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城鎮化發展進入中後期,強調區域協同、以中心城市帶動周邊地區發展成爲中國城鎮化發展的新特徵。其中,京津冀協同發展更是上升到了國家戰略,隨着北京副中心正式啓用,通州與河北三河、大廠、香河、天津武清區的區域協同發展成爲北京發展建設的重點。毫無疑問,副中心協同發展區域面臨前所未有的新發展機遇。

北京向東:副中心發展時代開啓

2019年1月11日,北京市四套班子入駐通州副中心,隨後40萬人陸續東遷到通州副中心。

北京副中心協同發展機遇:住在北三縣夢在北三縣

按已公佈的計劃,到2020年,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基本成型。2018到2020年三年內,副中心總投資規模超過1萬億,在軌道交通、學校、醫院等基礎設施層面,啓動1000個項目。有計劃的引領北京屬下的國企、學校、醫療、產業等向通州遷移。此外,還明確要求,未來幾年,北京全市至少30%的政府投資在通州副中心。

北京正式進入城市副中心發展時代

副中心城市發展關鍵在於與廊坊北三縣的協同發展。根據今年早些時候公佈的《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面)(2016年-2035年)》,副中心與廊坊北三縣(三河市、大廠縣、香河縣)實現統一規劃、統一政策、統一管控、統一標準,地區協同發展,通過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和合作共建等方式,推動產業、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向北三縣延伸佈局。輻射帶動廊坊北三縣地區產業轉型升級,承擔中試孵化、科技成果轉化、高端製造、配套服務等外溢功能。對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引導適宜產業向廊坊北三縣地區轉移,促進本地就業,實現職住均衡發展。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戰略指引下,天津的武清區也在積極融入副中心發展圈層,打造“軌道上的京津冀”,據悉,武清區正規劃興建連接北三縣和北京副中心的 “通武廊”輕軌。

以北京副中心爲核心,協同廊坊北三縣、天津武清區的北京副中心城市發展圈層藍圖已然繪就。

人隨產業走:副中心周邊產業新城的新機遇

前景是美好的,不過,在過往十多年來,包括北京副中心在內,尤其是廊坊北三縣儘管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由於副中心、北三縣、武清,雖然是半徑僅爲不到20公里的成片區域,卻是分屬京津冀三個省級區域管控,行政體制所限,雖然緊鄰但基本是各自發展的局面。

其中,最爲突出的矛盾是交通的不順暢。有個形象的比喻是“睡在燕郊夢在北京”。這主要是指每天住在燕郊、工作在北京的幾十萬跨省上班族。華夏幸福產業研究院此研究前作的報告指稱,北京的跨城通勤上班族中,有54%居住在北三縣(即三河、大廠、香河),其中居住在燕郊的佔到42%。北三縣之所以聚集如此之多的跨城通勤族,原因在於區域經濟發展的巨大差異,北京城區經濟發展優良,聚集了大量優質企業,當然提供了大量的工作機會,但北京城區的房價也居高不下,高房價催生很多買不起房的居民向周邊區域轉移,北三縣因爲距離北京近而成爲這部分人羣的首選地,但家安在北三縣,卻難以在當地找到合適就業崗位,於是,跨城通勤成爲無奈選擇。

從城市發展維度來看,其核心邏輯是“人隨產業走”。中心城市周邊城鎮能否抓住歷史機遇,集聚更多產業集羣,是地區能否進入良性發展的關鍵。

就北京副中心圈層而言,居於城市發展圈層中心的通州區域的發展目標定位是國際一流現代化城區,與之協同發展的北三縣和天津武清區,能否藉此機遇贏得發展大機遇的關鍵就在於能否建立具備區域競爭力的產業集羣。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王凱在之前接受媒體採訪時就指出,副中心規劃中是由若干個產城融合的組團構成,組團由一個個完整的街區組成。就是爲了避免這155平方公里的副中心是一張“大餅”。

以此引申而論,副中心協同區域也必將是產城融合的組團所構成,諸如大廠產業新城、香河產業新城、武清京津區域。大廠產業新城的影視產業集羣、香河產業新城的機器人產業集羣等已經形成規模,借副中心東風,自然會走上發展快車道。

北京副中心協同發展機遇:住在北三縣夢在北三縣

大廠產業新城

大廠產業新城與北京城市副中心距離8公里,與北京通州隔潮白河相望,2007年5月,華夏幸福與大廠縣委縣政府簽署合作協議,將其打造成“全球創意商業化中心,大北京創意水鄉城市”。隨着北京副中心的規劃,大廠產業新城對接北京高端產業資源,着力推進人工智能、影視文化、總部商務三大產業集羣,成爲河北全方位深入對接北京的“橋頭堡”,也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先行區,更是中國縣域經濟發展的新樣本。

同樣由華夏幸福開發、建設、運營的香河產業新城則致力於構建“兩大標杆產業+兩大新興產業”,重點發展機器人、通航產業,加快培育總部經濟、現代服務業,以此打造區域發展新動能。以機器人產業集羣爲例,已簽約入駐企業135家。

而位於武清區的京津產業新城規劃也在穩步推進中,致力打造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重要核心區和橋頭堡,成爲北京、天津資源轉移的載體平臺。據悉,天津市人民政府網發佈的《天津市人民政府關於切實做好2019年市政府重點工作的通知》,其中第一項就是關於武清京津產業新城,明確6月底完成規劃方案。

簡而言之就是“以產興城、以城促產、產城融合”的發展模式,是副中心周邊城市發展的有效路徑之一。沒有產業,最終只能淪爲缺乏活力的“睡城”。

這裏沒有提及燕郊規劃建設產業新城,是因爲燕郊的區位、交通優勢,在過去十多年來是北京人口外溢的主要承接地,僅燕郊鎮的人口已超過80萬,已完成了人口集聚。未來燕郊發展的機遇首先在於解決通勤問題,再就是改變產業空心化問題。

國家計劃三年投入萬億資金建設的北京副中心,伴隨着通州區日新月異的變化,當前已然初具規模,也給協同副中心的北三縣和天津武清區帶來多方面的發展機遇。

首當其衝的就是副中心協同發展帶來的交通的一體化。過去的十年中,北三縣和天津武清四地,發展最快的是燕郊,其中通燕高速對於燕郊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大廠、香河需要借道S1京哈高速,武清與副中心則只有通過103國道連接,交通不便讓上述三地發展,尤其是人口集聚明顯滯後於三河的燕郊。由此也可見交通對於城市經濟發展的意義之大。

副中心協同發展規劃明確首先解決“斷頭路”的問題,潮白河廠通橋已納入規劃,更值得期待的是北京軌道交通外延。副中心規劃建設的軌道交通達10條,七橫三縱的軌道交通線網,實現副中心與中心城區和新城之間的快速通達。據悉,除了前面提到的“通武廊”輕軌,三河、大廠、香河都將有軌道交通與副中心相連接,形成副中心半小時交通圈,從而實現了同城化的發展。

第二,副中心產業外溢帶來的機遇

副中心要建設的是宜居城市,已明確將嚴控城區人口和產業規模,衆多不能進入副中心的產業將外溢到周邊衛星城,這對於已形成產業規模的大廠、香河而言是錦上添花,對於尚處於待開發狀態的武清京津區域而言則屬於雪中送炭。但對於產業空心化卻人滿爲患的燕郊而言,主要是選擇承接哪些產業的問題,燕郊的問題在於需要從頂層做出產業規劃定位,從而做出取捨。

第三,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產業

對於北京都市圈的各個城市而言,從2014年開始,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產業一直當地政府招商工作的重中之重。副中心周邊區域的北三縣處於“近水樓臺”的便利條件,受益良多。副中心規劃建設的中心也是承接北京中心城區的產業疏解任務。景山學校、人民大學、安貞醫院等這些國內頂級地醫療、教育資源落地副中心,將輻射到大廠、香河、武清這些副中心周邊地區,有效彌補了上述地區對這些資源的短板。

2019年是北京副中心時代開啓元年,隨着副中心40萬新增人口和北京非首都功能產業的持續導入,屬於北三縣和天津武清區發展大機遇已然開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