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北投,大家第一個想到的是白霧直入天際的溫泉,夜幕低下聽到那卡西的優美的歌聲。在北投生活了幾十年,其實也沒有很認識北投這個富有文化與風土人情的寶地。

北投溫泉最早在清康熙時,由朝廷幕僚鬱永河-「裨海紀遊」作者,自願到當時有瘴癘之地之稱的北投採硫磺,與當地原住民合作交換硫土、煉硫。直到1896年,日本人平田源吾設立了天狗庵旅舍,是臺灣第一家溫泉旅社,至1905年,平田源吾募款建成普濟寺,供奉湯守觀音。1905年,岡本要八郎和春原三壽吉發現北投石。1909年(明治42年)平田源吾發行了《北投溫泉誌》,成為日後重要的北投溫泉歷史研究文獻。至此北投的溫泉開始蓬勃發展了起來。

今天一大早,騎著學弟給我的小黑,帶著重新認識北投的心情開始出發。


周氏貞節牌坊

又名「孝坊」,位於北投豐年路一段36號門口。 清代秀才陳玉麟之妻周絹娘,年輕守節,孝順翁姑,撫養遺孤,經地方官員轉報朝廷,道光30年奉準建石坊,鹹豐年11(1801)年坊成。根據考證,牌坊原有三層,清光緒23(1897)年2月12日,臺灣北部發生大地震,石坊二層以上全倒塌,牌坊只剩一層。 周氏節孝坊是一座四柱三間的石造牌坊,也是臺灣唯一使用觀音山石建造的牌坊,內側柱身高於外柱,柱端超過底層護簷,頗具特色。 1975年,臺北市文獻委員會在坊旁立「周氏節孝坊沿革記略石碑」;1985年,內政部指定為三級古蹟。1992年,臺北市民政局立有「三級古蹟周氏節孝坊」碑。 據調查臺灣地區現今存留的石坊共有13座、3座位於臺市;這些石坊大多為表旌節孝,佔了8座。臺灣石坊大多採用大陸運來的石材,如花崗巖、青鬥石等建造,字跡保存較為完整。而北投的周氏節孝坊是採用觀音山石建造,較易受風化,所以碑文已有部份損壞。(文章取自北投健康綠活)

從小每天上學都會經過的周氏貞節牌坊,最懷念小時候每當有歌仔野臺戲的時候,我們都會在野臺下玩耍,現在偶而還會看到野臺戲的表演但是看的人卻了了無幾,真是讓不勝唏噓。

01.jpg 

02.jpg 


長老教會北投教堂

長老教會北投教堂,是一家位於臺灣臺北市北投區的教堂,建於1912年。為北投古蹟之一。

此教堂雖小,門前又有馬路、電線通過,但不掩其小巧英式風格的特色。1912年長老教會教友陳近捐地,傳教士吳威廉(William Gauld)設計建造,在邊緣有紅磚裝飾,外形為小木屋的結構。整個基地呈西方教堂的長條型,入口較窄。上有一遮雨處,外牆則有條紋狀的扶壁柱與白灰泥。窗戶相當小巧,上亦有三角型上簷,

此教堂在二次世界大戰時,曾被日本政府徵用做為倉庫,前後期偶為臺北神學院教授兼牧的教會。直到1946年,林再添牧師受聘成為北投長老教會的第一任獨立堂會牧師,教堂纔有正式主持者。1962年左右,附設有幼稚園。1963年林牧師過世,改由康知禮牧師主持該教會至今。

此教堂到今日都還有在舉行教會活動。位於北投區中央南路1段77號。(文章取自唯基百科)

長老教會其實是我從小每天看卻不熟悉的地方,只知道他是教會可是每次都看到他大門深鎖,希望下次有機會可以進去看看。

03.jpg 

北投慈後宮

北投有兩大馬祖廟,一個是大家都很熟悉的關渡天后宮,另一個就是北投慈後宮。北投慈後宮建立於1918年,由日治時代大籬笆莊(現北投區清江裏二十一鄰)鄉耆陳傳先生,於大正七年,雕塑天上聖母神像乙尊,暫借當時辜顯榮先生的田寮作為奉祀廟堂。民國二十一年(西元1932年),大籬笆莊鄉紳陳振榮先生題匾額「慈後宮」。民國五十五年,前殿改建落成,成為北投地區最主要的宗教信仰聖地。民國六十年,擴建後殿為二層樓,於民國六十四年落成。因為該宮所在舊地名為大籬笆,又被稱為大籬笆慈後宮或「北投媽」媽祖宮。

04.jpg 

新北投的天主堂

向溫泉路方向前進不久之後就看到一間很特別的哥德式教堂,促立於各溫泉飯店之間,就在常滿客拉麵的旁邊,走上樓梯就可以到達新北投的天主堂,可是不對外開放,所以沒辦法進去,雖然有一點老舊,卻透露出靜謐的安寧感,雖然我不是信仰天主教的,但是對這裡也充滿敬意。接下來向下個目的地出發。

05.jpg 

普濟寺

普濟寺就在離天主教堂不遠處,是國內少見的日本真言宗寺院。鑑於明治38年(西元1905年),由昔日鐵道員工所建,所以又稱(鐵真院),因為寺中供奉湯守觀音,北投民眾都視這座佛寺為溫泉守護寺。1998年正式列名為市定古蹟,環境充滿寧靜、安適的氣息。

寺廟採明顯的日式風格,大殿建築為單簷的歇山式面寬3開間,進深亦得3間,近正方形、屋頂向前伸出成為入口玄關、大殿內部地面抬高處鋪上塌塌米,呈現簡樸寧靜而又莊嚴肅穆的日式宗廟之美,而大殿則為高級檜木所造。

本寺至今仍保有日式祭拜儀式,有別於傳統的臺灣祭拜模式,正門旁的鐘狀窗牖,深具特色,而入口玄關可看到斗拱,虹樑的精美雕刻,題有普濟寺的匾額是由於右任手書。

值得一提的是,寺院左邊涼亭內恭奉一尊左手抱嬰兒、右手持禪杖的石佛,一般民眾認為佛像為「送子觀音」,佛教界人士則認為是日本「子安菩薩」,為地藏王菩薩的化身之一,吸引許多善男信女到此祈求子嗣,而湯守觀音與子安菩薩這兩座神祉,成為寺院的一大特色。

06.jpg 

26.jpg 

梅庭

梅庭建於1930年代末,曾是「一代草聖」于右任先生的避暑別館,現為市定歷史性建築。建物格式特殊並保有日式木構架建築風格,地下室之RC防空避難室屬太平洋戰爭初期之形式,庭院外牆係以城垛型式建構,後院綠樹成蔭,幽雅蒼鬱,俯臨北投溪,水流潺潺。入門口柱上並刻有于右任先生其手書之「梅庭」題字。「梅庭」為一棟見證戰爭時代的日式民宅建築物,順應地形而建,共分上、下二層。上層面臨中山路,正立面為地面層,為日式木構架。考究其牆面施工,為防潮隔間灰漿牆,木條架上內層以「赤泥土沙」鏝抹,外層以白灰漿粉飾;外觀是以石砌臺基、魚鱗牆板、黑瓦、木隔櫺為建築風格。下層為鋼筋混凝土造,是作防空避難室用,可直通後院,其日式建築構造與地下防空壕,呼應著對面大型防空壕的種種特殊意義,皆具其歷史價值。

為使民眾進一步瞭解歷史建物及推廣北投觀光意象,市府決定在此設置遊客中心及策劃「北投梅庭常設展」,期望結合鄰近之觀光景點資源,作為一遊憩及旅遊服務資訊之提供據點。(文章取自臺北旅遊網)

07.jpg 

08.jpg 

北投圖書館

北投圖書館是臺灣第一個「綠建築」圖書館,主體建築使用可回收的建材喔~重外觀看起來就像隱身在樹林裡的一棟美麗建築物,至從改建完成後就不斷的吸引人們來一親她的芳澤,可惜館內除非申請,不然不可拍照,裡頭相當舒適雖然人多到爆,如果是平日來這裡讀讀書感覺一定很不錯~

09.jpg 

27.jpg 

北投溫泉博物館

大正2年(西元1913年/民國2年)6月,臺北州廳運用了公共衛生的經費5萬6千餘元,仿照日本靜岡縣伊豆山溫泉的方式,興建了北投溫泉公共浴場。始建的規模為兩層,入口處在二樓,有涼亭、換鞋玄關,進入經樓梯下到一樓後有男女更衣室及個別的沐浴大池,重要的賓客在南側還設有獨立的浴室和休息間。浴場內最主要的是以服務男賓為主的大池,顯示當年泡湯的男女比例較為懸殊,圓拱列柱圍起的浴池與兩側牆上的鑲嵌彩色玻璃,提供了極為明亮華麗的沐浴氣氛。戰後,公共浴場因管理單位更迭,而終至荒廢,1998年10月31日在地方熱心居民的奔走下,經過臺北市政府的斥資整修,以「北投溫泉博物館」為定位,正式重新開放使用。(文章取自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最近館內正在展出2015臺灣月琴名謠祭-臺灣月琴彩繪風,有空可以去看看。

10.jpg 

15.jpg 

16.jpg 

17.jpg 

18.jpg 

19.jpg 

20.jpg 

接下來是今天的重點~尋找已經消失的天狗庵,天狗庵是臺灣第一家溫泉旅館。建於1896年由日人平田源吾,「天狗庵」的遺址-「日本加賀屋北投分館」大門口的右側,有一座看似不顯眼的石階梯,就是臺灣第一座溫泉旅館-天狗庵的遺址。當年北投地區發現溫泉,日人平田源吾前來此地泡溫泉調養身體之後,身體情況逐漸改善並康復,在康復之後,平田源吾便在此地成立了第一家溫泉旅館-天狗庵。為北投溫泉業的發展奠下了基礎。
然而在光復之後,天狗庵便逐漸荒廢。一直到2004年日勝生集團蓋溫泉旅館加賀屋時,原本預備將天狗庵僅存的石階和樟樹都拆除,但是在許多地方人士的奔走與臺北市文化局的努力之下,天狗庵的遺址終於可以保留並與加賀屋共存。

13.jpg 

(天狗庵遺址)

14.jpg 

(北投曾經也有一個兒童樂園喔~想不到吧,這也是從小玩到大的地方)

21.jpg 

凱達格蘭文化館記錄了平埔族相關的歷史脈絡,以及原住民族當代藝術及文物,除了溫泉外,北投另有一番原民風情。

「北投」此一地名是由凱達格蘭族語音譯而來的,語義是「女巫」的意思,四百多年前曾是凱達格蘭族人的生活源居地。為了保存、發揚原住民族文化藝術,於2002年11月新建落成的臺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凱達格蘭文化館,整棟建築皆以展示原住民文化藝術為目的,讓都市原住民有一個文化傳承及技藝研習的專屬空間。(轉至臺北旅遊網)

22.jpg 

館內正在展示-原繪聲影原住民族動漫展---展出關於原住民族的神話傳說、傳奇故事等藝術創作,並特別邀請以電影《賽德克.巴萊》原著漫畫聞名的漫畫家 邱若龍老師,以凱達格蘭族的文化以及北投在地的硫磺溫泉為背景,設計出「凱達格蘭小女巫」、「硫磺精靈」等可愛的角色,要帶領民眾一同進入充滿神祕與幻想風格的原住民族古老傳說世界,歡迎有興趣的民眾到本館參觀。
另為配合本次特展,特別規劃了充實有趣的藝文座談會以及親子工作坊活動,9 月 13 日上午率先由邱若龍老師與民眾分享他創作凱達格蘭小女巫的過程與趣事,下午再邀請親子家庭一同體驗原住民的文面文化。其中 9 月 19、20、26 日以及 10 月 3 日,都安排了不同主題的講座與工作坊,分別由世新大學馬紹阿紀老師、漫畫家木笛老師、耕莘專校數媒科遊凱麟老師來為有興趣的民眾帶來各式各樣關於原住民族的動漫畫創作體驗,希望透過展覽、講座、工作坊三個活動能夠帶領民眾瞭解原住民族的神話傳說與文化藝術之美。(轉至臺北市政府原住民事務委員會)

23.jpg 

24.jpg 

北投---當年這片煙霧繚繞的神祕區域,如今已然成為充滿自然、人文、湯泉等多元特色的休閒勝地,豐富的歷史資源以及溫泉的紓壓,吸引遊客一來再來。當您來到傳說中的女巫居處,北投的美絕對不只有溫泉,還有更多迷人的故事等你來發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