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地久天長》長達175分鐘,將近3個小時。

但對比電影中劉耀軍和王麗雲橫跨30多年的人生,這短短3小時,又顯得微不足道。

一場意外,帶走了一個孩子的生命。

在「計劃生育是基本國策」「只生一個好」的時代背景下,這場意外輕易摧毀了一個傳統的中國式三口之家,也讓另一個家庭墜入深淵。

他們踉蹌著逃離原本的生活,逃離熟悉的一切,逃到了語言和生活習慣都完全不同的東南沿海,卻始終逃脫不了內心的傷痛與精神的折磨。

時間一點一滴緩慢修葺著他們殘缺的靈魂。在這場漫長的告別中,他們由年輕氣盛,漸漸變得兩鬢斑白。

那些說不出口的虧欠和愧疚,那些被壓抑的情感,終於在年輕一代的成長中得到釋放。

在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新生的喜悅掃去了憂愁,兩個人對著手機喜極而泣,紗簾掩藏了他們的表情,只有輕微的啜泣聲傳出。

30多年過去,經歷了那麼多人和事,眼看著就要背負這樣的傷痛過完一生。

命運卻毫無徵兆地突然轉向,如同當年悲劇來得猝不及防。

生活還是伸出了和解的手,把他們從痛苦中拉了出來。

2

《地久天長》不是部嚴格意義上的苦情催淚電影。

儘管它的確有很多刺激觀眾淚腺的動情時刻。

骨子裡,它展現的是中國人的隱忍、剋制,對命運和磨難的順遂,以及情感的壓抑。

劉耀軍的憤怒,李海燕的愧疚,茉莉的暗戀,王麗雲的猜疑……所有可能會橫衝直撞的情緒,最後都被沉默所覆蓋。

還有大時代的震蕩,改革開放、嚴打、計劃生育、下崗潮、下海,人的際遇開枝散葉,在不經意間已是千差萬別。

但電影裏的人顧不上反思時代與體制,僅僅應對眼前的生活,已讓他們喘不過氣。

導演王小帥並沒有將大時代的命題放置前端,而只是將它們作為人生的註腳。

沒有質問和批判,悲傷之下,一切都是溫和的。電影的主題終究是關於人,人和人之間的關係。

失獨是主線,是奠定整部電影情緒基調的基礎,但電影關心的依然是這些努力活著的人,他們的喜怒哀樂與悲歡離合。

他們也會犯錯,也會自私,但多數時候,他們善良、慈祥、堅強,他們像極了我兒時印象中的叔叔阿姨們,永遠都是樂觀、篤定且無所不能。

你從未見過他們失態或無助的樣子,所以才會迫不及待地想要長大成人,變成他們的模樣。

可當你長大,就會明白生活全然不是如此。

於是你也就懂得了這部電影。

3

我喜歡這部電影的敘事結構。

它打破了單純的線性敘事,並沒有太強的邏輯性,時間以碎片化的形式插入到電影中。

觀影時,我們並不會有很清晰的時代邊界,時間的變化幾乎悄無聲息。

這種模糊感越到後面越明顯。

只能從人物的臉上,去捕捉歲月的痕跡。

電影沒有刻意堆砌和過分放大時代元素,也沒有刻意通過時代感強化戲劇性。

整部電影的情緒一直保持著剋制,鏡頭幾乎躲避了所有的關鍵時刻,星星的溺水,麗雲的自殺,耀軍的出軌,海燕的離世……

總是鏡頭一過,事情很快就發生並過去了。但事情所驚起的漣漪卻久久泛濫,在人心裡來回翻滾。

夫妻在河邊抱起溺水的兒子,鏡頭停留在山坡上,遠遠注視。

成年後的浩浩在向耀軍夫妻倆坦白時,鏡頭也是遠離的。沒有聲淚俱下的特寫,只見人的側面,晶瑩的淚珠掛在鼻尖上,一晃一晃。

這是更高級的表達,它沒有用眼淚去催促眼淚,用悲傷詮釋悲傷,而是把那種糾結、矛盾、掙扎細緻地展示給觀眾,沒有那麼外放,卻分外真實。

大喜大悲力度十足,但無法持久,撐不起這個跨度長達30年的故事。

所以那些情感,變成了劉耀軍的失神,變成了王麗雲的凝望,變成了客客氣氣卻不知從何說起的尷尬,變成了窗外煙火綻放屋內冷清寂靜的對照,變成了熱絡相擁後的欲說還休。

細碎的,娓娓道來,講述這幾個家庭的故事。在時代的洪流中,一不留神就被吞沒的個體,卻仍舊掙扎著冒出頭,生存下來。

4

還是想想說表演。

柏林界的影帝影后殊榮,足以說明一切。

但兩個人的表演又不一樣。

王景春當然是最搶眼最出彩的那個,最大的光環籠罩在他身上,最多的戲劇性都給予了他。他的表演更具張力,充滿細節和層次。耀軍這個角色經歷了巨大的性格轉變,呈現出了深刻的複雜性,可以說是主角中的主角。

詠梅更沉穩,更內斂,不事張揚,她的表演整個感覺就是順暢。沒有太多激烈的表達,多數時候都是平和的,麗雲像一個影子,跟隨在耀軍的身後。沒有聲嘶力竭,卻自有立場和態度。

他們的表演,直觀印象,就是可信,你沒有覺得他們是特別在「演」,而是很自然地呈現。他們沒有去特別勾勒出人物的成長背景或心路歷程,只是藉由一段又一段到位的情緒狀態,串聯起人生的轉變。

他們又是會用盡一切細節的人,兩個人的特寫高懸於大銀幕上,經得住鏡頭久久的凝視。

艾麗婭、李菁菁、徐程這些配角也都非常好,幾場關鍵戲的情緒都十分到位。

至於王源,他儘力了。

5

最後的和解不是那麼好,有些刻意,或者說,俗了。

王小帥當然不是不懂留白。

可在經歷了3個小時情感的顛沛流離後,你或許會理解導演的這種仁慈,他既是商業的需要,也是對觀眾的撫慰。

對比賈樟柯或畢贛,王小帥的電影更接近大眾審美,更符合主流的敘事語境,也更加需要一個這樣的美滿結局。

它有相對明確的主題,通俗完整的故事,清晰的主線與矛盾,即便一個習慣了商業電影的觀眾,最多會覺得電影拖沓冗長,而不會感到費解與沉悶。

它也不會尖銳地發問,大聲地斥責,它與造成悲劇的核心關鍵保持著足夠的距離,甚至視而不見。

這也是藝術電影最接近普通觀眾,或者說普通觀眾最容易接受的藝術電影。

它有一點門檻,具備思想性與現實性,充滿作者氣質,在試聽表達上亦屬高級。但它又身段友好,不高高在上,更不會激起觀眾的逆反與憤怒。

一如這個美好結尾,在紗簾掩映下溫柔的一幕,恰好的光線包裹在兩人身上,他們講著電話,語氣輕和。片名緩緩浮起,「地久天長」,是已經凝固中止的人生,so long,my son,是這場漫長的告別,戀戀不捨,但還是要再見。


大家好,我的新片《地久天長》今天就和大家見面了。前幾天我也受 @知乎鹽沙龍的邀請,參加了他們的觀影活動,跟到場的知友就電影聊了聊我的感受。

其實說起這部片子,並沒有什麼特別的靈感,或者受到某一個人、某件事情的觸動。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特別明顯的感知到這幾十年,中國整個的變化特別大。大到一晃神,很多東西就不見了,新的東西就冒出來了。但在這個過程中,對於變化的記錄,對於人們情感的表述,電影始終很缺位,如果沒有好好的記錄,將來就會覺得很可惜。所以《闖入者》拍完後,我就希望能夠接著進入到現實生活裏,繼續拍這樣的片子。

它可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自己也擔心,怕拍完了反響不好,後面做這類事情更不容易。所以我就想,既然好不容易有了這麼一個想法,也有人同意跟我合作,就不如索性狠狠做一把,把這個時代全部給它展現出來,留下一個東西,所以纔有了這麼一部170分鐘的電影。

因為這是我想拍的東西,我就是在這些變化中,一點點生活過來的。我眼睜睜地看著中國從我們那個時代,從我小的時候,父輩那個時代一點點演變。然後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迅速的變化到2000年,一下子跟以前完完全全是兩個世界的這種感覺,我看著這個社會的轉變。那麼這裡面很多的東西的消失、記憶的消失,甚至每個代之間的那種傳承都割裂掉了。這些東西讓我覺得,其實給中國人拍一個這樣的電影是值得的。

就像片子裏的幾家人,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想要普普通通地過一輩子。可是天有不測風雲就改變了他們的命運。其實《地久天長》就像一個美好的祝福,也像是一個疑問,什麼纔是真正的地久天長?影片裡面有一句臺詞是「其實那個時候時間就停止了,剩下的就是慢慢變老」。我覺得那一刻,在這一生裏,如此的漫長。所以我就在想,片子的英文名叫 A moment, so long 好不好。他們覺得很好,但是有點抓不到具體是在說什麼事,後來我們的一位剪輯師,順口就提了一句,說叫 So long, my son ,一下就抓住了那個感覺。跟自己的親人、兒子告別,這一生是如此的漫長。他一生都是在這樣告別。

我們年輕的時候,有很多美好的願望,都希望比如說我們的友誼、同學關係、同事關係、家裡的親人等等,所有美好的事物都能夠一直好下去,一直地久天長。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你就會發現有很多東西不是你想就能夠完全掌握的,有很多的變化是出乎意料的,生命就這麼過來了。那麼這一首歌叫《友誼地久天長》,實際上我們傳唱了很多代,一直穿透下來,然後就發現在這裡面時間是很蒼涼的,很多的願望真的能夠地久天長嗎?

現在大家都是在往前看,我年輕的時候也是這樣,喜歡現代派啊、西方啊、什麼流行學什麼,一說歷史就很反感。但到了這個歲數就開始喜歡歷史,拚命的往回找,這是一個正常的一個過程。我也不知道年輕的觀眾們看了這部電影,具體能得到什麼,但是電影就在這裡,給你展示一個普通人,普普通通的一生,讓你感受一段生活,感受生活的本真,還有感受這些人的善良。哪怕一個電影,或者哪怕一小段東西,能夠幫助大家記住一些歷史,一些過往都是非常重要的。

可能對我來說,每個電影展現的時代切口都不同,但我最關心的,是人本身。我們在這樣的一個社會裡,是不是慢慢的遠離了我們的心,或者慢慢的遠離了一個人的良知,或者慢慢的就完全機械化了,完全AI化了,那麼人還在不在?

知乎上的朋友們,看完電影如果有什麼想法,也很歡迎隨時跟我交流。


感謝@TongTong和 @知乎鹽沙龍 的點映邀請。

挺開心這兩年能看到更多國內的文藝片得到主流文化的接受。但是我一直好奇大家是真的會欣賞影視作品了,還是看小眾文藝片只是一個新潮流。

在進電影院前,我其實不是很瞭解「地久天長」。除了知道本片在柏林電影節的好成績和看到朋友圈和微博的各種打call之外,我看了預告片和介紹,自己心裡補充了些信息,拍得很美,故事是平平淡淡講生活的,片長有點長。觀眾能接受這種電影嗎?我報著好奇坐下了。

每次看完一部好電影,看完後都不知道該說什麼。想靜一靜,想一想。有這種現實主義的電影真好,敢拍這種電影也得很有勇氣。其實,找到一個故事的戲劇性,把它放大,不難。但是能在幾個小時內呈現出人生的全景,這需要一個想的很明白的人。

電影是導演的藝術,那我們到底怎麼去欣賞,去理解導演的哲學呢?

正好昨晚看到問題 「如何理解電影鏡頭所表達的意義?我的朋友@嚴藝之的回答能幫助解釋這一點,他說到:

「電影語言跟任何語言一樣,就是一種溝通方式:跟說話一樣,我們的用詞既有共同點,也有不一,視乎個人風格和情況 …… 以後,大家思考任何導演的電影語言的時候,把它當作一個人說的話…「

電影裏有句臺詞深深的印在了我心裡:「時間已經停止了,剩下的就是慢慢變老」 。 這句臺詞彷彿就是導演的心聲,他在和我們說話。

「地久天長」講述了中國三十多年的改變,時代和一個大事件對三家人命運的改變。故事裡的每一個橋段,每一個人物和時代背景,都是導演想記錄下來的。

一個人的命運可能被一件事兒徹底的改變,導演用了劉耀軍和沈英明失去劉星的事件去觀察人生。當你失去你最重要的東西時,你怎麼去面對?你是否就認命了?時間能癒合一切,你還會往前走嗎?怎麼走?

觀影后,導演說到自己對現在的科技發展、文化發展的擔憂。我們在不停的追求新潮流,新表達方式,但是忽略了歷史,忽略了這些變化對人的影響。

時代在不停的改變,事情在不停的發生。我們經常會陷入自己的回憶,回憶到當時的無知,回憶到暴風雨前的美景,不知不覺的那麼多年都過去了。

這部影片的精髓也在片名裏體現了。不管發生什麼,主動還是被動,喜還是悲,地久天長,路還是得慢慢走的。「So Long, My Son」,不僅僅是說「再見了,我的兒子」,而告訴了我們,生活會不停的改變,你要勇敢,你要堅持住。


有劇透,慎點!!

有句話說的很好,這不是一部電影,是愛是人生。王小帥導演的魔力就在於,三個小時的《地久天長》,不會感到拖沓冗長,你會很快融入進電影,會相信這就是真的人生。不如意有千千萬,大家都在努力的活著。

電影裏一共出現了五次《友誼地久天長》

第一處 劉星溺水後大家送他去醫院

第二處 眾人給小星星和小浩浩過生日

第三處 眾人在房間裏偷偷放歌跳舞

第四處 劉耀軍在廠子裏吹口琴

第五處 舞會

仔細想來,五次出現的時間是倒敘。

第一次奠定了電影悲傷的基調,也是一切故事的起因(友誼的破碎);

第二次是對生活的嚮往,生日是很奇妙的節點,像是為翻篇的新人生的舉辦儀式;他們聊孩子,聊兩個家庭的緣分(友誼的延續);

第三次是時代的悲哀,不能放所謂「靡靡之音」,響起了友誼地久天長,跳起輕盈的舞步,是枯燥生活的釋放。

第四次是帶點微妙的情感,或只是那時候廠子裏工人們最平常的生活,不知道那時候茉莉和耀軍是怎樣的情感。但我想,耀軍吹起《友誼地久天長》時,年輕姑娘的心中,定是十分歡喜的。

最後一次,是電影裏最開心的時刻,每個人都很開心,跳著新學的舞步,昏暗的燈光下和心愛的人說悄悄話…在意的親人朋友都在身邊,那時候的他們,一定相信友誼真的會地久天長。

除了影帝影后的場場過癮,好幾處也驚艷到我。

王源飾演的劉星,第一次和王景春的父親衝突;之前的幾場戲,都沒有臺詞,但王源的臺詞第一聲出來時驚艷到我了,和以往的反差太大,我真的相信那就是劉星。很多小細節都把握的很好,叛逆少年的那個勁,欠揍的行為,讓我想進去打他巴掌,然後逼著他寫十本五三;但更想抱抱他,用另一個身份活了十幾年,懷疑自己是不被愛著的替身,一個十六歲的孩子,他只會做出各種激烈反常的表現。但劉星是善良的,最終回到了家庭,成為了另一個劉星。

還有一場戲是杜江飾演的成年浩浩回憶童年時的事故。臺詞太好了,那種憋在心底二十年的感情爆發和衝破心裡防線的表白,又帶點隱忍剋制,鼻尖的一滴淚都是戲。

最後,齊溪跳舞好颯。

我發起的西安《地久天長》點映現場

為發票焦頭爛額的我。。


看到片名,先想到的是王小波的《地久天長》,故事講的是知青下鄉,兩男生同時愛上一女孩,男女悸動,為了友誼卻不說破。女孩因腦瘤去世,鐵三角分崩離析,留下友誼地久天長。

王小帥的《地久天長》是另一個故事。片子裏,友誼地久天長只是聊天時一個梗。廠裏工友在宿舍裏聽Auld lang syne時,講起知青返家時分別,聽到這首歌哭得一塌糊塗,但分別後,很多人再未相見。

一本叫地久天長的片子,卻全是別離。

朋友小孩帶兒子去水庫玩,導致兒子溺水亡故;公有化體制改革,妻子下崗;兩人無法承受喪子之痛,離開工廠與朋友分離;養子喂不熟離家出走,只剩男女彼此。直到丈夫的女徒弟出國前找男人回溯年輕時的悸動,被妻子發現,覺得日子沒法再維繫,妻子吞葯,但終究沒死成。

詠梅演的妻子,坐在船頭,身邊大媽絮絮叨叨家長裏短,她不說話,只是微笑。生活苦到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只能微笑。微笑是維持尊嚴的一種姿態,我還活著,沒有被打倒。

片子的結局是和解。他們回到北京,見過了因計劃生育送自己刮宮人流導致不育的李海燕,見過推兒子一把害兒子溺斃的浩浩,見過年輕時那些好友,見過兒子的墓。

So long, My son。

兒子,我們很多年沒見了。時間定格在家庭破碎的那一刻,剩下的就是各自慢慢變老,羈絆地久天長。

最後還是看開了。

---

我有個高中同學,他上學時,媽媽已經退休,相比其他家長,歲數格外大。後來知道,家裡有個哥哥,七歲時水庫溺死,後來家裡生了他。

而今他也結婚,爸媽七十多了,也快抱上孫子了。隨著時間,創口慢慢撫平,直到有一天可以直視創口,釋然笑笑:好像,沒那麼痛了。

片子屬於漸入佳境的風格,開始時間線有些凌亂,後續隨著對故事情節慢慢理解,時間線也就清晰了。片子會讓人想起賈樟柯,賈樟柯片子的主線一直是變化世間中不變的人,但《地久天長》情節鋪墊更剋制,呈現的情緒更深沉。

出品人中有本片男主角王景春,應該是出錢又出力了,希望片子票房高些,讓好演員除了拿獎外,也有些經濟回報。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