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從小就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以及社交習慣,是讓孩子受益終生的事。下面這件事會讓你對習慣養成的重要性有更深的理解。

1978年,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聚會。有人問其中一位:"你在哪所大學、哪所實驗室里學到了你認為最重要的東西呢?"出人意料,這位白髮蒼蒼的學者回答說:"是在幼兒園。"又問:"在幼兒園裡學到了什麼呢?"學者答:"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飯前要洗手,午飯後要休息;做了錯事要表示歉意;學習要多思考,要仔細觀察大自然。從根本上說,我學到的全部東西就是這些。"

這位學者認為終生所學到的最主要的東西,是在幼兒園培養的良好習慣。

孩子上了幼兒園,習慣的培養可以從家庭和幼兒園一起入手。家長要和老師協調好,雙方都不能把責任推給對方。

在家裡,父母以身作則,讓孩子在耳濡目染中養成較好的習慣。要給孩子規則和界限,無限制的縱容對孩子有害無益。


孩子好的行為習慣要在小時候就要加以培養,否則長大後就難以更正了。好的行為習慣會讓孩子受益終生,父母也可以省心一些。那孩子要養成哪些好的行為習慣呢?現在我就來分享一篇經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1. 做事既快又好。在平時的生活中,家長要給孩子樹立好榜樣,做事不拖拉;當孩子做事磨蹭的的時候,告訴他這樣做的壞處,並有意識地幫助他糾正;當孩子做事既迅速又好時,比如做作業等,要及時給予表揚。

  2. 會做力所能及的事。平時要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洗衣服、洗菜、掃地、整理書桌等,當孩子不懂做時,父母就要教會他方法。

  3. 語言得體。要讓孩子養成說活文明的習慣,如要麻煩他人時會說「請」「你好」等禮貌詞;當孩子不小心說了不禮貌的話甚至是髒話時,要及時糾正,讓他明白做一個文明素養人的重要性。

  4. 待人有禮貌。教育要在生活細節處進行,如見到長輩、老師等要主動問好,見到同輩也要禮貌地打招呼,當別人提供了幫助時要懂得說謝謝等。

  5. 能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虛心是一種美德。在平時生活中,要讓孩子耐心聽長輩說話,就算是長輩說得沒有道理,也不能頂撞,可以平和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如果是好的意見,雖然聽著不舒服,也要虛心接受並努力改正。

  6. 少評判他人的不足。當孩子過多地談論班裡同學的不好之處時,可以引導他談論一些好的同學,他們有哪些值得學習的優點,並告訴孩子,我們要應該看到並學習別人好的優點,看到別人不好的優點我們要及時反思,若自己也存在同樣的不足,就要加以改正。

  7. 另外三歲之後是寶寶比較重要的時期,是孩子身體的快速成長期,同時也是寶寶開始培養識字的最佳階段。當然學習這種東西不能強迫寶寶,容易讓他對學習產生反感抵觸,導致以後教育事倍功半。最好的方法就是培養興趣。一是尊重孩子興趣想法,多陪伴他,通過玩的方式讓他喜歡上學習。搜索貓(什麼)學,漢。字,答案是小帥,帥有驚喜哦,比如:我家閨女喜歡搶手機,我就根據她的喜歡,效果非常贊。裡面很多冒險故事,教寶寶識字,還有遊戲鞏固。


如果老師都已經私下跟你說了,孩子習慣不太好,那麼你還覺得習慣培養不重要,那麼有隻能說,孩子遇見你這麼心大的家長算是最大的遺憾。

一個孩子的習慣到底有多麼重要呢?我們常常說:三歲看小,七歲看老。其實講的就是這個道理。一個孩子的生活、社交習慣,反映出來的是他背後父母親的綜合素質和家庭教育氛圍。習慣,影響的是孩子一生的總體方向!

當然,你覺得不重要,或者覺得老師過於危言聳聽,那也沒辦法,總之老師已經儘力了,孩子又不是她的,你都無所謂她又能如何呢?


肯定重要。小孩的習慣,往往是模仿成人的行為,有些是模仿比他(她)大的孩子的行為。其行為模仿過程遵循動物學的「條件反射形成」規律。待其到青春期後,基本成習慣,想改就極基困難了。1.小孩3~5歲時,主要培養自覺的習慣。自己生活習慣即學會把東西放置整齊,吃飯前、大便後要洗手,吃水果食物要清洗,早起早睡等,玩伴相處習慣即對人能學會禮讓,相扶等,適當的安全習慣即不玩刀、火、水以及注意電器使用等。2.童年6~8歲,主要培養自律習慣。學會早起早睡,運動、娛樂與學習適當調節安排好,等。在這時期,小孩活潑好動,有「初生牛犢不怕虎」的衝動。此時,家長若教育不法,往往形成「溺愛」而使寶寶「招惹闖禍」。有的膽大妄為,有的陽奉陰違(在父母親前為「乖孩子」,外人前為「野孩子」)。此時若不糾正,終害其一生。3.青春期11~17歲,培養自立的習慣。由此可知,寶寶幼兒、童年期習慣形成特別重要,這兩期教育好,後期發展順利。反之,發展就差。注意:以前的少年犯的形成,都是童年期教育缺失、不當引至。僅供參考。


我覺得寶寶小時候的習慣培養很重要,因為小樹不砍不直,也就是說小樹在生長過程中會冒出很多小分叉,這些小分叉如果不砍下去的話它就很容易長歪

試想一下,我們的寶寶現在就是那顆小樹,你總覺得他還小,長大了就懂了,可是呢,你每次發現他有問題卻不去制止或者糾正,久而久之他就覺得是很正常的,長大了你再想去糾正他就很困難了

所以我覺得習慣還是要從小培養,發現問題及時糾正


但是幼兒自我控制能力差、玩性大,很多家長嘗試培養孩子的能力,但都以失敗而告終,不能持之以恆,那麼怎樣才能激發孩子的閱讀興趣呢?這些都是另家長頭痛的問題,那麼,如何正確培養幼兒良好的閱讀習慣呢?我們今天來學習一下西方一些國家是怎樣做的。

在美國,很多家庭都有意培養孩子的讀書興趣,從很小的時候就養成為孩子朗讀的習慣,並且父母要做好閱讀的好習慣,每天20分鐘,久而久之孩子對閱讀的興趣在父母的影響下閱讀興趣就慢慢形成了。因為孩子在堅持聽讀可以使注意力集中,還有利於擴大孩子的辭彙量,並能激發孩子的想像力。

不要小看了每天這20分鐘,在這20分鐘中聽讀的孩子會慢慢領悟到語句結構和詞意神韻,產生想讀書的願望,並初步具備閱讀的基礎。所以說培養孩子閱讀的習慣越早越好。家長在閱讀時內容選取也是非常關鍵的,要選擇吸引孩子、生動有趣的文章進行閱讀,慢慢地內容可逐步加深。

有很多想培養孩子閱讀習慣的家長都沒想到用這樣一種簡單方法,就能讓孩子喜歡上閱讀,但很多家長還在懷疑聽讀的效果,孩子們看電視也是聽讀,怎麼沒見孩子產生閱讀的興趣呢?這是因為變幻莫測的電視圖像會使孩子注意力不能集中,更無法安心地放在「聽」上面,同時還會抑制孩子的想像力,使孩子無法專心感受語言中的美。

而且很多調查表明,當孩子每天看電視超過3小時左右,讀書效率會大大降低,由此可見每天看電視時間太長會影響孩子智力的開發和,所以這一點家長要以身作則,養成良好的日常生活習慣,用科學的方法來教育培養孩子。家長們可以利用晚上孩子安靜下來的時間,耐心地在他身邊富有感情地為他朗讀一首詩或一個故事,這些都比催促孩子去閱讀要來得有效。

想孩子成才是每個家長的願望,所以在教育上都花了不少心思,而閱讀既是一種簡單又能開發孩子智力的好習慣,要想培養孩子能自主閱讀的好習慣,家長首先要從自己做起,以身作則,感染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自然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讓家長少操心就能輕鬆讓孩子喜歡上閱讀。

再跟你分享一下我家寶寶的識字經驗,我家孩子3歲開始我就和他一起看書,但不會動的書籍我家孩子不是很喜歡,後來我開始尋找動畫類的教育材料,前後使用過多款早教類的應用,普遍存在廣告頻繁、在未知孩子學習效果的時候就開始收費,直到我發現了【貓小帥學漢字】應用可積累識字量,養成閱讀好習慣,快速適應幼小銜接。


古話說,三歲看老。這說明小時候的習慣會影響孩子的一生。3-6歲的孩子是孩子習慣培養的重要階段,這個時期,若是形成好習慣了會讓孩子受益終身,如果孩子養成一些不好的習慣,日後糾正起來也是比較困難的。所以父母要重視孩子的習慣培養,從日常的一點一滴做起,天長日久的堅持和父母的耐心教育,相信孩子一定會改過來,並形成好習慣的。


寶寶小時候的習慣培養非常重要,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別看孩子小,孩子潛意識裡的觀念,從小受父母的影響很大。良好的家風會影響一代又一代人,長輩的言行孩子看在眼裡,記在心裡。不知不覺中養成了良好的習慣。尊敬長輩,彬彬有禮的孩子誰都喜歡。


寶寶小時候的習慣培養非常重要,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從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對孩子的來說將會受益終生。幼兒園時期的孩子,都處於三到六歲的期間,正是養成良好習慣的黃金時期。我們做家長的可以和老師相互協調,互相配合,幫助孩子養成生活好習慣。比如,飯前洗手、午飯後睡午覺、如廁前後洗手、與小朋友一同玩耍,不搶別人的東西等,這些習慣對孩子以後都將會影響深遠。

所以,培養寶寶小時候的好習慣真的非常重要。


寶寶小時候的習慣培養太重要了。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如果不看重寶寶小時候的習慣培養,想寶寶長大後再來培養,真的晚了。孩子越大,壞習慣就越不好改過來,所話說「學好難,學壞容易」,好的習慣是在不斷地約束自己肯定要難一些,壞的習慣是在放縱自己,孩子要改正過來就要難得多,所以,小時候的習慣培養很重要。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