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市府辦理視障者生活重建服務方案,今年首度引進導盲犬資源,今召開記者會,邀來視障者小榛(化名)與導盲犬Ivan現身說法。(記者王駿傑攝)

2018-08-31 13:58

〔記者王駿傑/竹市報導〕導盲犬總是走在視障者的左邊,被稱為「左邊的天使」,新竹市府辦理視障者生活重建服務方案,今年首度引進導盲犬資源,今召開記者會,邀來57歲視障者小榛(化名)與導盲犬Ivan現身說法,讓民眾進入視障者的生活,瞭解他們融入主流社會的障礙與壓力。

市長林智堅指出,市府每年投入約2百萬元經費辦理視障者生活重建服務方案,建立個案管理模式,評估並擬定每位視障者專屬的服務計畫,進一步提供相關資源連結。包含協助視障者定向行動訓練,提供基本杖法、室內化行走練習、居家社區環境路線服務,讓視障者行走無礙。

此外,服務計畫也包含視障者生活自理訓練、盲用電腦訓練、點字訓練、3C產品訓練、成長團體及輔具評估及休閒活動等,106年服務近1500人次。

小溱說,她向臺灣導盲犬協會申請,於今年2月上旬與Ivan相遇,先前因眼睛不方便,在路上時常撞到機車等障礙物,影響她出門的慾望,心態也較負面,所幸相遇Ivan,朝夕相處,互相陪伴,讓她敞開心胸走出戶外與社會接觸。

社會處副處長魏幸雯指出,小溱領有重度視覺障礙證明,過去曾是一名幼稚園教師,40歲那年因視網膜色素變性(簡稱RP)引響視力,經社會處協助,透過「視障者生活重建服務方案」,讓小溱透過努力考取乙級按摩師證照,成為一名專業按摩師。

魏幸雯表示,目前國內約有6萬名視障者,其中有42位是導盲犬使用者,主要分佈在臺北、新北、臺中及高雄等縣市;導盲犬的種類以拉布拉多及黃金獵犬為主,於出生兩個月後開始進入寄養家庭接受照顧,訓練至2歲結訓,開始媒合使用者,一隻導盲犬通常在10歲左右退休,除役後還須要收養家庭或特殊單位接手照顧,因此導盲犬的資源從培育、媒合到使用,十分不容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