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216264_b.jpg



《猜火车》(trainspotting)在开眼电影网的资料非常有趣,因为可能是后来补上去的东西,所以给笑脸的人数仅有4人,推荐仅有3人。更令人发噱地是这段叙述文字,「甚至台湾当时有影评人表示,如果你能接受这部电影就表示你是Y世代的人,不然就代表你LKK了。」

 

让人有点头晕,我觉得开眼电影网很厚道的一点是,没有把那位影评人的名字写出来,因为这样的说法过了十几年之后,已经濒临愚蠢。并不是因为这句话的本身落伍,就像艺人回头看自己十几年的造型而感到怎么那么「俗」,却又得向观众解释这可是当年最「夯」的造型,最时尚的美感。

 

而是这句话的本质有问题,那位影评人根本不应该说这样的话。

 

《猜火车》的内容放到今天来看,已经失去了当年分辨世代门槛的准则意义,不过却无损这部电影的价值。因为「困境」不分庞克文化、性解放或是殖民主义的国家配对。

 

电影的一开头,伊旺麦奎格饰演的马克瑞登刚偷完东西,和同伴屎霸(Spud)在大街上被追著跑。马克的内心旁白质疑为什么人类要在人生之中选择那么多事情:大电视、工作、保险、孩子以及林林总总,最后他先下了一个注解:那就是选择不去选择人生。

 

在形式上,这部电影也证明所谓的MV是可以放入叙事过程之中,如果放得让人觉得突兀、不自然甚至感受到是刻意的置入性行销(例如:《王子与二公主》),那并不是创作形式的问题,也并非音乐本身的问题,而是放的人有问题。(你可以选择放或不放)

 

《猜火车》是以面对吸毒这档子事情为前半部主要的叙事轴线,扣除掉一些医学性与消费价格的问题,吸毒也只是一种「类麻醉」的效果,人类无论在何这种年纪都需要满足不同的欲望,而且这不分性别,或是该死的星座、血型甚至是命盘。

 

无论是暴力、毒品、性欲、爱情、金钱,都是不断地饮鸩止渴,这就是资本主义下美丽、冷调、舒适以及礼貌的文明特质。至于原则与规范则是拿来限制并且被打破(我想最终的意义还是打破吧!),正如同要追究名词的意义,终将是毫无意义;欲望的本质,终究也不过是如此。

 

而我亦庆幸台湾翻成《猜火车》,比《迷幻列车》好太多;看到这篇文章有兴趣的人可以去找来看,各大通路都还找得到。另外就是这部电影的原声带也值得收藏,第一次出的原声带我推Lou Reed的《Perfect Day》,后来再出的原声带我推Iggy Pop 的《The Passenger》。

 

(此篇文章的结尾真是烂透了,不是吗?谨以Lou Reed的《Perfect Day》向过往的自己致敬,你也是烂透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