉之鱠。」與戰國時期一樣,秦漢也視龜鱉之類為珍味。王粲《七釋》中開列的美食中就有「黿羹」(4)。王褒《僮約》提到的兩道待客佳肴便是「膾魚炰鱉」。桓麟《七說》中則讚美:「河黿之美,齊以蘭梅,芬芳甘旨,未咽先滋。」(5)簡直是要讓人垂涎三尺了。


所謂飲食男女,人生在世莫過於此,自古以來皆是如此,在中國人的眼中,吃是天大的事,滲透進骨髓里的那種重要。中國人見面就會問吃了沒,這幾乎就是國問之句,即便是在混亂的春秋戰國,吃也絕非是小事情。春秋戰國時代,諸侯列國們要打仗的時候會大擺筵席以送出征之人,而若是打了勝仗也要胡吃海喝一番,當年晉文公城濮之戰歸來,就曾經大擺宴席,還邀請周天子參加,那陣勢可謂是相當壯觀。當年周王室內亂,晉文公護送周襄王回歸都城,周襄王為感謝晉文公救駕之功,也在宮殿里宴請晉文公。所以說吃這個事情,自天子到諸侯,從諸侯到百姓,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在整個春秋戰國因為吃而出現的命案也非常多,比如晉靈公宴請趙盾,想在宴席上暗殺趙盾,結果偷雞不成蝕把米,趙盾沒有殺成,引起趙氏家族的反叛,不久之後即將晉靈公弒殺。齊國的晏嬰用兩個桃子還殺掉了三個齊國大力士,宋國的華元因為沒有給車夫喝羊肉湯,搞到車夫臨陣倒戈,將華元直接送到了敵軍叢中,為其所俘虜。楚人獻黿於鄭靈公,鄭靈公宴請公族吃飯,也是由於宴席之上分肉不均,沒有給公子宋分肉,導致其心中受辱,也是聯絡朝臣將鄭靈公弒殺掉。春秋戰國時期國君們對吃東西的重視程度,不亞於打一場大仗,尤其是遇到好事情好東西,更是要大吃特吃的,所謂諸侯盟會,遠道而來,若不能吃頓好的,盟會也是會不歡而散的。晉國當年曾經大會諸侯,在宴席上歌舞歡樂,由於齊國的使臣不尊主持盟會的晉國,就在宴席之上雙方就不歡而散,結果晉國順勢就帶著盟軍們攻打齊國。當然在吃的東西方面,最好的是一種叫天子胙肉的東西,這種東西不是想吃就能吃的,都是給有巨大功勞的諸侯國君吃的,比如齊桓公和晉文公就吃過,還有後來的越王勾踐吃過。而另外兩位霸主,宋襄公、楚莊王似乎都沒有吃到過天子胙肉。在葵丘大會上,宋襄公想要帶領中原的諸侯國們,與南方的楚國為戰,眼巴巴的望著打了勝仗就能得到天子賞賜胙肉,哪裡知道此戰宋國大敗,宋國的衰敗之勢也難以阻擋。在史書中吃天子胙肉吃得最帥的,當屬齊桓公。史書載:「天子有事於文武,使孔賜伯舅胙……下,拜,登,受。」這就是連周天子也有求於齊桓公,而齊桓公還要裝出一副謙遜的姿態,說一番服從周天子的套話大話,到最後還是欣然受之,齊桓公吃天子胙肉,吃得心安理得。天子諸侯們為了吃可以掙得水火不容,而在亂世中的百姓呢?他們又能吃些什麼?《鹽鐵論》載:「十五斗粟,當丁男半月之食。」這即可能是說,在漢朝之前的民間百姓,至少已經將小米作為主食之一。在當時的中原地區,百姓的飲食結構跟商周應是一脈相承的,上古時期的人們大多聚居於河流附近,所建立的城池基本都是在肥沃的土地之上,這些土地也都適宜於種植各類糧食作物,《管子》載:「菽、粟不足,末生不禁,民必有飢餓之色。」《墨子》載:「賢者之治邑也,蚤出莫入,聚粟菽,是以粟菽多而民足乎食。」這即是說,在春秋戰國以來,民間的主食是「粟菽」並重,粟是小米,菽是大豆,這就是那個時代人們經常食用的食物,也是可以依靠自身的辛勤耕耘而獲得豐收的優質農作物。亂世之間,跟朝中的公族子弟們相比,百姓們能夠吃飽小米和大豆,就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至於現代的主食水稻,雖說在商周時期已在中原地區有所種植,但是面積並不大,於是佔據主食的比例也比較小。因此對於水稻而言,在春秋戰國時代甚至稱為上層貴族們的專屬,《論語》載:「食乎稻,衣乎錦,於汝安乎?」商周時代,百姓們通過狩獵的方式和發展畜牧業吃到肉,史書載:「務於畜養之理,察於土地之宜,六畜遂,五穀殖,則入多。」所謂六畜就是馬牛羊雞犬豬,但因馬用於戰,牛用於耕種,其實肉食類百姓吃得較多的主要還是羊雞犬豬,但因糧食本身在那個時代就不夠,養殖這些牲畜還得消耗大量的糧食,這對百姓而言本身就是一種浪費。所以說能夠大量養殖牲畜的百姓都絕對不是普通人,肉食主要靠的是豬羊雞狗等小牲畜,《孟子》就說過:「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可以食肉也」,這就是春秋戰國時代的小康生活了。不過這種小康生活不是所有百姓都能得到的,曹劌就曾經說過「肉食者鄙!「這顯然是把吃肉的人和統治階級說成是同個群體了。老百姓們也能吃稀飯,只是那時候的米飯叫做」糜「,就是」煮米使糜爛也「,說起來更像是粥。如果人們要補充營養,也會其他吃法,比如《禮記》中的」饘粥之食「,」饘「就是把糧食和肉或者蔬菜混合煮制的稀飯,這種就是春秋戰國時代老百姓的營養飯了。已經可以讓人垂涎三尺。《戰國策》:「民之所食,大抵豆飯藿羹。一歲不收,民不厭糟糠。」窮苦百姓們的主食是簡單的,沒有那麼多花樣,公族子弟們的吃才是異彩紛呈的。在天子諸侯們的祭祀儀式上,還有所謂的」五果「,即桃、李、梅、杏、棗;還有「五菜」,即葵、韭、藿、薤、蔥等五種蔬菜,加上六畜,可謂是豐盛至極。屈原在《招魂》中有「胹鱉炮羔」,就是清燉鱉肉,可說是天下之至美味,這就是說明屈原先生也是吃過好東西的,春秋以來的魚鱉之類往往被視作珍饈,普通老百姓是很難吃得到的。


牛肉是皇親國戚以外任何人都不可以吃的,除了病死的牛剩下任何人都不能殺牛,豬肉是窮人吃的,但是士大夫階層是萬分嫌棄所以不吃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