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人問我,商住公寓要不要買?

我也乾脆點回答,不管是自住還是投資,只要有選擇最好不要買,土豪隨意。

我身邊就有鮮活的例子,朋友幾年前在上海買過一套小公寓,說來也實屬無奈,2012年他才進入上海開始繳納社保,需要等到2017年才具備買房資格,而且商住的總價低,上車也比較容易。

所以當時想法很簡單,咬咬牙先上車,總不能眼睜睜看著房價上漲卻不能買,等這套升值了,再置換一套住宅。

結果2017年5月,上海出台商住房整頓方案,對已售未交付入住的項目必須恢復商用功能。

直白點說,就是已經購買了公寓的業主,最後到手的是純商用屬性物業,不能用於居住。

這個調控一出,直接把商住打入冷宮。最直觀的,先是成交量直接冰凍,然後是成交價出現跳水。

關鍵是整個商住市場呈現有價無市的趨勢,朋友拿到放票之後,本想轉手置換一套住宅,結果掛了兩三個月賣不出去,只能自己住了。

目前這個政策還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放開,如果一直卡著,公寓就很難漲多少,畢竟接盤的太少了。

公寓和住宅相比,缺點相當多。

1.轉手手續費高的驚人。

買房的時候,應該都聽過「滿五唯一」,這種房子在二手市場很吃香。

簡單說,就是如果賣方的房產證滿5年,並且是家庭唯一住房,購房者不需要繳納個人所得稅

但是,公寓沒有滿五不滿五這一說,必須要交20%的個人所得稅。

公寓交易還有個特別坑的地方,就是再次出售時,要交評估價與原價差額的土地增值稅,而且是實行四級超率累進稅率(和個人所得稅一個道理),徵收至少30%最多60%。

再加上5.5%的營業稅,3%的契稅,各種雜七雜八的費用加起來,一般能達到物業交易總價的10%以上。

所以,有這一筆「醬油貴過雞」的驚人稅費,公寓的附加成本要高很多,不利於交易流通。

畢竟對於炒房客更注重短期利潤,就算公寓有漲幅,減去各種交易費,獲得的回報必然比同價位的住宅要低。

2.公寓附帶的資源跟住宅相比也要少的多。

最主要的,商業公寓都不能落戶,不能上學,僅有的功能就是自己住(辦公)或者租給別人住(辦公)。

如果是因為限購等因素想購買一套住房,或者說婚房,先為後代考慮一下。

3.產權期限短。

公寓的土地產權只有40年或50年,產權到期後是無法自動續期的,那到期後是續期還是補交費用,還沒有個明確說法。

而普通商品住宅的土地是住宅用地,產權最高70年,到期後自動續期,不用擔心產權繼承問題。

4.購買成本高。

住宅首套首付普遍在30%左右,可以公積金貸款,也能商業貸款,貸款可長達30年。

而公寓的首付至少需要50%,只能商貸,還不能享受銀行優惠利率,貸款年限最長僅為10年,有的城市還必須要求全款。

整個算下來,即便公寓總價比住宅便宜,但貸款比例和還款年限也幾乎拉平了成本。

5.使用成本也要比住宅高很多。

公寓具有商業性質,水電費都是按照商業價格來收取,物業費都貴到飛起。

公寓為了安全起見,多數也沒有燃氣。

除此之外,在這種小區里生活還會比較雜亂,辦公和居住混雜在一起,整體品質要差的多。

如果花一百多萬隻能買一個只能住而居住品質差成本高的場所,那還真不如租房了。

綜合分析後,其實大家能看出來,商住的整體價值並不大,尤其因為學位的差異,公寓是永遠也不可能跑贏住宅的,不是我瞎說的,公寓的回報率低是多年的市場決定的,同樣的錢,買一套公寓遠沒有買一套住宅來得踏實。

當然了,對於土豪來說,如果有錢無處可投,又沒辦法投資住宅,公寓再跌點,跌到比住宅便宜50%左右時,也可以考慮買來出租,這樣出租回報率要比住宅高很多,而且租金長期而言還會上漲,算是不錯的投資項目。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