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在北京發生一件難題,免費的公廁手紙被人順手拿走。

當時,筆者曾想:可以搞一個APP,只要掃一掃,看上段廣告,就能從機器里吐出夠你擦屁股的手紙。

不想,一位連續創業者,在過去一年裡,把這個掃碼送手紙的念頭,變成現實,已經獲得500萬的天使輪和千萬級的Pre-A輪投資。

創業者叫廖宇星,他創立的掃碼送手紙或者叫共享廁所紙平台,叫「雲紙」,已在132個城市的公共廁所出現,從零起步,目前日活450萬。

昔日共享單車,曾被譽為中國新四大發明之一,被捧到天上,可就在半年之間,又狠狠摔到地上,現在即使是頭部企業摩拜和OFO的日子,也不好過。

前車之鑒,足以讓我們面對10000多台自動免費取紙機時,冷靜地問一句:共享廁所紙,能夠香多久?

據介紹,共享手紙的誕生,是為了解決一個市場痛點:中國95%的廁所沒有手紙。

為此,寥宇星推出了自動取紙機,掃碼後,能吐出長80CM的手紙。裝在機里的紙,每卷可出180-270次,每次成本4分錢,1個月就能收回設備成本。

從公開的數據看,這完全是一個未開發的處女地,足以引來眾多競爭者。

當年共享充電寶興起時,就是如此。競爭之激烈,還引來王思聰一句怒懟:「共享充電寶要是能成我吃翔,立帖為證。」

從2017年5月5日立帖,到2018年年底,共享充電寶不僅沒死,街電的用戶還衝破了5000萬,過了燒錢期,開始盈利。

這和奄奄一息的共享單車,大規模瘦身的共享貨櫃(便利蜂)形成鮮明對比。

仔細比較共享單車、共享貨櫃、共享充電寶的模式,不難發現,存活的分水嶺在於資產的輕重。

共享單車,號稱共享,其實是拿用戶押金,買車租賃模式。

共享貨櫃,號稱新零售,其實是拿別人的貨,做傳統批發零售生意。

這兩者,雖然動用的原始資金不是很大,但運營起來,使用的勞動力成本巨大,屬於勞動力重資本。

而共享充電寶,不僅產品本身需要的資金小了一個量級,維護的成本更是小了幾個量級,運用的資產要輕得多。

據測算,一台共享充電寶,可以2個月回本。怪獸充電則稱,4-6個月,共享充電寶就開始盈利。

雖說是輕資產,在2017年,慘烈的燒錢大戰,仍讓一大批共享充電寶在風口中倒下。到年底時,竟然再沒有投資者關心這個產品,王思聰該不該吃翔,也無人記起。

這,反而成全了共享充電寶。

多大的水,養多大的魚。

適度的市場,養活適度的企業。企業少了,容易形成壟斷,企業多了,容易造成虧損。

回頭看共享廁所紙,如果公布的數據是真實的話,無人競爭正是企業悄然快速增長的最佳時刻。

一方面,用輕資產快速建立首家共享手紙平台的品牌,一方面,用低成本+好體驗+眾多專利,建立企業護城牆和護城河。

等到大家看清看懂模式時,雲紙早已成為像Uber在共享汽車界那樣,無敵於共享廁所紙界了。

如果我是寥宇星,我不會到處講我的夢想,不會找投資者,我現在最應該做的是,在雲紙上,建立獨一無二的廁所文化。

畢竟,人們在廁所里,缺的不僅僅是紙。

打造出獨特的廁所文化,不僅成為一道新的保護牆,而且還提升了市場價值。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