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克伯格Facebook信息泄露事件出席國會聽證會,這個事對Facebook和扎克伯格個人的形象都有嚴重的影響,這次事件將成為Facebook最大的負面事件,損失將會非常大。

美國人對個人信息隱私方面的保護意識,那是相當的強的,如果做實了:存在侵犯美國人的權利,以及數據還被泄露,那不僅是商業的巨額補償,更將面臨更加嚴重的律法處罰。

其實在國內,這都不是個事,比如百度地圖、微信、支付寶、任何一個社交化的軟體、第三方商業平臺,都大量的利用個人信息,及數據還被泄露都是平臺的事,好象有個人沒有關係一樣,我們的數據每天都被大量的商業化利用-買賣,卻毫無為力。

但是,扎克伯格Facebook在美國,如果真的有這樣的事,那就是滅頂之災,即使這件事情,扎克伯格在聽證會上能說清楚,但在美國也將失去人心:會有大量的用戶就選擇退關Facebook,如果再出現反扎克伯格Facebook的民間組織,那就更加可怕了。

在互聯網和權益保護意識發達的美國,個人信息及數據被泄露,那是非常嚴重的事件,它們把個人信息及數據當成自己的獨立財產,你一旦泄露,它們就會認定這就是侵佔自已的獨立財權和某權,這個後果可想而知。

我們不在乎的事情,卻是人家特別特別關注的嚴肅的事。

扎克伯格Facebook這次不僅會影響到股價、還有失去用戶的人心、會有大量的老用戶取關、對扎克伯格本人的形象也嚴重受損,

這次成為扎克伯格Facebook迄今為止遇到的最大麻煩:美國會也夠狠的了,在我們的邏輯中:全球排名前十大的超級平臺,至於這樣嘛,內部協調處理-警告一下就行了唄,至於這麼動真恪的嗎,讓全世界都知道這事,美國人真是太較真了,這算個啥事呀。

願與創業者相互結交-互動:願用我的經驗教訓總結,助力粉絲們的創業賺錢:更多有關創業投資營銷相關原創回答,請關注-點贊-留言。

今日頭條孫洪鶴:十年以上創始管理諮詢機構資歷、商業模式專家、專註互聯網創業投資、品牌營銷等領域,歡迎大家監督指導。


臉書爆出了5000萬用戶個人資料隱私外泄風波之後,扎克伯格就此事面對國會議員問詢表現總體得宜,聽證會氛圍並沒有想像的那麼肅殺,而在華爾街的投資者是認可扎克伯格的表現的,臉書股價在收盤時上漲了4.7%。

以此就下結論說臉書就次度過危機還為時尚早,但是扎克伯格的國會之行確實為他贏得了國會議員的好感,為社會輿論的扭轉帶來了正面的影響,就其表現我想說下我的幾點看法:

1.扎克伯格的總體策略是正確的,比起在國會氣吞萬裏如虎的侃侃而談,他選擇了真誠道歉,甚至有點拘謹,在多次問答中都有點露怯甚至在中場休息時和他的團隊商討後,為了更嚴謹對前面的問答做了稍微的改正,危機公關可以說做得很好了,藏拙比精明更令人容易獲得好感。

2.國會議員並沒有在臉書或面臨2萬億美元的罰款的議題進行正面碰撞,而只是委婉迂迴地旁敲側擊其主要在侵犯隱私的問題進行問詢。國會議員是美國的國之眾臣,每個州就選出2個,是代表主流價值觀的聲音,這也代表了美國上層精英雖然對臉書的做法不認可,但是其卻不想一棍棒打死。扎克伯格的出現是符合美國價值觀的,從一個大學宿舍開始創業到世界互聯網巨頭,就是一個美國夢的實現,具有典型的主旋律符號象徵。這也給臉書有了喘息的機會和整改的時間。

3.美國國會邀請臉書參與互聯網諮詢監管和個人隱私的保護提出建議,並加強相關方面的立法,意味著以後類似臉書這種通過獲取個人資料和個人喜好向用戶推薦廣告和服務的盈利模式要受到影響,個人隱私方面的保護在全球的互聯網公司勢在必行。

4.扎克伯格透露臉書以後在保存免費用戶的基礎上,會推出收費用戶,提供更好的用戶體驗。這種做法意味著臉書以後要擺脫完全依靠這種廣告模式,而臉書的轉型是否成功取決於爆出醜聞後用戶是否還能繼續信任扎克伯格的悔改誠意和是否能割捨掉某些廣告費的收入。

臉書的醜聞讓我們在享受互聯網便利的同時,忽略了科技的黑暗面。我們現在頻繁的接到傳銷電話和各種廣告電話就是由於我們個人隱私的泄露。,這引起包括中國在內的互聯網公司吸取教訓,不要讓醜聞爆出後再亡羊補牢,水能覆舟,亦能覆舟。科技的確來自於人性,但科技將走向光明或黑暗,要看人類如何使用它。


說到數據泄露,如果照這個理論的話,阿里也得來一遍

4月11,扎克伯格的社交網站Facebook接受44名議員的質詢。變現的中規中矩,回答的也算滴水不漏,在涉及公司運營方面的事情也是能避開就避開,比如:以為女議員問他:「你是否會因為保護用戶隱私而改變商業模式」,小扎基本都是避而不答。

這種現象如果是有什麼影響的話,目前來看,Facebook股票持續上漲,到收盤的時候,漲幅達到4.5%

這是為數不多的負面消息纏身,股票居然上漲,而且用戶數量沒有減少的例子。

其中提到了一個尤為重要的信息泄露的例子

1、你跟朋友提到巧克力,居然就有廣告推送巧克力的廣告。

2、你瀏覽物品,也會受到廣告推送。我們都知道,你只要瀏覽了什麼東西,百度、淘寶等一些網站就會持續推送這些廣告,一半還都在首頁顯示。百度一下裡面的「推薦」就是這種機制。

生活中還有哪些數據泄露的例子,是否都應該接受質詢

1、你銀行貸款下來了,是不是有裝修公司發簡訊,打電話。

2、你交房以後是不是有人打電話。

3、你是手機是不是經常接到投資或者小額貸款電話。

4、你經常接到賣樓、公寓、商鋪的電話麼?而且知道你姓什麼?

5、就連移動公司自己都泄露自己的數據,經常有電話問你開通什麼套餐麼?流量需不需要加,免費的,反正很多。

6、阿里的雲數據是什麼?就是在採集了你的數據以後綜合分析,然後判斷你的收入,判斷你的消費情況,生活規律,知道你能買得起什麼,你的購買習慣,然後對你進行精準推送。

所以我說如果都和Facebook一樣的待遇的話,呵呵我們得有多少企業接受這樣的質詢,大家都推薦下。


因為用戶數據泄漏醜聞,扎克伯格前往美國國會接受問詢了。

這也是最近互聯網圈最大的新聞。

這次聽證會十分壯觀,由司法委員會和商業委員會聯席舉辦,44名參議員均有出席。

不但現場「人山人海」,而且全球都不少人上網觀看直播,因為facebook早已是不分國家地域的生活一部份。

因為參議院作證在美國權力巨大,甚至可以罷黜總統。

所以,這次聽證,對Facebook來說,是一次巨大的危機,一個不小心就可能面臨超巨額罰款和不利監管。

但是,比起數據泄漏,美國喫瓜羣眾似乎更關心扎克伯格的屁股……

快看!馬克扎克伯格屁股底下有一個4英寸的坐墊!

4英寸的坐墊是什麼鬼?

據報道稱:

為了這次答辯,扎克伯格帶上了厚厚的一疊可能被問到問題「小抄」,身高1米75的他,還在凳子上墊上了一個公文夾讓自己看上去更加「高大」。

高不高大不敢說,但這個4英寸的坐墊成功引起了美國網友們的注意,並且網友們顯然都情緒異常的高漲亢奮。

目前#4英寸坐墊#已經成為了眾多網站的熱門話題了

扎克伯格需要一個坐墊

今晚真特麼值了

老克林貢諺語說:永遠不要相信一個在聽證會上需要坐墊的男人

甚至還有人懷疑,那個4英寸的坐墊,其實是為了給他充電的......

那不是坐墊,那是他的無線充電器底座啊!

以圖為證

這下子,美國網民更嗨嗨嗨啦

因為此前就曾掀起過#馬克扎克伯格其實是個機器人# 的風潮。

無線充電器底座剛好和小扎是機器人不謀而合。

小扎為什麼會是機器人呢?

這要從他去年10月份在講人工智慧AI時說起,當時,小扎說漏嘴爆出「驚天大祕密」——「我曾是人類」。

美國人一直懷疑小扎是機器人,畢竟當某個人擁有世界上最大的網站之一、凈資產高於一整個國家、知道你那麼多隱私的時候,他怎麼能是個普通人呢?

在這次聽證會上,小扎更是因為緊張表現的很「機器」。

比如微笑時,表情極其僵硬。

喝水壓驚時全程機械化。

小扎,一個馳名全世界的科技大佬,也能緊張成這樣?

看到這張圖片你就明白了

心疼小扎一下下了。


美國東部時間 4 月 10 日下午 2 點 15 分,美國參議院商務、科學與交通委員會(Senate Commerce, Science and Transportation Committee)和參議院司法委員會針對 Facebook 舉行了一場聯合聽證。國會議員們輪番轟炸 Facebook,更是提出了很多刁難的問題。我把其中幾個問題列出。

  1. 我是不是要給你錢,Facebook 才能不泄露我自己的信息?

  2. 從 2006 年你到國會道歉,為什麼你今天還在道歉?

  3. 那你這一次的道歉,與以往有何不同?

  4. 你如何懲罰這些惡勢力?

  5. 那你為什麼不禁止劍橋分析使用 Facebook?

第一場聽證會,面對這些火藥味十足的的問題,扎克伯格此次的表現出人意料地好,沒有被壓力擊垮,舌戰羣儒,那些刁鑽的問題也一一化解,這也贏得了外界一直的好評,美國評論家們認為「他的語氣堅定而自信,掌握了問題的主動權」。這樣的表現不僅為 Facebook 贏回了難得的口碑,還使得股價週二大漲了近5%,創兩周多來新高。

北京時間 4 月 11 晚 10 點,Facebokk 扎克伯格迎來了第二場聽證會的考驗,和昨天一樣,這次的聽證會也持續長達 5 小時。議員又開始了他們的叼難之旅。首先上來就提問:

  1. 你是否願意為了隱私改變商業模式?

  2. 如今的 Facebook 是否具備分辨出境外勢力的能力

  3. 你的數據是否也被賣給了懷有惡意的第三方?

這兩場的聽證會,把 Facebook 股市直接拯救起來。第二場聽證會結束以後,Facebook 的股價延續了第一場的勢頭,繼續增長。

扎克伯格這兩次的聽證會可以說非常的完美,不僅挽救了公司的市值,贏回了最難得的口碑,也讓人們再一次對 Facebook 產生信心。但曾經只穿 polo 衫的扎克早已不復存在,如今公眾於世人的,只會標誌微笑,穿著正裝的扎克,回復著嚴謹又模糊的回答。在聽證會上,就有人對扎克說:「你真應該只穿 polo 衫來聽證會」。

最近不僅國外的科技公司 CEO 當眾聽證,在國內也有很多科技公司 CEO 親自發道歉信。這可能是科技公司一場轉機,科技公司在未來很有可能,不能在像現在可以把用戶的信息隨意使用。未來對科技公司的管制定會越來越嚴。


霧裡看花,嶺南觀察借您一雙慧眼!扎克伯格就臉書信息泄事件出席國會聽證會,會對臉書股價、互聯網企業管理、個人網路信息安全、第三方合作平臺、美國政府監管產生一系列影響,但是從聽證會現場及後續市場反響來看,扎克伯格的表現還是比較聰明的。

一是劍橋分析作為臉書的第三方合作平臺,如果從商業合作和互利共贏角度來講,利用數據獲得商業利益無可厚非,但是說這些信息賣給了俄羅斯,則很可能是有幕後人士專門想黑臉書和扎克伯格,因為從美國最高檢察長一直調查俄羅斯干預美國大選的事,就能知道全民對這類問題看得很重,加上自從出了特朗普那檔事之後,美國中情局和聯邦調查局還有專案組就不是喫素的,所以劍橋分析的做法和說法是值得商榷的。

二是基於平臺的使用,而獲得的信息及後續運用,都是合情合理的,現在這也是全球國家大型互聯網企業的固有做法,但各地互聯網企業包括德國、英國和印度此前也有發生過類似的用戶信息被泄露的情況,網友個人網上信息安全問題都是全球互聯網大會統一交流和討論的問題,所以我們可以注意到在國會的時候,就有議員故意提問了扎克伯格,其他國家會不會也會發生這樣信息泄露現象,就是幫他打圓場,而且聽證會上不少議員明顯是幫他說話,而另一方面挑刺的人卻總是提不出有針對性的問題。

三是扎克伯格會在監管與被監管方面,與美國政府部門加強博奕,最後可能會適當做出一些讓步。實際上,美國的監管部門一直都能從臉書獲得很多有利的信息,但是他們想要的是整個臉書的大資料庫,這也是扎克伯格的命根子。所以這次國會上當他面對「臉書要不要接受監管的時候」,很智慧地說「關鍵是如何預防類似事件的發生」,就是擔心監管部門進一步加派人手控制臉書,估計按照目前的形勢來看,到時可能會內部簽個協議,在臉書某些領域的信息加大推送給美國監管部門,從而使事件圓滿收場。

四是從整個泄露門事件來講,臉書的輿情處置工作是十分得力了。在獲悉即將接受美國國會聽證後,臉書就專門成立了一個網路公關小組還有一個處置小組,培訓他如果遇到哪些問題,如何回答會對臉書和他個人還有股東利益有利,包括扎克伯格的著裝以及面對問題後能冷靜,還有之前打通的人脈關係,以及此前在「美國是創業英雄」的形象,還有就是不斷的道歉,美國人特別是看重態度和人品。也正因為扎克伯格在國會聽證會上的完美表現,臉書股票上漲了。

危機危機,危險與機遇同在,只能說扎克伯格是一個很有智慧的互聯網領軍人物!



濫用8700萬個人資料的劍橋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事件,發生至今將近半年,本週英國信息委員會(ICO)以Facebook「未能保護用戶隱私並違反法規」為由,處以50萬英鎊(約新臺幣2050萬元)罰金,這個金額是英國曆來對私人公司開罰過最高的金額,不過對於市值5,900億美元的Facebook來說,恐怕根本不痛不癢。

英國信息委員會對Facebook開罰50萬英鎊

今年三月,因為濫用8700萬用戶個資,並疑似影響美國總統大選以及英國脫歐結果的劍橋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事件,讓Facebook執行長祖克伯(Mark Zuckerberg)近期在美國、歐盟趕場舉行聽證會。

英國信息委員會(ICO)本週公佈一份長達40頁的報告,指出Facebook沒有保障用戶的個人資料,違反了英國的數據保護法,且在第三方如何透過平臺取得數據的問題上一直不夠透明,英國信息委員會專員德納姆(Elizabeth Denham)談到:「藉由數據分析來鎖定目標人羣的技術,可以使得競選團隊跟選民溝通,但前提是不能以犧牲透明度、公平和守法為代價。」

英國信息委員會(ICO)本週公佈一份長達40頁的報告,決議對Facebook處以50萬英鎊(約66萬美元)罰金。shutterstock

Facebook不斷強調用戶數據只會被用作廣告等商業用途,卻未能讓用戶清楚瞭解,自己的數據有可能被政黨或競選活動操縱,因此決議對Facebook處以50萬英鎊(約66萬美元)罰金。

Facebook表示目前公司仍在審議該報告,隱私長艾根(Erin Egan)透過聲明表示:「我們一直密切配合英國信息委員會對劍橋分析的調查,正如我們配合美國和其他國家有關部門的工作一樣。」

50萬英鎊罰單,祖克伯15分鐘就賺回來

號稱「史上最嚴格個資法」的,GDPR跟美國數據保護法律的差別,在於需要「用戶明確地選擇參加才能視為同意」,而目前多數美國公司則是「用戶不退出服務就是為同意」,而現在美國這套做法在歐盟就喫不開了。

這是英國信息委員會(ICO)處以50萬英鎊(約66萬美元)罰金,已經是最嚴厲、金額最高的懲罰,關鍵在於劍橋分析事件是發生在GDPR上路前,而現在GDPR上路後,違反隱私規範最嚴重的罰款是公司全球營收的 4%,對Facebook來說大約是20億美元。

不過對比現在的50萬英鎊,對一家市值5,900億美元、2017年凈利潤160億美元的公司來說,根本是不痛不癢。根據分析師預估,Facebook今年可以賺進224億美元,等於一分鐘可以賺4.3萬美元,換算下來這50萬英鎊的罰金,只需要15 分鐘就可以賺回來。

目前扎克伯格個人身價是816億美元,排名第四。

根據《彭博社》富豪榜數據,目前扎克伯格個人身價是816億美元,排名第四,如果他自己擔起責任來付這些罰款,也只會佔他身價的0.0008% ,只能說這次英國ICO開出的罰單,恐怕只是象徵意義大於實質懲罰而已。


在2018年3月18號左右,美國的紐約時報和英國衛報爆出了一個驚天醜聞:Facebook上的8700萬的用戶信息被一家叫「劍橋分析」的公司(Cambridge Analytica)泄露。據稱這些數據很可能被賣給了俄羅斯,從而幫助俄國幹擾了美國大選的結果!

消息一傳出,震驚了美國的上上下下。Facebook迅速成為了全美國公民的公敵。美國公民發起了「delete facebook」的運動。美國的公眾人物和公眾媒體,包括埃隆馬斯克,特斯拉汽車和花花公子雜誌都已經相應了活動,刪除了自己在Facebook上的所有頁面。

扎克伯格上個月的時候還是美國人心目中的「創業英雄」,但目前已經成了「過街老鼠」,Facebook的股價在過去的近一個月內已經下跌了810億美金左右,這幾乎相當於蒸發掉了1.3個百度的市值。而有法律界人士指出,如果Facebook遭到起訴,它有可能會面臨2萬億美元甚至更多的罰款。

本週的4月9號,扎克伯格一改平常的T恤牛仔褲的形象,穿上了一身黑色的西裝。來到美國國會聽證會現場。接受議員們的審問。

然而此次事件的背後還有更深層次的意義:

在互聯網信息大爆炸的年代,在「大數據比我更懂我」的年代裡。我們每一個人的信息都被少數幾家大公司所掌握著。但這些公司在利用這些數據的分析結果更好的為我們服務的同時。個人信息的安全問題如何保障,確是一個被大家所忽略的問題。

如今信息高速公路建設如此完善,在互聯網上傳輸一些數據幾乎不需要花什麼時間和金錢的成本。公民的隱私信息一旦被泄露,如何去追查泄露數據的源頭?有誰會為此負責?又有什麼相關的法律去規範和懲戒?

在目前看來這似乎還是個真空地帶。

前不久,工信部的網站上發布了「蹭網」類移動應用程序的通報。指出移動應用程序「WiFi萬能鑰匙」和「WiFi鑰匙」有在用戶不知情的情況下,公開用戶的WiFi密碼提供他人使用的行為。涉嫌侵犯了公民的隱私,更帶來了網路受侵和支付賬戶被盜等等安全隱患。

「WiFi萬能鑰匙」目前擁有7億用戶,你的無線密碼很有可能就被「WiFi萬能鑰匙」泄露了。

這其實只是冰山一角罷了。

在上個月的一次論壇上,百度董事長李彥宏就說過:「多數情況下,中國人更願意用隱私交換便捷性」這句話一石激起千層浪,引發了眾多網友的熱議和關注。

我想我們可以通過「Facebook事件」來更多的來關注公民隱私問題。我們究竟是不是願意「用隱私來交換便捷性」?

究竟是我們願意,還是我們根本沒得選擇呢?


扎克伯格因為泄露了8700萬名用戶的信息,已經在國會舉行了2天的聽證會了。其實,在信息泄露之後,Facebook的股價已經1個月下降了。所以,這次的聽證會對扎克伯格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第一,此前有消息披露一些投資人想讓扎克伯格成為替罪羊,然後順便將扎克伯格趕出Facebook。假設這次國會聽證會的進展要是不順利的話,那麼扎克伯格就真的很有可能淪為替罪羊了。所以扎克伯格的壓力還是非常的大的。

第二,用戶信息泄露這極大的衝擊了用戶的隱私安全問題。一旦處置不當,Facebook將會失去大量用戶的信任。該社交平臺最大的財富就是用戶,一旦用戶拋棄了Facebook,那麼,Facebook將會瞬間變的一文不值!

第三,扎克伯格積極的承認了錯誤,並且積極的承擔了該錯誤應該承擔的責任。得到了大家的信任,股價也隨之大漲,最大單日漲幅達到了4.5%。在如此的危險狀態當中,其實股價不下跌就已經是萬幸的了,但是沒想到還能夠大漲!

第四,萬一稍有處置不當的,扎克伯格還可能被扣上一個通俄門的罪名。那事情就可大了,尤其是在現在的這個敏感時期。

以上就是扎克伯格出席國會聽證會的一些影響!


幾天前,扎克伯格去美國國會道歉了。他西裝領帶,恭敬地回答每一個問題,不再是那個拖鞋少年。

「如果你的公司沒按你說的運行,我們就不再有任何隱私了。」一位參議院說。

扎克伯格代表著「科技的權力」。如果不是涉及政治,很少有人能把他拖到聚光燈下,逼問他掌控的力量。他說,AI和演算法能保障未來,雖然這些對他更像一個玩具。

在地球另一邊,張一鳴正焦頭爛額地寫一封道歉信。他企圖挽救自己500億美元估值的帝國。過去一週中,它遭受了一連串打擊,以致被調侃為「今日頭條周」。

「我的企業價值觀出了問題」,張一鳴說。這是一項很嚴厲的指控,意味著他放棄了躲在演算法背後,願意交出科技公司的權力,讓位於人工審核。

這是一個罕見的碰撞時刻:科技公司與傳統勢力,正打進拳賽關鍵的一回合。科技公司對世界意味著什麼?它們會帶來無可挽回的災難嗎?

如果讓張一鳴坐在扎克伯格的座位上,他也許能解釋這一問題。

免費模式是不是一個死結?

問:我在Facebook上說我喜愛巧克力,突然就收到巧克力廣告。如果我不想收到廣告怎麼辦?用戶能否為不讓你們使用這些信息付費?

扎克伯格:人們真正不喜歡的是不相關的廣告。雖然使用信息來使廣告更具相關性,肯定會產生不適,但人們更希望我們展示的是具有相關性的內容。

如果張一鳴坐在那裡,他的回答一定與扎克伯格相同:不行。

這個問題的實質是,科技公司用免費換用戶,再賣用戶數據變現,這是否已經打成一個「死結」?破除免費,是不是終結「濫用用戶數據」的關鍵?

事實上,廣告是他們變現流量的核心途徑。Facebook的2017年收入高達400億美元,98%來自廣告。今日頭條在2016年的廣告收入是100億元,2017年據稱有25億美元。

對此,《好奇心日報》精闢地說,是用戶自己選擇了這樣的商業模式。「他們用免費的社交網路-被蒐集數據-被賣廣告-被提供能多功能-被蒐集更多數據-被更精準地賣廣告。」

這種模式產生的價值,也碾壓付費訂閱:如今,Facebook市值高達4700億美元,今日頭條估值可能也達到了500億美元。免費模式才會產生規模效應,最終強者碾壓一切。這是小而美的付費訂閱不能比的。

這一模式的困境在於:有些公司不能很方便地,用廣告變現流量。他們會將用戶數據以其他方式變現,比如把數據賣給莆田醫院,或是偷偷給固定路線的旅客漲價。當這些公司以互聯網的幾何速度增長,卻不能獲得與流量匹配的收入時,災難就發生了。

不幸的是,收割用戶數據已經是大趨勢,無論數據能否得到保護。

這意味著,科技公司一定會長成新的巨獸,而監管只能追在後面跑。無論這次,質詢會結果如何,扎克伯格都不會是最後一個坐這裡的人。

演算法vs人工:新聞成了「重運營」的生意

問:合法的政治話語和仇恨言論,有時很難劃清界線。你能否討論一下評估它們的挑戰?

扎克伯格:2004年,當我們還在宿舍裏,我們沒有AI技術來查看人們分享的內容。但今天,我們越來越多地開發AI工具,可以主動識別出某些不良活動,並為人工團隊標記出來。

如果張一鳴坐在那裡,他一定很羨慕扎克伯格,能用演算法當審核的擋箭牌。

去年,他也曾這樣回應監管:我們是演算法分發,不是人工導向。但鐵拳無眼,官媒X評今日頭條,強調「演算法也有價值觀」,要求設立主編,責任落實到人。到今天,張一鳴徹底慫了,在道歉信中痛斥自己「價值觀出了問題」。兩天前,快手的宿華也同樣表態。

這是一次面對真實權力時,技術樂觀派徹底的慘敗。自媒體人keso說,「只有面臨重大風險,甚至生死抉擇時,你才會明白,你所掌握的那些權力,其實層級並不像你以為的那樣高。」

比起扎克伯格,中國的張一鳴、宿華們處境更艱難:他們要為一種並不清晰、難於識別的價值觀負責。並且一旦漏網,打擊就是毀滅性的。

Facebook也許可以把用戶舉報當第一道防線,並逐漸交給演算法。張一鳴的用戶們,卻既不會主動舉報,也不應該看到這些信息。組織起審核團隊,提前審查信息,成了唯一的解決之道。

他確實是這麼做的。張一鳴已經宣佈,今日頭條的審核員增加到1萬人,而它的目前員工總數也不過1萬人,其中一半還是審查員。很快,審查員就會成為它的主體。

這即將成為一個普遍現象:生產內容的互聯網公司,將轉向「重運營」模式。

它的結果是,創業生態將改變。對於大公司,審查員開支可能並不是問題。昔日,新浪微博的審查員也曾塞滿了北京郊區的幾個小區。但對小公司,審查員卻是「無法承受之重」。在2015年,今日頭條的文章分發30億次時,它的員工不過1000人。如果它誕生在現在,可能就命喪於此。

原本,內容平臺的創業門檻是很低的。代際差別,比如年輕人喜歡嘻哈、技術更迭,比如帶寬允許人們隨手拍一段短視頻,都足以撐起一個全新的內容平臺。就連用戶羣的階級差別,也造就了抖音、快手這樣天差地別的產品。

但未來,高門檻會使行業集中度再次提升,重回大公司「不思進取」的時代。這種「顆粒度變細」的產品演化趨勢,曾是中國互聯網最寶貴的積累之一。

順帶一提,這種趨勢也可能擴大到娛樂業。今天,海草舞和社會搖也被下架。可憐快手,立即宣佈了3000人的審查計劃。

技術中立必將造就一個怪物

問:Facebook有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競爭對手?如果一家汽車公司造的車有缺陷,人們就會去買別的車。但人們有替代Facebook的選擇嗎?

扎克伯格:(支支吾吾)……至少對我來說,我不這麼覺得。

如果是張一鳴坐在那裡,回答不會好到哪裡去。無論面對Facebook還是今日頭條,人們都沒有選擇。

事實上,即便有100家今日頭條,它們也會彼此淘汰,最終合併成一家。這個問題的核心是,科技公司天然是要滾雪球,吞併一切的。

面對科技公司,用戶「用腳投票」的淘汰機制失效了。一方面,他們從不閱讀服務條款,輕易被拿走一切。另一方面,即使你拒絕他們,也無法在沒有支付寶、Facebook和今日頭條的世界裡正常生活。

人們所說的選擇,實質是一種少數人的特權。

彼時在哈佛念書時,扎克伯格的網站「FACEMASH」會抓取女生數據,讓用戶打分。這是一種很直白的冒犯方式,能輕易被人們辨認。但今天,科技公司的做法並沒有本質不同:抓取用戶數據,然後經過更複雜的打分,再賣給廣告公司。

這次,扎克伯格被拖到質詢會,實際是因為他影響了大選。張一鳴的一週災禍,也與政治有關。事實上,只有冒犯到權威時,科技公司才會罕見地被拖到聚光燈下。在其他時候,科技公司就是新世界的神:他們提供了水電煤,一句道歉能擺平一切。

有了這些背景,許多話就不那麼難理解了。在3月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百度CEO李彥宏說,「如果可以用隱私交換便捷性的話,中國人是願意這麼做的。」因為這句話,他被噴了個狗血淋頭。但更確切的描述,他在2014年就說過:

「這些互聯網公司其實是一堆伺服器,沒有人會真正地把它拎出來仔細地看一看某一個人在幹一些什麼事情。像馬雲說的我買什麼東西他可以知道,但是他不會去看。」

扎克伯格還是大學生時,曾說過類似的話,被記載在《紐約客》的一篇文章裏:

「那些人就是把數據給我了,我也不知道為什麼。他們『信任我』,那些傻X。」

這正是科技時代的荒謬之處:權力正前所未有地集中在少數人手裡。這些公司被自由精神催生,最終成了它的反面。

很大程度上,張一鳴、扎克伯格所鼓吹的「演算法中立」是不存在的。

這是因為,「演算法中立」本身並不是價值的終點,而是產生它的手段。而它想對抗的東西——傳統價值觀,作為終點本身,卻有能力佔據它。這導致「演算法中立」實質是一種放任態度。它必然造出超出控制的東西,成為自己「自由精神」的反面。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