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規的音樂劇演出,除非是有特殊情況發生,否則一般一個角色,尤其是主要角色,都是由一個演員演到底的。因此在中文版《變身怪醫》的演出期間,每場演出主要角色中間是不換人的。

但是至少有一次例外,那就是製作方為了挽救慘淡的票房,在北京最後一場,搞過一次「精分場」,我沒在現場,但是記得是說在confrontation這一段,兩位都上場了,在台上相互對抗。

——後來廣州演出有沒有這麼搞不記得了。

只是這部戲依然沒能被救活。

補充於2019年1月20日上午10點30分左右:

看到這條評論,覺得還是有科普的必要的,所以在回答里講一下啦:

只能說變身怪醫時機不對,看了大龍在聲入人心的演繹,變身怪醫這部劇真的特別棒,當初沒能發現真的很遺憾,請問還有沒有可能復排呢?

就我來說,這一版的製作有根本問題,而不是時機不對。即使這部戲拖到今年才演,而且因為鄭雲龍今年出名了,然後帶動這部戲票房,製作的問題還是存在的。所以這版製作談不上很棒,最多及格而已。

首先,這部戲是根據韓國版來製作的。我在另一個音樂劇話題下回答時提到過,韓國業內朋友表示過,韓國觀眾的審美傾向是他們在選擇劇目和製作思路時的主要參考依據。這一版中文版《變身怪醫》聽說除了歌詞音樂以外,舞美服飾都是照搬韓國版的,所以當我第一次看到演出的時候,都覺得服裝和造型風格略有點「日本二次元」化,可是故事實際上是以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為背景的。當然我因為對英國文化歷史感興趣,所以容易感到違和,未免主觀,但是其中一個角色主教大人的角色的服裝和造型,我很多朋友看了都吐槽:

就是中間這位。不說服裝設計的離奇古怪,就說髮型...哪有主教風範?更像天主教里的「濟公」。

其次,製作團隊是「三國志」:韓國主導監督、中方演職員、美國人導演。這就給這部戲的製作難度增加了至少百分之三十吧,因為很多製作甚至再創作的信息,都需要翻譯成三種語言來交流溝通並且最終獲得確認可行與否。而做過戲劇類翻譯的就知道,要把這不同語言之間的術語,以及一些文化辭彙,在極短時間內(一般不超過十秒鐘)翻譯精準到位不引起誤解,對翻譯的要求是非常之高的。我親眼看到過一些缺乏經驗同時又礙於面子不敢說自己不明白怎麼翻的翻譯,硬生生把「悲慘世界」翻譯成了「Miserable World」!而且就我對這個製作團隊構成的了解,這種溝通上的問題出現幾率不會低。比如說我在上海演出期間,看了開頭和結尾分別各一場,大的演技毛病不說了,有一個現象從頭至尾都存在著:很多男配角手裡都會拿著手杖上場,然後在舞台上站定了,就會用手杖拄地,人微斜著靠在上面。可實際上當年的手杖,不是拐杖!而是在決鬥被大部分歐美國家宣布為非法後,紳士不能直接再佩劍上街之後出現的替代品。因此執手杖要有執劍的風度氣勢,除非是垂垂老矣的情況。但是顯然製作過程里這個信息傳遞就沒有做到,所以演員們還是拿來當拐杖使了。

——去年我遇見了其中一位配角演員,經詢問,果然沒有人跟他們提出過這點。

然後,中文譯配的問題。該劇的中文譯配我是比較熟悉的,應該說,如果給予充分的時間和指導,質量不會差(這裡可以參考:《聲入人心》中《我屬於我自己》的中文歌詞如何?音樂劇譯配有什麼規則? 裡面提到的一些譯配的原則和思路)。但是據她告訴我,她當時同時要做三份工作,而且另外兩份工作佔據的時間精力相當大,根本無暇對譯配進行精細修整加工了。所以幾處歌詞在韻律上有明顯問題,同時對一些歌曲的意境的體會和理解也有偏差。譯配如果出現問題,對演員的影響會很大,因為演員實際上更沒時間去全面深入理解整部戲,他們忙自己和對手角色的戲都來不及了,所以恰當的台詞和歌詞,會對他們的表演產生引導作用,而該劇是外方導演,對中文歌詞台詞無法判別是否合適,這樣的話,譯配里的大大小小問題,可能就會通過表演放大出來。

然後,整個製作的進程,十分趕。幾乎是從建組到上台開演,三個月的時間吧,也沒有做工作坊(workshop,也叫「試排」),所以導演等製作團隊也沒機會對演員等各個部門精雕細琢了,只能趕時間,把能湊在一起的先湊起來再說。

最後,整部製作的宣傳導向偏差太大了。可能是因為韓國方面主導的原因,演出前的宣傳導向,幾乎都是以演員為主的,對劇本身著墨不多。結果就是把幾個演員捧紅了(在音樂劇領域裡),收穫了一堆粉絲,但是戲本身沒有能打磨好,即使能繼續演下去,一換卡,戲就沒人看了(想想張學友的《雪狼湖》)。而粉絲主體年齡層次偏低,消費能力也不強,所以也沒能撐起幾場票房來。

說了這麼些,是想告訴大家:

音樂劇,不是音樂會,不是某一個演員單獨就可以撐起來的音樂劇是一個團隊合作的產品,是要由各個製作和演出部門緊密配合,齊心協力才能做出品質,演出效果的。

所以前年看完這部戲,我在朋友圈給出的唯一評價,就是:製作完成度比較高。也就是開頭說的「及格而已」了。


不請自來?答非所問。

雙角一般都是一人一場,不會同時出現。題主看到的是彩蛋。

不過這版製作真不行。

b站有一版四十多分鐘的盜錄拼接版,大家可以去看看。不說別的,最精彩那幕《生死對決》錄的劉令飛唱的,燈光都跟不上角色切換,尷尬到不行……

音樂劇講究整體性,不是一兩個演員扛下來的。沒看正在上演的《謀殺歌謠》之類的新劇,不知道現在的水準如何。但目前火爆一定程度上還是粉絲自帶濾鏡供養。過了熱勁兒還能有這麼火爆,拋開長情的粉絲,就真的是看製作水準了。

百老匯和倫敦西區的長期音樂劇卡司都會換,《劇院魅影》都換了多少個飯桶和小c,四十年下來所有去看的觀眾沒人因為換角覺得不值得一看,靠的就是高水準製作。國內音樂劇啥時候靠製作水準起來而不是一個演員的號召力起來,那這個行業才算真的被盤活了。

說句題外話,雖然我也超喜歡大龍和嘎子,但不得不承認他倆唱的還是很有差距的。無論是《劇院魅影》還是《生死對決》(女版改男聲唱沒對比就不說了),拋開語言問題,音色和技巧上還是跟國外音樂劇演員差了好幾個台階。也是音樂劇在中國本來也是新行業,又不賺錢,所以人才儲備上還是不行。

期待以後能越來越好吧。


謝邀。

不同場次哦。也就是一人分飾二角,精神正常的Jekyll醫生精神分裂的殺人狂魔Hyde~

所以這戲二刷打底,想看不同人的演繹~


據我了解兩個人是平行卡司,除非特殊需要否則不會兩個人都出現的


兩人按場次一人演到底,17年那會兒LLF的場次更多,我看的那場最後兩人一起返場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