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動癥狀的表現和預後

抽動症,男孩比女孩多?

「小兒多發性抽動症」,又叫「Tourette綜合症」、「抽動穢語綜合徵」。孩子除了身體運動系統的抽動表現之外,還會出現聲音方面穢語的現象。所以俗稱「抽動穢語綜合症」。

臨牀表現主要是以面部肌肉抽動最為常見,也就是我們所看到的孩子擠眉弄眼,做出奇怪的表情。此外還有頸部肌肉和上肢肌肉迅速、反覆、不規則抽動。

癥狀比較輕的時候,還只侷限在面部表情的運動抽動。如果嚴重之後,孩子抽動癥狀就不再只侷限在頭部,而是出現在四肢及軀體的爆發性動作。比如:踢腿、跺腳、跳躍、打嗝這樣身體上大幅度的抽動。這類的小患者,一般是男孩多於女孩。這可能是因為男孩的情商發育的情況,普遍落後於女孩。

抽動症的出現和消失,和年齡關係大麼?

一般情況下,抽動的癥狀在18歲以前就已經表現出來了,高發年齡在4-6歲。所以我們也看到,孩子在5歲左右的時候,抽動癥狀比較突出,而到了學齡期10歲左右,抽動癥狀最為嚴重。

有的孩子在幼兒時期出現輕微的抽動癥狀,家長卻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到了10歲左右,也就是四五年級的時候,孩子已經開始步入青春期,心理波動比較大,開始關注別人怎麼看待自己,慢慢有自己獨立的觀點,會不知道怎麼處理自己的情緒等等。孩子自身也會由於內分泌系統的原因,煩躁情緒比以前更多。同時,由於學業上的壓力增加,孩子抽動的癥狀也會加劇。

有的家長認為,孩子到了青春期抽動的癥狀就會消失,所以感覺很心安。還有的家長,聽說抽動的孩子比較聰明、與眾不同,就放鬆了對孩子抽動癥狀的觀察和警惕。還有的家長說,孩子擠眉弄眼,該打就打,該罵就罵,自然而然就解決了!

這其實是最大的誤解!

只有少數患兒的抽動癥狀會在18歲之後自行緩解,或者是轉變成其他的癥狀。

有的成年人當工作壓力比較大、注意力高度集中或者感到有壓力的時候,抽動癥狀就會不自主的表現出來。雖然不會有太多的大動作,但面部的抽動還是會表現出來。

抽動症孩子在某些年齡階段癥狀會逐漸緩解。但其實只要孩子表現出來比較明顯的抽動癥狀,就表明孩子的注意力和情緒系統已經受到損害。

如果患兒沒有得到及時的幹預,常會伴有注意缺陷、強迫、學習障礙或者是其他的品行方面的問題。孩子的這些情況,不僅增加抽動症本身的複雜性和嚴重性,還給抽動癥狀的緩解增加了難度。幹預起來也會更加困難,會嚴重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社會功能以及抽動癥狀的康復。

一旦發現孩子有抽動表現,就要儘早的給予重視。這是孩子心理健康的一個預警信號,也是對家長教育方式的一個預警信號。

二、為什麼幼兒時期會出現抽動的癥狀?

許多家長看到年幼的孩子患上了抽動症,表示很疑惑:「我們並沒有像其他家長那樣對孩子又打又罵,或者嚴格要求。我們對孩子精心呵護、也不打罵,為什麼還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要從兩個方面解答這個問題:其一,從孩子情商能力的角度上進行分析;其二,從家庭教育的角度上進行分析。

從情商能力這一角度來看,患有抽動症的孩子在幼兒時期就已經顯示出了很多情商能力上的不足。這些孩子會有一些天生的性格、氣質方面的特點,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的不足。

孩子從小就膽怯、膽小,並且做事追求完美。

如果達不到自己的要求,例如拼圖無法拼成完整的圖片,孩子就會非常受挫,很容易就哭泣,還有的孩子在情緒表達上比較暴躁。其實,大多數孩子的完美主義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家長的評價。

一般這個年齡的孩子往往不會顧及很多,會覺得外面的新鮮事物很有趣。而這種追求完美的孩子往往會顧及到很多方面,遇到感覺做不好的事情就會退縮。

從情緒認知方面來看,孩子的焦慮情緒、容易受挫等負面情緒比較多。若抽動癥狀加劇,孩子就會表現出更多的抑鬱情緒。

從適應的方面來看,孩子在集體環境中會表現的過度緊張或敏感。會過於害怕老師的批評,非常需要老師的表揚,老師要是稍微嚴肅一點,就非常害怕,害怕老師不喜歡自己。因此,孩子在集體環境裡面會感到過大的壓力,有的孩子會表現為進幼兒園之前哭鬧不止,但進幼兒園之後就很乖巧,很聽老師的話,看起來很快樂。

從同伴關係這一方面上看,抽動症孩子在小朋友當中會顯得比較被動,總是等著其他的小朋友主動來找他。並且很容易在和小夥伴發生矛盾之後感覺到非常受挫,就會哭泣,這個時候家長可能會覺得孩子很脆弱。

在情緒表達方面,抽動症孩子不像其他孩子那樣能夠非常自然地表達自己的情緒。

幼兒時期的孩子對於自己的情緒更多地是自然的去表達,自然的去表露。孩子天真無邪,想到什麼就會說什麼,有什麼樣的情緒就會表現出來,這是孩子的自然狀態。但是,抽動症患兒在情緒表達方面更多地是隱藏自己的感受,在表達自己訴求的時候,更多地是在回應他人的需要,或者是用拐彎抹角的方式來說自己需要什麼,甚至有的時候乾脆就不說了。

由於種種原因,孩子經常會有憤怒的情緒,但又害怕被批評,所以不得不壓制自己的憤怒情緒,不敢輕易的表達,家長也會感覺到孩子經常是有話說不出來。

更為重要的是,如果孩子長時間的壓抑自己的情緒,語言系統就會受到影響。很多家長發現,孩子之前說話非常流利,但是在抽動癥狀出現之後,說話就磕磕巴巴的,有口吃現象。在與他人相處的時候,會害怕別人生氣、對自己不滿,其實這表明了孩子對自己不滿意。

從家庭教育的角度上來講,部分家庭對孩子的要求是過度嚴格、過於苛刻的,甚至會打罵孩子。還有的家長生怕孩子遇到各種各樣的危險,所以對孩子會過度保護、干涉過多。這兩種教育方式其實都對孩子情商能力的發展非常不利。

表現出較為明顯的抽動癥狀的幼兒,其實早已有不同程度的抑鬱表現。

家長經常能感覺到孩子很傷心,但從不表達出來。他們對新鮮的事物不感興趣,總會覺得煩躁,有的孩子還會經常跟家長討論與死亡相關的話題,儘管自己也非常害怕死亡,但還是會反覆的去詢問家長。

三、家長需要採取怎樣的措施幫助孩子戰勝抽動症?

有的家長發現孩子表現出抽動癥狀之後,會在網上找資料自學去幫助孩子。但這種做法在某種程度上其實會危害到孩子,因為家長不可能像專業人員那樣全面的考量到各方面的影響因素以及孩子自身的需要,所以對孩子來說,更需要專業的心理上的幫助。

有的家長也會通過改變自己,改變以往對待孩子的方式,控制自己的情緒,對孩子更加溫和。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發現自己的改變很大,但是孩子的變化很小甚至是更加嚴重。其實這個問題正如前文所說:孩子的抽動癥狀需要從家庭教育和情商能力兩個方面去考量

家庭教育的方式只是一個方面,最核心的問題還是孩子自身的情商能力。情商能力是可以通過訓練提升的,所以當幼兒的抽動癥狀尚處於可控階段的時候,家長千萬不要錯過時機,應以心理幹預和情商能力提升為核心,促進孩子表達,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克服自卑。

家長養育方式的改變同樣也是非常關鍵的。目前,醫學上的觀點認為,抽動症是心理因素和神經系統相互作用的一類神經精神方面的疾病,應儘早給予重視、幹預和心理方面的治療。

如果抽動癥狀長期嚴重影響孩子的學習和生活,應結合藥物治療。但是多發抽動癥狀的治療仍然是以心理幹預為主,藥物治療只是輔助,用來暫時控制孩子嚴重的抽動癥狀。

對於短暫抽動癥狀和輕微的慢性抽動癥狀,心理治療當然是最主要的幹預方法,但是孩子情商能力的提升也是不容忽視的。

對於幼兒時期的抽動癥狀,可不使用藥物,主要通過解決孩子的情緒問題、提升孩子的情商能力、讓孩子學會正確的情緒表達、增強自信等來幫助孩子戰勝抽動症。

家長不要過度迷信中藥、營養補充劑等,應看到孩子本身性格方面、情商方面的不足。

由衷的希望孩子們越來越健康,越來越快樂。感謝家長朋友們對慧心源快樂情商學院的持續關注。情商是一種能力,需要學習,慧心源和大家一起在培養孩子情商能力的道路上共同前行。


詳情諮詢:

助理倪老師 微信/電話:13264384100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