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網路

古人不缺乏探索精神,至於其方法科不科學,取決於科技的發展程度。

人類有好奇的天性,探索,求知,古人們並不缺乏探索精神。

不然古代四大發明從哪兒來?

此外,不得不承認的是,近代西方的科學技術發展確實迅速,我們現在學習涉及到的科學學科總是要提到這樣或那樣的西方科學家。

但是,西方的科學家不是一直都有科學的方法,當你了解了中世紀歐洲的鼠疫橫行時候,鳥嘴醫生們如何治療病人,傳教士們如何為病人祈禱的時候,你會發現其荒謬程度與中國古代的某些治療方法相差無幾。

那,為什麼近代我們中國人的科學之路相對來說沒有西方走得那麼「平坦」一些呢?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指的是思想、文化、文明等。

東西方不同的自然環境,導致東西方生產方式的不同。

我國的生產方式,主要為農業,農業生產的基本單位,便是一個個的家庭。而為了生存,為了搞好農業生產,我們就得組織好家庭。家庭要穩定,便需要秩序來維護。而秩序就是,「家長「管好家庭成員。因此,這決定了「家長」的權威,決定了其他成員對於」家長「的服從。你可以在中國歷史上找到這種文化的影子,「家國天下」,說白了,皇帝就是一國之「家長」。

如此一來,對」家長「經驗」的學習,就顯得至關重要。

我們中國人傳統的學習觀念,便是「經驗學習」。

想想吧,為什麼我們有句話叫「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而西方的生產方式,則與我們不大相同。西方文明的起源,是希臘。希臘地理位置靠海,完全靠農業生產,是很難生存下去的。那靠什麼呢?靠商品交換,說白了,靠經商。而經商需要的是什麼?需要的是到處跑,到處見,需要的是自己見識自己總結。

西方人的傳統學習觀念,自己動手自己搞,自己摸索自己總結。

西方為「動手學習法」。

兩種方法各有優劣,對與我們的經驗學習法來說,優點就是我們可以快速地掌握,缺點就是我們往往因為得到的太容易所以「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動手學習法」優點就是可以知其所以然,但是缺點就是花的時間太長。

但是,積累經驗和學會動手相比,顯然積累經驗更加容易,也就是說,兩種方法相比,西方的更容易「升級」為科學的方法。我們則有點困難。

」經驗主義」對於掌握科學是個大障礙,科普「任重而道遠」。

(經驗主義從心理學角度是指在觀察和處理問題的時候,從狹隘的個人經驗出發,不是採取聯繫、發展、全面的觀點,而是採取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並不是說經驗就是不好的)

而「科普」是我們螞蟻科學自創立以來一直在堅持的,既是目的,也是初心。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我們堅信,在所有科普人及同胞們的共同努力下,中國將煥發勃勃生機!

(由於涉及到東西方歷史、經濟發展、意識形態等,短短几百字是在難以完全闡述,上述回答難免有欠妥之處,還請見諒,同時批評指正,感謝!)


科學探索精神這件事放在整個人類文明史上看,其實是兩頭特別高漲,中間走入歧途。

為什麼會說兩頭特別熱,中間特別冷。其實就是人類最早期的文明幾乎都是一種樸素的科學探索帶來的文化。現在自不必多說,已經進入科學探索的快車道。中間這一段,其實是因為打不開突破口,而轉向純粹的巫文化和神學。

以中國文化為例,其實所有的文化都是由科學探索精神觸發的,幾乎沒有例外。隨便舉例子,比如球類運動,比如埃及聖甲蟲。看似與科學無關,其實不然。最早的球類運動不是運動,而是模擬日月星體運行,古人雖然不知道星體運動的模式,但他想通過球祭祀活動模擬日月運行來獲得一些什麼。所以主持球祭祀的不是酋長就是波斯(波司)boss。可見球祭祀多重要。埃及聖甲蟲之所以被視為聖物,就是因為它擺弄糞球。除此之外就是能飛行這個能力。古代對一切能飛的生物都有特別情懷。所以中國人一直都有飛天文化。就連可以躍出水面飛一段的飛魚也被視為聖魚,台灣原住民就保留有這個文化。英語把魚叫做飛司,古羅馬祭祀也叫飛司,英語完美叫婆飛。中國人特別喜歡化蝶,也有這個原因,所以修仙叫羽化。關於飛行的文化非常多。這裡不一一介紹了。中國蹴鞠和印第安聖球運動球不落地,球門在空中就是為了模擬日月運行。古人無法解釋,但他願意去嘗試理解和解釋,這就是科學探索精神。只不過因為解釋不了,或者沒有打開突破口,最後走入一種衍生文化狀態,科學探索意識被擱置了。

再羅列幾個例子,比如圖騰龍,很明顯是因為與風雨雷電有關。龍就是雷聲,佛教里嗡瑪麗轟以及波斯語阿訇都是源自雷聲。古人見過龍吸水,把下雨歸結為龍的作用是合理的。天旱要祭祀龍,遭遇雨災要殺龍,殺龍需要開會商議,所以沙龍就是一種專題性聚會。古文化幾乎都與科學探索有關,只要你舉的出就能解釋。就連領帶、圭以及中國服飾的腰帶菱形都是源於男性生殖崇拜龜甲紋。古人幹嘛要這樣附會,就是為了科學探索。所以說古代對於科學探索的執著不亞於現代的人。

後世中國確實缺乏科學探索精神,主要原因是打不開突破口。其次是進入了人文主義文化時期,儒家獨大使得所有儒生不擅長的領域都受到排斥或諷刺。或者是別的領域地位很低,沒多少人去努力了。客觀原因是地理環境限制了商業文明的出現,因為中國這塊土地物流太難,沒有商業刺激很難調動起創造力。煉丹本來是上古的冶煉文化,最後偏門成道士的煉丹術,為了修仙,為了長生不老,已經走入歧途了。還好無意間發明了火藥,但最終也沒能受益。

中國人為什麼能發明紙?想過沒有?其實就是因為具有巨大的書寫需求,西方很長時間連文字都沒有,自然很難發明紙張了。算上古埃及的莎草紙,實際上所有紙張都是黃種人發明的。就是因為有書寫慾望。正如百家爭鳴是由於諸侯國有壯大自己的需求刺激了能人異士拚命思考。正因為這樣所以我才說,商業文明是刺激科技進步很重要的因素。然而中國地理天然不具備。我們沒有方便運輸的地中海。走入歧途的還有很多,把八卦用來算命。現在則變成了議論別人。因為觀測星象被與帝王權力綁定,所以觀測活動也被收窄為為帝王服務,這讓天文學也進入歧途。例子還有很多,總之中古這一段主要是人文化了,科學探索則被壓制變異了。西方則是破了巫風神文化了。

中古直到牛頓、哥白尼、加利略這一代打開突破口,才受到啟發形成科學探索浪潮。上古走入歧途很大原因就是沒能打開突破口。或者必然要經過中古這麼一段。如果中國人替換了歐洲人,相信走入科技文明也是大概率事件。甚至會更早。因為我們對宗教歷來不是太感冒。


這個問題涉及到兩個小問題,或者說分問題,其一是中國古代有沒有自然科學,其二是如果沒有的話,其原因是否在於缺乏科學探索精神。

如果用現代科學的標準來衡量的話,中國古代是沒有自然科學的,因為科學這個詞也是從西方舶來的,當然其中經過了日本的轉手。

中國古代講究的是「格物致知」,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後人也多用朱熹的解讀,認為它是指「通過研究事物的原理而獲得知識」。

那麼,中國古代沒有自然科學的原因是什麼呢?

可以認為,蔡天新教授在《數學簡史》中論述中世紀的中國時似乎涉及到了這方面的問題,下面摘錄如下:

「遺憾的是,《四元玉鑒》之後,元朝再無高深的數學著作出現。到了明朝,雖然農、工、商業仍在發展,《幾何原本》等西方典籍也傳入中國,卻由於理學統治、八股取士、大興文字獄,禁錮了人們的思想,扼殺了自由創造。」

「中國數學的最大弱點是缺少一種嚴格求證的思想,為數學而數學的情形極為罕見,這一點與貪圖功名的文人一樣,歸因於一種功利主義。」

「功利主義當然有它的社會根源,學者們總是首先致力於統治階級要求解決的問題。在中國古代,數學的重要性主要通過它與曆法的關係顯現出來,後者因為與信仰有關而成為帝王牢牢掌控的一個特權。」

所謂管中窺豹,通過對數學史的考察也可以看出中國古代自然科學缺乏的原因。

另外一方面,答主認為我們總是關注於其有用性,而忽視了去思考這種有用性背後的客觀規律,因而沒有形成系統的科學思想和體系。


1丶廣義的科學(各種學科知識體系的總和),中國古代不但有,而且很發達。

2丶狹義的科學(以邏輯推理和實驗為特徵的自然科學),是近代才有的。不但中國古代沒有,包括古代西方在內的全世界都沒有。狹義科學,是人類近代文明的產物,首先在歐洲產生。


人類思想可能的範疇大抵也就是那樣的幾個領域。 然而即便就是那麼幾個領域,實際上東西方也會有著各自不同甚而迥異的對待和看待。

首先是立場的不同。

東方思維是這樣的: 人與自然;人與自身(自我);人與人以至整個人類社會。

西方的思維立場是這樣的: 自然與人;在自然的背景之下人與自我;在自然背景之下人與人以至人與整個人類社會。

人類的思維以及認知其實就是以上幾大類關係在人類意義上的反映和呈現。而在何種立場上、如何以及怎樣去看待人類認知可能的這幾個範疇,其實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認知的出發點、方法以及其結果。

顯然,前者是基於人的自我自覺這個「主觀」立場為前提去形成以及構建其關於自然的認知和理解的。

而後者是基於外在自然的「客觀」基調這個前提去形成以及構建其關於自然的認知以至確立其相應的思想體系的。

一個更基於人以及擬人的主觀,一個更著重自然以及自然的客觀,好吧,這種區別有點類似於「陽曆」和「陰曆」的不同側重。

除了思維立場和習慣的不同之外,文化的傾向也是影響因素之一。

東方文化更強調在一系列關係中的自我意識和自我要求。人與自然關係確立的基調、模式、方法更「擬人」,即便是關於自然現象的認知和理解,也更強調擬人的實用和現實的需要。更強調自然之於人的功能性而不是其內在的本質性。

舉個例子:一個蘋果從樹上掉下來砸到自己頭上,東西方在知覺性的感受(比如「疼」)和實用性(能吃好吃)之外,在更深刻層面的延伸就大相徑庭了。

東方會是「詩和遠方」。

西方則是「為什麼」?「怎麼會如此」?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知也。淡然坦然地面對不知和不可能知的範疇和領域,某種意義上說,關於自然及其內在,東方是懷疑論者和不可知論者。而相反,西方總是會以「拷問自然的狂妄」去挖掘和了解自然以及自然的內在和本質。

於是,我們或許可以如此形容,在關於自然和自然理解的範疇,東方文化是「文科生」,西方文化是(文理兼具的)「理科生」。

立場、文化傾向的差異也直接導致了認知方法的不同。

西方自然科學體系的系統性建立很重要的手段是邏輯和思維邏輯結構的形成。關於自然的理解,是以「規律」和「邏輯」的觀念性理解為前提和手段,去據此確立起結構嚴謹、系統完善的關於自然認知的思想體系的。

而東方,關於自然的理解一直就缺乏嚴謹和規律的脈絡結構而呈現著濃厚的發散性、感受性。因而,缺乏嚴謹的邏輯脈絡以及相應而言的體系結構,即便是強調「格物致知」,也只能「格物」而難以「致知」。

即便到了今天,自然科學以及其方法已經被整個中華文化圈奉為圭臬,我們在關於自然科學的基礎、本質的領域依然幾乎是本能地著墨不深重視不夠的。因為始終,這是一個並不具有現實的實用性和需要的迫切性的範疇。

其次,基於以上的背景因素,中華文化從來就不曾擁有過(也不可能擁有)哪怕只是一個科學哲學大師,於是就實際上無法形成關於自然認知思想體系得以確立的「基本範式」。

而西方自然科學的系統、框架、模式以至方法這類要素形成的「基本範式」得以「系統地整合和確立」恰恰是有賴於亞里士多德、牛頓等集大成者的貢獻,關於自然和自然認知的框架性系統架構的建構,解決了西方自然科學從「可能」以至「如何可能」的、綱領性的方向和指引的問題。

正是這些完成了人類思想階段性成果總結的大師的存在,西方自然科學的發展才得以完成從「樸素」到深刻、從鬆散到系統、從表象到本質的躍遷式跨越。

這也是東方文化即便曾經擁有過不錯的科技進步和發明創造,卻難以實現或者催生自然科學的系統性思想體系的確立和發展的根本原因。

即便如今,東西方文化在自然領域的發展都依然體現著一些各自不同的特色,那就是西方文化在關於自然認知的領域上具有更為基本、更為深入、更為嚴謹的色彩。而在東方特別是中華文化的觀念和理解中,「科技」(實用)才是「科學」(自然本質的追求)的原因和目的。因而在對待自然和自然認知的哲學意義上,東方文化是實用主義的(甚而極端),而西方則顯然更全面一些,即便也強調實用,起碼也是理想主義基調上的實用主義。

因此,立場、傾向、方法和範式以至其集大成者,是西方自然科學可能和如何可能的原因,這也是東方文化關於自然的觀念性理解難以從樸素走向系統和全面的根本。


不是中國古代缺乏科學探索精神,而是中國缺乏科學探索精神。 即包括古代,也包括現代。 科學探索精神包括科學精神和探索精神兩個方面。

先說說探索精神,如陶成道, 諸葛亮, 祖沖之,王莽, 徐霞客,陳玄奘,墨翟,甚至是鄭和, 王陽明等等。 他們都有探索精神的啊! 所謂的探索精神就是強烈的好奇,執著的追尋 敢於承擔失敗 百折不撓、勇往直前 極高的熱情。 而中國古代和現代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是儒家的中庸。 而中庸恰恰是反對強烈的,反對執著的,反對勇往直前不回頭的觀念。 他認為已經把人和人的關係,人與自然的關係已經研究清楚了。 所以也最好不要折騰了。什麼事都和諧了。 還去探索什麼啊! 所以歷史上和現代搞探索的人很少, 跟著走,有飯吃!

再說說科學精神。這個和我國的主流價值觀更是相差太遠了。 我們是求全,科學是求真。 我們是求和諧,科學是求實。 所以完全是兩條路上走的。 道家的天道理論和周易的易理已經把天下所有事物講完全了。 所以只要研究這兩個東西就行了! 所以這幾千年來,所有人都去研究這些東西去了。 科舉也好,理學也好。 天下人都入其彀中。 那當然沒有科學的位置了。子不語怪力亂神, 而科學就恰恰是要研究怪力亂神的。 所以沒有還算了,還形成了自大的毛病,把其它的東西,如商業,機械等看成是奇技淫巧。把其它地方看成是化外之地。所以是自己沒有也堵住了外面進來。

所以中國古代既不求真,也不執著。既沒有科學,只有很少的探索。那就是基本沒有科學探索精神了。


愛因斯坦對科學的定義是形式邏輯+實驗驗證,形式邏輯用於邏輯推理,邏輯推理出來的東西不是實踐中得到的,所以需要實驗和實踐驗證推理出來的東西是否正確,這就是科學理論,是由邏輯推理構成的理論,技術是經驗的東西,是經過長期實踐中直接得來的,這是科學與技術的區別。出現科學的前提條件是出現形式邏輯,那麼,形式邏輯又是從那裡來的?形式邏輯是發現加減乘除算術計算結果的邏輯規律,並用邏輯研究算術時,這個算術變成了數學,形式邏輯就在數學中,所以形式邏輯是從研究數學的過程中得來的。由於中國傳統只求實用,算術的加減乘除在使用過程中己足夠,沒人發現,也沒人想過研究算術計算結果的邏輯規律性,所以數學沒有在中國發明,沒有發明數學,就不可能得到形式邏輯,沒有形式邏輯,科學就不可能在中國誕生,所以,誕生科學的啟機是發現算術中的邏輯規律,並研究算術的邏輯規律使其成為數學,沒摸到這個門,再多的探索精神也進不了科學的大門,中國古人沒摸到這個門,所以就沒能進入科學大門了。另外我需要指出的事情,中國古代發現圓周率,歐古定律等,這些不一定需要邏輯推理求得,使用歸納法來歸納實測數據同樣可以求得這些東西,用歸納法得來的沒有邏輯推理,所以是技術,使用邏輯推理得來的,並和邏輯推理過程一起成為科學,所以只拿出結果是不能證明是科學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