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05-P288L04-L12, P290L12-P292L08-0127上士道-6度之忍辱 b288
今天手上這份講義,因為上次結束後,我似乎感覺還有部分同修對於壞善根是什麼意思可能還無法完全掌握,在《廣論》288頁,我就把他的意思用白話改寫一遍,順道再把他要了解這個義理後面會牽涉到其他的佛學觀念一併簡單的註明。我們花一點時間先把這個念一遍,念完一遍若有問題可以再討論。為什麼這地方要醬子做,因為這裏面涉及到很多唯識的基本觀念,在前面也提過很多次了,可也有同修沒有讀過唯識,那沒有關係,就利用這機會再複習一次,一邊是那些基本觀念、一邊是《廣論》中在說什麼,若不能掌握文字的意思,是對我們的聞所成慧會有不圓滿的地方。讀完就是聞,聞後才是思,有沒有思所成慧是另外一件事,但至少我們要了解這裡面講什麼,不知道不能用自己的方式去臆測,這會影響我們的聞慧。讀到今天,我想大部分的同修都會覺得讀這本書是值得的,他篇幅不大,可是很多重要的東西都納入了。所以,《廣論》裡所講的東西若大部分我們都能掌握的話,那可以跟各位保證你佛學的知識算是可以了,不會一問什麼都不知道,不過這是指顯,密是另外一件事了,當然還要包括後面的止觀都要知道。止觀不全知,但在奢摩他以前你都知道,那一些基本佛學你不可能不知道了。現在很快看一下講義……
~参閱《廣論》p288
有部分智者解釋「瞋恚邪見所造惡業能壞善根」的意思如下:
一、僅能延遲本應迅即感果的順生善業;即彼能「壞善根」之惡業取而代之先行感果。
二、被延遲的順生善業,仍有能力在適當時機感果。理由是:世間凡夫沒有可能憑藉作「壞善根」之行,斷除該先前已生之順生善業業種子。【註】聖人見道時,始能斷除與理有關之煩惱種子、及所有惡趣業種子。

宗大師不同意上述說法之理由如下:
(1) 四力對治雖未能斷業種子,卻可摧毀該業種子的感果功能,如焦敗種無力生芽。
(2) 已感異熟之業種子(有受用盡一分),雖彼種子本体(受用盡一分)未斷,然彼原有之異熟功能徹底消失。【註】依唯識教:a. 業種子本体即第六意識思心所種子;b. 名言種子可分成表義及顯境兩類,顯境名言種子包括我愛執種子及業種子;c. 名言種子于現行時循「種生現、現薰種」三法同時之方式、或不現行時之下剎那循「種生種」二法異時之方式持續(受用盡)存在直至緣生時盡。
(3) 頂位加行道行者,雖邪見煩惱種子尚未斷除,然不會再有邪見現行;忍位加行道行者,雖尚有未感果之惡趣業種子,然該業種子不會現行。【註】見道時前述種子皆斷。
(4) 取代其他順生業先行感果,其義唯等同重業先報,經論中找不到亦可立其為「壞善根」的教證。若不爾,則任何有力惡業如貪等皆可「壞善根」?應不是才對。【註】具「壞善根」之惡業:嗔恚煩惱所造、謗因果之邪見所造、口謗正法、身口輕蔑菩薩尊長等、我慢所造、等。詳閱《集學論》。

所謂的智者在這裡不是肯定的意思,因沒有明指是誰,可說這些話的人可能在過去的教界也不是沒有身分的人,所以會用智者代替,那大家一定要了解這裡他是不同意這些智者的說法。這智者解釋瞋恚、邪見會壞善根,可後面會讀到不止是瞋恚、邪見這2個,我們所有的煩惱很多,一般是用瞋恚、邪見為代表性會壞善根。6個根本的煩惱貪、瞋、癡、疑、慢、邪見,邪見又可以細分為薩迦耶見、邊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邪見,這全加起來都叫邪見,狹義的邪見是邪見下面的邪見這指的是謗因果,謗因果是很嚴重的等於是謗緣起,現在這裡指的就是這個邪見。見思惑,邪見叫見惑,貪、瞋、癡、疑、慢這5個是思惑。重點是智者說瞋恚、邪見這2個東西會壞善根,他是怎麼解釋這壞善根的意思:
一、僅只能延遲你本來應該要感果的順生善業,順生業就是因為是重業所以會先報,順生就是你的下一輩子,一生中造了許多業,最重的業就會順生在下一世就感果。那壞善根是指壞善的東西這就包括你的善心所及你所造的善業。那現在這意思是說你本來有一個馬上可以感果的善業,比方你本可以生到天人或是生到人間富貴人家,你有醬子的善業,那你因為造惡「壞善根」而讓這本來要感果的善業延緩不感果。所以,順生善業是指很快就會感果,狹義是指下一世就感果,那現在被延緩是因為「壞善根」的惡業所致,犯了瞋業,這瞋變成業道的時候下輩子是會讓你感果的,一般講法瞋是會讓你到地獄。現在就是說:本來應該感果的善業被延緩了,換成你那個「壞善根」的惡業先感果,「壞善根」的惡業他先超前了,本來你應該做天人的,結果變成到地獄去了。
二、智者強調這只是一個延緩的順生善業,仍有能力在適當時機,就是有適當的因緣來到之下又感果。至於什麼時候感,不需要去細說,這是原則問題。智者如此強調的理由是:世間凡夫是沒有人可能憑藉著作「壞善根」之,用行這個字就是造業,一般行可以是有為法、也可以是造作,一般的凡夫不管你做什麼都可以叫做行,也是一種造作。那你現在是凡夫你不可能靠這種行就能斷除你以前曾經造出來的順生善業的業種子。大家了解?他意思就是說你能夠延緩那個善業,但你沒有辦法破那個善業的種子。為什麼?就因為你是凡夫。反過來,這就是唯識或是佛法裡面的基本觀念,什麼時候才能夠破種子呢?叫做見道。我們以前都讀過在聖人見道時,見道就可以被稱做聖人。聖人見道,他始能斷除與理有關之煩惱種子及所有惡趣業種子。

再讀下去你會更理解,因這裡面還牽涉到其他的觀念,不過,重點是什麼叫與理有關?因煩惱裡面可以分做2部分:與事有關、與理有關。與理有關,比方,像這些邪見,這是與理有關的,那貪、瞋、癡裡面有沒有與理有關的?有。可這也有一部分是跟事有關的,一般跟事有關的是在修道時候破。再重複一次,假若我是一個聖人,我今天見道了,第1個我會把我所有跟理有關的種子全部斷光,那,貪、瞋、癡裡面有與理有關的一樣,疑、慢的疑就是懷疑道理的東西,所以你見道的時候疑一定斷掉了,就是因為疑是跟理有關;另外,你邪見部分有很多都是跟理有關的,比方戒禁取見、見取見這是跟理有關的,這是見地的問題都跟理有關,這些全部共112個分別煩惱(4聖諦*10個惑貪瞋癡疑慢加上5邪見*3=120,再扣除上2界無瞋,4聖諦*2上界=8,所以120-8=112)都會斷掉。你斷完這些還有事的部分,事,一般比較難斷,因他是比較細微,那事這部分就是到修道時候斷,在唯識或是《瑜伽師地論》有講過記得是俱生的16種要在修道時斷。
醬子我們就知道這些智者說的是什麼,智者為什麼醬子說,他的理由是什麼,我們剛剛都講過了。現在來看宗大師的不同意上面的看法,他舉出了4個很清楚的例證來駁斥智者的說法。他所謂的不同意並不是完全的否定,而是不一定,所謂的不定是指上面智者所說的情況不是絕對、會有例外、會有其他不一樣的原則。現看他舉出的例證:
(1) 四力對治雖未能斷業種子,卻可摧毀該業種子的感果功能,焦芽敗種,比如烤過的種子,種子還在,可是這種子卻無法發芽了。這跟前面對比,他說只要有種子一定會感果,現在宗大師說經過四力對治的業種子是有種子,但沒辦法感果。為什麼會醬子?4力對治的意思就是懺悔所造惡業,在佛學的觀念中一個凡夫用懺悔的方式是沒有辦法把業種子斷掉,要到見道時才有辦法斷這些惡業種子,那沒見道是沒有斷卻可以不感果。他們一定有這種例子,至少在教證是可以證明的,雖然我一介凡夫用懺悔是沒有能力把業種子斷掉,但事後證明這種子還在但已不會感果。這點就跟上面智者所講是相反的,就說明此情況是不定的。
(2) 這種情況你要了解就先要明白下面一大堆很重要的註解,沒讀過唯識沒關係,但你要記住這些,以後你讀你再碰到時你就會明白他在講什麼。先說明後面的理論,就是註解部分。
依照唯識教:a. 業種子本体就是第六意識思心所的種子,5遍行中的思心所,前5識、678所有心王大家都有5遍行,這裡是指65遍行中的思心所,他本身就是一種造作的功能。遍行,這什麼意思?就說我只要是心王一定就會有這些動作,一定會有作意、觸、受、想、思這順序,作意就是focus,你會專注,聚焦在某點上就是觸開始接觸,你如果觸卻不作意那就過去了,那作意完不可能不觸,發生觸接下來就是受,接著想,想本身是取相,跟我們說我想一想不是完全一樣的意思。因你有取相然後你又有受,受完以後你一定會有反應,因為受本身會讓你有時快樂有時痛苦,快樂你喜歡、痛苦你排斥,那喜歡、排斥就是造作,就是思心所的作用。那按照唯識教法,任何一個人的6都有思心所,這思心所幾乎你所有的事情他都會反應的,除非是無記或是大修行人,不然只要你感覺樂受、苦受你一定有造作。所以你明白,這是一個正常的種子,本來就有醬一個種子正常的功用,那業種子是什麼?業種子沒有體,沒有一個他自己的……思心所本身是一個種子,他不停的在運轉,業種子是6的思心所種子本身所帶業,所以,思心所種子本身叫無受用盡,就是說思心所種子本身是不會受用盡的,因為他會一直發生的。當你造業成就業果的時候,所謂的業種子跟思心所種子是一件事情,只是這時業種子叫做有受用盡,就是當業種子功能感果以後就不會再感果了,這叫有受用盡。可是他雖然不再感果,宗大師用這個他後面的理論就是因為這個名言種子他並沒有斷掉。大家了解這意思嗎?名言種子還在,這名言種子是指6的思心所種子,這種子還在。先看下面的註解,你再回頭就可以完全知道他在講什麼。
b. 名言種子一般可分成表義及顯境兩類,什麼是種子?暫用粗淺的說法讓大家能立刻了解種子,比方,外道當你一直推推到最後時一定是一個上帝,到了上帝就不需要再往上解釋了,停在了這裡;一般我們在世俗法推到最上面的時候就是種子,他是所有東西的根源,在世俗裡所有東西推到最原始的時候叫做種子,有時這會扯到習氣等等,其實最重要的重點講的就是:認為是有為法也就是在世俗裡面任何的東西只要是實在的法推到最原始的時候就是以種子做代表。醬講法是要讓大家理解這個觀念,種子本身仍是有為法,還是無常的,不是說推到最後到上帝不能再推上去了而上帝是恆常不變的,可是在唯識這世俗裡面推到種子,種子還是無常的,因他是世俗法、還是代表無常法的東西。那用一個比喻也許不恰當但讓你比較能明白他在講什麼,比方,道家講無極,這無極類似佛教所講的空性,很類似,無極、空性,無極以後生太極,這時太極就比喻是種子了,這時已經具備有功用了,這時已經可以講他有的意思,只要一講有就算是世俗了,空性是不能用有這個東西來形容的。種子,差不多就是這意思。
種子為什麼會分成2種,1叫表義、1叫顯境?
先講表義這一部分,因表義這一部分是很難解釋的,大家一定知道他是第6意識,一講表義種子就跟其他識沒有關係,一定是從第6意識。名句文身的身是表示複數先不要管,第6意識本身可以緣名句文,名身、句身、文身,文身代表的是聲音是字母,另2個,名身代表名詞、句身代表集合名詞所形成的文章句節,文組成名,名組成句,知道有個印象即可。那現在6意識本身可以緣名句文這3個東西,因為緣這些東西而產生出來一種取相,變成能夠產生分別,他可以用這個方式來思考。佛學有一句很出名的話叫做:名前無覺,就是當你沒有醬子一個作用時,你是沒有辦法有感覺的。我們在思考時是一定要用這個所謂的表義名言,你知道為什麼我們學英文有人講起來超流利、有人結結巴巴的,就是差在這裡。我們用中文不會結巴因我們的中文是百分之百的表義集合在一起,你只要想起一個什麼,那個文字馬上跟著出來,不只是文字出來還會有聲音,比方,蘋果,你一看到蘋果,你不會去講蘋果,可是你腦筋裡蘋果的那個意念就出來了,你是不是馬上判定那個就是蘋果?這當中他靠的就是所謂的表義名言,那這是有種子的。一般為什麼會講名言種子就是根據表義來說的,大家了解,所以會用名言種子這4個字就是因為你6本身就具有這種表義的功能,這功能就類似有名言的功能,這是第1類種子。
77 search:意識對剎那生滅的依他起法,有取相惑,安立名,由名起想(義覺),在名義上虛妄分別執為實有。不知道這妄立的名和義,與剎那滅去的依他起法體是不相稱的!在名義上對過去、現在、未來起種種的愛著,這是生死大患之因!如果我們無能力或不去分別種種的名,則義覺就無法生起,無法虛妄分別,煩惱亦無從生起!這就是名前覺無。)
2類種子,顯境,這就不只有第6意識了,所有的識都有顯境。你前5識會顯境、第6意識會顯境,顯境就是,比方,你用現量看東西,你會顯出有東西,或是你在生氣、你在貪的時候,也會顯境,一定讓你有辦法去了解那個代表的意思,第1個你會產生感覺,第2個感覺後面那個被感覺的東西你都很清楚,這叫顯境。那在顯境當中很多時候是會跟表義配合在一起,所以有時變成你是直接用表義去顯境,完全用文字去顯境也蠻多的。所謂講種子就是表義、顯境這2種,1種表義就是你不能沒有,你假如沒有這個東西你根本沒有辦法感覺也沒有辦法思考。那第2種叫顯境,8也有顯境,可是8沒有表義的功能,也不能醬說,因表義種子附在8裡面,所以不要用8做例子。
顯境本來不應該叫做名言種子,可是因為表義叫名言種子以後,顯境可以顯出來也可以用名言來代表,所以一般講名言種子就把顯境也包括進來。本來是只有表義種子叫名言種子,但是因顯境也具有表義醬的意思在內,因此也把他叫做名言種子。
顯境名言種子,包括我愛執種子及業種子。這什麼意思?一般講顯境名言那範圍很大,以51心所表來看,其中有一部分有分位是假立的不是真正的,其他都有種子,其他就百分之百都叫顯境。這一大堆顯境名言種子中特別提出2類:1是我愛執,這是屬於貪瞋癡那貪心所下面的一個東西,這是分出來的因他有會造成我們有一個我執的特殊功能,他就是顯境名言種子。所以這一些名相要弄懂。2是業種子,也在這裡面,這就回到剛剛說的業種子根本就是6思心所的種子,可是,6思心所的功能叫做無受用盡,因為造業在6思心所的上面外加了一個有感果功能的時候,這一部分我們把他叫作業種子,業種子功能叫做有受用盡,就是他感果完以後他就沒有功能了。
c. 名言種子于現行時循「種生現、現薰種」三法同時之方式、或不現行時之下剎那循「種生種」二法異時之方式持續(無受用盡)存在直至緣生時盡。
為什麼會無受用盡?因為,在唯識講種子的時候,基本上是有2種模式:第1種叫做3法同時,第2種叫做2法異時。3法同時,就是種子原本是潛示,現行就是由潛示變成顯示就展出來了,種子一變現行種子就用掉了,只是在你變現行的時候他會同時薰一個種子出來,唯識理論就是種生現、現薰種,所以叫3法同時,在同一個時間完成,這代表種子不會斷,因你一用掉又馬上薰生出來。無受用盡就是醬子的意思,根據醬子他不會受用盡,一現行又同時薰種子,種子就還在。這是無受用盡的理論,那為什麼要跑出來一個2法異時?剛剛講3法都是在同一個剎那間發生的,這剎那裡面種生現、現薰種這3個都在,2法異時,前一剎那是種子,按照唯識大乘說法,任何東西都是生即滅,一生就會滅,要生是需要因緣,要滅是不需要因緣,在佛法裡面滅是不需要因緣的,不需要原因他本來就會滅。所以,種子若是走3法同時,種子他是一直在他沒有滅,可是有一部分沒有現行的種子啊!比方,按照第8識來講,真正的觀念是你這8裡面含有6道的種子都在,你今天做人,並不是說你身上沒有地獄種子,只是沒現行,假如因緣到了,那地獄種子感果的時候你看到的就是地獄,你就是變成到地獄去了。所以這全都在,那請問現在不是你做人的這些種子是不是全部都沒有現行?那這部分就要靠2法異時延續,你身上沒有現行的種子他也是馬上就滅掉了,所以滅不需要因緣就馬上滅掉了,要不然就現行要不然就是滅掉。這時,一滅掉就變成第2剎那,他又會再生種子出來了。第1剎那沒有現行我滅掉,第2剎那我又生種子,這就是前剎那、後剎那的2法異時。可是3法同時是在同一剎那裏面種子現行再變種子。現不管他是哪一種最後都是無受用盡,為什麼會無受用盡就是因為有唯識建立的這2個模式說明,每一個法都是即生即滅,可是都可以用這2個方式讓他延續。
那業種子為什麼是有受用盡呢?因業種子本身他沒有體的,他是6思心所的種子,6思心所的種子不會消滅,因他大部分時間都是3法同時在延續這個種子,有時可能沒有比方碰到極大的一個無記那種子可能就沒有作用,不管有沒有現行他不是用3法同時就是用2法異時的方式在延續種子讓他變無受用盡。所以6思心所的種子他永遠在,可是利用他做本體而形成的那個業種子,當他一感異熟功能以後他的會感異熟的功能就沒有了,因此這叫有受用盡。
醬子,大家就清清楚楚知道他在講什麼。你把這些基本觀念都弄清楚以後,你看宗大師是在說什麼,比方,他說業種子感果以後種子還在,你就想不懂為什麼業種子感果以後種子還在。那我就會用後面這跟你解釋,因他本身就是6思心所,所以他一直在。可是他雖然在,但業的本身功能已經感果,所以他不會再感果。宗大師是用這個來駁斥前面的說法,不是代表業種子沒有斷就是一定會有果,這是用業種子很特殊的一種性能,是唯識這邊公認的理論來反證前面的說法不存在。
已感異熟之業種子(有受用盡的一部分),雖彼種子的本體,這本體就是指6思心所(他是無受用盡的一部分)未斷,然彼原有之異熟功能徹底消失,這就說6思心所種子還在,那加附在6思心所上面的那個感業的功能只要感掉雖然種子還在就不會再感果了。
6思心所的種子本身上面可以搭載無限的業種子,他本身等於是一個載體,他本身是無受用盡的。醬子大家就能理解這一段的意思,你原先讀不懂是因裡面很多唯識的背景你不知道,你知道後就會懂。
(3) 頂位加行道的行者,還記得加行道嗎?一般說修行上面要經過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究竟道,我們都在資糧道,資糧道到一定程度以後就進入加行道,那這程度就是你決擇完成,你聞慧夠了、思慧也建立了,思慧建立就叫做決擇,所以加行又叫做順決擇分。為什麼會叫順決擇分?就是因為決擇了以後,醬大家了解加行才會叫做順決擇分。會有醬的名相都是有原因的。你由資糧位後你決擇你進入加行位,加行位就是你真正要去修了,這時你是順決擇,決擇完以後你順著決擇你就進去修,修完以後就是見道、見道以後是修道,因為,見道是把你理這一部分的煩惱種子全部去掉,可你還有事的部分沒有去掉,那就要靠修道把他去掉。修道以後全部去掉你就是究竟位成就果位了。
那他現在是提到在第2階段的加行道裡面,加行道一般分做4個:暖、頂、忍、世第1法,忍位還可以再細分但這裏不多講了。一般公認到第2階段的頂位的時候這個行者他是不會再有邪見的現行,不可能有邪見的現行,可因為他還沒有見道,所以,他的邪見煩惱種子尚未斷除,為什麼見道以後邪見種子就斷掉了?記得前面講過見道是把只要是有關於理這一部分的112個種子全部斷光,邪見是跟理有關的,所以見道時那種子一定斷。那在頂位種子沒有斷是因他還沒見道,這種子不是業種子、是煩惱種子。一般你聽到種子一定要去判別,大部分不會去指表義這一部分都是指顯境這部分,那他指險境這部分時有2種,1種是惑、1種是業,惑、業都包括在顯境裡面,剛剛花很多時間解釋過業是一種特殊情況,其他都是惑,現在講種子沒斷是講惑不是講業了。所以一定要分清楚是講業還是講惑,惑就是煩惱的意思。這時他邪見的煩惱種子沒有斷,然一定不會再有邪見現行。這又是對上面智者的一個反擊,智者是說只要有種子就會現行,宗大師就是提第3個反證,頂位即使有邪見種子也不現行。
忍位加行道行者,這個不一樣了,頂位所涉及的是煩惱的種子,等講到忍位時就變成業種子了。都叫做顯境,可這2個顯境不一樣,1是煩惱種子、1是業種子。大家一定要能分辨這個,若是混在一起,那就是菟絲草亂成一團,怎麼也分不清了。
在忍位時候他是沒有辦法斷掉他身上會去惡趣的種子,只有到見道的時候那一部份才會沒有掉,所以才說見道的行者是不會去惡趣的,可是他只要到忍位,這是佛學公認的說法,他基本上就不會去惡趣了,不可能去。以前也講過,真正能不去惡趣是見道,除此之外能夠到忍位大部分也安啦!再不然退而求其次就是菩提心,思惟菩提心的勝利是很重要的功課。為什麼有菩提心就不會去地獄,這是根據公案,就好像皮球進去以後會彈出來,為什麼會彈出來?就是你一碰到那個境界你會起善心,善心一生起你就出來了。現在又很清楚的反證了。
這裡要註明的是說:這2個種子除了到見道時,凡夫身上是都有的。
(4) 能夠取代其他順生業先行感果,智者說因為你是壞善根的東西,你取代了其他的順生業。可是這個東西依智者說法其實不是壞善根,只可以說是等同業果中重業先報的原理,這是2件事。經論中找不到亦可立其為「壞善根」的教證,在經教裡面壞善根、重業先報這2個連不在一起,你找不到重業先報就是壞善根的教證。假若不是醬子,所有你只要是造惡業,雖然你不是造瞋恚、邪見的惡業,比方貪也是很有力的惡業,那這貪也可以「壞善根」?可是經教沒有醬子說法,應該不是才對。一提壞善根就是瞋恚、邪見這2個。
宗大師又提出要去讀寂天菩薩的《集學論》,裡面說到會「壞善根」之惡業:瞋恚煩惱所造,謗因果之邪見所造,前面瞋恚、邪見這2個是提他的惑,口謗正法這是直接造業,可能是由你邪見來的但已明顯造業成業道了,身口輕蔑菩薩尊長等、不尊敬菩薩因是你有瞋心出來,瞋心是煩惱,可是身口表現出來就是造業了,我慢所造等等。這句話是補充,一般是講瞋恚、邪見,這2個很可怕,除了造業還會壞善根,壞善根是把你先前造出來的好東西全破壞殆盡,所以為什麼要迴向,迴向就是要避開這個。
花了很多時間把這個再解釋一遍,還是值得的。有時候不懂是因你的見解知識還不夠,任何東西他都是很清楚,有他的理路在裡面,醬子更增加我們對教言的信心。現在再回頭到觀察境這一部份。
 

顯示理不應瞋之對境 b290
觀察境b290這一部份上次有講一些,那今天還是從頭開始講好了。最重要就是我們開始要去思惟為什麼不應該有瞋恚。這裡他從不一樣的角度來說不應該有瞋恚。
1個角度就是觀察境
初中有四︰一b290觀察有無自在不應瞋者,應當觀察,於能怨害應瞋之因相為何。如是觀已,覺彼於自欲作損害,意樂為先,次起方便遮我安樂,或於身心作非愛苦。為彼於我能有自在不作損害,強作損害而瞋恚耶? 抑無自在由(指法、因緣,錯,改成其他眾生)所使,而作損害故瞋恚耶?若如初者,瞋不應理,他於損害無自在故,謂由宿習煩惱種子境界現前,非理作意,因緣和合起損害心,縱不故思,此諸因緣亦能生故。若彼因緣有所缺少,則故思令生,亦定不生故。如是由諸因緣起損害欲,由此復起損害加行,由此加行生(指受苦的別人)苦故。此補特伽羅無少主宰,以(指損害他人的人)亦隨煩惱自在,如煩惱奴而隨轉故。若他自己全無自在,為(指因緣法就是種子加境加作意,錯,要改成別的眾生的意思)所使作損害者,極不應瞋。譬如有人(指損害他人的人)(指因緣法,錯,改成其他的眾生)所使隨魔自在,於來解救饒益自者(指自己,大乘菩薩行者),反作損害行捶打等。(指自己,大乘菩薩行者)必念云:此為魔使,自無主宰,故如是(指有為法,加行)。不少瞋此,仍勤勵力令離魔惱。如是菩薩見諸怨家作損害時,應如是思:此為煩惱魔使無主,故如是行。不少瞋此補特伽羅,須更發心為欲令其離煩惱故,我應勤修諸菩薩行。如《四百論》b291云:「雖忿由魔使,醫師不瞋怪,能仁見煩惱,非具惑眾生。」月稱論師亦云:「此非有情過,此是煩惱咎,智者善觀已,不瞋諸有情。」《入行論》中雖說多理,然唯於此易生定解,對治瞋恚最為有力。《菩薩地》說修唯法想,堪忍怨害與此義同,故於此上乃至定解當勤修習。若諸有情能有主宰皆應無苦,以此諸苦非所願故,有自在故。又諸有情若為猛利煩惱激動,尚於最極愛惜自身而作損害,或跳懸岩,或以棘刺及刀劍等而自傷害,或斷食等,況於他人能不損哉?應如是思,滅除瞋恚。《入行論》云:「一切皆(指因緣法,就是種子加境加作意)使,他主自無主,知爾不應,瞋一切如化事。」又云:「故見怨或親,為作非理時,謂此因緣生,思已當樂住。若由自喜成,皆不願苦故,則一切有情,皆應無有苦。」又云:「若時隨惑轉,自愛尚自殺,爾時於他身,何能不為損?」

蠻長的一段,什麼叫觀察境?能瞋、所瞋,這境就是所瞋,你是能瞋,你所瞋的東西就叫做境,觀察境就是觀察所瞋這一部份。一般是分作4個部分來討論觀察境。第1部分就是剛剛那蠻長的主要的一段,以後都短一點。上次也報告過根據《四家合注》,初中有四,一,這是法尊法師翻譯時自己加的,原文中沒有這個文字。這第1觀察有無自在不應瞋者,這個觀察是觀察那個讓你產生怨害、產生苦、產生瞋心的那個部分,也就是那個境,他有沒有自在,到底他是沒有辦法還是有辦法故意要醬子做。就由這個角度來觀察。能怨害是指能怨害者,因相意思是他的理由,這個人會讓你生氣的理由是什麼?根據醬子去找他的理由,你就會得到下面的觀察結果:彼是指讓你產生瞋恚的這個人,自是指能瞋的人,意樂指的是惑業中的煩惱,你就會發覺讓你產生瞋恚的這個人他想要對你做出損害前他開始先有煩惱,大家知道在造業裡面,這又回到前面講業果的部分,一開始是,這事有時是人有時是物,再來就是有一個、他想達到什麼目的、他的目標是什麼,所以叫做欲做損害。事情是有一個補特伽羅他要對你要做損害,這就是一個欲,那他意樂為先他也一定有他的煩惱,可能是貪、可能是瞋、可能是癡、也可能是3個都有,然後次起方便這就是加行,在業果裡面會講到事、意樂、加行,方便就是加行,加行結果就是讓你產生苦受。
這裡是說你要觀察該不該去瞋恚對方。那現在按照文字所講的就是他觀察後發覺醬子的作業程序所發生的醬子事情,按照那樣的程序,你發覺對方有自在嗎?他能夠不損害你卻故意要損害你嗎?還是他也沒有辦法,不自主地被就是指因緣所逼使而做。他現在這個理論是什麼?他意思是對人你沒有道理去瞋他,很多事情是一個法,是涉及法而不是人的問題。這個他不是指人而是指法,這個法就是因緣。因這個人會做這些動作都是有因有緣的,這些因緣加起來他就會做那些動作,這些動作造成你受損害。主要是強調這個。所以要你觀察他是有自在能夠不做卻故意要做呢,還是他根本沒有辦法不做因他自己也沒有自在之下去做的,那他自己為什麼會不自在呢?因整個是法的問題而不是人的問題。這個法就是因緣所生法,整個是因緣的關係造成他會做出醬子的動作。
接著,後面就解釋你不應起瞋心的道理。他沒有辦法控制自己,因為,這個讓你受怨害的補特伽羅是他過去生的煩惱種子有境界現前,就是有緣在裡面,這補特伽羅本身有種子,這種子要靠外緣才會現行,境界現前指的是緣,有因有緣加上這人本身非理作意,結果就因緣合和起損害心。因緣合和,指的就是種子加上境加上作意一共3個,所以,剛剛前面講的那個他就是指種子加上境加上作意,這個他不是人不是物是指因緣、法,3法因緣合和令對方起損害心。大家知道故思這個名相也是在業果裡學過的一個名相,故思一般都是重業,就算他不想做,不故思去做,但此諸因緣合和讓他還是跑不掉的,簡單講跟這人無關,只要這3個因緣一合和他就會做出損害你的事情。那反過來,假若這些因緣中缺了種子或是境只要3個缺1個,就算他故思要醬子做,就是他有自在要故意做他也是沒辦法做成,不是他想要就會發生的,意思是當這因緣合和時他不想要也會發生,沒有這因緣合和時他想要也沒辦法發生。所以大家了解他的意思就不是人的問題,是法的問題。這一點一定要掌握住,因他後面用了一個很清楚的名相~唯法想,就是當你思考不要去瞋恚對方時你一定要採用這個方式,你每次覺得那個人很討厭,見到就生氣,你用這思考後你就會轉念,這人沒問題,不是人的問題。最重要是要轉你的念頭。這都是由於諸因緣讓他起損害欲,才會有後面的損害加行,又因此加行而讓人受苦。
我們讀這個一定要很注意他們的代名詞是講什麼意思,我們自己要釐清要小心讀。
這個補特伽羅他是根本無法自主,因為這個補特伽羅他是隨著煩惱所使而不自在,就像是煩惱的奴隸被煩惱所駕馭自己沒法主宰。若這個補特伽羅他自己全無自在,被就是指因緣法也就是種子加境加作意這3個所使作損害者,你實在不應該去對那個人生氣。
接著又轉另一個角度來說,譬如這個損害他人的人是被魔所指使,這魔就是指因緣法就是那3個東西,隨魔自在,於來解救饒益自者,這是指自己,一個大乘菩薩行者,都要幫助他人的,這時你本是要去幫助他解救他,卻反而被魔所指使的他作損害行捶打等。(指自己,大乘菩薩行者)必念云:這個人之所以做出這些動作是因此人為魔所駕馭,自己無能力主宰,所以才會如是行,這個行是講有為法,會有醬子的加行。你不止不會瞋恚他,你還要想辦法幫助他不再受魔的困惱。比方:其實這是教你怎麼應付瞋恚。當對方讓你生氣,你若站在大乘菩薩的立場,根據這種思路的時候,你反而會產生一種你應該想辦法幫助他,讓他以後不會受因緣法的控制。這是他主要的意思。所以任何一個菩薩見諸怨家對你作損害時,你應如是思:此為煩惱魔使無主,故如是行。不少瞋此補特伽羅,你不僅不應對他生氣,你更須發心想辦法讓他以後遠離煩惱故,我應該更認真的勤修諸菩薩行。
接著宗大師就引教證《四百論》b291,其實他上面所講也是根據《四百論》說法而發揮的,現在引回來:「你要知道他之所以醬子做是他被魔所駕馭,醫師不瞋怪,我記得這裡面有一個公案:醫師去看一發狂的病人反而被病人打,所以來醫的醫生不會對他生氣的,能仁指的是菩薩、佛,這裡是比喻醫師是菩薩他要救病人卻被病人打,他不怪病人因會醫師可以看到原因是在煩惱,這叫能仁見煩惱,非具惑眾生,原因是煩惱而不是有煩惱的那個人。」問題是出在煩惱,而不是出在有煩惱的人。所以這裏面都是同樣的一個道理,就是告訴你你要怎麼去想,能夠讓你產生瞋恚的真正原因不是對方,真正原因是法。他一直是要講這個,這你若記牢牢,以後碰到煩惱要對治,碰到瞋恚要解決時試試看他這方法,看對自己是否有效。我是以為那時若能想到這個大部分是有效了,就怕根本不會想到這個就直接反應了。這也是需要修行、需要時間的。
再引用中觀應成的創始者也是《入中論》的作者月稱論師也說:「這不是人的問題,煩惱才是真正的根源,有智之人都知道,不會去瞋怪那個人。」問題就是出在法。在寂天的《入行論》中雖說了很多道理,然唯有這方式最容易讓我們真正了解,這是對治瞋恚最為有力。所以我們很快的做一個結論:碰到這個時候,你就要想是法不是人。這是重點,你要醬子想。

《菩薩地》裡面也有說到:唯法想,這就很清楚了!唯法想,非是人。這是他要講的重點,修要修唯法想,問題是出在煩惱是出在法而不是出在人,這叫唯法想。堪忍怨害與此義同,故於此上乃至定解當勤修習。所以你要不停地直到你能產生定解,能完全的想清楚、也能完全達到決擇的結果,你要不停的串習去修這個。我們現在先回頭來看一下參考資料……
《菩薩地》b291:漢譯《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二中「謂諸菩薩應如是學:依託眾緣,唯行唯法,此中都無我及有情、命者、生者,是其能罵、能瞋、能打、能弄、能訶,或是所罵、所瞋、所打、所弄、所訶。如是如理正思惟故,於有怨害諸有情所捨有情想,住唯法想。依唯法想,於諸怨害悉能堪忍。」【註】修五想:一、宿生親善想,二、隨順唯法想,三、無常想,四、苦想,五、攝受想。

這裏面是要讓大家了解《瑜伽師地論˙菩薩地》提到這時是說修5想,修5種想法。所以剛剛會說:雖說多理。就是要讓你不產生瞋恚有不一樣的方法,就是5想,那現在用的是第2想叫做隨順唯法想,所以這裏才會說雖說多理,雖然有5種不一樣的作法,可是也只有此唯法想最易讓你生出定解,對治瞋恚最為有力。這個對治瞋恚最有力的唯法想,也就是5想裏面的隨順唯法想。宗大師每次講完以後都會告訴你他的理論的根據,這其中有一個就是來自《瑜伽師地論˙菩薩地》的修5想中最容易讓你產生信解的隨順唯法想,法尊法師翻譯時也是遵循同樣的說法,所以他用唯法想,你就知道他會醬講是因後面有這些原因在。
那再反過來說,諸有情能有主宰皆應無苦,假若今天這些讓我生氣的人他們是能自在的話,他們不可能有苦,因為他若自在就不會被煩惱控制所以他應該無苦,可是事實上你看到所有眾生都是有苦,沒有一眾生是自在的。以此諸苦非所願故,有自在故。意思是眾生若有自在他不會受苦因他也根本不想受苦,問題在那他為什麼受苦呢?就是因為他們自己也沒有自在,就是因為他有煩惱。
接下來後面這個比喻是非常生動,而且又是非常有力的。
現在又轉到另外一個角度來讓我們能更深體會這個。他說:假如有一個有情他碰到情緒非常強烈非常激動的時候,也是煩惱非常嚴重的時候,尚且對於自己最極愛惜的自身而作損害,會自殘,這種例子太多了。或跳懸岩,或以棘刺及刀劍等而自傷害,或斷食等,這些都是事實上常看到發生的事。他是在講當對方碰到情緒激動時連這種自殘的事情都做的出來,那就不用說他去傷害別人了,不可能不去損害別人了。你應該醬子想來滅除你的瞋恚。這裏一方面告訴你要唯法想,一方面要想對方實在也很可憐,他連自己都會傷害又更何況傷害你。寂天菩薩的《入行論》裡說:「一切皆是因緣法,就是種子加境加作意在做主宰,而不是那個人在作主,當你了知這個道理你就不會瞋恚,這一切都如幻化不真實。」又說:「所以你看見怨或親在作非理醬的事情時,你當了解這是謂由因緣所生法,這就是唯法想;你能夠了解時你就不會受苦惱。假若他能夠控制自己沒有人願意醬子做的,那一切有情都應該無有苦。」這就跟前面宗大師所講的意思一樣,只是這裡提出教證。又云:「若時隨惑轉,自愛尚自殺,爾時於他身,何能不為損?」這也是一樣。現去看補充資料,這3個頌1是安忍31頌、1是安忍33-34頌、1是安忍37頌、……
比較《入行論》二種翻譯:出自《廣論》b292一、「一切皆他使,他主自無主,知爾不應,瞋一切如化事。」出自《慧光集》二、「是故一切法,依他非自主。知已不應瞋,如幻如化事。」安忍31

比較《入行論》二種翻譯:出自《廣論》b292一、「故見怨或親,為作非理時,謂此因緣生,思已當樂住。若由自喜成,皆不願苦故,則一切有情,皆應無有苦。」出自《慧光集》二、「故見怨或親,非理妄加害,思此乃緣生,受之甘如飴。若苦由自取,而人皆厭苦,以是諸有情,皆當無苦楚。」安忍3334頌 

比較《入行論》二種翻譯:出自《廣論》b292一、「若時隨惑轉,自愛尚自殺,爾時於他身,何能不為損?」出自《慧光集》二、「自惜性命者,因惑尚自盡,況於他人身,絲毫不傷損。」安忍37

自己看一下,很容易懂的。醬大家也能掌握到不能瞋對方的原因。下面是由2個角度來觀察境
第二b292觀是客現及是自性皆不應瞋者,損他之過不出二事。謂是否有情之自性,若是自性,瞋不應理,如不應瞋火燒熱性。若是客現亦不應瞋,如虛空中有煙等現,不以煙過而瞋虛空。應如是思,滅除瞋恚。《入行論》云:「若於他惱害,是愚夫自性,瞋彼則非理,如瞋燒性火。若過是客來,有情性仁賢,若爾瞋非理,如瞋煙蔽空。」

這也很容易懂的,再來你要怎麼觀呢?現在到底是客現還是自性?客現,就是客塵沒有自性,一個是本來他就有這種自性,另外一種他不是自性他是客塵,不是他直接自性的東西。會造成他去損害別人的過失有2種情況:1種這是一種自性,1種是客塵、偶而現出來。現在若是他的自性,你不應該去瞋他,理由就是,意思是說火本身就是很熱很燙的,那你碰到火你去生氣火的這個是他本來就具有的熱跟燙,你醬子去生氣是沒有道理。那如果不是自性是客現你也不應該去瞋恚他,就像虛空當中偶而出現的煙,你不會因為煙而生氣反而對虛空生氣,這不是虛空的問題是他的客塵,醬子你怎麼能他的氣呢?所以你應該用如此的思考方式來滅除瞋恚,這是他觀察境的第2種方法,觀察境本身是有自性還是客現,那不管是哪一種你都不應該瞋。
接著教證就引《入行論》的說法,假若對於他人的惱害是愚夫一種自性,瞋彼則非理,就像火本來就是熱的那你去瞋火的熱性是沒有道理,因他本來就是醬子一回事。假若是客現來,他本身有情性仁賢沒有問題是他的客塵問題,醬子你生他氣也是沒有道理,就像你生有煙遮蔽了虛空氣一樣的道理。
其實這時候要很冷靜的思考,意思是說這本來就是他的自性,他本來就是醬子,你生他氣有用嗎?那這不是他的自性,你氣他幹嘛?這根本就不是他的自性。
比較《入行論》二種翻譯:出自《廣論》b292一、「若於他惱害,是愚夫自性,瞋彼則非理,如瞋燒性火。若過是客來,有情性仁賢,若爾瞋非理,如瞋煙蔽空。」出自《慧光集》二、「設若害他人,乃愚自本性,瞋彼則非理,如瞋燒性火。若過是偶發,有情性仁賢,則瞋亦非理,如瞋煙蔽空。」安忍3940

大家有沒有問題?我覺得他第1部分的理是很清楚的,就是教你依法想、唯法想,那你把他想成是法出問題你就不會去氣那個人。第2個告訴你,假如他本來就是醬子你氣他沒用,那假如他不是醬子那你幹嘛去氣他呢?反正講來講去你不該氣,這一點或許再想想裡面有沒有更深入的含義。今天先到這裡,因今天也講了太多的理證,尤其是前面的1個鐘頭全部都是。或者請簡師姊可以分享一下怎麼對付瞋恚、怎麼忍,在你的菩薩行當中有沒有什麼心得,值得讓大家學習或是警惕的事情。
簡師姊:我們這裏面不是有隨順唯法想,還有一個宿生親善想,有時候真是很氣很氣,就是把他想成是我們過去生的家人或是什麼的,就用醬一個方法去調伏。只是剛剛這裡講到自性,是不是說他這個人就是醬子,反正就是醬子你就是接受他?不要跟他一般見識,自己自認倒楣趕快離開,是不是醬子意思?
石師兄:這我比較沒去仔細想過,前面那個很清楚。不過暫時先醬子。他本來就有醬子的自性,既然是他的自性,你生氣又何用!那若不是自性是客現,他本來不是醬子,你更不應該生氣。
簡師姊:問題是醬的一個道理,我們如何應用在我們日常的生活當中,要用一個更好的理由讓我們在境界現前對境的時候更能釋懷。以前我就用他起肖哎!不要理他。
石師兄:現在主要想要問你,唯法想,這一點你以前有沒有用過?(以前自己根本不懂這一點,會令自己放下時都是當作自己在還債或是自己在布施,不過都是還債想居多。)
簡師姊:唯法想,在我的程度裡還不行,用宿生親善想,對我來講是比較受用。想他是我的冤親債住什麼的比較容易。雖忿由魔使,醫師不瞋怪。比方幫我的老菩薩洗澡時,他也會抓或打人,那時你能生氣嗎?你不能生氣。你就知道他現在生病了。那,是不是就用這個方法?可我自己會覺得用宿生親善想的話,容易把瞋怒的心調伏下來。
石師兄:用什麼方法這是因人而異。你想一想,你看到一個你很討厭的人,其實這也不容易,你想他過去跟你是親戚,也很難!唯法想有一個好處就是把人轉掉,沒有人的問題在裡面了。我是覺得看起來這是蠻好用的,所以他會強調這個方法。《瑜伽師地論˙菩薩地》的修5想,宗大師卻強調這個隨順唯法想,就是把人轉掉這可能是一個很容易的方法。因為一般氣都是氣那個人嘛!
謝師兄:瞋恚會壞善根嘛,怎麼個作用、怎麼個壞法?好像沒有講出來。
石師兄:有。他這個壞善根的意思就是說你本來有一個善業,你這善業不只是延遲感果,根本就讓你這善業不感果就沒有了。
謝師兄:他是怎麼個作用讓這善業會沒有?
石師兄:智者他沒有講到這個作用,所以宗大師他提出4個道理出來,用這些道理來說明是有這辦法的。就說你種子我沒有辦法破你,你身上的善種子我沒有辦法把你消滅掉,可是我有辦法讓你身上的善種子不感果,這叫壞善根。這是他真正的意思。
謝師兄:我意思他是怎麼作用讓這善種子不感果。(慚愧!自己從沒想過這些問題,太不求甚解了。)
華師兄:我講一下,所謂的壞善根,一般我們遇到情境,善根會現行,比方去幫助別人或去做一些好事。那他把善根壞掉,最簡單可以接受的說法,當你瞋心一起的時候,怒火滿胸,你那個善全被遮住了,很生氣時要你馬上扮笑臉你做不出來。(不對!就曾看過X剛剛才在罵A,接著下一秒A走進來,X馬上對A笑臉相迎的噓寒問暖,自己是有些傻了,當下只覺自己太不會做人了。只是對X從此是敬而遠之。)所以,當瞋心起所有的善全被潛伏,甚至有可能把善壞掉,因這個人瞋心可以一瞋就瞋很久,越想越氣,串習不停,令善通通不起,也不是沒有,就是很長時間不起。那剛剛也講到一個很重要的事情就是迴向,善不起會影響到很多世,所以所做為佛所喜之事就趕快迴向。因此才說火燒功德林。那又說到壞善根種子,那不一定,可能潛伏的持續力很強令今生都不起,也或者只是延遲而已。這裏面東西很複雜。
石師兄2位師兄的一問一答,擊中我一點,馬上想到,壞善根的定義簡單講:就是你有種子,我有辦法讓他不現行。種子,就牽涉到2個東西,1個是業種子,他裡面講的大部分都是業種子。可是華師兄講的令我想到,包括你的善業、善心種子,一般講惑,惑的反面就是善心所,這也都是有種子的。那你壞善根,可能是你瞋恚、邪見的事情,不但會讓善業種子不感果,甚至會讓你善心所裡面的種子都不容易現行。至於更進一步的為什麼,倒是沒有提到,因為要講為什麼一定也是很麻煩。因為會現行一定要有因緣,為什麼,我在想應該是因緣那個緣他斷不了,所以還是針對那個種子,就等於這個種子感果的能力就喪失了。
壞善根用很簡單的一句話講:就是讓你有種子而不現行。這可以是用業種子、也可以用善心種子,不過他裡面大部分用到的都是業種子。
 

 

20171212-P292L09-P295L02-0128上士道-6度之忍辱 b292
首先要跟各位報告一點,上次消文有一個地方不是很正確,今天就先把這部份報告一下,讓大家做一個適當的修正。
這就在那個觀察境b290,先簡單講到底錯在哪裡,先要看文章裏面說些什麼。觀察境就是觀察對方的意思,境就是對方,也就是能夠讓你怨害生瞋恚的那個人,這個稱做境。有境,等下再講有境,有境就是觀察自己,你就是有境。有境是能取,觀察境是所取。這裡都沒有問題。問題在哪裡?問題在這裡面說到:這一個能夠傷害你的人,到底是他有自在要傷害你呢?還是他沒有自在要傷害你呢?現在就一個他有自在、一個他沒有自在這2點來說:當說他有自在的時候意思是講他本人有自在,當說他沒有自在的時候意思是講他後面還有一個人指使,醬大家了解?上次沒有很正確的地方是因為很快看過去,大家看到→若如初者,瞋不應理b291,他前面是講一般你觀察有無自在不應瞋者,就是首先你應該要看看你到底有沒有道理生氣,那意思就是觀察那個能夠害你的人他有沒有自在?接下來你應該怎麼觀察。你應當觀察:對那個能夠傷害你的人他為什麼讓你覺得你會生氣,上次這講的都是正確的。接著又是說你照這個作觀察以後,彼是對方就是能夠讓你怨害的那人,這也沒講錯,他因為自己有一個欲望要損害你叫做自欲作損害,這部分不重複說,因都是根據業的程序在說的。接下,意樂為先這就是有煩惱,他有貪瞋癡的煩惱。再來就是方便,我們講叫加行,業果裡叫加行,就是他開始有動作了,方便一般都是身口方面的方便。所以他就遮止到我的安樂,同時令我身心得到一些非愛苦。接著這2句話就是剛剛跟各位要解釋他的意思:到底對方是有自在醬子做呢還是後面有一個人指使他醬子做呢。再來就是若如初者,假如是第1種就是他有自在,我們先讀下去了解文章說什麼。他自己有自在那你就不應該生氣,這為什麼呢?他現在的意思就是說:他根本是被煩惱指使的,醬子大家了解?他是受後面的因緣,大家看到因緣b291,上次有講到種子、境、作意這3個。那第1個要修正的是,回到剛剛那2個問題,彼自在欲作損害者,這沒有問題;抑無自在由所使,上次跟各位講這個他是因緣,現在把他改正,我上次就是錯在這裡是馬上把他接到因緣,因這第2個跟因緣無關。現大家明白嗎,他說他有自在你不應該生氣,為什麼?因為其實他沒有自在,是後面因緣的關係。那第2種情況就不一樣了,他沒有自在這第2種情況是後面有一個人在指使他做,所以你也不應該生氣,因為不是他要做的。所以就變成說那個他就應該是其他的眾生。課文中例子這個其他眾生是被魔所使,有一個魔在後面主使他,那這個他就不是因緣了,現在知道上次犯的錯誤,假如提到因緣的話是第1種情形,第2種情況是跟因緣無關是有另外一個人在指使,這2種情況你都不應該生氣。這一改完大概就不會錯了,接著就比較容易懂了,就說,若如初者就是有自在者代表第1種情況,能夠怨害你的這個人他是有自在的,這第1種你不應該生氣,因為他根本是受到因緣合和才起損害心,那,這因緣就是種子、境、作意這3個,這些上次都解釋過了,今天不再解釋。再接下來都不會有大問題,你抓住剛剛我講的那2個原則,縱不故思,此諸因緣亦能生故。這沒問題。若彼因緣有所缺少,則故思令生,亦定不生故。這意思是說你認為他有自在,其實他沒有自在,完全是後面的因緣,有因緣他就會醬子做,沒有因緣,你要他醬子做他也不會醬子做。所以,如是由諸因緣起損害欲,由此復起損害加行,也就是由這一點來翻回去說你前面所觀察的其實是來自於因緣所造成醬子。由此加行生(指受苦的人)苦故。這沒問題,這個他就不是剛剛講的眾生了,我認為在這裡所有的代名詞要很小心。加行生他,意思就是那個能夠怨害你的人他做了加行讓你生苦,其實這個他就是你自己本人。再下來,此補特伽羅無少主宰,以(指損害他人的人)亦隨煩惱自在,如煩惱奴而隨轉故。若他自己全無自在,這就是講第2種情況了,為,上次講這餘是指因緣法,這是錯的,餘要當做別的眾生的意思。上次就是把這裡→本來2個情況,1個是因緣造成的,1個是別人、別的眾生造成的,上次有些混亂是把這2個因都指做因緣,其實不是,1個不是講因緣。譬如有人(指損害他人的人),這個魔上次是指因緣法,現要改成其他的眾生就是第2種情況,醬解釋大家應該能夠了解,很抱歉!上次講時,如初者沒講就跳過去了,心中就覺忐忑,回去再看就發覺了。很不好意思,醬應該沒問題了,下面這一段剩餘部分的解釋不會有問題了。

2種要觀察境的就是他到底是有自性還是客現,這上次也講完了。簡單講,有自性就是他本來就是醬子,他用火做比喻,你能不能怪火會燙、會燒你,這個火會燒你這是火的自性,你能夠怪那個自性嗎?就說這個人本來就這個德性,那你就不需要去怪他。假如他不是醬子叫做客現,那你也不應該怪他,他用虛空突然有煙來比喻,煙跟虛空是無關的,你看不順眼,那你能怪虛空嗎?不能。因為這叫做客現,不是虛空本身的。所謂自性就是他本來就是這樣的。
現在有一點,我說以後6度講完,6度這裡面像布施、持戒、忍辱,這些地方大家有任何意見、想法或是問題,隨時可以停下來討論,因為這要有一點體會。假如以忍辱的本身,基本上的觀念,講白一點,你自己要想到一個合理的方法,讓你自己可以照著去做。我的意思是說,萬一是你怎麼想都覺不合理,你就是要生氣,那你就完了!簡單講就是你自己要找到一個很合理的想法。那你說你怎麼找都找不到,那你就不可能去修這個,這時你就要回頭來想,你為什麼要修忍?他講得很清楚,這是6度裡面的1度以外,瞋恚這東西是會壞善根的,是很嚴重的東西,所以,他提供給你很多想法,你一定要把他想通,不能說沒有道理。回頭來講像西方,尤其是美國,美國的教育不是醬子,在美國待過的都知道,美國很簡單都是鼓勵小孩有氣就發,這是跟佛學背道而馳的。
2點講完以後,接這就是第3點了。由3個角度來觀察境
第三b292觀其直間由何作損皆不應瞋者,若瞋直接發生損害能作害者,應如瞋恚補特伽羅瞋刀杖等;若瞋間接令生損害能作害者,如刀杖等為人所使,其人復為瞋恚所使而作損害,應憎其瞋。如云:「杖等親為害,若瞋能使者,此亦為瞋使,定應憎其瞋。」故不瞋杖,亦不應憎能使之人。若瞋能使,理則亦應瞋其瞋恚。不如是執,即是自心趣非理道,故應定解一切道理悉皆平等,令意不瞋補特伽羅,如不瞋杖。此未分別杖與能使有無怨心者,由前所說破自在理應當了知。

現在是提供你第3個觀察境的方法:觀察是直接或是間接,觀其直間就是直接或是間接,造成你損害的直接因或是間接因這2個你都不應該生氣。接著就是解釋原因,假如你對直接因生氣,比方,當有人拿棍棒打你的時候,真正打到你身上的不是那個人是棍棒,所以他說:你若生氣直接傷害你的也應該是生氣那個刀棍,應如瞋恚補特伽羅瞋刀杖等,這句話真是很難讀,就只能說自己業不好,今天要用這種文字去了解佛學,不過沒關係,時間再長一點大家都會習慣這種文字用法了,簡單講意思是你要瞋恨直接原因的話也應該是氣那個刀棍而不應該去氣那個人,因為刀棍才是直接原因。接著又講,假如不是氣那個直接的是氣後面那個間接的,就說,若瞋間接令生損害能作害者,前面是一個直接,現在講到間接了。如刀杖等為人所使,你說間接的後面是那個人,這種情況我就要氣那個人才對了?不是。因為這個刀棍雖說是間接被那個人所驅使的,可是那個人是被瞋恚所驅使,所以你要講到間接的時候也不是那個人,是那個人背後的瞋恚,他意思是醬。所以,你讀到課文:若瞋間接令生損害能作害者,如刀杖等為人所使,可是,其人復為瞋恚所使而作損害,所以這種情況你就變成應該--應憎其瞋,也就是說你應該要瞋恨的是間接的那個人後面的那個瞋。
這一共有3個東西→瞋恚、刀棍、人,所以要瞋直接的時候應該要瞋刀棍不應該瞋人,要瞋間接的時候不應該瞋人應該要瞋瞋恚,不管怎麼講就是要讓你不去瞋恚那個人就對了!所以他接著就引《入行論》的說法以為教證,不直接說明而用如云大部分就是跟前面同一個出處,只有一處似乎是法尊漏翻到時我會指出,這裡還是用《入行論》:「杖等親為害,若瞋能使者,此亦為瞋使,就是他也是被瞋所指使的,所以,定應憎其瞋。這意思一樣」所以,倒過來,由這道理看來,怎麼去瞋都不會瞋到那個人的。直接的應該瞋刀棍,間接的應該瞋那個人的瞋恚。假如你不如是執受、不這麼認為,即是自心趣非理道,也就是說你沒有如理作意,故應定解一切道理悉皆平等,你應當了解在醬子一種合理的觀念裡面,就讓你自己不會去瞋會補特伽羅,就好像你不會去瞋刀杖一樣。
接著的這句話,此未分別杖與能使有無怨心者,可以另外分科,怕你以後再讀看不懂,你可以前面加一個疑難:假如有人來質疑你,他說,你沒有分別出刀杖跟人的差別,刀杖沒有怨害心,可是拿刀杖的人有怨害心。他來問難認為你前面的說法似乎有道理,但他並不以為然,因為刀杖本身是沒有怨害心的,可是拿刀杖的人是有怨害心;理論上我瞋恚那個有怨害心的人才對。宗大師就告訴你,由前所說破自在理應當了知。你明白,假如人家這樣挑戰問難,整個題目就回到最初了,有沒有自在的問題。現在是討論直接跟間接,那他告訴你不管是直接或間接都不應該瞋恨那個人,那現有人來問難:你說不應該瞋恨那個拿刀棍的人,我不同意,因拿刀杖的那個人才是真正有怨害心的,他所拿的刀棍是無情物哪有什麼怨害心。宗大師這時就把他轉到第1個題目的有無自在,對方的怨害心是有自在還是沒有自在。假如他有自在,其實你錯了,他是受到3個因緣(種子、境界、作意)指使的,假如他沒有自在,你更不應該瞋恚他,因他是被別人指使的,課文裡面是說被魔所指使,那你做一個大乘菩薩,你不只不應該去瞋恚他,你還要想辦法救他,因他已被他人控制、被非人控制。醬大家了解這最後一句?這最後是一個問難。
比較《入行論》二種翻譯:出自《廣論》b292一、「杖等親為害,若瞋能使者,此亦為瞋使,定當憎其瞋。」出自《慧光集》二、「棍杖所傷人,不應瞋使者,杖復瞋使故,理應憎其瞋。」安忍41頌 

看一下講義……剛剛都解釋過了。
接這就是第4點了。由4個角度來觀察境
第四b293觀能發動作害之因不應瞋者,受由怨害所生苦時,若是無因不平等因則不生苦,要由隨順眾因乃生,此因是宿不善業故。由自業力發動能害令無自主,故自所招不應憎他。作是念已應怪自致,於一切種破除瞋恚,如那落迦所有獄卒,是由自己惡業所起,為自作害。如云:「我昔於有情,曾作如是害,故害有情者,我理受此損。」又云:「愚夫不願苦,愛著眾苦因,由自罪自害,豈應憎於他?譬如諸獄卒,及諸劍葉林,由自業所起,為當憎於誰?由我業發動,於我作損害,此作地獄因,豈非我害他?」霞婆瓦云:「若云非我所致,實是顯自全無法氣。」

4點是最重要的原因,真正的原因就是你自己造業。
今天會有人來傷害你、怨害你,其實是你自己的業果,你不應該去怪別人,完全是你自己的業果。我們現在來看課文怎麼說。
觀能發動作害之因不應瞋者,就是後面真正造的,就是業。宿不善業就是你過去生所做的不善業,由這個不善業導致的果,這地方所談的果是等流果不是異熟果。我們過去學過,當你造業的時候,會有一個異熟果就是決定你下一輩子去哪裡,會去地獄、做畜生或做惡鬼那叫做異熟果;除了異熟果之外還有等流果,等流果就是你會遇到一些不順利的東西;業果裡面還有教一個增上果,增上果指的是你的環境,若你以前做壞事,你除了得到不好的異熟,等到你異熟解決之後,那個等流還在,若你又回頭來做人的時候那個叫做造作等流還在,你殺過人後你再做人你還有那種殺人的習氣這叫造作等流;另外一種叫做領受等流,就是說你做人的時候就會常常莫明所以就被別人欺負。那他這裡面所指的宿不善業就是講你過去生所做的不善業,不管你異熟有沒有報,這裡面還有一種叫等流,這時候你就會受到等流的影響了。你經常被人家欺負都是因為你自作自受,你過去生曾欺負過別人,現在是一種等流果。現在大家先要了解這裡面他所講的背景,第2個要了解的背景就是他所說的無因不平等因,還有一個隨順眾因,這裡面一共有3個。你假如想要完全了解這句話的話,這是在佛法裡面經常用類似醬子的東西去講理證。
現先分成2種:1.有因、2.無因,是不是2種就包括全部?有沒有可能既有因既無因?既沒有因也既無無因那個沒有,叫做矛盾律,還有一個叫做排中律,這在邏輯上一定不見的,有時會在,可是像這個例子不會在,所以只有2種有因跟無因。有因裡面又有2種:1.不平等因,2.隨順眾因。不平等因,一般就是不合理的,這是有因可是不合理,不是那種講的有道理的原因。隨順眾因,這是有道理的。所以有因無因,在有因部分又分做有道理、沒道理的,在佛學裡面一般講有因又有道理的時候就是指做緣起,有因有緣。我們也了解我們尊重佛學的觀念是空性,所要有的東西都是一種幻有,這種幻有是有因有果的,並不是莫名其妙的就可以幻,他也有他因果的關係,這是成立的。假如不平等因,比方:大自在天,你是怎麼生出來的?你是有因還是無因?你不能說你是無因生,你一定是有因生,那你有因是屬於哪一種有因?不平等因還是隨順因?若是不平等因那就是上帝生的,這叫不平等因就是沒有道理的,你不可能說是上帝生的;隨順因就是有道理的就是因緣所生法,也就是佛學中所講的緣起。這一段整個意思就是說:假如你看到後面真正的這個原因,你會受到怨害產生這個苦,絕對不會是無因生,一定是有因生,若是有因生一定也不會是不平等因,一定是隨順眾因,那結論是此因是宿不善業,就又回到緣起的角度,回到業果上面了。
大家理解他整個邏輯是醬子,所以他說,若是無因不平等因則不生苦,假如是沒有原因或是沒有道理的原因的話,那你根本不會生苦。你會生苦,這都是隨順因來的,是你過去造的,今天要來接受你過去造的結果。所以,結論就是此因是宿不善業故。我要跟各位強調,你讀到這個地方一定要知道他指的是等流,要不然以後你對於業果什麼時候是異熟什麼時候是等流,到底應該是受那一種?異熟、等流、增上一共3種,這裡指的是等流。所以他現在告訴你,由你自己的業力發動造成的損害實際上對方是無自主的,令無自主是指整個事情不是對方的原因主要是你自己的業果,所以是你自己宿世業所招感來的不應該憎恨他。
作是念已應該是怪自己所導致,於一切種破除瞋恚,大家記得,你一碰到這個你一定要記住,以後你讀很多東西就會減少很多困難,大部分當他說一切種的時候他指的是在任何情況下,不能把這想成是一切種子,不是。法尊為什麼會醬子翻譯,應該是西藏話裡面翻出來就是這3個字,這是說在任何情況下你都應該要破除你的瞋恚。就像那落迦、地獄中所有獄卒,完全是由自己惡業所造成的,你是自己作害自己。這裏就跟唯識的觀念很相關很重要,一切唯心造。有人問地獄裡那些獄卒,到底是誰去當獄卒的?若去地獄,就想到人間關進監牢有犯人、有警察、有監獄管理員,那警察是好人也進到地獄?醬子你了解?或是犯人裡面挑出來當獄卒,到底是什麼情況?都不是,心造。由自心所造,唯識的觀念,萬法皆由心造,就包括淨土。你到了西方淨土,每隻鳥都很漂亮都在講法,你用萬法唯心造的角度來看的話,你就知道他的邏輯是什麼。這裡也是在強調這個,所以你在地獄被獄卒修理的時候其實是你自己修理自己。我覺得一定是醬子。所以有時候聽西方在講最後的審判,佛教更厲害,佛教有沒有最後的審判?其實有哦!那個審判不是上帝審判你,是你自己審判自己,這個比上帝審判還要裡害。因為上帝審判沒有你自己比自己更清楚。所以人家說人在臨終的時候,過去式所有的東西會重現一遍,實際上你真正相信你就會怕,你會發覺真是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絕對逃不掉的,因為是自己審判自己,怎麼逃得掉。他主要就是要強調這個,所以,如云,銜接前面他還是引《入行論》:「過去對於這個人我曾作過如是害事,我是害了其他有情,今日我理當接受此等流果所損。」一定要記住他是講等流。還是引《入行論》又云:「這些笨腦筋的凡夫大家都不喜歡受苦,這些笨人他不喜歡苦可他愛著那些能造成苦的因,意思就是會造受苦的業,為什麼?因為你有那個煩惱。所以,這都是由你自罪自害、自己害自己,醬子你怎麼應該去憎於他人?譬如像地獄中那些獄卒,及諸劍葉林,為什麼會提到劍葉林,還有印象嗎?因為從地獄受苦盡出來的時候,東南西北門都一樣,好像叫做等邊地獄,出來要經過一個4邊等邊都是刑罰,你走在地上會有刀劍從下方伸出砍你,上面也有會砍你的頭,你躲就爬到樹上,樹上全都是刀劍,這講的就是在地獄裡面那些苦,劍葉林就是指等邊地獄。這些,不管你是獄卒也好,或是地獄裡所有會傷害你的任何東西,基本上按照唯識的角度都是你自己生出來的,醬子你應當跟誰生氣呢?都是由我自己的業發動,造成我自己的損害。此作地獄因,這句話稍微有一點不一樣,這個此是指能夠傷害你的那個人,能夠傷害你的那個人他現在做的事情也是將來他會去地獄的原因,豈非我害他?我要想想,我不止是不應該對他生氣,我還覺得對不起他,因他對我醬子做完以後下一步就是他去地獄了。所以大家了解,你不應該生氣,其實這事情他做完他要付很大的代價,就像我過去做的令我今天受他來修理我這個代價,可他修理完我他又要為此付出代價,下次換他去地獄。」到這,看一下講義……
比較《入行論》二種翻譯:出自《廣論》b293一、「我昔於有情,曾作如是害,故害有情者,我理受此損。」出自《慧光集》二、「我昔於有情,曾作如是害,既曾傷有情,理應受此損。」安忍42
比較《入行論》二種翻譯:出自《廣論》b293一、「愚夫不願苦,愛著眾苦因,由自罪自害,豈應憎於他?譬如諸獄卒,及諸劍葉林,由自業所起,為當憎於誰?由我業發動,於我作損害,此作地獄因,豈非我害他?」出自《慧光集》二、「愚夫不欲苦,偏作諸苦因,既由己過害,豈能憎於人?譬如地獄卒,乃諸劍葉林,既由己業生,於誰該當瞋?宿業所引發,令他損惱我,因此若墮獄,豈非我害他?」安忍4547

為什麼上師鼓勵人家背《入行論》……理由就在這裡,這是修行的。比方說安忍品,你全部背起來,你要修忍的時候,你就很好修的多,你只要一碰到境界,《入行論》裡面的東西都會跑出來,這背是有道理的。真正要修你就背《入行論》,滿腦子這些提示。
最後一句,霞婆瓦,這應該是宗大師的祖師爺,宗大師老師的老師,他云:「若云非我所致,這句話是說,假如你是一個修行人你遇到事情經常都是怪別人,把所有都推到別人身上,實在是顯得自己全然無修法的氣味,醬子我可以告訴你你實在不是修行人。」對一個修行人來講他第1個反應一定是怪自己不會去怪別人。我們大家都有經驗,確實不是容易做到的,我們自己也經常怪東怪西的,有時確實是別人的問題,可是你發覺他前面在解釋的時候,就算是別人的問題,也都要把他繞回來變成是自己的問題。我想他這個教法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重點,你記住這個重點你就能理解他為什麼醬講,因為他告訴你:你絕對不能生瞋恚。最重要就是這一點,因為其實到最後你是害自己,你再有道理最後那個瞋恚都會害自己,所以你要避免瞋恚。哪怕你會覺得,尤其是受美國教育的年輕人讀這個一定是不當一回事,他假如真正了解瞋恚對他的損害是有無比的殺傷力,他就不會醬子想了。

接下來是第2部分的有境。
有境 b293
顯示理不應瞋之有境 b293
觀察有境不應瞋者,(A)若於怨害發生瞋恚,是因於苦不能忍者,誠為相違,以不能忍現在微苦,極力引生惡趣無量大苦因故。故應自念我極愚癡而自羞恥,勵防莫瞋。如云︰「於現在微苦,我且不能忍,何不破瞋恚,地獄眾苦因?」(B)其怨所生苦,是我宿世惡業之果,由受此故,盡宿惡業。若能堪忍不造新惡,增長多福。他(能夠害你的那個人)似不顧自法退衰,為淨我罪而行怨害,故於怨害應視其恩。如《本生論》云:「若有不思自法衰,為淨我惡而行損,我若於此不堪忍,忘恩何有過於此?」《入中論》云:「許(來幫助你的意思)為盡昔造,諸不善業果,害他忿招苦,如反下其種。」如為醫重病當忍針灸等方便,為滅大苦而忍小苦,最為應理。

現在講到有境,剛剛很簡單的有做一個解釋,先看講義……怎麼給有境一個定義。
有境:具有境者。謂能趣入自境之法,如能詮聲、心、根、補特伽羅等。

有境的定義就是具有所緣境的人。有境是緣,他所緣就是所緣境,具有境者就是具有所緣境的人,又叫有境。也就是說有能力趣入自己的所緣境,就像你能詮釋聲音、心、根、補特伽羅等屬於能的這一部分。有境簡單講就是能的這一邊。前面是觀對境現在是觀有境,觀有境就是觀你自己本身不應該生氣,這又分做2個部分來講:
A. 一遇到人家傷害你你就生起瞋恚,是因為他傷害你加諸於你身上的苦你沒有辦法接受,這樣你根本是在做一個很矛盾的事情,為什麼要醬說?因為以不能忍現在微苦,會極力引生惡趣無量大苦因故。也就是說你之所以生氣是因對方給你苦受,其實你醬子是很顛倒,因為,他現在加諸於你的是小苦,但是你因此生氣反而製造一個更大到地獄的苦果。你說你不想要他給你的小苦,結果你不要這個小苦卻換成更嚴重的大苦,這是他的重點,就是你生氣你會到地獄去。所以,你應用這道理一想就覺自己有夠笨,而且覺得自己真是很丟臉不好意思,以後你就會小心防止自己莫瞋。
接著還是引《入行論》所說以為教證,意思是一樣的,看講義……
比較《入行論》二種翻譯出自《廣論》b293一、「於現在微苦,我且不能忍,何不破瞋恚,地獄眾苦因?」出自《慧光集》、「於今些微苦,若我不能忍,何不除瞋恚-地獄罪苦因?」安忍73

記得《入行論》安忍品有100多頌,要修忍就把這100多頌背起來,就很容易可以找到你不該生氣的原因。
B. 其怨所生苦,以你自己的角度你要馬上想到,1是你不忍以後你要下地獄,所以到底是要接受現在的小苦還是以後下地獄的大苦。2是像上面講的,你要把他當作是過去宿世所造的惡業今天得到的等流果。所以他的怨害造成的讓你產生的苦,是我過去宿世所造惡業之等流果,應該要想其實這是我應該受報的,今天我接受了,就是我把這個宿惡業抵掉了,因為業已經感完了,將來我就沒有這個業也不會再受這個苦了。假若你能夠忍下來也知道將來不會再造新惡業,惡業我不新造、該還的我就還,醬子就會增長多福,善根、福資糧就會越來越多。
另外,你還要反過來想,他是指能夠害你的那個人,讓你生氣的那個人他反而沒有想到他是在造惡業損害自己,他來傷害我其實是要幫助我把我的惡業消除掉,所以其實你應該要感謝對方,因他是害了他自己還來幫助你消業。《本生論》是佛過去世的一些事蹟,現在這裡來源是一段佛的故事,在某一世佛是一條很好的牛,佛做牛,那牛怎可能不好。有一隻猴子就很喜歡欺負這牛,騎在他身上搗蛋、不停的作弄牛。旁邊有一個夜叉就看不順眼,跟牛說把他趕走或是打死他,猴子算什麼東西。《本生論》這句話就是牛回答夜叉的話:「若有不思自法衰,為淨我惡而行損,我若於此不堪忍,忘恩何有過於此?」這隻佛陀牛醬子回答夜叉:這隻猴子其實是來幫助我的,他是害了他自己結果造成我的惡業都清淨掉了。接下來,宗大師又引月稱的《入中論》云:「其實那個怨害你的人是來幫助你除盡你往昔所造諸不善業果,結果反而是害他自己招苦,意思就像是把自己的苦轉嫁到那個怨害你的人身上了。」看講義……
比較《入中論》二種翻譯出自《廣論》b294一、「許為盡昔造,諸不善業果,害他忿招苦,如反下其種。」出自法尊之漢譯 、「即許彼苦能永盡,往昔所造惡業果,云何瞋恚而害他,更引當來苦種子?」

2個都是法尊翻譯的,前面是根據宗大師藏文寫的,後面是其他地方,意思跟前面所講道理也是一致。
如為醫重病當忍針灸等方便,為滅大苦而忍小苦,最為應理。

理不應瞋共有3點:1是觀察境、就是觀察對方,2是觀察有境、就是觀察自己,3就是觀察所依。這個所依先講一下,等等讀課文就會比較容易懂。以你來講你所依是什麼?基本上是你的5,還有因為你是菩薩,菩提心也是你的所依。現在就根據這2個角度你再來觀察。
所依瞋非應理 b294
觀察所依不應瞋者,一觀能害因及有過無過,《入行論》如云:「他器與我身,二者皆苦因,由器與身出,為應於誰瞋?如人形大瘡,痛苦不耐觸,愛盲我執此,損此而瞋誰?」又云:「有由愚行害,有因愚而瞋,其中誰無過,誰是有過者?」二觀自所受者,若諸聲聞唯行自利,不忍而瞋且不應理,何況我從初發心時,誓為利樂一切有情,修利他行,攝受一切有情。修利他行攝受一切諸有情者,如是思惟發堪忍心。博朵瓦云:「佛聖教者謂不作惡,略有怨害不修堪忍,即便罵為,此從根本破壞聖教,由此即是自捨律儀。聖教根本由此破壞,雖總聖教非我等有,自失律儀是滅自者。」又云:「如翻鞍牛縛尾而跳鞍反擊腿,若緩鞦落始得安樂。若於怨害而不緩息,為其對敵反漸不安。」

課文中的一觀、二觀的12這是法尊自己加上的,原文中並沒有分12。不過他醬子分也蠻有意義的,剛也跟各位解釋,所依,第1個你要想到的是你的5蘊身,再來第2個你是菩薩,大悲心、菩提心是你的所依,這個1正好是針對5蘊講,2正好是針對大悲心講,醬子分完你也可以對所依的定義會比較清楚,知道所依在講什麼。為什麼他會提到所謂這個5蘊身呢?因為5蘊身本身就是一個苦器,就是一個受苦器。5蘊身這就是一個異熟果,你今天這個異熟果就是一個苦器,一個受苦的東西,講得不好聽是你本來就是要受苦的意味在。你醬想你就不會生氣,反正你本來這東西就是要受苦的。第2個你是菩薩你要有大悲心,你是依在大悲心上面。醬子你就比較容易懂。
1個,觀能害因及有過無過,也就是今天能夠造成我生苦的到底是來自哪些原因?再來看這些原因是應該生氣呢還是不應該生氣。他直接就進入《入行論》,這裡要註明《入行論》是因為前面是《入中論》、《本生論》,按照宗大師過去的用法這個如云應該是《入中論》,但這裡是《入行論》所以一定要標明,相信是法尊這裡漏掉了,後面接下來也都是《入行論》,醬子才不會亂。《入行論》醬說:假如今天人家用一個棍棒或刀劍來傷害我,這裏面能害的因有2個,我受苦有2個原因,1是他器、對方的器具,2是我身、之所以有苦是因為我有身體,醬你就了解跟5蘊身扯在一起了。假如沒有我的5蘊身、沒有對方的器具,我是不會受苦的,所以說2者真正都是苦的原因。那麼他器、我身到底應該要氣哪一個?真正苦的原因是這2個,我應該氣哪一個?他用人形大瘡,這就是指的5蘊身。以前佛學中都在講你本身就是一個大苦器,所以,你就像是一個爛掉的大瘡,這時若用冰塊你很舒服,這叫壞苦。因為你又痛又爛,冰塊讓你有一個短暫的舒服,其實本身是苦的。那另外一種強況這時再給你撒鹽或是吹熱風,這就叫苦苦。因你本來就很苦他讓你更苦。那我現在既不撒鹽也不冰敷,你還是一個大瘡你本來就苦,這叫行苦。這裡用人行大瘡就是醬一個觀念。一個大瘡你隨便碰一下都痛得半死,愛盲的愛是指你自己本身有一種我愛執,盲是指無明,你的無明造成你非常愛自己,我執此這個此就是指前面所講的人形大瘡,跟你有漏的5蘊身指的是一件事。人形大瘡本就不耐苦,那因為自己的無明及我愛執,變成非常執著自己的人形大瘡、有漏的5蘊身,這時損害到此人形大瘡到底要跟誰生氣?簡單講真正原因出在哪裡?出在你自己的貪愛、無明、莫名其妙的執著自己的5蘊身。那醬子你應該去氣誰?意思就是你應該生氣你自己的我愛執、無明、莫名其妙的執著自己的5蘊身。
接著還是《入行論》說,有一些補特伽羅由於他的愚笨讓他去行害他人,又有另外一些補特伽羅因他愚笨被傷害了而生氣,其中誰無過,誰是有過者?這若讓老外來看頭都昏了,會覺得沒有邏輯,不是醬子,你一定隨時要回頭想有道理沒道理你都要接受,你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想辦法讓你自己不瞋,要讓自己不瞋你就要找很多原因,也就是如理作意。其實仔細去思惟也不是沒有道理。
接下來就轉到跟大悲有關的第2部分觀自所受者,自所受這受指的是菩提心,他現是講所依,已經受過菩提心的人,不要說你是大乘行者就算是小乘行者他們不是以利他為目標的,他們也會忍下來不因這些東西而產生瞋恚,連聲聞都不會去做不忍而瞋這個事情,更別說我們是大乘行者,從一開始初發心就是發菩提心,發誓為利樂一切有情而修利他行,攝受一切有情。
現在有一個地方,這是一個藏傳的在講解這一部分時,他把修利他行攝受一切諸有情者這1句認為是多餘的,他沒有講原因,所以把他框起來,是說文章意思已完整這1句不需要。所以你只要有醬子的一個想法你就會忍下來。回頭來講,他講所依就是2件事:1是你本身就是大苦器,那你還怪什麼,你本身就是有漏的5蘊身,是最後你要拋棄的東西,不要去在乎、執著他。2是你一個受過菩提心的修行人,那你怎麼還要去氣眾生呢?這是2個重點,站在修行人立場更何況是一個大乘修行人來講你都不應該去瞋恨眾生,1是你的菩提心你就不該去瞋恨,再來,你修行就是因你不滿意你現在有漏的5蘊身,你只是借用他,而他本身就是個大苦器。
後面就是阿底峽種敦巴(同時尚有大瑜伽師、阿蘭若師)博多瓦云:「佛聖教指的是戒律,整個戒律都叫你不要作惡,略有受到一些怨害你不去修堪忍,你反而是去瞋恚去謾罵對方,這就是從根本在破壞聖教。這裡佛聖教為什麼要把他當作戒律看,因你去讀戒律裡面一定有修勘忍。相信比丘戒一定有這條,菩薩戒更不用說了。由此即是自捨律儀。看到律儀2個字出來了,你醬子就是自壞戒體。你今天戒壞掉了,後面根本不可能有定慧,整個聖教根本就由此破壞,雖說總聖教不是你一個人的問題,可是,你假如自己失掉了律儀那你是在滅你自己。」
接下後面這段我先講我知道的,不過他這個道理也蠻怪的。這裡不是《入行論》也不像是博多瓦的話,我們先了解他講什麼。翻鞍是牛身上像馬鞍一樣的牛鞍倒下來了,縛尾而跳是說牛把尾巴收起來而跳,結果倒下的牛鞍就打到牛的腿,緩鞦的鞦是栓在牛馬屁股後面的一個皮革袋子,這時你若能把後面的袋子解下來就沒事了。是說牛鞍要打下來時,你要慢慢把他扯開,你不把他扯開,接下可能對牛造成更大的傷害。這是在比喻你碰到怨害的時候,假如你不想辦法慢慢緩下來,反而是馬上跟對方對立這樣是不好的,這可能造成更大的不愉快。這句後面的含意就是在告訴你,就說:你碰到任何的怨害你應該緩息下來,而不是馬上卯起來幹。
看一下講義……
比較《入行論》二種翻譯出自《廣論》b294一、「他器與我身,二者皆苦因,他器與我身,為應於誰瞋?如人形大瘡,痛苦不耐觸,愛盲我執此,損此而瞋誰?出自《慧光集》、「敵器與我身,二皆致苦因,雙出器與身,於誰該當瞋?身似人形瘡,輕觸苦不堪,盲目我愛執,遭損誰當瞋?」安忍4344【註】論文依藏本應補上前面二句「他器與我身,二者皆苦因,」(源自《廣論四家合注》)

《廣論》舊版少了「他器與我身,二者皆苦因,」這2句,要加上,因《入行論》本來就有這2句。
另外,先看一下講義中的一段補充說明,因宗大師在講這些時他完全是根據《瑜伽師地論》裡面的內容,基本上是一致的,在《瑜伽師地論。卷42》忍的這一部分有提到一個5,前面有講過一個叫唯法想,就是發生任何的事情你都不要想是有人在裡面、是一個法造成的問題。就是有煩惱,這煩惱讓人產生對你傷害的加行,你受到這些因此而生氣,可基本上整個東西根本沒有人只有法。他講唯法想基本上就是根據《瑜伽師地論。卷42》的5想。
補充說明:《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二中「云何五想?一、宿生親善想,二、隨順唯法想,三、無常想,四、苦想,五、攝受想。云何菩薩於有怨害諸有情所,修習宿生親善之想謂諸菩薩應如是學:非易可得少分有情,經歷長世昔餘生中,未曾為我若父、若母、兄弟、姊妹、親教、軌範、尊似尊等。如是如理正思惟故,於有怨害諸有情所捨怨憎想,住親善想。依親善想,於諸怨害悉能堪忍。云何菩薩於有怨害諸有情所,修習隨順唯法之想(p1061) 謂諸菩薩應如是學:依託眾緣,唯行唯法,此中都無我及有情、命者、生者,是其能罵、能瞋、能打、能弄、能訶,或是所罵、所瞋、所打、所弄、所訶。如是如理正思惟故,於有怨害諸有情所捨有情想,住唯法想。依唯法想,於諸怨害悉能堪忍。云何菩薩於有怨害諸有情所,修無常想謂諸菩薩應如是學:諸有有情若生若長,一切無常,皆是死法。極報怨者,謂斷彼命。是諸有情命念念斷,智者何緣復欲更斷。如是生死性無常法諸有情上,其有智者尚不應起有染濁心,況當以手、塊杖加害,何況一切永斷其命。如是如理正思惟故,捨常堅想,安住無常不堅固想。依無常想,於諸怨害悉能堪忍。云何菩薩於有怨害諸有情所,修習苦想?謂諸菩薩應如是觀:若諸有情大興盛者,尚為三苦常所隨逐,所謂行苦、壞苦、苦苦,況諸有情住衰損者。如是觀已,應如是學:我今於此苦常隨逐諸有情所,應勤方便令離眾苦,不應於彼重加其苦。如是如理正思惟故,斷滅樂想,生起苦想。依此苦想,於諸怨害悉能堪忍。云何菩薩於有怨害諸有情所,修攝受想?謂諸菩薩應如是學:我為一切有情之類發菩提心,攝受一切有情之類皆為親眷,我應為彼作諸義利。我今不應本於有情欲作義利,而當於彼不忍怨害,作非義利。如是如理正思惟故,於有怨害諸有情所滅除他想,住攝受想。依攝受想,於諸怨害悉能堪忍。云何名忍?自無憤勃,不報他怨,亦不隨眠流注恆續,故名為忍。是名菩薩耐他怨害忍。」

5想的第2想隨順唯法想在前面已經講過了,等下接著的就是宿生親善想、無常想、苦想,最後一個攝受想到現在還沒有出現,但是你要知道,他之所以會講這個就是根據《瑜伽師地論》裡面的內容,第2個先在前面講,現在第134想就在顯示理應悲愍裡面要講這個了。《瑜伽師地論》裡面的內容也放上來了,從這你可以了解他在講什麼,他都沒有講細節只有一句話帶過,你要更深入的了解就只有看《瑜伽師地論。卷42》,或是看現在給的補充資料。
顯示理應悲愍 b294
第二理應悲愍者,謂當至心作是思惟:一切有情無始生死,1宿生親善想)無未為我作父母等親屬友善,3無常想)又是無常命速分離,4苦想)常為三苦之所苦惱,為煩惱魔之所狂魅,滅壞自己現後利義,我當哀愍,何可瞋恚及報怨害?

簡單說,理應悲愍,你對那些傷害你的眾生你不但不應該生氣你還應該要悲愍。為什麼?第1個就是你要真正很誠心的醬子思惟做觀察修:一切的有情從無始生死以來,無始不再解釋了,這是佛學中超級有水準的一個詞,能夠把空性的道裡講出來,沒有開始的醬子一個輪迴裡面:無未為我就是中間沒有一個全部都是,不是做過我的父母就是做過我的親屬或是跟我很友善的,這些人你今天氣他,他跟你過去生裡面都曾經相親相愛的,所以這叫宿生親善想。看一下《瑜伽師地論》裡面的內容,云何菩薩於有怨害諸有情所,修習宿生親善之想?謂諸菩薩應如是學:非易可得少分有情,經歷長世昔餘生中,未曾為我若父、若母、兄弟、姊妹、親教、軌範、尊似尊等。如是如理正思惟故,於有怨害諸有情所捨怨憎想,住親善想。依親善想,於諸怨害悉能堪忍。第1種你要依醬子想去修忍,這段文字就告訴你什麼叫宿生親善想,你就要依醬子去思惟去修忍。後面以此類推,你就能完全得到答案。第1個要想,這些眾生過去生曾經都是你的親人,第2個,這些眾生都是活在無常裡,而且很快命就沒了也要跟親友分開,是很可憐的意思;接著,這些眾生不停的受3苦(剛剛講的壞苦、苦苦、行苦),又被煩惱不停的所折磨,又因為煩惱害了自己的現世也害了自己的後世,更別說最後的解脫了。所以,我根本就是應該要同情他們,怎麼還可以對他們生氣甚至是去報復回去呢?他們實在很可憐!
5想中的3想,宗大師就把他放在這裡,醬子大家理解了。
 

現先跟各位解釋一下下面的科判,下堂課就比較好講。
破除不忍障利等三、作毀等三,有什麼情況的時候你會不忍,第1個是障利等三,就是對方影響到你的利等三,什麼是利等三?就是譽、稱、利養恭敬3個。遇到這3個你會忍不住你會生氣。任何事情會危害到你的名譽或是稱,譽跟稱的差別是別人當面誇獎你是譽、別人在後面誇獎你這是稱,2個都是誇獎,只是一當面一背後。利養恭敬,就是你可以得到人家的恭敬或供養。當你名譽、利養恭敬受到傷害的時候,你就會生氣,這是第1種情況。第2種情況作毀等三,下次再解釋;譽等三,他其實是沒有功德的,這是你在修破除你的不忍,第1個你一定要思惟其實這些譽、稱、利養恭敬是沒有功德的東西;第2個告訴你說不但沒有功德,這些東西還會有過失對你不是有利的東西。因為這2個原因,最後你就應該覺得你沒有這個你反而應該高興而不是生氣。醬理解嗎?這是整個科的意思,所以,我們有概念以後再讀下去,你就不會不懂意思了。
在老人院我也講過這個故事,歌仔戲、京劇裡都有這個故事,人名我不記得了,知道有一個叫六月雪?(哦!竇娥冤嘛!我還聽過現在今世找到了復仇的故事。)他在過去生他曾經怨害過一個人,他是縣官曾經判人家冤枉致死,那就是六月雪作厲鬼,她不投生轉世了等著復仇,那這縣官其實是修行人,他後來幾世都在修行,修行當中,這厲鬼經過幾世都一直找不到他,理由很簡單就是他是修行人,可能有什麼,反正就是找不到。結果,這個縣官突然被皇帝賞賜,把他升作國師,醬子是不是名利?那個冤屈致死的厲鬼就找到他了,附在他的膝蓋上面長了一個人面瘡,(這不是六月雪,這是知玄悟達國師,袁盎殺晁錯的故事,是慈悲三昧水懺呀!)這瘡還會吃飯,他痛得受不了,最後是靠當初他救助過的一位高僧幫助,用水洗清了瘡口而痊癒。
77 search悟達國師的故事《人面瘡與慈悲三昧水懺的緣起》
悟達國師,生於唐朝,四川湄洲人,俗姓陳,七歲出家法名為知玄,十四歲時即為皇帝、大臣、文武百官一萬人等講解《涅槃經》,人稱「陳菩薩」。詩人李商隱和悟達國師的交情甚篤,他曾經寫一首詩讚歎悟達國 師:「十四沙彌解講經,似師年紀秖攜瓶;沙彌說法沙門聽,不在年高在性靈。」
知玄法師年少時有次參訪叢林,在長安京都某寺掛單,遇到了一位僧人。這位僧人生了一種「迦摩羅」的惡疾,全身生瘡,發出衝鼻難聞的穢氣,誰都厭惡和他來往,知玄住於他隔寮,憐愍他的病苦,常常自動去照顧他,連一點討厭躲避的臉色都沒有。後來病僧的病好了,感激知玄的德風道義,就對他說:「謝謝你的照顧,今後你如有難解之事,可以到四川彭州九隴山來找我。山上有兩棵大松樹為標誌,我叫迦諾迦。」
在唐武宗會昌法難之後,佛教遭遇空前浩劫,至唐懿宗登基時極欲振興佛教,遂迎請知玄法師與外道眾徒辯論,徹底粉碎一切外道邪見,佛教因此再度振興,知玄也因此成為全國佛教界的領袖。
知玄和尚因為德行高深,故贏得唐懿宗的尊崇,在咸通十年(西元八六九年),懿宗皇帝親臨安國寺,求教佛法,賜給知玄講經寶座,座高二丈,以壇香為材,用金絲鑲成龍鳳花紋,旁設磴道,並封其為悟達國師。國師升堂講經時,以一念驕慢心生起,於座上看見一珠飛入左膝蓋,旋即生出一個人面瘡來,有眉有眼,有口有齒,與人面一樣,每天需要飲食餵他,瘡像人一樣開口啖食。知玄和尚痛苦萬狀,雖召請了各地名醫,但皆搖手遜稱無藥可醫。
就在百醫束手莫策,瘡疾日烈時,突然記起當年在京都與那位病僧臨別所說的話,於是前往西蜀入九隴山去尋找。一日,傍晚時分,山路難行,正不知如何是好時,忽然遙見在山腰之處兩松並立,高聳入雲,心中大喜,快步走向前去,只見廣闊的殿堂,金碧輝煌,那位僧人已含笑站在寺門前,引之入寺,兩人相見萬分欣喜,國師頂禮畢述說其苦。僧人告之翌日巖下泉水洗濯,即能痊癒。
翌日清晨,僧人命一孩童帶路,引領國師到巖下清泉之畔。國師剛欲以「慈悲三昧法水」準備洗膝上人面瘡時,不料人面瘡竟忽然出聲開口說:「不要洗!不要洗!您曾否讀過西漢史書,袁盎與晁錯傳?」國師回答:「曾讀過」。人面瘡就譏諷地說:「您既然讀過了,可知袁盎殺晁錯之事?往昔的袁盎就是你,而晁錯是我。當吳楚七國造反時,你在帝前讒我,致使我腰斬於東市,這深愁大恨,我總想尋求機會報復,可是你十世為僧,認真修行,持戒十分精嚴,冥冥中有護法在旁保護,使我無法近身報復。如今由於你受皇上的恩寵,而生傲慢之心,使我有機可乘。今蒙迦諾迦尊者的慈悲,調解我們的仇怨,賜我三昧法水令我解脫,所以我們之間的夙冤也告終結,從今以後我不再和你為難作對。」
國師聽了嚇得魂飛魄散,連忙掬水洗瘡痛入骨髓,暈絕在地不省人事,復甦後覺得左腿已安然無恙,人面瘡已不知去向。乃知那位僧人是位聖僧,國師欲回寺禮謝尊者,但金碧輝煌的崇樓寶殿,已杳無蹤影。
悟達國師因蒙迦諾迦尊者垂慈,為他解了多生宿冤,為報答此廣大恩德,於是在該處結廬,朝夕禮誦,所作的懺法即今之「慈悲三昧水懺」。 
(《慈悲三昧水懺》是悟達國師,依宗密大師之《圓覺經修證儀》而作。)
文章來源:http://www.buddha-hi.net/re/thread-38280-1-1.html
由這典故你就知道為什麼他會講譽、稱、利養恭敬不是好東西了。很多所謂世俗裡面的功名利祿其實都是假的,有時反而有壞處、過失,會讓一個人變的狂妄自大,這看太多了!你現在如果到地獄裡去看,大部分都是一些以前的名人,就是這意思。其實我們搞錯了,以為那是功德,不是的,毫無功德可言。
纖師姊……實在是聽不清楚說些什麼
石師兄:我懂你意思,醬子的東西不要往細的想就抓他原則,有時也不見得是。比方,甲對乙不好,那因為乙就要受報了,那甲在受報時不一定是乙在回報,可能是丁,不見得是11在報。你現在種下這個等流果,你曾經對他人不好,那你今天這一生的異熟雖然已經過了,可是有這種等流在,你就還會被別人欺負,欺負你的不一定就是當時被你所欺負的,就說不一定要是11啦。
纖師姊:那這一生我得到這個惡報的話,就是他是怎麼開始的?
石師兄:我懂你意思,這很難……所以佛學有一句話,業果的東西絕對不是我們這些凡夫或是修行很淺的人可以把他講清楚的,只有佛陀才清清楚楚知道,其他的人你只有接受這個原則不要自己去妄加論斷,整個業是很複雜的。
華師兄:我是覺得忍辱是非常大的一個功德,每個人都有脾氣,能忍是替自己積聚功德,非常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