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2711.JPG

說到孤獨,腦海中冒出一首歌...我學來的真理 美好的明天是我不能懷疑的信念   卻有人說過孤獨本是生命的常態....

我想大多數的人無論外表如何光鮮亮麗,多崇高的地位,身邊多少朋友圍繞,在某些時候都有著不可言喻的孤獨感。

作者是一個執業三十年的精神科醫師,關注著關於孤獨的主題,主因來自於他認為有許多現代疾病,根源來自疏離感極孤獨。作者在前言的標題也不諱言的註解著:一直以來,我都是孤獨的。既然孤獨在於人類中是那麼普遍存在,那麼像這樣的專家一定有方法去對抗孤獨吧?然而作者提供了九種方法,並非對抗孤獨而是與孤獨共處。我分別依這九種提案分享我個人的心得:

習慣1. 別再和大家一樣 -- 擁有自己的故事,探索自身的不安。

孤獨與疏離感,其實就是源自於對自我存在的不確定。"沒有人瞭解我"  “我為了什麼來到這世界上"....這些不知道自己生命意義是什麼的困擾與疑惑,是現代人典型的煩惱與不安。我們無可避免地活在他人的眼光中,從外表打扮,工作,薪資,成就地位,婚姻.....無一不在評論別人或被別人評論著,羨慕著別人進而想模仿變成另一個他人,因為沒有自信所以在行為上會去迎合別人,只是為了想融入某個圈子成為某種樣子或被別人接納。然而我們卻忽略了,人永遠是獨一無二的,當你變成了第二個誰誰誰,這魅力在哪兒呢?永遠只是第二個某某某...!最後只會更孤獨。

習慣2. 不追求至交成羣 -- 一個人的時間,是最重要的思索時間。

很多點子與創意總在獨處或孤獨的時候產出,把孤獨的時間全拿來思考因此產生很多新想法。這些天才或是創作者之所以可以有這些獨特之處,因為他們可以跳脫框架不被紛擾的資訊所幹擾。而我們會覺得朋友很多跟魅力畫上等號,但真的是如此嗎?就如同孤獨不需跟疏離感畫上等號。有人生活紙醉金迷朋友圈熱鬧熙攘,但內心卻有一個深深的洞,在一羣人中勉強做了自己不見得開心的事成為不見得喜歡的樣子,只因為害怕自己是個沒有朋友的人。而“需要很多朋友”這種想法正常常限制了我們的可能性,浪費了許多時間許多精力甚至浪費很多情緒,何不幾個至交彼此理解對方的朋友,更來得自在與平靜。

習慣3. 進入閱讀的世界 -- 磨練言語品味,才能更深入思考。

人因無知而恐懼,而沒有自信。思想會化成語言,語言會化成行動,行動會變成習慣,習慣會變成個性,而個性會決定命運! 我們想甚麼,就會造就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而要怎麼成為一個有思想的人呢?卻乏豐富的表達詞藻,就無法精確的描述內心的想法,透過精確而深入的描述,會讓自己的思想更有深度。我們是不是也常出現自己心中有某種想法,但又說不出來,常常皺著眉瞇著眼說~就是那個那個,哎呀我不會說.....!培養自己的閱讀習慣便能改善這樣的問題。當你學習越多知識越豐富,才能知道自己原來渺小,會更謙虛地看待所有一切。我們常聽到一句話,“以自大掩飾自卑”,正也是如此,當我們懂越多未知的事情也伴隨著更多。培養自己獨立思考能力,不人云亦云,常常質疑“這是真的嗎?”“有沒有別種觀點?”...表面看似批判,內涵裡卻蘊含著柔軟的包容與同理心。知識越多對於很多事情也更能處之泰然一笑置之。而過去經歷過的事或努力過的事也形成了現在的自己,所以我們也得從現在累積未來的自己。

習慣4. 找到知音 -- 擁有被接納的體驗,內心更堅強。

找到知音是為了找到自己。我們以為的自己跟別人看到的自己是不同的視角,這樣並不是要去在乎別人是怎麼看自己,而是瞭解與接納不同觀點。這裡所說的別人的視角並非誰說的都是,身處於充斥八卦雜音的資訊爆炸年代,我們所需的不是這些喋喋不休的噪音告我們你應該如何如何如何,而是一個理解你接受你並且能客觀說出你是如何的人。知心朋友並非一定要思想觀念都相同,也不是要全然包容對方所有的行為或意見,而一種理解,一種同理。最近流行一個名詞“玻璃心”,我們往往對於批評和與自己不同觀點,情緒很容易被觸動,有人因此傷心沮喪,有人憤怒防衛。然而,這世界上即便是生我的父母,最親密的伴侶,朝夕相處的同事摯友手足....,都不會百分百一樣,也不會百分百的懂的我們的心,但知音就是一種雖然不同,但在精神上實質上卻支持著我們接納著我們的人。我們尋找這樣的知音,也試著當別人這樣的知音,試著誠實表達自己看法與意見(不是惡意批評或詆毀),我們人生將有不同視野與體驗。

習慣5. 學會依賴他人 -- 依賴許多事物而不自覺,纔是真正的自立。

很多的成癮症都是一個人做的事,抽菸,酒癮,性成癮,沈迷電玩,購物狂....。這些無法戒除的癮,內在隱藏了一個黑洞,一個害怕孤獨的心,一個恐懼的心。就馬斯洛的五個需求層次來說,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及自我實現都是人的本能需求,我們渴望慾望的滿足,渴望被理解被愛,當我們無法達成這些需求,很可能轉為對其他物品我行為的成癮,或許可以試試看轉移,去某種程度的依賴他人。我也有者什麼都想自己來怕麻煩別人的特質,表象上看來是獨立為他人著想,但挖到最深處看自己自己的信念,才知道自己是害怕恐懼被人拒絕,而這樣的恐懼與羞怯為自己帶來許多苦楚啊!適時的依賴朋友,其實是讓彼此關係更緊密,畢竟人與人的相處,如同作者最後下的結論,一種“互相”。

習慣6. 打造容身之處 -- 唯有與人相處,才能領略孤獨帶來的好處。

我們常被“長大後很難交到真正的朋友”,“上班不是來交朋友的”...,這樣的言論所影響,後來也漸漸的這麼認為了,與人的交流變少了,對很多人也開始了防備心,認為沒有無條件及無利害關係的交往。當一個人習慣了,也慢慢有了跟人相處很麻煩這樣的感受與念頭,於是又更孤獨了。不可否認一個人有許多好處,可以不須配合別人,可以天馬行空,可以不被打擾的思考或做自己喜歡的事。但全然的孤獨卻會有負面效果,唯有跟人相處,才能體會到獨處的重要性,良善的人際關係,也會讓人疏離感減低。試著接納不同意見不同想法的相處,不要過於執著非要如何不可,保持“彈性”的人生是令人舒服的人。

習慣7. 不要太認真 -- 從當好人解脫,增加抗壓性。

前面提到因為想得到別人認同,或成打入某個領域圈圈,而會去做出刻意地迎合討好別人行為,這樣的反而使自己更孤獨。每個人都是獨特的,你要擁有甚麼思想什麼信念都是自由的,不需要別人的認同,也千萬不要為了迎合去認同別人說出違心之論(除非你也真心認同)。對於他人也是,不要強迫別人接受自己的觀點與想法。這部分常常在教育孩子中發生,大人很常以愛之名教育孩子,引導孩子該有怎樣的價值觀與想法,這樣往往導致孩子因為害怕被指責而不敢說出真心話,久而久之也限制了孩子天馬行空的思想。對於大人的我們不也是嗎?越想當一個人好人越壓抑自己內心的感受,越想當一個完美的人,越時時謹慎小心。當我們越無法放鬆,就越容易出錯。適時的放鬆別太認真,每天的生活比昨天好一點點,沒有非要達成怎樣的目標,纔是更有效率的方法。

習慣8. 懂得示弱 -- 只敢表現強悍的一面,內心其實很脆弱。

這段我非常有感,因為我就是那種好強又自尊心高的人,這種個性讓我人生路中喫了不少苦頭。害怕別人覺得自己是笨蛋,害怕成為別人的負擔,不想依賴他人....這些看是優點的特質最後變成拖垮自己的缺點,很多特質是兩面刃,可以助你成長也可以讓你溺水。我記得有個研究,針對人對於幫助別人或受人幫助哪一個喜悅感或印象會比較深刻?答案是幫助別人。人會因為幫助了別人而感到喜悅(因為那也證明瞭自己有能力),因此適時的示弱讓人幫助,會得到許多意想不到驚喜的。不懂示弱的人也往往不懂的跟人相處,別誤解了交際能力就是溝通力,讓人真心願意幫助你的關鍵就是坦率與誠實。

習慣9. 諮詢心靈專家 -- 為自己增加選項,內心更安定。

常聽到一句話,身體感冒了要看醫生,那麼心裡感冒了為什麼羞於看醫生呢?諮詢心靈專家也是另一種看醫生,上述多種解決自己孤獨與疏離感的方法之外,諮詢心靈專家或找類似的資訊也是我常用的方法之一,需要給自己一點時間轉念與消化,我認為關鍵在於‘敞開心胸“,唯有不帶批判與偏見,才能找到對自己最好的方法。給自己多一些選擇。

非常認同作者說的,孤獨確實能為我們帶來好處,但完全的孤獨卻不行。唯有與人相處時,才能領略孤獨帶來的好處。就比如若是每天都是珍饈佳餚,又如何能知道大餐的美味與難能可貴呢!作者希望提供讀者去思考孤獨的契機,或是讓大家的心靈能夠稍微放鬆,不再因為孤獨而感到痛苦進而找到容身之處。


與孤獨共處:卸下偽裝、回到自己、一個人安靜的九個習慣

作者: 和田秀樹  

譯者:蔡幼茱

出版社:木馬文化 

出版日期:2016/08/03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