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田文鏡察覺山西巡撫諾敏及山西眾官員在清還國庫欠款一事上有貓膩,可是在與諾敏交惡後,卻又查不出究竟,反而將自己陷入不利的境地。

正在田文鏡一籌莫展的時候,李衛帶著鄔思道找到了田文鏡,而鄔思道也藉此索要每年8000兩白銀幕酬的高價希望到田文鏡的賬下效力,為了打贏與諾敏這場官司,田文鏡也就欣然接受了鄔思道的條件。最終,在鄔思道的指點下,田文鏡終於查出了山西府庫藩銀的內幕,也算是向雍正有個交代了。

前往田文鏡的府上,是鄔思道最好的選擇,也可以是唯一的選擇。

雍正登基之夜,經過一番長談,鄔思道和雍正達成一致,鄔思道前往李衛府上「中隱」,以待日後再續君臣之緣。但是明眼人都知道,這說的是「中隱」,實際上就是將鄔思道放在李衛府上看管起來,儘管可以保證衣食無憂,但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有朝一日雍正一旦遷怒於自己,李衛必然不敢抗旨,鄔思道如果想要離開雍正的視線,改換門庭就是第一步。

而鄔思道即便不到李衛府上「中隱」,必然是要去雍正信任並且對雍正絕對服從之人那裡。此時符合這些條件的人選卻寥寥無幾,除了李衛,只有怡親王胤祥、年羹堯,當然還有一個就是早年為雍正所賞識,自己也對雍正忠心耿耿的田文鏡了。

但是其餘幾位都與鄔思道在雍正府邸的時候就有著很深的交情,一來他們會明白雍正的意思,對於鄔思道而言,逃走必然沒有可乘之機;二來,鄔思道對於他們非常了解,自知在他們府上全無全身而退的希望;三來,即便真的有機可乘,鄔思道也不願意因為自己而讓這些老朋友為雍正所遷怒。

因而田文鏡則成為了唯一的選擇,一方面,田文鏡為雍正所信任,在田文鏡府邸必然不會讓雍正反對,屬於繼續「中隱」,另一方面,田文鏡雖然忠心耿耿,但是處事急躁、尖酸刻薄,再加上不清楚自己的底細和過往,一旦與田文鏡交惡必然被驅逐出府,這樣才有逃離的可能。

所以,對於鄔思道而言,前往田文鏡的幕府是最好的選擇,也是唯一的選擇。

8000兩白銀的幕酬,就是鄔思道安度晚年的積蓄。

鄔思道在李衛府上絕對是衣食無憂,生活愜意,且不說雍正用沒有刻意的交代,就是單從李衛對於鄔思道過往的敬重而言,鄔思道的日子也絕對不會差。

但是,鄔思道缺錢是必然的。

鄔思道前往李衛府上的時候,是輕車簡從,除了十三爺賞賜的如月,幾乎是兩袖清風的離開了北京。即便是李偉府上衣食無憂,但是攢錢是基本不可能的,鄔思道要是拿錢的話,必然會引起警覺,況且,李衛就是個從二品的地方官,還不是封疆大吏,更是個清官,沒有什麼太多的錢給到鄔思道。

索要8000兩幕酬的首要目的就要籌集安度晚年的積蓄。

鄔思道身患殘疾,又是刑餘之人,如果自己沒有投靠府第,生活必然窘迫,況且現在還帶著如月一起。所以鄔思道一張口就是一年8000兩的幕酬,這在當時已經是相當之高了,記得鄔思道在建議雍正接下追比戶部欠款差事的時候,曾提到一個四品的京官,一年的俸銀也就一百多兩,就連現在已經是封疆大吏的田文鏡一年的俸祿也鄔思道的8000兩的幕酬少的很多很多。而鄔思道這樣做,最直接的目的就是為了用最短的時間籌集自己安度晚年的積蓄。

當然,鄔思道也是藉此激怒田文鏡,為自己的逃離創造條件。

在田文鏡府上,鄔思道一改在雍正府上大氣凌然的形象,開始變得斤斤計較,不僅言語尖酸,還經常說風涼話,並且時不時的向田文鏡催債催債,和雍正府上那個無所不知、大公無私的鄔思道相比,是完全換了一個人。

鄔思道知道,作為清官的田文鏡府上也必然是非常缺錢的,這樣做就是為了激怒田文鏡,讓田文鏡主動提出來讓自己離開府上,而前提是自己能夠將自己的幕酬拿到。田文鏡不知道鄔思道的底細,也不知道鄔思道與雍正的關係,面對鄔思道的一再無禮,最終兌現了鄔思道的幕酬後,將鄔思道驅逐出了自己的府上,鄔思道也得以在雍正到達河南前及時的逃離。

正史中的紹興師爺鄔思道本來就是田文鏡府上的,並且是田文鏡親自引薦給雍正才讓雍正所知,鄔思道也因此名揚天下,而鄔思道最後也還是沒有接受田文鏡的挽留,離開了田文鏡府上,回鄉教書帶出了一大批的著名師爺,鄔思道也成為了紹興師爺的開山鼻祖。

這也是劇中一個與實事不符的地方,不過鄔思道最後能重新回歸田文鏡府上,也算是在結局上與正史相回應,也就不必計較了。


我們先來說說,田文鏡從「河南布政使」升任為「河南巡撫」的收入增加了多少。

我們先來看看田文鏡的官職收入。田文鏡在和山西巡撫諾敏鬥法的時候,職位只是布政使。鄔思道後來幫他扳倒諾敏,他才當上了河南巡撫!這一次陞官,田文鏡可是「賺了一大筆」!

清朝時,雖然官員正俸不多,一品大員也才180兩銀子。但是,從雍正元年開始,清朝開始實行養廉銀制度。養廉銀根據官員職位和工作強度發放,是正俸的幾十倍,甚至上百倍!總督和巡撫的養廉銀都是1萬兩起步!

尤其是河南巡撫,養廉銀達到15000兩!後來,又漲到2萬兩!而河南布政使的養廉銀,只有8000兩!田文鏡這次陞官,收入至少增加了7000兩--12000兩銀子!這還不算,他陞官以後的其他好處!

鄔思道和田文鏡本來只是「公平交易」,可是,田文鏡人品不好。

李衛帶著鄔思道去山西給田文鏡幫忙時,李衛一見面就跟田文鏡講明了鄔思道是紹興師爺。既然是師爺,就要按所辦事務大小收費。這一點,田文鏡也表示認可。於是,鄔思道說出自己的條件:如果,田文鏡之後能出任某省督撫,就要給鄔思道留一個師爺位置,每年給他8000兩餉銀!

大家看清楚了,這8000兩一年的餉銀可不是現在就要找田文鏡要。而是等他升任一方督撫了,升職加薪以後,再給就行了!舉一個不恰當的例子:讓你中500萬彩票,然後,再讓你捐出來200萬,你幹嗎?傻子才不幹!!!

所以,田文鏡痛快的答應了!可是,田文鏡人品不好。等他在河南真的當了土皇帝了,他卻開始拖欠工資了。讓田大人尷尬的是,當他假裝沒錢支付鄔思道工資時,還被鄔思道給拆穿了!

於是,惱「羞」成怒的田大人,將鄔思道趕走了。田大人讀了一輩子的書,都讀到狗肚子里去了。

還有,我覺得題主的標題不對!

題主不該用「索取」和「高達」兩個詞。這本來就是一件公平交易的事!鄔思道的本事,可不是這8000兩餉銀就能買到的。沒有鄔思道,田文鏡連他的官位都保不住!哪還有之後出任封疆大吏的事!

奈何,田大人刻薄寡恩、不講誠信啊!這樣的「大人」,就是小人!

最後,回歸正題。

田文鏡是雍正手下的舊臣,曾幫助雍正追繳國庫欠款。而且,他罵老狀元,逼死魏東亭的事,也是人盡皆知。對於田文鏡的刻薄,鄔思道是心裡有數的。所以,鄔思道要的這8000兩,讓田文鏡會覺得很難受。

畢竟,田文鏡的正規收入也就增長了7000--12000兩。一下子被「不幹活」的鄔思道拿走8千兩,田文鏡肯定心裡覺得憋屈。他這不就是成了替鄔思道打工嗎?再加上鄔思道平日里也是「閑雲野鶴」、高人一等的存在,自然會讓田文鏡生氣。

只等矛盾發酵,兩人必然鬧翻!只要鬧翻了,鄔思道就能從田文鏡這裡消失了!所以,田文鏡只是鄔思道離開雍正控制的一個跳板罷了!而那8000兩幕酬,只是兩人鬧矛盾的激發點。

(文|勇戰王聊歷史)


8000兩白銀在很多人看來對於正直不貪的田文鏡是很難拿得出的,因為清朝一品大員的俸祿不過150兩到200兩白銀。但是到了雍正時期,雍正為了解決康熙末年的吏治問題,以養廉銀來杜絕貪污腐敗現象。當時一年的養廉銀是一年俸祿的10倍到100倍之間,有史記載光緒年間一品大員的養廉銀達到了15,000 ~20,000兩之間。雍正年間一個布政使的養廉銀5000 2~9000兩之間,當時作為雍正寵臣的田文鏡官至布政使,所以一年能夠拿出8000兩,還是有這樣的實力的。

更何況李衛在把鄔思道帶給田文鏡看的時候,李衛是這樣說的

我們這位先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無所不知無所不曉。你有問題但凡問他都可以幫你解決。

田文鏡這時候就意識到,李衛是來幫田文鏡出主意,如何才能扳倒諾敏打贏這場官司。但是李衛又說了這樣一句話

鄔思道是紹興人,紹興人要講買賣,有多少錢就出多少主意。

鄔思道順水推車,先把田文鏡讚揚了一番說他是皇帝的寵臣,將來必定大富大貴。只要每年給8000兩的幕銀,就一定能給他打贏這場官司。

這時候,田文鏡思量片刻,很爽快的答應了鄔思道的請求。其實田文鏡也有自己的小算盤,只要這場官司一贏,自己高升是必然的。因為官司一贏,扳倒的天下第一巡撫諾敏,自己就是有功之臣,升任巡撫那是板上釘釘的事情。拋開每年近2,0000兩的養廉銀以外,朝廷每年還會撥給巡撫各種用度,田文鏡甚至不要花自己的工資,就可以完全支付得起這筆費用的。

但是田文鏡這個人的人品實在不怎麼樣。從在追繳國庫欠款的時候,因為一兩白銀就把老狀元罵的狗血淋頭,這件事情上可以看得出這個人是十分刻薄的,而且不懂得人情世故,逞口舌之力。

果然事情結束後,田文鏡成了河南巡撫,對於給鄔思道的白銀卻一拖再拖,借口自己作為巡撫,還有其他很多事情要支出,要8000兩的工資太高了。田文鏡這屬於典型的吃飽喝足了,抹嘴走人的事情。鄔思道幫他打完了官司,他就忘了原來答應的事情。所以很多人說,同是雍正的寵臣,李衛卻比田文鏡受歡迎,這也是很重要的一點原因。鄔思道8000兩白銀,雖然作為幕僚確實是價格很高,但是不知道料事如神,他的點子都管用,而且各個必中,說明他就值這個價錢,田文鏡自己也是承認了的。

另一方面鄔思道這時候離開了雍正,作為一個瘸子,他總要為自己的後事和養老考慮,多要點銀子,這也是他計劃好的事情,同時也要做給雍正看,我是一個有需求的人,所以我不會有什麼幺蛾子背叛你的,你放心就好了,我還得和你的這些寵臣們要錢養活自己的。

文/紅雨


鄔先生向田文鏡索取每年8000兩的高薪幕酬,並非是身上缺錢要存錢養老。這件事的背後,其實是鄔先生的一種確保晚年善終的自全之道。

對於鄔先生來說,前半輩子身陷牢獄,落下了腿疾不說,還白白虛度了幾十年最好的光陰。但人生的挫折並沒有使他意志消沉,當四阿哥胤禛找到他時,他立刻決定輔佐這位心中懷有老百姓的明主奪嫡上位。

只不過伴君如伴虎,高福和高毋庸等人的被清洗,讓鄔先生對胤禛極度的猜忌之心很是害怕。於是雍正一登基,他便急流勇退提出了退隱,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然而一個人懷有大才,卻不讓他去施展本領,這是極其讓人心癢難耐的。對此,鄔先生也不例外。

鄔先生先是根據與雍正之間的歸隱協議,在江蘇李衛那兒讀書養老。但從他為李衛出謀劃策的情形來看,估計他通過李衛參與了不少官場上的事。

往後更是不得了,他竟然跑去了山西,跟清查諾敏一案的田文鏡搭上了線,並從此進入田文鏡幕府,甚至出面押運糧草到過年羹堯的西北大營。

鄔先生這樣台前幕後的走動,自然躲不過雍正的耳目。如此一來,他就難免要背上破壞當初兩人歸隱協議的罪名,說不定還會面臨雍正新一輪的猜忌。

這個鄔先生,厲害就厲害在這裡。他一方面忍不住想幹事,另一方面又早就預料到了雍正可能會有的反應。於是留下了許多自全之道,其中之一就是向田文鏡索取每年高達8000兩的幕酬。

這裡面的貓膩是什麼呢?

原來鄔先生起初就打算在田文鏡這裡干一兩件事就離開。事情干多了難免雍正會得到風聲,不抽身離開難道在這裡等死啊?

可是離開的方式,又不能讓外界看起來太過刻意,那樣又會增添太多懷疑。最理所當然的方式,就是讓田文鏡自己提出來趕他走。

怎麼讓田文鏡趕自己走呢?最直接的方法當然是激怒田文鏡。

那又如何激怒田文鏡呢?鄔先生想出的辦法是「敲竹杠」和「磨洋工」。

田文鏡是個急脾氣,對自己、對周圍人的要求都很高。鄔先生拿著高工資卻少幹活,久而久之定然要招致田文鏡的不滿。

8000兩對於田文鏡是個什麼概念?田文鏡半年的火耗銀子收入才5000兩,他鄔先生一口就要走8000兩,你讓田文鏡一家老小和巡撫衙門上上下下的工作人員怎麼辦?

於是,事態果然順著鄔先生的設計,田文鏡對他下了逐客令。

鄔先生正巴不得你來趕呢!

反正在你田文鏡這兒,清查山西藩庫,押送糧草到西北大營促成年羹堯出兵,要辦的事情也辦得差不多了,再辦下去沒準還要遭受來自雍正的危險。

鄔先生之意不在錢,而是以賺錢之名行跳槽之實。他當過雍正的謀士,事成之後也要防止胤禛卸磨殺驢,為自己留一條生路。

《雍正王朝》中,鄔先生如同胤禛的張子房,雍正能夠順利地當上皇上,鄔思道居功至偉。當乾坤已定,雍正動了鳥盡弓藏的殺心但尚有人性之時,鄔先生以「半隱」的名義跑到李衛那兒。在李衛身邊,就在雍正的掌控之中,鄔先生雖居二線卻無任何自由。等遇見田文鏡,鄔先生知道跳槽的機會來了。鄔先生當著在場所有人的面,以開玩笑的口吻提出八千兩銀子的年薪,力助田文鏡成為凌煙閣功臣。當時在場有鄔先生、李衛、田文鏡、丫鬟(雍正的耳目)、鄔先生這話其實也是說給雍正聽的。田文鏡並不知道鄔先生與雍正的關係,只知道他是紹興師爺不知別有洞天,於是便答應了。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徙,這種方式是自污其名。鄔先生讓雍正知道,自己跳槽是為了謀生,沒有其他意思,好打消雍正的顧慮。西漢蕭何,為了防止劉邦的猜忌,也曾霸佔過百姓財產。貨幣是一種價值尺度,工資是衡量員工能力的主要表現。鄔先生已經在田文鏡面前展現出自己的才能,提高身價既是對自己能力的自信,也能讓田文鏡重視。

在清朝,紹興師爺全國文明,許多官員以請到一位紹興師爺為榮。田文鏡還未就任,正是用人之際。如果鄔先生開價過低,田文鏡反而會覺得便宜沒有好貨。如果不要薪酬,反而會引起田文鏡甚至雍正的懷疑。

鄔先生只要跳槽成功,就離金蟬脫殼更進一步。鄔先生通過這種方式到了田文鏡府上,不僅得到了雍正的認可,而且比之前更加自由。鄔先生作為中國傳統的知識分子,理想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有濟世救民的人文情懷。當他將有同樣理想的雍正扶上皇位,他的使命也就完成了,他要通過自保之道重獲新生。

原創:秋媚讀史,如有侵權者必追究責任!


對於《雍正王朝》中鄔思道向田文鏡索要每年八千兩幕酬的事,我個人覺得有三個原因:

第一,鄔思道認為自己值這個價,田文鏡也給的起。鄔思道和田文鏡第一次相遇,是在陪同李衛路經山西時。當時田文鏡參了諾敏,但又苦於找不到證據,正愁的時候,鄔思道出現並幫他出了主意,而交換條件就是要去田文鏡的幕府混口飯吃,給一年八千兩的幕酬就行。結果田文鏡正是利用了鄔思道的計謀成功揭露了諾敏的騙局,被升為河南巡撫。八千兩銀子換一個河南巡撫,真可謂是物超所值。更何況在鄔思道的輔佐下,田文鏡不僅在河南站住了腳跟,還推行了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的新政,為朝廷增加了大量稅銀,這又豈能是一年八千兩銀子所能衡量的?還有,年羹堯在西北花著朝廷的銀子養寇自重,還是鄔思道不遠萬里前往西北前線,勸說年羹堯與叛軍決戰。如果沒有鄔思道出面,朝廷花在西北的錢又何止一年八千兩?所以,無論是對田文鏡,還是對國家朝廷來說,給鄔思道一年八千兩的幕酬不算多。而且這個價並沒有超出田文鏡的消費能力,清朝自雍正年間實行養廉銀制度後,巡撫一級的高官一年的年收入遠不止八千兩,所以鄔思道提出的價格,也是田文鏡的能力可以達到的。

第二,鄔思道必須要給雍正做出一副貪財的形象,才能讓雍正對他放下心來。眾所周知,雍正對特務組織的使用簡直是登峰造極。雍正和李衛聊天,隨便問了句「李衛鄔先生在你那兒怎樣」,就把李衛嚇得夠嗆,監視甚至是刺殺一個鄔思道那是再簡單不過了。所以,鄔思道為避免鳥盡弓藏,必須讓雍正覺得自己是一個圖錢圖享受的人,這樣雍正才不會擔心他內心有更大的企圖。畢竟,風燭殘年,多賺點錢給自己攢點老本,是再正常不過的心理了。而且有這樣的缺陷在,也便於雍正去控制。皇帝往往最怕的就是毫無缺陷的人,因為毫無缺陷,所以無法抓在手裡,只能賜死。

第三,這也是鄔思道的金蟬脫殼之計。正是因為了解到田文鏡刻薄和吝嗇的性格,鄔思道才真正敢於伸手要這一年八千兩的幕酬。到時候如果給了,他便可以心安理得地收下這錢,作為自己隱退後的資本,還可以向雍正表明自己的態度。如果沒給,那他就有充分的理由離開田文鏡,然後避開雍正的監視,過自己自由自在的生活。而且作為一個為了八千兩幕酬,就跟田文鏡撕破臉的人,雍正也會放下心來,畢竟他想的只是錢,而不是天下。


雍正王朝中鄔思道本不愛財,為什麼卻向田文鏡要每年八千兩幕酬?

一、

鄔思道為什麼先到李衛處?

前面一期我們也講過了,雍正帝剛剛即位,對於鄔思道怎麼安排,他是非常猶豫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心中是有殺心的,有人也提出了疑問,既然想殺鄔思道,直接派高毋庸就能解決了,何必親自來?

其實這個問題雍正帝也考慮過,可是要知道鄔思道在府邸已經待了十多年了,平時老四胤禛不在府上的話,都是鄔思道代行權力。

尤其是當天老四胤禛進宮,是把關防大印交給鄔思道手上的,鄔思道名義上是可以調兵的。

而且鄔思道又是多麼聰明的人,一般人是鬥不過他的,即使是十七阿哥過來,也很有可能被鄔思道以謀反罪拿下。

對於高毋庸來說,也不傻,前面他剛乾掉了坎兒,現在又讓他去幹掉鄔思道,那下一步豈不是就輪到他了?

所以,他不僅不會去執行命令,還會求助鄔思道,如何保命?

再說了,萬一鄔思道多說了幾句不該說的話,那對雍正帝也是不利的,所以雍正帝必須自己回來,一來看看府上都做了什麼安排,二來也是看看鄔思道什麼想法,三來也是猶豫要不要殺鄔思道?

所以,鄔思道提出了半隱的方案,這個方案很對雍正帝胃口,於是,鄔思道就來到了李衛處。

之所以第一站選擇李衛,一是為了消除雍正帝的疑心,二來李衛跟鄔思道的私交很好,選擇這裡,是最合適不過了!

後來李衛進京,雍正帝還問起鄔思道還好嗎?李衛很機靈的回答,他除了給出出主意以外,基本都在院子里,哪也不去。

二、

為什麼鄔思道又選擇了田文鏡?

但是鄔思道在李衛這裡,最高興的是李衛和雍正帝,一方面李衛肯定會一五一十的把鄔思道在這裡的所作所為告知雍正帝,而雍正帝也最放心李衛,知道鄔思道跟李衛的私交好,又有文化,可以幫一下半文盲的李衛。

只是對於鄔思道來講,在李衛處未必是好事。

要知道雍正帝前期最信任的人中,一個是老十三胤祥,這個在京城,鄔思道不可能再留在京城;一個是年羹堯,但是鄔思道如果去了年羹堯處,那麼他離死也不遠了,雍正帝最怕的就是他去年羹堯處,關於原因,前面幾期講過;第三個是李衛,就是鄔思道選擇投奔的第一戰;最後一個就是田文鏡了,但是田文鏡在雍親王府幾乎沒有待過,跟鄔思道私交不深,也不了解鄔思道。

田文鏡不了解鄔思道是肯定的,但是鄔思道了解田文鏡嗎?

別說鄔思道了,就是隨便一個人都可以了解田文鏡,這個田文鏡就是一根筋,對雍正帝是絕對忠誠的,但做事確實按部就班,不懂變通,只會按章辦事。

後來李衛帶著鄔思道路過山西,正好碰到田文鏡調查諾敏案,於是鄔思道幫忙破了案,並藉助李衛的兵包圍了諾敏的銀庫。

此時對於鄔思道來講,是一個好機會,剛才我們也提到了,他跟李衛的感情很好,李衛也算是幫了他,把他推薦給了田文鏡。此時的田文鏡急於破案,所以也沒有關心價格問題,於是鄔思道就以每年八千兩銀子成為了田文鏡的幕僚。

而田文鏡這個直腸子根本就沒有考慮過雍正帝監視鄔思道的事情,所以根本就沒有給雍正帝彙報過,不然的話李衛進京,雍正帝也不會問鄔先生在他那好不好,後來又說聽說鄔先生相當田文鏡的幕僚,還說田文鏡確實需要。

由此可見,鄔思道到田文鏡那裡,一方面符合自身利益,另一方面也符合雍正帝的預期。

三、

八千兩銀子是一個什麼概念?

很多人說田文鏡是一個清官,他根本出不起八千兩銀子,之所以答應鄔思道,其實也是迫於形勢,不然的話,為什麼後來又總是表現出厭煩鄔思道?又為何趕走鄔思道?

當時的田文鏡是巡撫,一年的俸祿銀子也就一百多兩,但是雍正帝此時正在推行火耗歸公政策。這個政策的真實含義,其實就是養廉銀。

畢竟那時候官員俸祿低,很多人都依靠這個「火耗」搜刮點錢,所謂的「火耗」就是說交的糧食和銀子因為運輸或者儲存問題有損耗,所以收稅的時候要多收一些,至於多多少,各地並不一致。

雍正帝也是針對這個弊端,提出了火耗歸公政策,也就是交稅都是一樣的,最後的損耗算到國家頭上。但是這樣一來官員們收入降低了,於是雍正帝就推行了「養廉銀」制度。

光緒的《清全典事例》記載:

「總督為13,000至20,000兩,巡撫為10,000至15,000兩,布政使為5,000至9,000兩,按察使為3,000至8,444兩。」

也就是說田文鏡作為山西巡撫,其實他的年收入大於一萬兩,也並不是說交不出八千兩銀子,鄔思道提出的這個數也是經過精心計算以後得出的。

在劇中鄔思道追賬的時候說的是田文鏡剛進了一筆「火耗」銀子,一共是五千兩,也是對得上的,證明是田文鏡半年的「火耗」銀子。田文鏡也提出來了,自己這麼大個衙門,這麼多人要吃飯,都給你了,我怎麼辦?

但是以當時的物價水平計算,這個八千兩相當於現在的大幾十萬吧,現在哪個公司的高管年薪沒有破百萬的?所以鄔思道作為雍正朝的頂級謀士,這個價格還是相當公道的。

四、

鄔思道為什麼要這樣做?

一個什麼樣的人最可怕?

最可怕的是無欲無求,對什麼都滿不在乎,當一個人沒有追求的時候,才是最可怕的,要麼他會滅亡,要麼他會向最高的目標奮鬥。

對於,鄔思道來講,辛辛苦苦輔佐老四胤禛這麼多年,到頭來什麼都沒得到,他會甘心嗎?

這就是雍正帝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可是田文鏡突然就報給了雍正帝,鄔思道要價八千兩銀子當幕僚。雍正帝聽到這個消息會樂壞的,哦,敢情鄔思道是愛財啊,只要是錢能解決的問題,都不叫問題!

而且鄔思道在給雍正帝提出半隱的時候,曾經講過,自己沒有謀生的手段,如果全隱,自己會餓死的。所以這次突然要價八千兩,對於雍正帝來講,反而是消除了戒心。

而對於田文鏡來講,如果鄔思道過來分文不要,兩個人總在一起密謀這個密謀那個的,正趕上朝廷還在打仗,雍正帝的多疑之心必然有勾起,反而對直腸子的田文鏡不利。

當然,鄔思道要八千兩銀子,其實還有一層更深的意思。

田文鏡是清官,毋庸置疑,可是畢竟是巡撫,總是要養一些兵丁和家眷的,本來俸祿加養廉銀就不多,結果一大半都給了鄔思道。時間久了,即使自己不說,自己其他的幕僚或者家人也會抱怨啊,到那時怎麼辦?

而鄔思道也是相當聰明,在李衛處也幫了很多忙,在田文鏡處也幫了很多忙,尤其是去了一趟西北,點破了年羹堯的小伎倆,促使年羹堯發動了對敵軍的決戰,也算是告訴了雍正帝,自己對他的忠誠是不會變的。

這也迎合雍正帝當初跟李衛說讓鄔思道幫田文鏡在河南立穩腳跟,說到底還是希望鄔思道繼續賣力。

當然,田文鏡後來受不了鄔思道常掛在口中的八千兩銀子,而趕走了他,而雍正帝知道鄔思道已經「逃跑」了以後,念及他的忠誠,也沒有再追查。

於是,鄔思道終於安全的全隱了……

我叫楊角風,換種視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創作品,不喜勿噴!


鄔思道在《雍正王朝》這部電視劇里遇到過兩次殺身之險,都被他順利化解。這是第二次。

我們要知道,鄔思道這個人,他玩的是權謀之術,跟李衛是有本質區別的,李衛說好聽點是雍正的一條狗,說難聽點是雍正的奴才。但是鄔思道是謀士術士,在戰國那就是蘇秦張儀,在秦漢就是張良陳平,在三國那就是郭嘉徐庶,他這種人有個特點,就是一心一意要找到可以輔佐之人,這家不行就換那家,總之是哪裡能發揮自己的才華和能力,就跟誰干。

對於雍正來說,這類人必須要依靠他們的才華,但是也不能讓他隨便蹦躂,萬一蹦躂到對手那裡去,倒霉的是自己。所以這種人只能自己用,別人不能用,要把這種人控制在一定的範圍內。

下面說說鄔思道兩次化解殺身之險。

第一次,是雍親王剛剛接任皇帝以後,成了雍正皇帝,回到潛邸,跟鄔思道有一段對話。這段對話,話裡有話,隱藏著雍正極大的殺機。雍正的殺機出在哪裡呢?當時雍正正在皇宮裡接受大統,而外面的全權處置權都在鄔思道手裡,這時候鄔思道做了一件事,讓雍正疑心大起,因為這件事不在事先雍正和鄔思道的計劃之內。那就是原計劃由十三阿哥接管丰台大營的兵權,然後派兵保護雍王府,誰知道鄔思道為安全起見,擅自又調動了順天府和善撲營的兵力。

這個時候鄔思道突然嗅到了危險的信號,立馬向雍正示弱,主動提出自己有三不可用,不宜再待在朝廷。雍正在思考到八爺黨的人還在,或許以後還有用得到鄔思道的地方,沒有立下殺手。這次的殺身之禍被鄔思道成功化解,但是他知道,雍正對他還是不放心,所以就主動跑到雍正的奴才李衛那裡,表示自身還在雍正的監視和控制之下。

第二次,就是鄔思道跑到田文鏡的幕府里。本來他在李衛那裡呆的好好的,為什麼要跑到田文鏡那裡呢?我的看法是,想擺脫李衛的監視,也就是要擺脫雍正的控制,但是這是一著險招。因為鄔思道預料到西北要用兵,未來他還是有危險的,因為外面有帶兵的大將,他這個謀士在雍正眼裡就有可能跟那位大將合謀,這時候鄔思道還藏在原地不動,那是正犯了雍正的大忌。所以他主動地跳出來了。

他跟田文鏡要八千兩的幕酬看似無理,實際上是有典故的,對於鄔思道這種飽讀詩書的人,他不會不知道這類典故。

這個典故的出處就是秦國大將王翦。話說秦王嬴政派他帶領六十萬大軍去攻打趙國,但是王翦也明白功高震主這個道理,所以在行軍的路上,不斷派人去跟秦王要錢要地要房要車,故意示弱,向秦王表明自己只是貪圖安樂,沒有其他想法。

鄔思道跟田文鏡要這一年八千兩的幕酬,就是效法王翦,向雍正表明心意。我們要知道,清代的地方督撫,是有密折專奏之權的,一封摺子不經過六部就可以直達皇帝手裡,所以鄔思道開口要這八千兩銀子,也是告訴雍正,你放心,我沒有其他心思,也不想再輔佐誰,你連我的女人都搶了,就放我安度晚年吧。

這次殺身之禍也就順利化險為夷了。


鄔思道在雍正繼位之後,兩人的關係如何?按道理說,鄔思道是雍正繼位的第二功臣(第一功臣是十三爺),那麼雍正應該要重賞鄔思道,比如封個什麼官職,或者賜個什麼爵位,或者賞賜什麼銀兩與宅院。

但是鄔思道與一般的幕僚是不一樣的,他是被康熙下旨關押之人,而且是永不能錄用的,而且在雍正繼位上面,其實是有使了很多見不得人的招數,比如鄔思道讓高福把任伯安寫給太子的信故意泄露給八爺,最終太子二次被廢。

也就是說,鄔思道知道了雍正太多的事情了,而雍正為了自己的形象與名聲考慮,他必須要殺掉,比如高勿庸等人,就是專門給雍正辦秘密差事的,都被雍正殺了,所以才是李德全成為雍正朝的大太監。

如果一般人,可能就任命了,畢竟雍正想殺的人,哪裡能逃得過,可是鄔思道畢竟是鄔思道,他給自己想好了退路,首先跟雍正提出自己的三不可用,也就是說不是雍正過河拆橋,不肯賞他,而是鄔思道的特殊情況不能賞賜,是鄔思道自己不肯要賞賜的。

另外,那如何處置鄔思道呢?如果放過鄔思道,那麼雍正肯定不樂意,畢竟鄔思道知道太多事情,但是把鄔思道圈禁起來了,鄔思道自己也不樂意,所以他想出了解決方案:那就是半隱。

半隱的好處是什麼呢?就是雍正,你知道我在哪兒,也可以派人看住我,我還能幫你做事情,後來李衛,田文鏡,年羹堯的難題,都是在鄔思道的幫助下解決了,鄔思道正是因為有用,才能活命。

那為什麼鄔思道要向田文鏡要八千兩的幕酬呢?要知道,當時一兩差不多值四百塊,也就是八千兩差不多是三百二十萬,這個確實是夠高的?難道是鄔思道想賺錢?難道他不知道田文鏡根本拿不出這些錢來?

其實都不是,這裡面有三個原因,第一,他與田文鏡不相識,田文鏡也不知道鄔思道在雍王府裡面的地位與角色,如果不為財,他想不出鄔思道為什麼要來幫他,他會提防。

第二,鄔思道畢竟是鄔思道,他其實不甘心半隱,尤其還有如月的情況下,他就是用這種方式,讓田文鏡將自己給辭退,而自己就能徹底的歸隱了,而且對雍正也有個交待,可不是鄔思道自己不想做的,是被田文鏡給辭退的。

第三,李衛給田文鏡介紹鄔思道的時候,就有說過,他是紹興的師爺,而鄔思道又提出高額的幕酬,那麼兩個人的關係就不會太深,是彼此利用的,這樣田文鏡就不會太深究鄔思道的底細,一個需要好師爺,一個需要錢,一拍即合。


既談正史,也聊野史。

野史中的鄔思道

據說,雍正年間,田文鏡在當河南巡撫的時候,手下有位紹興師爺鄔先生,名思道。

一日,沒由來的,鄔先生問田文鏡:「您是想當個平常的督撫呢,還是想當個有名的督撫?」田文鏡當然說,想當個有名的督撫。鄔先生便說:「那就讓我給您起草一封密折,但是您連一眼都不能看,只管拜發便是。」田文鏡也是膽大,接受了。於是鄔先生草擬奏摺,田文鏡閉著眼睛拜發。果然,過不了多久,田文鏡便升任河南總督,接著又為河東總督,加太子太保,成為雍正跟前的寵臣。

後來田文鏡才知道,鄔先生草擬的密折,竟然是參當時雍正跟前紅人隆科多(此後隆科多果然隕落)——田文鏡如果看了密折的內容,決計不敢拜發。

由此可知,鄔先生雖然不過是一介師爺,但是目光如矩,早就看出雍正對隆科多不滿,所以棋行險著,為田文鏡上位立了關鍵的一功。

田文鏡對鄔先生,自然是奉若神明。可是後來,不知因為什麼原因,兩個人竟然發生矛盾,鄔先生拂袖而去。田文鏡沒了鄔先生之助,再給雍正寫奏摺,便常常碰釘子,只好登門認錯,將鄔先生又請了回來。鄔先生也不裝逼,直接開出價碼:一天五十兩紋銀,干不幹活都要開。

一天五十兩,一年便是一萬八千兩,比電視里開的還多一萬兩。田文鏡二話不說,立即答應,從此在雍正面前,又如魚得水。

現實中究竟有沒有鄔先生這樣一位神人呢?

應該是有的。

因為雍正曾經在田文鏡的奏摺上批示:「朕安,鄔先生安否?」可見在當時,鄔先生為田文鏡的「文膽」,便已經為雍正所知。關於鄔先生的種種傳聞,絕非空穴來風。

雍正如此著墨,田文鏡不免緊張,趕緊上疏辯解:「臣所延之鄔思道,不過令其查對文稿,核算錢穀而已。至於機密大事,以及進退人才,俱系臣親自裁決。」

田文鏡為什麼緊張?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雍正對於君臣之密,看得極其重要。清朝的密折制度,正是經雍正而發揚光大。如果這位鄔先生能夠參與君臣機密,田文鏡多半是要倒霉的。

田文鏡這樣辯解,雍正相不相信呢?答案是不太相信,有一硃批為證:「此篇文字系出之自手耶?或請人代撰耶?何其辭之不達也。」把田文鏡嚇了個半死,然後卻又加了四個字:「偶爾戲諭。」也就是:朕給你開個玩笑,別在意。

玩笑歸玩笑,田文鏡之倚重鄔思道,已經是明明白白的事。後來田文鏡失寵,會不會和師爺參政有關?多少是有點關係吧。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