茱莉亞?羅伯茨說過一句話:「人有兩種。一種是有翅膀的,一種是沒有翅膀的。」

人的思維模式也有兩種,一種是固定型思維模式,一種是成長型思維模式。成長型思維模式會為你的人生插上翅膀,助你展翅高飛,實現人生願望。

鑒於思維模式對人的重大影響,《終身成長-重新定義成功的思維模式》在美國亞馬遜上暢銷10年,經久不衰。比爾蓋茨也曾經推薦過。同時,樊登讀書會也把《終身成長》列為2018年度好書之一。

卡羅爾?德韋克教授是斯坦福大學教授心理學教授,2017年教育大獎 「一丹獎」得主。德韋克教授最早從一羣學生身上,看到了思維模式對行為的影響,現在致力於將成長型思維模式在教育領域進行推廣,不僅要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更要改變教育者的固定型思維。

在《終身成長》中,德韋克教授詳細介紹了固定型思維模式和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區別,同時從體育、商業、人際關係、教育等領域,援引豐富的案例,來幫助我們理解,兩種思維模式對人類行為的影響,同時也給出了改變的方法。

01你是什麼思維模式?

「人的智力水平是沒有辦法改變的。」「每個人都無法改變自己的性格特徵。」「我在寫作上沒有任何天賦,所以我不適合走寫作這條路。」

你是否相信上面的論斷?沒錯,如果你也是這麼認為的,那麼你在這些方面持有的就是固定型思維模式。

固定型思維模式,認為人的某項能力和天賦是天生的,無法改變。如果你需要努力做什麼事情,那就說明你是沒有天賦的。為了證明自己是聰明的、高人一等的,在面臨簡單和困難的選擇時,他們選擇簡單的事情,來保持自己的自尊心。

與此相反。

成長型思維主導的人,會表現為努力去面對問題,因為他們看待世界的方式是一種開放性的狀態。他們不為自己的能力人為設限,他們不給自己貼上標籤,他們也不會在內心看低自己。他們把人生的意義看成是探索生命的過程,他們不會過著30歲死去,70歲才埋葬的人生。

02 被退學的天才

一提起愛因斯坦,我們就會想到「天才」二字。

但我們不知道的是,這位在德國出生的天才,曾被學校退學,中學沒有畢業,因此失去了在德國考大學的資格。

1895年,他跑到瑞士蘇黎世,參加聯邦理工學院的入學考試,結果法語和歷史都不及格。

當時的聯邦理工學院校長赫爾岑,看出了愛因斯坦的物理天分,推薦他去了附近一所適合他的高中。

在那裡,經過一年的努力,他在法語和歷史這兩科上取得了很大的進步,終於在第二年重考時,考進了聯邦理工學院物理系,為日後成為里程碑式的物理科學家打下了基礎。

關於天才,我們有很多刻板的印象,我們總是認為天才從小就擁有過人的天賦,他們不需要像我們這樣努力、掙扎,獨自一人就突然創造了重要的理論、發明出了不起的東西。

固定型思維,也常常讓我們忘記,不管是天才,還是成功人士,都不是一帆風順就取得了日後的成就。他們同樣經歷過上千次的失敗,重做了無數次式實驗,花費了幾十年的時間,才終於完成了令人矚目的作品。

03 差點被埋沒的作家

關於創作才華,我們通常認為,這是一種,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的東西。寫作也是這樣,你要麼有寫作的才華,要麼就沒有。

貝爾相信了這一套。上大學後,他上了雷蒙德?卡佛的寫作課,看了卡佛的作品後,他更加相信自己不是寫作的料。然後,他就去當律師了。

在他34歲那一年,他看到一位律師的訪談,這位律師出了一本小說。貝爾的創作夢想被激發出來,同時,他的固定思維模式開始嘲笑他:「就憑你,也能寫小說。」

但他還是行動起來了,買了教寫小說的書,開始學習寫作技巧,經過不斷的練習和學習,然後,在某一天,他打通了自己的頭腦,所有零散的寫作技巧開始融會貫通起來。

現在,他已經出版了20本小說。

他就是《這樣寫出好故事》的作者,詹姆斯?斯科特?貝爾,他從不相信自己有寫作才華,變成教別人如何寫出好故事。

一個人可能同時具有兩種思維模式,在努力工作方面,你可能持有成長型思維模式,在寫作天賦方面,你可能又持有固定型思維模式。

一個人在不同的階段,也可能有不同的思維模式,就像貝爾,他一開始不相信寫作能力是可以學習的,但是現在他相信,我們可以通過學習來學會寫作,並開始教人寫作。

04 用行動改變你的思維模式

一個人的思維模式和性格一樣,是長期形成的習慣,並不是瞭解了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的區別,就能夠馬上轉變成成長型思維。

然而,我們可以通過下面五個步驟,找到改變的路徑:

接受

首先要心平氣和的接受一個事實:大部分人擁有一部分的固定型思維模式,我們在某些領域也是持有固定型思維方式。只有接受,才能真正的改變。

觀察

觀察是保持一種中性的態度,去了解是什麼原因引發了我們固定型思維模式。

當你遇見比自己優秀的人,固定思維可能會說:「你永遠也不可能像他那樣。」

當你面對難以解決的問題時,固定思維可能會說:「我沒有辦法克服這件事。」

當你被人批評時,固定思維可能會說:「這事和我沒關係,都是他們的錯。」

……

命名

給予我們的固定型思維一個名字,把它想像成一個獨立的人格,從我們自身分離出去。然後,瞭解固定型思維人格,是如何影響我們的思考、感受和行為。同時,告訴自己,我們可以選擇自己的行為,用行動來影響思維。

教育並行動起來

教育是一個訓化固定型思維的過程。我們無法阻止出現「你做不到」的念頭,但是可以決定用成長型的方式來應對:「我可能暫時確實做不到,但我可以努力去嘗試,只要我去做了,總會有收穫。」

持續改變

改變思維模式不是獲得一勞永逸的結果,而是享受動態發展的過程。我們仍舊需要不斷提醒自己兩種思維模式的不同,然後在遇到具體的問題和機會時,主動選擇繼續成長而不是保守固化。

05 只是「暫未通過」

德韋克教授,在TED演講中提到過芝加哥的一所高中,如果學生的某一門功課沒有通過,成績就會顯示「暫未通過」(Not yet)。

「暫未通過」是個多好的詞,它意味著,你還可以進步,通過繼續學習,你還能創造很多可能性。你的翅膀就在你的肩上,只要你不折斷它,就沒有人能阻止你飛向更高、更遠處。

做一個自由又自律的人,靠勢必實現的決心認真地活著。

——山本耀司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