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文開始之前,先給各位讀者提個醒:本文並不是以一個典型的區塊鏈應用報告,按照以往的套路,區塊鏈與各行業結合的報告模式應該是這樣的——行業千瘡百孔,痛點頻發,區塊鏈則如白衣騎士一般斜刺裏殺出,剔除痛點,臨陣解圍,最終全文在一片皆大歡喜的總結歸納中落下帷幕。而本篇報告卻介紹的是一個並不成功的區塊鏈技術落地行業案例。也就是“區塊鏈+教育”。

之所以決定將其發出,主要是因爲很多時候失敗比成功更有參考意義。別人的成功經驗往往是難以複製,但失敗的教訓卻通常可以借鑑,而區塊鏈與教育結合給我們留下的啓示、則是在很多從業者的視線之外,還有這一類區塊鏈技術無法解決的第二類信任危機。

一、行業概述

具體來看教育行業的發展痛點。該領域稱得上是近些年來去中心化程度位居前列的一個細分賽道之一,由於去中心化的本質實際上是原本集中在中心化機構的權力出現了下沉,因此所謂教育行業的“去中心化”,指的也是原本集中在公立教育機構的教育權下沉到了多個民辦教育機構當中。這種情況出現的原因,歸根到底是現有的公立教育機構已經無法滿足人們對相關信息與技能的渴求——在需求一側,隨着社會競爭的激烈程度加劇、人們的知識焦慮感近年來迅速增強,在時間維度上,對學習和教育的渴望從過去只專注以K12【注】爲主的青少年階段,大幅擴張到小至三五歲、老至三五十歲的各個年齡層,也就是所謂的“終身學習”。(【注】 K12,是“kindergarten through twelfth grade”(幼兒園至第十二年級)的縮寫,目前普遍被用來代指基礎教育。)

在場景維度上,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使得教育的場景從過去被侷限的線下教室,延伸到了可以使用電子設備的幾乎任何場所。在課程門類上,教育的標的也從過去的傳統文化課,擴張到了文、體、藝,甚至是一些聞所未聞的創新課程上(譬如職場課、禮儀課、美妝課等等),這些維度的延伸與發展,使得當下的教育市場變得空前龐大。然而與之相對的是,在供給一側,面對社會對各類教育產品的龐大需求,原有的中心化公立教育機構卻由於資源有限,無論是在覆蓋年齡、學習時間、還是課程門類上,均已經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

在這樣的情況下,教育權的下沉幾乎是一個不可避免的趨勢。雖然其他的一些信息諮詢行業(包括醫療與法律)近年來也出現了一些行業去中心化的情況,但與這些知識體系已經相對成熟固化的垂直領域相比,教育行業的課程更新迭代速度更快、幅度也更大,導致傳統的中心化教育機構幾乎無法跟上這一節奏,因此教育權的下沉可以說是既深且廣,而我們也看到了“學校到處有、老師遍地走”的情形。

可以說,當前的教育行業已經是一個空前龐大且複雜的領域,在時間維度上,它涉及到幼教、K12、成人教育、國際教育等多個分支,在場景選擇上,它包括了線下課、線上課、甚至是某種程度上的O2O;而在專注領域上,它可以涉及到文化課、藝術課、體育課、以及其他一些知識等。這些細分領域彼此之間的差別極大,由於篇幅所限,筆者在本篇報告中無法對各個賽道所面臨的痛點一一涉及,只能先闡述一些相對共性的問題,而對一些典型性不強的場景則選擇暫時略過。

二、教育行業核心痛點:課程效果難自證

從上面的分析與描述我們不難看出,在對知識與技能的渴求方面,目前人們的熱情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這一熱潮背後的另一個尷尬現實是——絕大多數人其實並不願意爲相關的教學產品進行過多真金白銀的投入。相關調查顯示,相當一部分用戶在購買線上課程時的價位心理預期多在100~200元左右。用很多教育機構銷售的話來說,也就是一頓飯錢。這種情況的出現,與當前的經濟發展水平有限、導致人們在教育領域的預算不夠充裕固然有關,但更爲重要的一點是:用戶很難確保自己是否能夠從市場上各種五花八門的課程中獲得足夠的“利潤”。

通俗的說,他們不能確定自己在這些課程中所獲得的收益、是否能夠覆蓋爲之所付出的成本。而出現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在於:教育行業的特性,決定了它的主要產品——也就是相關的知識、技能和證書,其收益和效果體現出來的週期通常都比較長,這樣一來,投資者便很難在中短期內對這筆投資是否物有所值,以及應不應該爲之追加資金等問題進行一個爲穩妥的判斷。

舉個例子:某些職業學校經常會承諾學員畢業後將會找到什麼樣的工作、月薪達到什麼樣的水平等等,但問題在於,這些學校的學員畢業併入職往往是入校兩三年之後的事情,在這期間,社會產業結構出現什麼樣的變化、預期的崗位能否獲得理想的收入、相關的證書是否能夠得到外界的認可等等問題都是未知的,即便是最好的行業分析師也難以給出一個確定的答案,進而給人帶來頗多不確定性。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教育機構所提供的產品不僅反饋週期較長、而且效果與收益也極難量化,例如現在某些針對幼兒的創客教育,對外宣稱其主要目的是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和審美水平,然而何謂“好的邏輯思維和審美能力”,目前從業界到用戶都沒有一個可以進行清晰效果認定的標準。可以說是在原有的不確定性上又增加了一層不確定性。

圖:教育行業的最大痛點之一,在新品牌層出不窮的情況下,投資者給教育機構的投入是明確的,但從勞務市場上獲得的回報卻是不確定的

第二類信任:區塊鏈+教育的折戟啓示

一方面是確定的課程投入,而另一方面是高度不確定的回報預期,兩下一對比,目前高呼着“求知似渴終身學習”、“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消費者們的猶豫態度也就不難理解。而如果想要解決這一行業痛點, 核心方法也非常簡單:在收益一側,提高消費者對於相關課程效果的預期,促使其對於教學產品的收益產生信任。

這一行業痛點似乎和區塊鏈技術“解決信任危機”的目標不謀而合,然而關鍵在於:教育行業這一場景中的信任危機、跟區塊鏈行業從業者所經常提起的信任危機完全是兩碼事——一般來說,當多個利益主體之間產生信任危機時:往往以下面幾種情況體現:一是利益主體之間就“對方是否做了某件事情”互不信任,這種情況可以通過信息實時上鍊、解決信息不對稱,在利益主體之間創造信任;二是利益主體之間就“對方某件事情做得怎麼樣”而互不信任,這種情況就很難用區塊鏈技術來解決了,因爲各方的評判標準是不一樣的,譬如在教育行業中,對於同樣的信息和同樣的課程,校方可能覺得效果很好,而學員方面則可能會覺得效果很差。就算你把相關的信息上鍊,對於在各方之間創造信任也是沒有什麼太大幫助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區塊鏈技術本身其實沒有辦法直接幫助教育機構與學員之間構建起信任的橋樑,因爲這兩者之間的信任危機本就不是一類。儘管有觀點認爲,可以將客戶對課程的反饋信息上鍊、來爲用戶選擇是否要信任教育機構方面提供可靠依據,但是問題在於:區塊鏈可以保證正常學員的相關評論無法被篡改刪除、但同時也會使得一些水軍刷帖或惡意評論無法篡改刪除。從這點來看,教育機構如果想要獲得學員方面的信任,除了打磨自己的產品、並等待時間來證明之外,沒有其他的好辦法,因爲套用金融行業和機械行業的術語來講,教育產品本身是一個“非標準化產品”,而正所謂衆口難調,“非標準化產品”的好壞,是很難簡單地用區塊鏈這樣的機器來證明與評判的。

表:教育行業的信任危機和區塊鏈從業者所談的信任危機不是一類

第二類信任:區塊鏈+教育的折戟啓示


三、逃離惡性螺旋:未能發力的區塊鏈技術

可以說,對於教育機構而言,如果想讓消費者對自己的課程產品產生信任,除了努力打造具備核心競爭力的優質課程、並讓時間對其進行驗證之外,沒有其他方法。而優質課程的研發關鍵,往往又來自於強大的師資。然而問題是:師資質量的保證,是要有雄厚的資金來支撐的——有培訓機構財報顯示,從2013年到2015年,人工成本在教育機構課時價格中佔到了50%左右的比例。堪稱是教育行業最大的一塊支出。

如果無法提供有競爭力的薪酬,在當前教育機構較多的情況下,教師很有可能流失到其他企業或者行業,而即便留在原崗位,在收入水平難以保證的情況下,也很難有動力去研發有質量的課程。進而形成如下的惡性螺旋:“教育機構收入不足→招不到好老師→課程質量難以上升→教育機構收入不足……”最終步步走向深淵。而若想要打破這個惡性螺旋,目前來看,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方法:

一是從“招不到好老師”環節入手,大浪淘沙,物色一些行業名聲雖然目前不高、但卻實力強勁的教師,如此一來,便能夠在無需付出過高成本的情況下,也研發製作出較爲精良的課程。但這種方式需要很大的隨機成分,畢竟低調有實力、開價又不高的師資其實並不好找。故在本文中,我們對於這一方法不進行過多闡述與考慮。

二是從“收入不足”環節入手,通過各種方法來擴充教育機構的收入,總體來看包括兩條途徑:一是直接銷售課程,通過“多銷”來實現“低價”,進而在達到用戶對課程較低價位預期的同時,也能滿足自身的收入需求;二是通過課程銷售來間接盈利,也就是把自己打造爲流量入口/信任中介,將流量引導到其他業務上來實現盈利(譬如廣告等),但不管哪一種手段,這種盈利方式都有一個硬性的要求:那就是教育機構方面必須把課程儘可能多的賣出去。如此纔能有機會在一段時間內獲得比較高的收入/流量,進而打破業內新生教育機構的惡性螺旋,最終獲得絕地反擊的可能性,而如果想要做到這一點,教育機構方面需要參考以下幾個要素:

圖:要打破教育行業的惡性螺旋,必須要從“師資流失”和“收入下降”兩個環節入手,區塊鏈技術可以爲後者些許主力(譬如增強線上課程的安全性),但力度不是太高

第二類信任:區塊鏈+教育的折戟啓示

首先,擴大教育機構的輻射半徑,使得單個校址可以覆蓋更多的客戶羣。目前,相當一部分的教育機構仍然是以線下授課爲主。由於地理輻射半徑有限,這種方式在獲取同等數量的用戶時,需要投資建設更多的校址,相對來說成本較高,而如果能把相關的課程擴展到線上,便可以擴大輻射的範圍,增加課程被銷售出去更多份的機率。不過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線上課程並不能對線下課程形成完全替代,這倒不是因爲業內所流傳的“線上課程的交互會比線下更少”,畢竟一些在線下難以啓齒的問題,在線上的時候會更容易因爲距離感而問出來。

主要的問題其實是來自於兩方面,一是在技術層面,包括網絡條件在內的硬件限制(譬如音頻視頻的傳輸卡頓等等),進而導致課程體驗的下降,二是在制度層面,一些課餘課後的交流很難在互聯網上及時完成。因此就目前來說,教育機構如果想要獲得更多、更忠實的學員用戶,需要線上和線下的共同結合、也就是近年來人們常提的O2O。

而要做到這一點,教育行業需要以下兩個方面的加持:首先在技術層面上,現有的網絡可能需要升級到傳輸條件更好的5G、同時輔以一些配套的數字化技術(例如VR和AR等),如此才能帶給用戶更好的線上體驗;同時在制度層面上,教育機構要搞清楚什麼樣的信息適合在線上進行交互,而線下又需要做哪些工作作爲補充(如同新零售將線下店定位爲“前置倉”一樣),如此方能帶給用戶更佳的體驗。而在這一過程中,區塊鏈技術可能會對VR和AR的可靠性進行一些增強,但並沒有證據證明其可以在這一過程中對行業進行直接助力。

其次,減小課程的顆粒度、降低學員潛在學員的投資門檻。在前面我們曾經提到過,對於教育的投資是一項收益效果不確定、但投入成本卻高度確定的投資,事實上,教育領域的投資不僅成本高度確定,而且金額不菲。舉個例子:部分小語種課程動輒就是幾千上萬元人起,對於絕大部分支出預算不過幾百上千的學生族和工薪族來說,見到這一數字便立馬望而卻步,但如果是將產品拆分爲單價幾十上百元的單節小顆粒課程,相對來說就會好得多,銷售總業績可能也會比原有的模式更佳,畢竟小額消費時往往都是依靠衝動驅動,一旦金額過高,人便馬上轉入精打細算的高度理性狀態。

這就如同一些互聯網音樂流媒體平臺,在用戶下載某首歌曲時,只需要付本首歌曲的版權費用便可,但如果要求用戶爲這首歌連帶的整個專輯買單,那麼願意付款的人數必然會斷崖式下跌。要做到這一點,教育機構方面實際上只需要在課程產品設計上進行一些改變,至於區塊鏈技術的必要性則不是太高——雖然小顆粒度的課程也更受學員歡迎,而基於區塊鏈的電子積分也有着可無限分割的特性,但課程的顆粒度也不宜設計得太過零碎,譬如說將一節45分鐘的課割裂劃分成10個部分這樣的事情,就是非常沒有必要的。

四、總結

通過上面的剖析我們可以看出:教育行業目前在發展的過程當中,和很多細分領域一樣,也面臨着信任危機的困擾,但被稱之爲“信任機器”的區塊鏈技術卻並未在其中起到特別直接的作用。這種情況的出現,歸根到底還是由於筆者前面所提到的、人們之前所並未注意到的一點:那就是信任危機也是分類的,業內之前主要注意的是第一種信任危機,那就是讓區塊鏈技術通過信息上鍊,來讓各方就“做沒做某件事情”達成共識,而本次所提到的教育行業產生的卻是第二種信任危機,那就是各方就“某件事情做得怎麼樣”難以達成共識,鑑於利益各方的評判標準千差萬別,基於同一個信息也會得出不同的評判結論,因此區塊鏈技術在面臨這種情況的時候便無所適從。

毫無疑問,對於致力於將區塊鏈技術應用到各個垂直領域的從業者來說,區塊鏈技術在教育領域並不成功的結合,無疑是一個打擊。而很多人似乎也並不願意接受這個現實,於是我們在互聯網上便看到了一系列所謂“區塊鏈+教育”行業的解決方案,比如說利用區塊鏈技術來防止學歷造假與學術造假等,但這些方案總給人一種生硬之感,因爲這與其說算是教育行業的最大痛點,還不如說是其下游的勞務市場和科研領域的痛點,而與我們所熟悉的各種教育行業機構沒有太大關係。若將之強行稱爲“區塊鏈+教育”的解決方案,難免有牽強附會之嫌。

圖:這樣的結合與其說是教育行業的痛點,不如說是勞務和科研領域的痛點

第二類信任:區塊鏈+教育的折戟啓示


所以說,對於區塊鏈技術落地的研究者們來說,一定要牢記一件事:那就是在尋找落地場景的時候一定不拿着錘子找釘子,否則的話心態就會發生從“讓區塊鏈技術賦能實體經濟”變成“讓實體經濟給區塊鏈技術正名”的微妙轉變,就像上段中那幾個並沒有解決教育行業最主要痛點的“區塊鏈+教育”方案一樣。歸根到底,還是要清楚的意識到一件事情:區塊鏈技術不是萬能的,它的功能固然強大,但卻不可能會用在每一個細分行業的每一個細分場景中,從這點來看,區塊鏈技術與教育領域失敗的結合其實並不是壞事,恰恰相反,它標誌着人們對於這一技術有了一個更加清楚的認識,而距離這項技術真正的落地於經濟社會也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