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應該都或多或少看過各種「國際國民幸福感指數排行榜」,這些排行榜一般都是一些來自西方的國際機構通過所謂的民調得到的,在這些榜單中,中國大陸的排名也一直都不高,長期徘徊在七八十名之後。而也正是這寫排名,常常被一些紙上談兵的「假學者」「偽公知」運用得如火純青,不管是有心還是無意,他們總能根據數據排名得出結論:西方社會很先進,中國社會太糟糕。

(某西方研究機構2018年幸福指數數據)

然而,真的是這樣的嗎?出國之後的筆者,和很多到西方深入體驗的同胞一樣,發現問題並沒有那麼簡單,於是筆者開始嘗試和更多來自不同國家的西方人接觸,去更多的高幸福指數的發達國家看了看,找到了很多用意頗深的假學者們不會、也不敢說出的現實問題。

在進入詳細分析之前,我們可以先來看一組所謂比較權威的,來自蓋洛普

Gallup投票數據的《世界幸福報告》,在報告中我們可以看到,排在前二十名的,基本上都是西歐、澳洲和北美,和紙上談兵的「偽學者」所謂的高收入、高福利地區基本吻合。

(該幸福指數民調結果:北歐>澳洲>北美>西歐>南美>波斯灣南岸>東亞和東歐諸國)

想來,他們大概不會告訴我們,收入很高、社會很發達的中國香港和日本的排名也不高,而相對落後的拉美地區的整體幸福指數卻非常高。

此外,不少非洲和西亞社會發展相對較差的國家的民眾幸福指數也高於中國等東亞和東南亞國家,這就非常有意思了。那麼下面,就讓我們從多個角度切入,看看這背後的一些原因吧。

1:西方民眾容易安撫

到國外之後,很多人應該會覺得奇怪,為什麼在稅收高達50%甚至更高的西方社會裡,人們的幸福感會這麼強,為什麼街頭隨處可見無家可歸者的西方社會,民眾們依舊覺得這個世界很美好?

事實上,這可以用「容易安撫」這四個字來解釋。在長期和西方人的交往中,筆者和身邊的同胞發現,與亞洲中東部,尤其是中國人對待生活的「高標準」、「更精緻」的要求不同的是,西方民眾對生活的要求並沒有那麼苛刻。說得簡單一點,我們可以這樣形容:你給西方人一匹粗糙的綢緞,他們會覺得自己很幸運,然後就幸福地笑了;但中國人一般不會這麼容易被安撫,中國人會想著要精緻的絲綢,要更好的。

這一點其實在現實中表現得也是非常明顯的,我們就以最尋常的一日三餐來講。了解西方的人應該都知道,西方人一日三餐吃得非常隨意並且單調,尋常人家無非就是麵包蘸醬,來點番茄肉醬的麵條和水果,再來一杯尋常的紅酒,就差不多滿足了,然後你問他們「幸福嗎」,他們就會回答你:幸福啊,有面吃,幹嘛不幸福。

可這一套放在中國等東亞地區是不行的,你要是敢讓中國人頓頓吃白米飯配豆腐鹵或者饅頭蘸醬,再來點水果的話,中國人會說「日子怎麼這麼苦」。中國人要的是更精緻的生活,要有山珍海味,要有魚有肉,要不然都算不上是一頓飯的。但要是按照中國人這樣天天有魚有肉和各種果蔬伺候的標準生活的話,很多西方人國家的民眾日子是過不下去的,這就是東西方社會的一個很明顯的差別。

而在這樣的情況下,哪怕你拿著調查報告去找西方路邊領救濟糧的流浪漢問「你滿足嗎」,他也會告訴你他是相對滿足的,因為他還有東西可以吃,但如果你敢讓一個中國人困苦到去救助站,他會鄙視你的。(筆者此刻在西方,依舊很能理解,那些拿西方民眾到救濟點領救濟糧,然後說西方社會真幸福的學者的腦迴路,人家那一大群人都無家可歸,沒飯吃了,還能被你圓得這麼完美,真香。)

2:西方民眾容易滿足

「安撫」是一個基準線,而「滿足」是一個更高的指標,而相比於中國等東亞地區,西方民眾在更容易「安撫」的前提下,也顯得更容易「滿足」。

我們以「住房持有率」來看,中國民眾人均擁有住房的比例全球遙遙領先,尤其是80後、90後更是以70%的住房持有率高居全球榜首,根據滙豐銀行的數據統計,這一比例幾乎就是歐美國家整體的兩倍,甚至比一些幸福指數極高的國家還要高出兩倍多,可這並不能讓中國人滿足。

(圖片來源:滙豐銀行)

有人可能會說「房價過高」,很多人是負債持有房屋的,可問題是,中國這麼大比例的群體至少能付得起首付,還得起貸,但很多西方人還根本就承擔不起這些。此外,雖然就收入比而言,西方人的房價相對不那麼高,但也不見得低到人人買得起,而且不少國家和地區每年都有大幾千到幾萬美元不等的房產稅要繳納,可以說是誰都不容易了。可是,為什麼西方人卻不為此發愁呢?

留著疑問,我們接著來看下一個現象:有在西歐和北美地區生活經驗的讀者應該很清楚,西方社會的稅收比例可以說是「頂天」的,像很多歐洲一些國家,七除八扣之後,民眾拿到手裡電腦工資只剩50%了,部分國家可能更少,並且這還沒算上日常的煤氣、水電、商品等等支出費用里的稅收(通常在20%上下)。而在這樣的「大搜刮政策」下,民眾就基本上沒什麼存款,甚至是負債超支生活了,這也就是為什麼看似高收入的西方民眾日子過得緊巴巴的原因了。

此外,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統計數據顯示,中國、日本等東亞發達地區的平均家庭財富一直領跑全球,而且亞洲東部地區的人均銀行儲蓄率和存款額也在全球領先。與此同時,西方社會卻大面積出現了民眾低存款,甚至大量負責的情況。可即便如此,中日韓等東亞人的幸福指數還是比歐美低很多。

有人可能會說這是因為西方社會福利高,我們不排除高稅收環境下的高福利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幸福指數,但我們必須明確的是,像美國和其他一些美洲國家,並沒有實行高福利制度,高福利也僅僅是存在於歐洲的部分國家,不具備普遍性,因此全然歸為福利制度是欠妥的。

如果從一個整體的層面來看,其實根本原因還是西方人更容易滿足。通過觀察,筆者和身邊的華人朋友發現,西方人只要沒走到絕境,就無所謂,沒有房子也無所謂,他們不會像中國人一樣,有了一套房子,還想要第二套,縣城裡有房子的還想要市裡的,市裡有了房子又想要一線城市的,然後再看看自己買不起北上廣的房子,拿北京的房價和西方三四線城市一比:啊,我們真不幸。

這就是差別,東方人的慾望很強,所以很難滿足,這時候你拿個表格出來問有房子住的中國大陸人和中國香港人:你覺得滿足嗎?他們往往搖搖頭:有什麼好滿足的,別人都身價過億,我這就是得過且過,不會餓肚子罷了。

3:西方社會不興攀比

其實不管是前面提到的「好安撫」,還是「是否滿足」,都跟我們接下來要提到的「喜歡攀比」有著很大的關係。

這些年在西方生活,筆者有一個非常深刻的體會:到西方之後,發現壓力小了很多。雖然一直都很「嫌棄」西方社會的發展狀態,但不得不說,西方社會的生活氛圍會輕鬆很多,這主要是因為他們不會像中國人那樣「熱愛攀比」。

我們可以看到,如今的中國充斥著非常嚴重的「攀比風」,孩子的考試成績會被家長公開攀比,丈夫的收入狀況會被媳婦拿來攀比,甚至連結婚彩禮的額度都在攀比的惡俗推動下連年上漲。這種風氣從學校,到家庭,無孔不入,也導致了很多人的「精神疲累」。

這種現象,也可以通過一些東西方社會鮮明的現實比較來看。

比如買車這件事,在中國,男人往往喜歡比車,爭著買好車、豪車,車的檔次不高的話會「不好意思開出門」,而在西方卻沒有這種現象,家家戶戶開的都是普通的車,不管是德國,還是義大利,這些國家作為豪車故鄉,車只不過是人們的代步工具,他們街頭開的很多都是中國人「瞧不上」的低端車。可以說,那些生產出來的奢飾品級豪車,也多半是供給中國的,老外自己通常不會花太多心思去比這個。

除了男人,女人一樣。常到國外旅遊的人應該也發現了,各大奢侈品店往往特別喜歡中國女人,因為中國女人買奢侈品特別狂。這裡面除了中國人富裕的因素外,更主要的還是攀比之風助推,於是在中國,就會出現那種「地下出租屋裡的女租客背幾萬元奢侈品包包」的現象。而在西方卻極少有這種情況,很多西方女性也挺富裕的,但沒有出現爆買和過度攀比的現象,對於他們來說,實用顯得更為重要。

可以說,這種風氣已經非常嚴重,這也就是為什麼,一些在海外並不被青睞的洋品牌,到了中國之後會被捧成貴族的一個重要原因了,從哈根達斯,到星巴克,從蘋果手機,到各種國際名牌服飾,這些在中國都是最好賣的,甚至連德國的普通便利商店到了中國都被捧上了天,就因為能「顯身份」的那點虛頭——而這,也就是外國人常說的「中國人錢好賺」。

攀比之風不是什麼好事,會壓得人喘不過氣的,很多人沒有那個承受能力卻還要往上比,這才是不少人感覺生活不舒坦的一大原因,所以國人有時候是要靜下來想一想,是不是自己太浮躁了。

4:西方民眾更為自信

一個社會的幸福指數,和這個社會中民眾對社會整體成就的認可程度呈正比,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國民自信」。很顯然的是,在過去數十年的「西方先進」之風的推動下,下到普通百姓,上到專家學者,中國社會整體顯得不夠自信,而不自信帶來的,就是民眾內心的幸福感整體與國家的國際實力不符(偏低)。

這種現象很有趣,除了一些學者整天鼓吹「西方精神」外,一些老百姓也跟著跑偏了,逢中必黑,逢國外必誇,提起西方就是「高大上」,好像這樣能顯得比較有見識一點,偶爾還能被誇「目光遠大」,可其實大多數是真的什麼都不懂,就是跟風罷了,久而久之也就跪下去了,然後就是想著「當個外國人多好,那樣我就幸福了」。

這是非常具有「中國特色」的現象,被一群帶路黨給整得烏煙瘴氣,不管你的高鐵多好,社會進步多大,太空科技多發達,被帶路黨帶著跑的民眾都是自信不起來的。於是,就出現了「世界上只有兩個國家,中國和外國」的現象,然後大批的民眾要拿自己的短板和全世界的有點比,福利要和北歐比,科技要和美國比,國民素質要和新加坡比,收入要和西歐比,比完一圈發現自己這不如別人,那不如別人,總結一下更氣人——唉呀媽呀,氣死老娘了。

而被帶路黨帶跑偏的這些人也算是很厲害的,真的就是挑著比,談福利的時候他們眼裡就沒有美國了,只剩下北歐和瑞士了;談科技的時候,他們眼裡就沒有歐洲了,馬上開始說美國;談公民素質的時候,他們就不談法國和義大利這樣愛搗亂的了,但一說起浪漫情懷就又把臉貼過去了。久而久之,在這些人的帶領下,大家也就顯得不那麼自信了,那種源自民族自豪感的幸福感也就大打折扣了。

而在西方卻沒有這樣的情況,西方民眾普遍更自信,不管是美國人,還是英國人,又或者是法、德、意這些西歐國家,他們的民眾的自信心都是十足的,一個「悠久的歷史」,一個「汽車工業強國」的名頭就能讓他們非常開心,即便自己國家基礎建設一塌糊塗,經濟發展低迷不振,他們也非常自信,因為他們的教育從小就告訴他們:我們是全世界最優秀的民族,這是全世界最偉大的國家之一。

此外,他們的媒體,也一直在告訴他們自己的國家有多棒,而在這種氛圍下,民眾的自信心所連帶起來的幸福感,也就增加了許多了。

5:西方社會欲求低迷

很多人應該都或多或少從其他地方聽到過「西方(這裡特指西歐國家)是一個沒有欲求的養老社會」的說法,很多人可能會把這句話單純的歸為福利好,所以人們不需要顧慮太多。

但其實,這種「沒有欲求」的狀態是非常可怕的,是整個社會的欲求低迷。籠統地總結起來,大概是這樣的:年輕人缺少夢想,中年人不求事業,老年人躺著等死,社會消費低迷,經濟低迷,娛樂場所也少得可憐,按照不少體驗過的同胞的說法,就是:發達的大農村,讓人憋屈得發霉。

我們以年輕人為例,西方社會有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年輕勞動力緊缺,但年輕人的失業率卻出奇的高,倘若深入了解,你便會發現,和中國的年輕人充滿幹勁,住出租屋裡大談夢想和人生規劃不同的是,他們的年輕人,有一部分在想著怎麼去領補助金,還有一部分人喝著咖啡,找著「半天工」,計劃著「工作半天,睡覺半天」,除了少部分的鬥士外,大多數在坐等命運的安排,總之就是怎麼舒服怎麼來。但他們不急,因為他們沒有中國年輕人那樣的欲求,他們有一份工作,吃得起飯就覺得差不多可以了。

而在這種整體的「欲求」程度下,欲求小的和沒有什麼欲求的往往也更容易滿足,因此這也是西方幸福指數偏高的一個現實原因。

6:西方競爭壓力較小

這些年,隨著海外留學生和華人比例的增加,一些西方國家的「排外情緒」高漲,用他們自己的話說就是:中國人來了之後,生意和工作都被中國人搶了。而同樣的情況從華人的口中說出來,卻是另一種味道:國外競爭壓力小,一是人口少,二是沒有中國那麼多的古靈精怪,生意好做很多。

這裡說的競爭壓力小,其實源自兩點:第一點是人口基數,第二點的整體智商指數。

(上圖:全球人均智商分布圖)

首先是人口基數的問題,中國國內因為人口太多,因此任何的市場、資源平均起來就顯得都比較匱乏,在中國孩子考大學難,在國外很多大學招不滿人,在中國一群人擠著搶工作,在國外一個勞動力幾個公司搶。其次,是按照全球的智商排名來看,中國人的平均智商普遍偏高,所以套路、彎子比較多,生活的「技藝要求」也偏高,無形中給了人壓迫感。而在西方社會,卻沒有這樣的問題,也因此,很多到了海外的華人,迅速佔領了很大一部分的社會財富和資源。

所以說,身邊的人整體智商沒有中日韓那麼高,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趨於簡單化,人口基數又比較少,資源也顯得比較豐富,競爭壓力自然小了很多。也因此,西方社會的幸福指數偏高,也是理所當然的。

寫在最後:

雖然說,幸福指數高低,可以體現一個地區的發展水平,但這並不能作為地區之間衡量優良的絕對標準,因為各地區之間存在著文化、信仰和社會實際發展狀況的差異,要不然各位「學者」可以去不丹做一下民調,民眾的幸福指數可能比歐美還要高。

追求幸福沒有錯,但切記不要被人帶著跑,大搞情緒化,中國沒有那些有心人士說的那麼糟糕,西方也沒有吹捧中的那麼好,這個世界上從來就沒有絕對美好的地方,好壞不過在於「適不適合自己」而已。而有時候,我們應該想一想,在追求美好生活的道路上,我們是不是有點浮躁了,以至於那麼多人,對所謂的「幸福西方」崇拜得五體投地。

聽從真心,無問西東;人能滿足,就能幸福。

作者:劉斯郎,有態度的95後獨立撰稿人,先後到訪20多個國家的海外作者,曾創下個人全年全網矩陣閱讀3億次的紀錄。代表作品《超級中國》系列文、《真實的中國與世界》系列文等。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