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最近實在是惹了眾怒,尤其是此次空姐被害一案更是將滴滴推上了風口浪尖。如果說之前發生的多起負面案例還沒有給滴滴敲響警鐘,那麼此次滴滴算是真正意識到輿論的威力。

而從另一個角度看,此前的滴滴是處於狂奔突進搶市場的態勢,無暇顧及或者說不願因為負面事件去停下前進的腳步。現在的滴滴則不然,已經達成壟斷態勢的它,在邁向全新階段的同時必須要處理好公眾輿論。也就是說,滴滴必須要實現利益與社會責任、道德等方面的平衡。

也因此,我們看到此次滴滴是下大力氣進行整改。標籤、車主評價功能下線;零容忍嚴打「人車不符」,車主需進行人臉識別;暫停夜間服務;將緊急求助功能提升至顯著位置,乘客可一鍵撥打110服等求助電話;主動承擔應有的法律責任……

猛一看,滴滴確實是要在整改層面深入。但這樣的整改,真的能夠一勞永逸嗎?比如從時間維度看,滴滴順風車只是暫停接受22點-6點期間出發的訂單。那麼早上6點至晚上22點這段時間,就一定能夠保證安全?深夜固然是負面事件高發期,但誰也不能一定保證其他時間段就100%是安全的。為此,這條整改措施還是不夠完善。

此外,以筆者使用滴滴出行服務來看,「人車不符」是常態,時常會發生。人臉識別是否成熟?能否完全杜絕「人車不符」的情況?這些都還值得商榷,有待落地之後的考驗。換句話說,如果未來再發生「人車不符」的事件,滴滴是不是還會再度出臺新的整改措施?不能直接「打蛇七寸」,就不要自信滿滿。

當然,滴滴承諾平臺上發生的相關交通事故、治安及刑事案件、用戶糾紛中,其將主動承擔應有的法律責任;在已有安全保障機制的基礎上著手建立關愛基金,於法律規定範疇外為當事人和家屬提供更多救助和關懷……這些整改舉措還是值得肯定的。

大眾要的其實很簡單,不管滴滴怎麼整改,最終還是想要貼心、安全的出行服務。「滴滴一下,美好出行」的slogan,什麼時候才能成為現實呢?


空姐遇害案的持續發酵,將滴滴推上了風口浪尖。

本週三(5月16日),滴滴終於公佈了順風車階段整改措施,

順風車方面,滴滴表示,後半夜將不能再接單,車主每次接單前也必須進行人臉識別。

平臺功能方面,滴滴會下線備受爭議的評論和標籤功能。

看到滴滴的整改措施,我其實是感到欣慰的——至少,滴滴有認真的反思問題所在,並且在積極的尋找解決方案。

?

其實,我個人對於滴滴司機的接單系統有一個不成熟的小建議。

現在大數據這麼火,為什麼不能利用這項技術來優化一下接單系統呢?

比如說,如果是女性乘客,就優先指派附近的女性司機來接單等。這樣,應該是能降低一些女乘客乘車的風險的吧?

難不成,大數據只能用來殺熟?

更多理財乾貨,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懶先生說錢(微信號:mrlanxs)


從我自己作為這兩三年偶爾充當順風車司機的一個註冊用戶的角度,來評評這個事兒。我覺得目前的這個整改,雖然力度很大,但是我覺得有點矯枉過正了。因為順風車司機,其實也是滴滴一個用戶,那現在對於這個用戶太過於嚴密的使用流程限制(每次都刷臉驗證),也就意味著是加大了很多司機用戶的使用成本。

滴滴最大的問題,還是在於它在使用的時候,有很多不該有的社交的元素在這裡面,線下的標籤,會對很多女性產生不利的影響。這一點需要取消,應該只留所以司機的評價,提供給乘客參考,不能有乘客的太多信息,至多留「準時」、「車內抽煙」、「不講衛生」、「支付及時」等基礎的信息,供司機參考。

那至於滴滴順風車業務本身,這個事件雖然惡性,但確實還是一個偶然性的個案,它不代表著絕大數多數的情況,所以整改的話,可能還是更切入核心的問題所在去整改。

我一貫的觀點是,滴滴應該在滴滴專車、快車等專門跑營運的羣體和司機之外,對順風車司機的管理應該要有不同的模式。但現在看來,對順風車的司機要求比專車司機更嚴了,這很顯然是有點本末倒置的。

我們可以追溯「順風車」這個事物產生的由來,正是因為大家出於從環保節能、成本節約等這方面角度來選擇的一個具有公益屬性的共享新模式。我個人一直認為,只有順風車纔是真正的共享經濟的體現,像共享單車、滴滴專車,這些本質上並不是共享經濟,它們由供應商提供,消費者公共地付費使用,嚴格上應該叫「公享經濟」。

那現在的這種整改,無疑是會很大地傷害到共享經濟的發展,那最終其實還是會傷害到很多用戶的一些利益,因為對用戶來說,如果這麼麻煩的話,他可能就不會去再順路帶一些乘客了,至少對我來說,每次都要刷臉啥的,我就不會在繼續再順路當司機了。


自從鄭州空姐深夜乘坐滴滴順風車遇害之後,滴滴順風車就成為了眾矢之的。其中最令人詬病的地方,就是滴滴順風車的「社交」屬性。在整改前的版本中,司機可以肆無忌憚的對乘客評頭論足,諸如「喜歡穿黑絲」,「大長腿」等對女性不尊重的辭彙比比皆是,均會顯示在乘坐滴滴順風車乘客的標籤當中,就算乘客知道了也沒有辦法刪掉。這就給了極少數心懷不軌的司機以可乘之機,他們可以根據乘客的標籤輕而易舉的篩選出年輕,漂亮的女性乘客。甚至有滴滴順風車司機拉客不為賺錢,只是想要年輕女乘客「聊天」。

據說滴滴順風車的產品經理是從騰訊挖過去的,結果連帶著把騰訊做社交的那一套照搬拿到了順風車。但騰訊的社交是基於虛擬網路的,大家相互隔著十萬八千里聊天,雙方很難產生實質上的接觸,遇到談不來的拉黑便是。而滴滴順風車的司機與乘客相隔不到10釐米,這就給了一些人可乘之機。狹小的空間再加上深夜,原本就是暴力侵害事件的催化劑。

這次滴滴順風車下線了用戶標籤功能也算是「順應民意」,雖然順風車並非專門的營運車輛,很多人都是在上下班的路上順便賺一點零花錢而已。但是我相信大部分乘客,尤其是年輕女乘客並不願意與司機產生什麼交流。滴滴順風車的「標籤社交」雖然收到司機的歡迎,但對於乘客來說確是很不友好的。

至於禁止順風車在22點到6點之間接客,這也沒有意外。畢竟大部分順風車都不是營運車輛,正常情況下很少會有人選擇在深夜到凌晨期間接單。大部分通宵運營的順風車其實就是營運車輛,而不是普通的私家車。這些運營車輛應該是歸於管理更加嚴格的快車和專車,而非相對寬鬆的順風車。

歸根究底,滴滴順風車想要做社交的想法是行不通的,陌生人社交講究的是你情我願。而滴滴順風車乘客與司機之間的交流是半強迫性的,乘客需要的不是可以聊天的對象,只是簡單的希望順風車能夠安全的把自己送到目的地而已。其實我認為滴滴順風車完全可以利用現在流行的「大數據」,自動為乘客指派契合的順風車,比如遇到年輕的女乘客,可以優先給女司機派單,找不到女司機就選擇已婚有家庭的司機,然後是稍微年長的老司機。實在沒有符合條件的情況下才指派單身男司機,並給予乘客拒絕的權力。這樣一來就可以儘可能降低年輕女乘客的乘車風險。可以說,滴滴在產品層面能夠做的事情很多,但目前最主要的還是給受害空姐的家人一個交代。


這次整改的源頭是一起人神共憤的事件,短期來看不管滴滴做什麼都很難平復公眾情緒。不過相比於積極道歉死活不改的某些企業來說,滴滴至少在行動。逐一來看,讓司機人臉識別可以大概率的確保「一車一人」;下線用戶標籤等功能可以降低司機面對乘客前「想入非非」的荷爾蒙泛濫問題。

可我還是不得不說,這次的整改措施還是沒有打到最根本的問題上:如何提升滴滴司機的准入門檻。如果沒有從通盤角度去做更嚴格的篩選和過濾行為,滴滴的整改更多隻能加速事件發生後的破案率,而沒有辦法降低出行的安全隱患概率。當然任何整改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從這方面上我倒願意繼續觀察一下滴滴的後續動作。

我想說的另一點關乎滴滴的未來。想像一下,誰是滴滴最重要的員工?是滴滴創始人程維嗎?是那個在朋友圈說友商喫人血饅頭的公關總監嗎?顯然都不是。滴滴專車司機,纔是滴滴最重要的員工。沒有了滴滴專車司機,滴滴就是一個早晚被卸載的軟體。可是,對待這些最重要的人,滴滴是怎麼做的呢?他們選擇了一種還不如「合同工」的方式去連接專車司機,讓大多數人拉一單賺一單的錢。這種連接方式其實就給了很多社會閑雜人等一個低門檻的來錢渠道:麻將打輸了開兩天,遊手好閒玩膩了過來開兩天..這些幾乎服務意識負分的人,能勝任這份工作嗎,能認真對待這份工作嗎?簡單的差評能限制他們的加入嗎?如果滴滴不去思考這些問題,又等著誰來告訴自己答案呢?.

而另一方面,很多老實本分的滴滴司機卻希望加強跟滴滴的互相瞭解,有相當大的一個羣體把滴滴當成一份事業來經營。可能對於很多有穩定工作的人第一反應是「真傻,玩命開才能賺幾個錢?」可是對於他們來說,這確實是他們能接觸到的,最有盼頭的一份工作。對於這些人,滴滴又作何打算?

最後,強烈建議滴滴可以從長遠的角度去考慮自己和滴滴司機們的未來,滴滴到達現在這個體諒,如果還是惦記著作為一個置身事外的流量平臺,那麼這麼格局真的對不起所有用戶的信任和支持。在我看來滴滴能做的事情還很多,比如建立系統的滴滴專車司機再教育學院、通過薪酬福利等激勵制度鼓勵滴滴司機接受長期培訓和考覈、在專車司機之間建立更多小微組織,提升監督效率等等。與其拿這些錢以補貼的形式去做什麼滴滴外賣,投資其他行業,真的不如把專車的護城河修的更深。

對於滴滴來說,專車司機纔是他們的衣食父母。對待衣食父母究竟該用怎樣一種態度,難道自己心裡沒點數?


總的來看,這次滴滴順風車拿出的應對措施,針對性很強。

比如,每次接單均需進行人臉識別,這樣能確保接單的司機就是平臺註冊的司機。

不過,還有幾個小問題,還需要關註:

其一,接單司機駕駛的車輛及號牌與平臺註冊的不一致問題,似乎尚未提出有針對性的措施。

因為車輛信息一致與否,是判定車主行為是非營運行為,還是營運行為的關鍵所在。簡單說,滴滴順風車平臺撮合的順風車應該不是打著順風車名義搞非法運營的車輛。

其次,對於順風車接單的次數,滴滴似乎也沒有在這次整改方案予以回應。

按照很多城市的順風車規則,有的是每天不超過2單,有的是每天超過3單或4單,簡單說,從保障用戶體驗來說,滴滴順風車平臺應該將那些意在從事客運服務的司機和車輛引導到專車、快車平臺,成為合規的網約車。

對於那些日接單量過大但以順風車名義接單的司機和車輛,這些司機留存在平臺並不是屬於真正意義上的順風車。

當然,有些城市可能對此沒有明確規定,那麼,滴滴順風車平臺可以主動為之,結合平臺運營數據和客戶投訴情況,最大限度將以營利為目的從事營運服務的車輛和司機,從順風車平臺中驅趕出去。


最直觀的理解,當然是滴滴應對空姐遇害一事中,滴滴可能存在的問題,比如順風車用戶標籤的社交誘導等問題,比如夜間可能的安全隱患,和收入相比,付出的代價和潛在的隱患太大了。

但是,進一步,我還想說說這背後的幾個趨勢。

趨勢之一,就是產品的問題越來越會被上升到價值觀的高度。

以前,我們說一個產品有問題,往往就是指這個產品的設計或者是用戶體驗方面,但近兩年,一些產品的問題往往會被上升到價值觀的高度。

百度的魏則西事件自不必說,滴滴這次的標籤產品設計,包括之前美團打車出來的時候,滴滴也被打上了很多價值觀扭曲的標籤。

這是企業不得不面臨的一個新問題。

其二,是輿論上,或者是價值觀上出現問題,很容易導致嚴重的後果。快手等諸多產品都面臨過或正在面臨同樣的問題。

所以,當滴滴被質疑價值觀除了問題的時候,危機感應該是蠻大的,與其最紅事態嚴重,不如自己先採取力所能及的補救措施。

壯士斷腕,如是而已。


第一眼覺得,emmm,加了人臉識別和晚上取消接單,還是有誠意的,比原來的監管手段要嚴苛很多嘛。但是後來感覺這種一刀切的手法,貌似很有大型國企的風範。

滴滴最近真的是水逆到家了,投資人被打的事情還沒有解決,現在順風車又出了這麼一檔子事情,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自從空姐遇害的事情一出,最近司機和乘客之間的矛盾、衝突、口角之類的新聞報道一下子增加了不少,熱度不退。可能之前這種事情發生的也蠻多(滴滴內部人士說,司乘衝突幾乎每天都有),但貌似除非非常極端的(類似這次出了人命),幾乎很少有報道,不排除滴滴輿論風控做的很到位,也有媒體記者見怪不怪不想報道的原因吧。

所以滴滴既然早就收到那麼多的舉報,為什麼一直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做到500億美金估值的大公司,又是和衣食住行的「行」密切相關的,稍微有一點社會性事件,對於企業來說都是相當大的打擊。我覺得一方面是滴滴公關部門對自己的能力過於自信,另一方面,滴滴面臨著巨大的競爭壓力。嚴苛的網約車新政之後,很多快車司機都轉去了順風車,滴滴對此一直是默認的態度,因為這也是保存運力的一種手段,另一方面,因為美團出行業務的強勢切入,滴滴的危機感不言而喻,雖然現在網約車平臺普遍主打豪華專車和平價車市場,但是順風車想必也是其他玩家日後要切入的市場。加上滴滴順風車的單量很高,所以滴滴自然不可能放棄這一塊業務。

至於順風車的社交屬性、平臺監控薄弱、管理漏洞,申請機制過於簡單,這些都已經被媒體普遍報道過了。希望滴滴能夠借這次悲劇,真正做好服務。

另外,我覺得快車其實也是要監管的重點,不得不說,很多快車司機的素質真的還蠻堪憂的,一些社會閑散人員現在也加入了快車司機的隊伍。而且快車單量有那麼大,誰也不知道和自己在密閉空間裏共乘一車的司機到底有什麼樣的經歷、性格,以及心裡在想什麼,我覺得這點還蠻可怕的。


因為我本人沒有用過這個產品,所以我無法直觀感受,所以只能從自我感知上來講幾句:

我覺得滴滴的產品經理應該是個理想主義者,他小看或者忽視了人性的黑暗面。

滴滴作為服務平臺,應該以純粹的用戶評價來衡量服務的質量,而不是司機給用戶打標籤、寫評價!

當下,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個人信息的重要性,開始學會保護隱私(比如劃掉快遞包裹上的個人信息),一些平臺或服務提供商也開始保護用戶信息(比如快遞包裹上的手機號碼中間幾位用*號代替,或者讓用戶可以選擇匿名評論);而滴滴卻反其道而行之,在出了這麼惡劣的事件後才幡然覺悟,下線相關功能,我只能說他們的產品經理太不關注自己的產品了。

或者這個公司本身就存在很大的管理問題?那就不得而知了,總之希望不要再出現類似的悲劇!


滴滴能夠做到這樣,表示還是在積極的反思自己的問題並找出解決方案了。

5月6日鄭州航空空姐被害案發生以後,滴滴可以說是倍受爭議。其中被吐槽得最厲害的就是滴滴的監管和審查機制。

就我個人而已,我也是對滴滴的審查表示不滿意的。

滴滴的審查基本屬於超低門檻了,現在城市中的很大一部分人,其實都可以成為滴滴司機。

滴滴在面臨巨大壓力的同時,能夠及時的進行反思,行為還是不錯的。

先是在5月11日發出公告,宣佈滴滴順風車業務全國停運,當然,這個可能是由於滴滴面臨社會和政府的各方壓力下,才做出的決定。但是,總比不作為強。

現在,在停業整頓期即將結束之時,及時的拿出瞭解決方案,並且對系統做出了調整,可以說,這是滴滴在停業整頓期交出的一份答卷。

這個措施可以說已經是針對現有情況比較有效的處理方式了。

不過,我還是希望滴滴能夠在司機的註冊審查方面同時加強力度。盡量讓風險控制在前端,這樣,老百姓在出行的時候才能更加的放心。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