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概述]生活的壓力激發了她的創業激情,小小竹筷爲她撐開致富傘。從對竹筷加工的一竅不通,到成爲當地小有名氣的竹筷老闆。胡彩萍小本起家、四兩撥千斤的創業故事,值得創業者借鑑。

胡彩萍是象山縣丹西街道小河頭村一名普通婦女。2008 年7月份,胡彩萍由於腿部靜脈曲張進行了手術治療。對於這個家庭而言,開銷數額較大的醫療費用已經不是第一次了,就在數月以前,在一家工地上班的丈夫,因一場意外事故導致腦部受傷,一直在家休養。 胡彩萍的手術儘管進展非常順利,但是開刀後的她已經承受不了針織廠的高強度工作,只好與丈夫一起辭去工作待業在家。

這一年,小兒子進入高中二年級,大女兒接到了廈門大學的研究生錄取通知書,而家裏的存摺上總共只有3000元,胡彩萍感到了生活的重壓。夫妻倆人都下崗斷了收入,一雙兒女讀書求學正需要錢,胡彩萍意識到,自己必須有所行動,只有在家創業才能改變現狀,才能走出困境。

小成本創業,做一次性筷子年收入近百萬,適合各年齡段低成本創業

胡彩萍的小小竹筷廠

一次偶然的外出就餐,胡彩萍注意到了一個往往被大家忽視的東西----一次性竹筷,她意識到,隨着大街小巷快餐廳、飯店的不斷開張,一次性竹筷作爲必需的易耗品,市場需求量非常大,而它的原材料簡單,技術含量較低,不正適合她在家開個小作坊麼?胡彩萍通過四處打聽瞭解到一些信息,象山縣市場上的一次性竹筷大部分來自寧海,還有一部分是從福建運過來的,象山本地並沒有竹筷加工企業。她還瞭解到,在西周有一家曾經加工過竹筷的作坊留有一整套機器正要低價出售。

胡彩萍的想法得到了丈夫的大力支持,親戚朋友也紛紛借錢給她。手頭上有了10餘萬元的資金,她立馬着手在自家院子的空地上搭起了兩間屋,買來西周那家竹筷作坊的閒置設備,2008年12月,“彩萍竹筷加工廠”開始運營。

俗話說,隔行如隔山。之前在針織廠工作的胡彩萍,對於加工生產竹筷完全是個門外漢。於是,她先後兩次登門拜訪了西周那位賣給她設備的竹筷作坊主,虛心向他請教諮詢,回到家又讓兒子從網上找來相關資料,仔仔細細揣摩。終於,胡彩萍看到還沒有成型的竹條原料一根一根送進機器後,另一邊順利出來符合規格的竹筷子時,她興奮異常。

作爲縣內市場唯一生產竹筷的本地企業,與其他地方的同類廠家相比,有着運輸成本小的優勢。胡彩萍的營銷策略是薄利多銷,她騎着舊摩托車,到快餐廳、批發店,一分一釐地洽談訂單。正當她在爲加工廠打開了銷路而感到欣喜時,機器設備卻出了故障。由於購置的是低價舊設備,沒有說明書,當地又找不到懂得維修的人,同時,客戶又等着發貨,胡彩萍和丈夫只能硬着頭皮自己上。他們東試試西試試,機器就是不能正常運轉。兩個人焦急萬分,時時刻刻都在琢磨機器的事。一天晚 上,胡彩萍躺在牀上突然有所省悟,馬上叫醒丈夫,夫妻倆半夜三更起來折騰了一個多小時,終於找到了機器的癥結。

機器雖然修好了,但畢竟是舊設備,市場上早已被淘汰,運行過程中容易壞而且效率低下,更換新機器勢在必行。由於象山當地與周邊的毛竹加工廠較少,因此竹絲原材料要從安吉進貨,一車下來就得4萬塊錢,再加上每月借款利息的固定支出,加工廠的資金週轉出現了緊張。正在這時,街道婦聯傳來了“婦女創業聯保貸放”的好消息,胡形萍馬上找到了另外兩位正在創業的姐妹,一同提出了申請。在婦聯的支持用助下,胡彩萍很快獲得了6萬元的貸款資金,到2010年,她的貸款額度提高到10萬元。

婦女創業聯保信貸恰如一場“及時雨”,順利解決了加工廠的資金週轉難題。胡彩萍拿到錢後,乾的第一件事就是更新設備,購置了削尖機和包裝機。新設備投入生產後,竹筷的產量是由原先的5萬雙增加到10萬雙。同時,胡彩萍拓展了經營範圍,增加了一次性飯盒、一次性杯子及其他相關產品的批發配送業務。加工廠的年產值,一下子由50萬元左右,躍升至80萬元以上。

“沒想到你的竹筷加工廠不僅辦起來了,還辦得紅紅火火的。”一位經營日雜百貨批發多年的店主對胡彩萍豎起大拇指。在胡彩萍之前,當地也有過幾家類似的加工廠和作坊,但是都沒撐過幾個月就關閉了。竹筷加工利潤低,一旦產品質量不過關,銷路就會大受影響,自然也就幹不長久了。胡彩萍雖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深深明白“質量第一”的經營法則,爲了提高竹筷成品的質量,她和工人們在生產過程中,一根筷子一根筷子的師選,將開裂和有瑕疵的次品全部去掉。儘管耗時費力,但是爲“彩萍竹筷加工廠”贏得了信譽,一位寧海梅林的客戶聽聞胡彩萍的竹筷質量好,專門趕到象山一次性購買了近5萬雙筷子。

胡彩萍在自己致富的同時,不忘帶動周邊的婦女姐妹就業。在“彩萍竹筷加工廠”裏,6名勞作的工人全部都是農村“4050”婦女,她們原本閒散在家,進入加工廠後,不僅每月有了1000餘元的固定收入,而且離家近,方便照顧老人與孩子。

現在,胡彩萍的業務已經拓展到丹東、丹西、爵溪、西周、牆頭等地,打破了原先由寧海竹筷壟斷象山縣市場的局面,闖出了一方自己的天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